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钟表,古人又如何准确计时 ?

文/秋尘

准确的掌握当前的时间,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不能知道当前的时间,就谈不上按时上班、准时赴约,那整个社会秩序就会乱了套。好在,我们有时钟、手表,能够准确的掌握当前的时刻。可是,在钟表出现之前,古人又是如何来计时的呢?

在遥远的古代,古人只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计时。例如通过日出日落的规律来区分晨、昏、午、夜,通过凌晨时分鸡会打鸣这一现象来确定“鸡鸣”这样一个时间段。可想而知,这样的计时只能大致应付一下,显然是起不到准确计时的效果的。逐渐的,经过不断的探索,古人发明了“漏壶”和“日晷”这两样精确计时的工具。

漏壶,又叫漏刻或直接称为漏,是古代利用滴水多少来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整体说来,漏壶按照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容器底部有孔向下漏水,根据容器内的水减少量来计量时间,叫做泄水型漏壶;另一种是容器底部无孔,向容器内注入水,根据容器内的水增加量来计量时间,叫做受水型漏壶。



(单只泄水壶)

相传我国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漏壶,不过未有文字记载,不足为证。按照《周礼》、《史记》等古代文献的记载,周朝早期就有了漏壶,而春秋时期已经普遍使用。早期的漏壶,大多用一只圆筒形铜壶盛水,壶底开有小孔泄水。壶中插一只标杆,叫做箭,箭上标有刻度,随着壶里水逐渐地漏下去,箭上的度数陆续显现,以此来计时。这种漏壶也被称为箭漏。箭漏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计时工具。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是西汉时期的单只泄水型铜壶。

最初的箭漏都是单只的泄水型漏壶,虽然简单方便,但是在使用中发现精度不够准确。那是因为水向下滴漏的速度跟壶中水的多少紧密相关,单只的泄水壶,当壶中的水越来越少,其往下滴漏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显然,影响到了计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这样就出现了多级漏壶,即在漏水壶上再加上补水壶,保持水泄漏的稳定性。不过,这种方式只能用于受水型漏壶,这样一来,漏水型漏壶逐渐的被淘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多级漏壶,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的元朝延祐三年(1316)漏壶是现存最早的多级漏壶。

(元朝延祐三年(1316)漏壶是现存最早的多级漏壶)

除了箭漏,我国历史上还曾出现过称漏,这是一种以滴水的重量来计时的漏壶。最早出现于北魏时期,盛行于唐、宋时期。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沙漏。从它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其介质换成了沙。沙漏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代,但由于其容易堵塞,所以其使用并不普遍。

日晷(读如轨),也叫日规、日圭,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另外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是利用太阳自西向东不停转动,直立的杆子在地面的投影方向也在不停地变换,这样只要是晴天,白天无论何时都能以太阳的影子得到时刻的读数。

(赤道式日晷)

日晷有好多种,我国古代常见的是赤道式日晷和地平式日晷,其中尤其以赤道式日晷为多。下面主要介绍赤道式日晷。

日晷一般分为两部分:底座部分是一个大的圆盘,大多采用石制,上面刻有时间刻度;与圆盘垂直的是铜制的指针。石制的圆盘底座叫做"晷面",晷面安放在基座上时,需要与天赤道面平行,这样看起来,就是呈南高北低向斜放在基座上。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也叫做“表”,因为其垂直地穿过“晷面”中心,所以其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

(地平式日晷)

晷面的正反两面都有刻度,一共刻划出12个大格,分别代表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白天,当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这样一来,不断移动的晷针地投影就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盘,时间就实时地显现在晷面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
在钟表进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人都用什么计时呢?
古人计时方法
日晷和漏刻:那些古老时光的计时器
古代没有钟表,古人都用什么工具来记录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了——古代计时用具选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