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孩子是为了谁?

"生孩子"是人生大事之一。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在付诸行动前问一问:生孩子是为了谁?因为它的复杂性,所以我们在养育了孩子多年后仍然要问一问:生孩子是为了谁?。甚至有人在回归尘土的那一刻,依然为这个问题感到迷茫。

生孩子到底为了谁?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李鸣教授可能会这样回答:取决于你头脑中的"浩瀚"。这个"浩瀚"是什么?它来自于你所在的国家、民族、宗教、文化、家庭、学校对个体产生的诸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我们有选择地(这种选择有可能是有意识的,也有可能是无意识)把与"生孩子是为了谁?"相关认知内化进我们的头脑,就形成了各人头脑中不同的"浩瀚"。

例如:同样是中国人,一个人来自一线城市的富裕家庭,另一个人来自偏远农村的贫困。从这样两个迥然不同家庭中出来的年轻人,你去问他们"生孩子是为了谁?",因为彼此脑中的"浩瀚"不同,给出的答案肯定不同。

所以,"生孩子到底为了谁"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各人头脑中的"浩瀚"以及在生养孩子中真实的体验,才能给出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们来看看一位公众人物是如何回答"生孩子到底是为了谁?"的。

常春晓,中国内陆知名模特、演员。她前不久在北京被采访时谈论到她的育儿观。她在2016年时生下了女儿。她很感谢女儿的到来,兴趣盎然地谈论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谁也没想到那个酷酷的超模,会有如此温柔的一面。

春晓说:"爸爸和女儿都是我的天使,遇到彭坦后,我的人生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有了女儿之后,我的人生又一次被颠覆。" 在她看来,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场自我检视、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成长的过程。

聪明的你,有可能读懂了春晓的意思:养育孩子的过程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最大。你一定也很好奇,养育孩子与自我成长又有什么关系?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童年期再次修通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如果我们小时候遭受了各种缺失、遗憾或是创伤,可以通过养育自己的孩子得到修复。

我有幸成为两个女孩的母亲,更有幸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帮助我修通了我童年期的一些问题。

修通一:理性对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

我的爸爸是被奶奶打大的,而我也是被爸爸打大的。我从未有机会了解爸爸在被奶奶打的时候有没有不满和反抗。但是,我一直是很反感爸爸的这种教育观。因此,我从小就暗暗发誓:如果有一天,我成为妈妈,一定不会打我的孩子。

等自己做了妈妈,无意中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在与心理学拥抱的十年间,我从最初对"打"这种方式的全盘抵触,到现在接受 "打"有时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关键是要看"打"的是否适度。

在和两个孩子朝夕相处的这些年里,我发现,孩子是有强烈是非意识的,如果她们自己犯了应该被"打"(或是严厉惩戒)的错,她们会接受的。但是,如果责罚大于她们应该领受的,她们会表达出不满和不甘心。

有时,打孩子时我的内心会有愧疚感。我会意识到,我的度过了。我还意识到,孩子成了别人罪责的"替罪羊",如果单纯是她的错,不应该受到这样强度的责罚,但是因为我之前带着愤怒的情绪(比如教育孩子前刚和老公吵架了)所以孩子会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出气筒"。

回想我小时候,也没少当爸爸的"出气筒";想到此处,在心存对爸爸愤恨的同时,也唏嘘自己成了另一个"爸爸";进一步想,欣喜地把自己从"我不是个好小孩子"的禁锢中解救出来——所有遭受的"打"并不都是我不好。虽然在教育孩子时,情绪管理并非每次都很成功,但至少家长要有这样的觉察,不要给孩子增添不必要的"苦难"。

聪明的你,或许能觉察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梗,最在意的不是我的孩子,而是孩子的妈妈——我,这正是我要去修通的部分。这种修通也只可能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才会有机会。

事实上,我的爸爸也通过我的孩子无意中做了修通。老大出生时,是我爸爸带的。他极其爱这个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更不要说动根手指头了。

我小时候那个凶神恶煞的爸爸,却成了我女儿满脸慈祥的外公。我在诧异的同时,也是满心欣慰。在某种程度上,爸爸对我女儿好也是对我好。其实,爸爸态度对我和女儿如此不同,潜意识是一种"补偿"——补偿曾经对我童年期的粗暴态度。

现在对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我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最大程度地对孩子有益,对我有益,对家庭有益。

修通二:做个"敏感"的妈妈。

我童年期的另一个"苦"是不被父母理解。

父母整天忙自己的事,没有时间陪我玩,更没有时间听我说些什么。妈妈很爱我,她会尽可能给我买好看的衣服给我穿,做好吃的东西给我吃。然而,我很孤独,没有一只耳朵愿意去聆听我的心灵的声音。

李鸣教授在精神分析高级督导班上给个案做督导时,来访者童年期经历的未尽事宜或创伤事件,几乎是所有个案的高潮部分。在督导这个部分时,同学们总是会问:"李老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父母?"李老师常常会这样回答:"做个"敏感"的父母。"

在我的理解中,李教授所说的"敏感",应该包含"同理心"或是"共情能力"。

我记得我当年在接受心理咨询师培训时,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给我上了一堂有关"理解"的课。她提到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孩,从偏远的农村考到城里的重点大学。她是村里飞出的每一只"金凤凰",背负着家人、亲朋及整个村子的期待去的。

学校的生活并非她所想象中的那么如意,一年后,她实在无法适应那种差异巨大的环境,想从学校退学。她给父母写信说了自己的想法,不用猜,父母肯定不同意;她和班主任说,班主任劝她不要这样,考上多不容易,忍忍就毕业了;她和同学说,同学也劝她留下。

后来,她走向了一辆迎面驶来的火车……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就这样陨灭了。如果当时,她求助的这些人里,有人是"敏感"的,至少应该用心倾听她想离开的理由是什么,帮助她解决问题,寻找到一条适合她当下的路,甚至可以让她做心理咨询不是吗?只要生命在,万事才有可能。

那么,一个"敏感"的妈妈(妈妈指代所有养育者)是怎样的呢?比如:一个"敏感"的妈妈,给孩子喂饭时,会根据孩子的胃口和需要来喂,而不是他(她)认为的需要来喂。有些家庭,会给孩子吃的过多。尤其是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养育者,几乎每个人都会给孩子喂足够多的食物,来"补偿"他们被狠狠饿过的体验。

越是爱,喂得越多。这会导致孩子各种健康问题的产生。

前两天,听到一位妈妈在说另一位妈妈的故事。她称那位妈妈是一位"打鸡血的妈妈"。女儿今年幼儿园大班毕业。这位妈妈从女儿小班开始,就带着孩子奔赴各种特色班,目的是在幼升小的时候,能让女儿顺利考上重点民办学校。

她的女儿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几乎所有的班都上得很好。4月22日面试的那天,临到出门,女儿忽然说不去了。妈妈大吃一惊。她使出浑身解数,采取了各种哄骗,女儿不为所动。最后,妈妈哭着给女儿跪下,女儿才喜笑颜开地说,她就想看到妈妈这样求她,然后二话不说高高兴兴地去面试了。

在场听到此处的妈妈们都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这个孩子很可怕。然而故事中的妈妈并不觉得有什么古怪。

不明白这位妈妈的"敏感"哪里出了问题,孩子的心态显然有些扭曲了,她居然毫不察觉,真为她捏一把汗。

没有哪个妈妈天生就是"敏感"的养育者,所以必须去觉察和学习。

有一次,我家的六岁的老二,在上出租车前看上了一种糖果,她希望我买给她,但我没同意。我们上了出租车后,她就坐在那里扭扭捏捏,嘴里嘟嘟囔囔地埋怨我没给她买。我向她解释是因为糖吃多了对她牙齿不好,当然一点用也没有,她继续各种不舒服。我有些不乐意了,给了她一个眼色,她看到后不吱声了。身体充满抗拒地坐在位置上生闷气,直到下车。

我在车上感受到了老二和以往的不同。以前同样的情况,她还是会扭捏到下车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今天居然安静了。下车后,我和她谈了谈,我说我今天要表扬她,她很疑惑。我接着说:"彤彤,妈妈今天要表扬你的克制。虽然你很不高兴,但是你在公共场所克制自己不发小脾气,妈妈很为你骄傲。"

她听后,眼睛一亮,不自信地问我:"妈妈,你确信我是这样的吗?""当然,我确信你今天表现得很好"。老二好像忘了之前的不愉悦,满心欢喜地和我回家了。为了巩固成果,我主动奖励了她一瓶果汁。我相信经有此事,她会记得有一种能力叫"克制"。

前两天,她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荡秋千,再也不用我们推了。我发现她能连续荡半小时,或更长时间,而且荡得很高、姿势优美、毫不费尽。等她玩好后,我带着敬佩地口气询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她骄傲地告诉我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一直都在谈论她的经验,她越说越起劲,头脑快速运转,几乎运用了她所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向我做详细地说明,同时把现在和过去的体验进行了比较。

毫不夸张地讲,她当时的状态就像是一位成功者在分享她的成功经验,并且是不遗余力地传授给我。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讲了有半小时之久,直到晚上睡觉前,仍时不时向我传授秘诀……

看到孩子这样,我也很自豪自已今天的"敏感"完成得不错。那是因为,童年期经历的众多体验,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好的体验,会形成创伤;而好的体验会促使一个人的良性发展。今天对彤彤来说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有必要把这种好的感受内化,当她经常有这种成功的体验,将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巩固。

我对于做"敏感"的妈妈粗浅的理解是:做"敏感"的父母不需要时时刻刻围着孩子转,但是要敏锐地觉察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的"火花",不断进行体验和强化。相对的,"敏感"的妈妈,要避免将自己的"苦难"复制在孩子的身上,或给孩子制造不必要的"苦难"。

在努力成为"敏感"妈妈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发展与孩子的"共情能力"。努力去理解她的担忧、恐惧或是哀伤,帮助她去化解、面对和告别。在给她提供基本的生活、安全、健康保障的同时,也会成为懂得她心灵的好朋友、好老师。

有时,当我情绪低落时,孩子也会反过来关心我。在她关爱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不仅是感动,而且也看到了一颗"同理心"在闪耀……

通过养育孩子,我也会反思我和父母的关系,对于父母的"不敏感"多少也能理解。虽然对于大多数做法是不认同的,但是能平和地看待他们那样做的原因。我觉得真相是:他们用他们觉得好的方式来爱我,只是那不适合我。从此,我就释怀了许多,再也不用留恋过去的"苦痛",而忽略了孩子们的笑脸。

常春晓在她的微博里写过这样一段话:16岁独立,体验过彻底的无拘无束的自由,但那并不快乐。痛苦过、抑郁过、疯狂过、迷失过,又花了20年才学会谦卑,我不会去怨恨谁,只庆幸有机会能和我的孩子相爱并学习到老……

"生孩子到底是为了谁?",这个地球上有众多的高等生命,通过不同的形式,把打开这个问题的秘钥分享给所有人。如果你想知道确切的答案,没有什么比亲自走上这段人生路更好的。

养育孩子或许很辛苦,但是却能感受到它处没有的甜,还有期待许久的爱和幸福……

作者简介:

金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妇联特聘婚恋志愿服务导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岁少女“荒岛求生”,被解救后曝光真相: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科学:孩生病 爸多陪
爱哭、黏人、敏感,高需宝宝常有的9个特征,你家宝宝有几个
女孩和爸爸不亲,这个问题要重视,不然长大后会离幸福很远
文章
14岁女儿房间传出“嗯嗯”声,妈妈高情商的做法,挽救孩子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