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 | 谈永康:作文力,助学生跨上习作高速路


作文力:助学生跨入习作高速路
——六论小学“真作文”教改探索


谈永康


一、为什么要提出“作文力”


对作文的认识不仅影响我们行动,还常常决定了行动的质量与高度。

作文不同于作家的文学创作,也不同于成年人的功能写作(如工作总结等),“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1]。教育部1978年、1986年以及1992年颁布的几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明确“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其要求也基本一致:“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可以说,这些要求影响深远,当前的作文教学基本还是沿着这样的方向在运行,无论是测试评价还是课堂教学,包括语文教师的话语系统,都基本与此保持一致。

同时,我们关注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写作能力的研究很是热烈、深入,许多语文教学研究者都曾归纳或专门研究过写作能力结构要素,见下表:[2]

语文教学法专家作文能力结构分析表



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作文能力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学生的作文过程,相应的能力要素主要有:立意构思、选材组材、表达、修改。其中朱作仁、吴立岗和祝新华等教授对小学作文研究较多,其中吴教授提出了“搜集和积累素材”的要求。在这样的认识观下,小学作文教学普遍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完成“语篇”,评改的重点也落在了语言上。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大家对作文的认识也在深入。

作文是复杂的言语智能活动。多数语文学习都是“单打一”,比如字词重在会读、会写,朗读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就行了,师生都感觉目标清晰,是“做一件事”。习作活动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比如三年级初学作文,很多孩子说起来还行,但一到动笔就前言不搭后语;有的孩子明明能用词写话,但是一写作文就不知如何下笔;再比如,作文内容有了,但是擦擦改改,改改擦擦,一节课没写多少字……写一篇作文,在很多孩子看来是同时做很多事,不可谓不难。

教育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定义是:“作文是根据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活动。”也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写作是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建构意义,构造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王荣生、宋冬生主编《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如果说作文既是书面表达行为,又是一种交流行为,还是班级授课制下的合作学习行为,其构成要素除了语言,还有目的、话题、作者、读者。

语言是根据表达需要选择的词语、句式、表达方式等。

话题就是作文的内容,包括了人、事、景、物、情、理等。

作者就是进入写作状态的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情绪状态、表达意愿等决定着他的写作过程和结果,同时,进入状态的学生还有角色意识,往往给自己设定了真实或模拟的作者身份。

读者是学生作文所预想的阅读者,老师只是读者之一。

目的是学生作文要达到的直接或间接的目的,或传播知识,或传达情感,或传递想法等。写作有时目的不止一个。

显然,上述提到的立意构思等能力要素无法与这样的学习活动相匹配。因此,笔者提出“作文力”的概念,希望以此来推动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二、“作文力”是什么


作文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作文学习与实践的结果,包括了作文智慧力和作文情感力。

作文智慧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程序性知识,包括了素材力、语言力、修改力与应试力。写好作文,需要掌握一些知识,比如标点符号、修辞等等,这些知识相当于布卢姆、加涅所说的“知识”、“言语信息”等概念。我们认为,这些知识往往融汇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比如“描写力”就包括了环境描写等基本知识,描写力的训练过程一定伴随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当一个学生具备了描写力,他一定掌握了相关知识。反之,只掌握环境描写知识就未必形成描写力。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通病之一,是一些学生讲起作文知识来头头是道,而一动笔就变得难以上青天。为此,我们在作文智慧力中不再单提作文知识。作文学习当然也需要“策略”,我们同样将“策略”融汇在素材力等要素结构中。

作文情感力是写好作文的情感态度性知识,包括了兴趣力、意志力和交流(展示)力。布鲁姆、加涅都提到了动作技能,动作技能一般指写字、朗读等。作文涉及写字,在新作文观的指引下,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写作,借助工具美化作文,开设博客为自己的作文寻找读者等,相关动作技能要求我们并入交流(展示)力中。

我们可以将作文力与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做一个比较:


下面对作文力涉及的一些关键概念做一个说明。

1.素材力:学生产生作文内容的能力。观察和阅读、联想和想象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作文的内容。

2.语言力:学生表达作文内容的能力。广义的语言力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狭义的语言力是基本的写作能力,主要指记叙力、描写力、抒情力、说明力和议论力。据祝新华等(1988、1990)调查,小学生写记叙文,除了记叙外还会采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各种方式使用比例,四年级描写占63.32%,抒情占28.57%,说明占26.19%,议论占9.52%。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进步较快,其中描写力的发展尤为迅速。

3.修改力:学生对作文进行增删润色的能力。修改不仅是作文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更准确地说,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写作就是修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修改力”独立出来,以体现其重要价值。

4.应试力:学生在现场(课堂、考场等)针对统一的题目(或范围等)完成作文的能力。

5.兴趣力:学生对作文怀有积极的态度与体验。

6.意志力:学生学习作文有决心、信心和恒心,能够克服作文困难,有效排除作文学习中的干扰。

7.交流(展示)力:能利用常用的工具(报纸、磁带等)、软件(文字处理、电子简报等)来呈现习作,能多角度多层次与他人交流、沟通。美国就十分重视同伴之间的合作,他们提出写作包含五个阶段:预写作、拟稿、修改、校订、发表。“校订”和“发表”这两个写作行为就属于笔者所说的“交流(展示)力”。

由上可见,作文力涵盖了传统的作文能力,比如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能力都归并进素材力、语言力。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作文力都有较大的拓展,包括了知、情、行三个领域,其具体指向作文学习领域,更深层的则是对人的发展与成长的关注与用心。


三、“作文力”的培养要注意哪些问题


1.作文力的培养要遵循两个规律

规律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文教学中要培养作文力,需要遵循两个规律:

(1)遵循作文的规律

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特性,但不能违背写作的一般规律。比如学作文与学做人统一的原则,教师应要求、鼓励学生说真话、述真情。再比如情动辞发的原则,教师既要重视写作动机的激发,又要注重写作素材的指导。又如模仿、迁移、创造的原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进行针对性阅读,向名家学习表达。再比如按照作文的过程进行教学的原则,让学生经历构思、表达、修改、发表等写作过程,而不是完成作业、得一个分数了事。

(2)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作文的主体是孩子,是6-12岁的儿童。当下一些作文课,特别是中年级,教师布置作文题,只进行简单的审题与交流,就让学生作文;或者只用所谓的小文人作文做范文,引导学生即学即用,看似符合作文的规律,符合知识教学的一般逻辑,却忽视了小学生用形象、声音、画面来思考的思维特点,方法不对头,学生写作的快乐、情趣全无,哪里能写得好作文?

2.作文力的培养要以言语交际生活为主线展开

活动心理学认为:在儿童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决定着语言的功能和形式。如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儿童语言的发展也可以划分阶段。因此,吴立岗教授提出,应该以儿童语言交际功能为主线,构建小学作文训练序列[3]。我们以吴教授的有关理论为指导, 基于上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了作文课程教学体系,供老师们在实践中借鉴运用。


3.作文力的培养要正确使用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作文教学不能简单地讲知识,也不能一味用范文引路,而是要从学生需求、兴趣出发,采用适宜的策略。

(1)作文力的培养要教适宜的知识

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不要习作知识,而是要教适宜的知识。有些时候,我们夸大了经验与灵感的作用,把作文的教学神秘化了,认为学生靠“妙手偶得做作文”,教师凭“存乎一心”教作文,大家都在“暗胡同”里摸索,少数学生能够侥幸走出来。其教学表现就是多写,而忽视必要的知识学习。所谓适宜,标准有二:一是明确而不模糊,教师说得清清楚楚,一次训练突出1-2个学习重点;二是适切而不拔高,体现年段特点,也符合学生实际,三年级重在写清楚,四年级重在写具体,五年级重在根据需要写生动。

(2) 作文智慧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做中学”

教适宜的知识,也得讲究方法。素材力、语言力等的教学常常被简单化了,甚至异化成知识教学。其教学表现就是反复讲,好像“老师讲了,学生就应该会”。其实,知识教学没有独立的目标性,也不是实现作文力的充分、必要的和前提性的条件。作文力的培养不能止步于“知”,习作知识要经过训练与实践,才能转化为技能与能力。根据数年来的课题实验,我们拟定了习作课堂教学常式之一:活动体验-说话转化-写作交流-修改发表。这一教学常式的关键是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活动。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习作内容,即典型性表象,又隐含着知识、技能的学习。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搭建一个个台阶,让学生在活动、观察、说话等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3) 情感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悟中学”

“作文革命”的提出者管建刚老师认为兴趣是第一作文能力。激发、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管老师还认为,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的确,作文离开情感态度,几乎寸步难行。而这方面的学习,不能靠讲,也不能只是让学生写,而是通过各种措施,比如榜样示范、热情激励、故事启发、物质奖励等,让学生“悟中学”。

4.作文力的培养要构建学习共同体

小学生习作有特别的时空:课堂,还有特别的团队:班级。因此,习作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用心打造实践共同体,努力方向有二:把作文课堂打造成交流分享、以彼此提高的学习共同体;搭建平台,发动家长等各种力量,通过办班报、班刊、文学社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全面发展作文力。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价协会认为学生应该学会以下三种写作:为了劝说、为了解释说明、为了传递经验。这样的思想其实就是把写作放到共同体分享的背景下,让学生感到作文、交流的迫切需要。

构建实践共同体,非常重要的是每次作文都尽量有明确的目的。笔者提出“真作文”课程教学体系,把课堂大作文作为“真实语境下的任务作文”,把周末小作文作为“交际语境下的真实作文”,目的就在此。比如三年级《操场上的笑声》,大家一起活动体验,写写玩呼啦圈带来的快乐。写作前,教师就跟学生明确了本次作文的读者是隔壁班的同学。完成课堂大作文后布置同题周末作文,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写作。本次周末小作文全部张贴展示,看到自己的作文被阅读,听到同学、老师的“声音”。这样的作文学习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趣味。

 (本文选自《小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期)



[1] 朱作仁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47页。

[2] 朱作仁、李志强:《学生写作能力的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教育评论》1987年第4期。

[3] 吴立岗:《以儿童语言交际功能为主线 构建小学作文训练序列》,《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77-29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
''从来学问欺富贵 ,好文章出自孤灯下''
国培研修阶段总结
写作教学要在“真”上下工夫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