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 ——作文诊所第二季,深度剖析复旦大学附中高一期中考试作文

欢迎大家再次来到作文诊所。本期点评可谓是高水平专家“会诊”,介绍一下会诊专家:

邵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常年从事高考作文研究与教学。

黄老师: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语文教师,多年任教高三,被毕业多年学生常常怀念的“才女”型好老师。

李老师: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语文教师,多年任教高三,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

 

点评内容: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期中作文

写作题(40):

请根据下列诗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瀑布唱歌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

                                            ——泰戈尔《飞鸟集》


一考生考场作文:

我得到自由时琴声便会响起

     我大概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琴,不过不是一般所指的钢琴,而是一种曲子的可塑性非常强的乐器——古琴。

        之所以说它的可塑性强,是因为它的谱子,并不像西洋乐器那样,有标准的节奏、固定的音准,只有类似“XX” “ XX”(古琴减字谱,没能打印出来。——打印者注)之类的字符做谱。因此,不同的琴师,对于同一首曲子,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对于正在学琴的我来说,这样的多样性,给我带来了各种麻烦。学习《酒狂》时会混淆张子谦和姚丙炎的,因此弹出的曲子也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串在一起,不伦不类。学习《平沙落雁》时也在南/北平沙中迷失,失了北平沙的苍劲有力和南平沙的婉转优美等等。受各种大师影响,很不自由。

        后来因为初三学业繁重,琴渐渐弹地少了,但又有别的事使我烦躁,感觉不自由。

        由于还是生活在社会里,即使在初三,也能了解国内国外舆论的热点论题。举个例子,很久以前众人批评百度的事件。

        事件不展开了。舆论把矛头指向百度,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百度罪恶深重,天地不容。但家里父母,父母的一些朋友确认为错误不在百度,而在那家三流的医院。接着我就开始认同长辈们的观点。我突然感到害怕,我们的思想真的是自己的吗?真的不是受到他人影响而诞生的,实际上你并不是特别认同的观点?最后令自己迷茫。

        如今网络及其发达,网络上流言不计其数,稍有偏差就会受其影响。年级辩论赛有一个题目子女进名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今名校一个个升学率都非常好看,四校一本率都在90%以上,但真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吗?还是父母思想僵化,受前人影响,认为名校必定是好的?这样真的自由吗?

我重新抚琴,一曲经久未弹的平沙缓缓淌出,一曲南平沙,却和张子谦的有所不同。那是我自己的主见。我想只有坚定下自己的信念,才会不受外界干扰,有真正精神上的自由吧!

正如瀑布,它不再受水中的坻屿堪岩的阻碍,向下奔腾。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而我,在我坚定自己的主见,不轻易受外界干扰时,琴声才会响起......

  



这次点评老师一样敬业,因为是三位同时诊断,所以,搬张小板凳是必须的,当然,最好还要加个软垫子哦,原因你懂的!


 全国优秀教师邵老师点评

审题立意想准

        可以从命题材料中提出两关词关键词——“自由”关联词——“歌声”。“自由”指无羁绊、无束缚、无遮蔽、无所待;“歌声”需加以比喻引申,可指“人生的精彩”,可指“快乐”,可指提升的境界,可指自己去蔽之后的“澄明”……供我们立意的空间其实大很大。

如果联系海德格尔关于“遮蔽、去蔽、澄明”的哲学思想,来理解本文的立意,简直让人大吃一惊。海德格尔说过,事物的显现过程是一个去蔽的过程,遮蔽去除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显现出来了。“遮蔽去除”是一个争取自由的过程,“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显现出来,澄明的境界,可以放歌了。你看这看这篇文章的立意是不是暗合海氏?尽管这还只是停留在直觉的水平。

立意想深与想新

        对于“自由与歌声”的命意而言,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因此立意也就会多种多样。

      1.陈寅恪说:自由之精神,人格之独立。两者可互为条件的,没有人格的独立何谈自由?更是奢谈歌声了。由此可论,只有人格独立的自由真正到来,才是放歌之时的到来

2.庄子《逍遥游》中,很难发现有绝对自由的,即如大鹏鸟从南溟向北溟,也需要六月的大风,还需要积累云气九万里,不然的话他就只能老老实实在那里呆着。所以不要希图到“绝对自由”中找到快乐,找到人生精彩。不同的人有不同放歌的时候罢了。对于一个亡国奴而言,对于一个文艺工作者而言,对于一个当下的中学生而言……有不同的自由诉求,有不同的歌唱的境界

3.孔子说:“我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而规范”这才是最佳的放歌境界。自由而失度,或可能如洪水猛兽,你逞一时之快,却可能会给别人带来无穷的灾难。

4.一棵守护着月亮的孤独的树。庄子宁愿做“水中摇头摆尾”的乌龟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放歌的境界。

5.金丝笼之中的金丝雀“鸟生”品位很高,它在得意的放歌,它是不是以为自己已经是最自由的鸟了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独行”,身体可以会受到种种束缚,但精神何妨“无所待”而遨游?苏轼在黄冈就是这样突围出去了。

……

        说这些不是苛求这篇作文一定也要这样来确立观点,而是说如果能够充分联想,就会有很多道理可说,很多材料可用。本文在这一点上还有点“囊中羞涩”。因为只是高一年级,还须假以时日。

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本文表现出从记叙文体向议论文体过渡的痕迹。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细思量:议论类文章讲理须说明、说透、说清,议论的思路要清明、通透,议论要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议论文的语言须要简明生动。本文在这几点上稍欠火候。

其实,用什么文体写作要根据材料而定,我以为:这里“弹琴”的故事是一则极好的记叙、描写素材,如果写成记叙文,通过写弹琴“去蔽”的过程,表现自己“得道”的喜悦。那一定可以发挥作者的特长,充分表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秀一秀自己的琴艺,那一定会精彩纷呈啊!

建议分数:切入分 3分(28-31分)


 

江苏省四星高中黄老师点评

给出诊断意见前,黄老师先给大家开两种常备药,大家一定要记得及时抓药哦!


关于审题立意

   1.审读材料,把握关键。作为材料的泰戈尔的诗句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得到自由,二是有了歌声;其中自由为前提,歌声为结果;二者相较,自由更为关键。

2.抓住关键,解读主旨。就此作文题目而言,材料主旨的解读是作文立意之根本。得到自由,内涵比较明确,即不受拘束,不受限制。有了歌声,指向则相对多义,这里的歌声甚至可以代表着真、善、美,而其具体所指当然丰富多彩,比如活力、激情、创造、快乐……

3.切合主旨,自定立意。在深入解读材料主旨内涵的基础上,自定立意就有了多中选优的可能,所谓选优,就是选择自己写得出、能深挖、可出新的角度、立意。


关于文体选择

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议论文是写作的两大主流文体,其他文体(比如小说、各种散文)大抵可以看作其变式而已。

速度收藏,黄老师家的祖传秘方!祖传秘方!!祖传秘方!!!

记叙文的文体规范可以大致表述为:选好一棵苗,立定主旨根,理顺叙事藤,开些描写花。”一棵苗主要指的是一件事,主旨根指的是通过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叙事藤说的是叙事要完整顺畅、详略得当,描写花则说的是叙事中要有可圈可点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概括起来说,就是选材、立意、叙事、描写。

议论文的文体规范也可以简单表述为: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论题;一个着重论述的中心问题(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两三个各自成理又共成体系的分论点。


正式点评意见

1.审题立意基本准确。弹琴之事,作者重在表现自己先前囿于束缚之中的不伦不类和后来跳离束缚之外的自主畅快,表达了坚定自己的主见,不受他人拘束,真正奏出自己的琴声这一中心,完全切中材料主旨。

百度事件择名校现象,作者意在指出不可受他人影响,随波逐流,从而改变甚至迷失自我,基本切合材料主旨,但严格一点来说,把主动趋同,接受他人影响当作得不到自由,似有值得推敲之处。

2.文体选择明显不明。本文首尾叙述弹琴之事,就好比设了一个叙事的大框架,中间却又嵌入了两大段时评一类的文字,在文体的归属上,实难判定,有“两不像”之嫌

建议:要么写成记叙文全文只集中笔墨叙述弹琴这一件事,展开叙述自己从不自由得自由的转变过程,具体描写此间自己的曲风之变和真切感受等等,并由此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主旨。要么写成议论文。全文以自由为中心论题,或着重阐述自由是什么,或重点论述得了自由的意义失了自由的后果,或着力剖析如何得到自由”……从中选择一个作为中心问题,然后给出两三个分论点予以充分地解答论证。

除了上述两点,本文行文中多有些枝枝节节的闲言碎语,干扰了阅读者对文章主干内容的把握,而究其原因,首先是语言表达不够洗练,更重要的则在于作者写作时心中关于文章的主意不定、大局未明——而在动笔之前,先打定主意”“定好大局才是为文之关键。

建议评分】:24—27


 

江苏省四星高中李老师点评


习作的主要亮点

1.对材料吃得比较透,审题准确。材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蕴含哲理,形象地告诉我们,自由是多么可贵,它是发自肺腑的心灵放歌,当你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而获得它时,那真是快乐至极。文章题目艺术地化用了材料的句子形式,也鲜活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由的独特体验,还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谓一石三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睿智。文章以学习古琴为主要事件,由开始因古琴琴谱的可塑性强导致我在练习《酒狂》、《平沙落雁》等曲子时受风格困扰而备感不自由,到最后两段自己重抚古琴,跳出大师的束缚,坚持自我,弹奏出独具个性自由的《平沙落雁》,从而感悟到精神自由的快乐,这些内容非常契合材料的内涵。

2.文章的选材既关注现实,又彰显情怀。小作者既思考社会、人生,又品味艺术、生活,既有理性的思考,又彰显了高雅的情怀。体现了大城市孩子非凡的气度和开阔的眼界。恰如整日吃惯了大鱼大肉,油腻难当,难得品尝一下地道的上海菜,让人口齿清爽,余味悠长。


习作的主要不足

1.文体意识模糊。文章是记叙文的架构,但主体部分四、五、六3节却是议论文的写法,虽然现在高考在评判作文时有放宽文体的趋向,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写作文还是要遵循一定的法度,“是戴着镣铐跳舞”,记叙文就是记叙文,议论文就是议论文,二者泾渭分明,不可杂糅。自由到连文体也不纯正鲜明,这是很危险的,有得低分的可能。

2.文章内容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文章一共写了三个片段,我学习古琴的不自由、由百度事件认识到思想的不自由、孩子没有选择适合学校上学的自由,尽管都围绕“自由”来写,但对“自由”认识的层面不同,它们之间也缺乏必然联系,没有指向一个中心。

3.文章结构不够完整,转折突兀。第3节写“但又有别的事使我烦躁,感觉不自由”,“别的事”是什么事,是指下文所写的内容,还是作者另有所指,只是没有展开来写。文章最后2节写“我”重新抚琴,坚持主见,摆脱大师和风格的困扰,弹奏出一曲属于自己的古曲,感受到自由带来的愉悦。是什么事情促使“我”由上文的种种“不自由”到“自由”的转变,这关键之处没有写,给人感觉突兀。

4.立意不够深刻。文章卒章显志,由弹奏古琴悟出“只有坚定下自己的信念,才会不受外界干扰,有真正精神上的自由吧”,体现了作者一定的思考,但全文对“自由”的认识还稍显浅显,因受外界干扰,自己缺乏坚定的信念,受到束缚,感觉不自由。自由还停留在行动受限层面,是被动的感受,没有从思想、精神角度去解读,没有展现主动追求自由的过程。


修改建议

文章可以集中写“我”学习弹奏古琴这件事情,由开始因大师风格的影响而深感不自由、迷惘、困惑;进而自己为了破除困局上下求索,勤奋苦练古琴弹奏技法;但自己还是无法突破重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个偶然机会,蒙受高人指点,自己豁然开朗,终于冲破外界禁锢,弹奏出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曲,感受自由的欢畅!

建议评分】:26分


 

诊所有话要说本期三位点评医生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出了中肯的点评意见,他们自己说,点评文章“用尽了洪荒之力”。可谓用心良苦,既有大爱之心,又显慈善情怀。相信,一定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应试作文军规十六条
话题作文指导|作文-阅读 - 老师365网 - Powered by laoshi365....
高考新材料作文典型“硬伤”及规避对策
2023年武汉中考临考综合梳理:2009-2012年审题立意+精美议论文片段训练【咸余老师精心整理】
高考作文突破小窍门
作文构思的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