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城优城 提升成都品质
今年6月,亚洲开发银行在对中国33座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后,得出了“成都最宜居”的结论。
事实上,近年来,成都屡次出现在代表城市品质的榜单中:被评为“新一线城市”、荣居“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荣誉背后,是成都注重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践。
面对快速城镇化的新形势,成都抓好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立”好天府新区这一新兴城市极核,努力打造支撑成都和四川长远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按照“产城一体、职住平衡”模式,积极推进7大卫星城建设,充分发挥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作用;以“北改”工程为龙头优化提升中心城区,积极推动城市形态和城市业态的同步优化提升,着力消除“城市二元结构”。
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一座更新、更靓的成都,正全新呈现。
A
科学规划
从“摊大饼”到“多中心”
今年国庆期间即将举行的“秋交会”,辟出了卫星城专区——购房置业、居住生活,市民的目光正从传统的中心城区向与中心城“一体化”发展的周边城市转移。这也正是成都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的目标所在。
为了推进健康城镇化,我市提出,要结合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布局,搞好全市城镇化顶层设计,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引领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新体系。
去年年底,在全市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初见成果的《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正式亮相。根据规划,我市将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全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群和“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格局,构建由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村体系,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在这个全新的镇域体系中,位于最顶端的特大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双核”共同构成。天府新区以成都为核心向东向南发展,旨在“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其中成都片区占总面积的80%以上,是绝对的发展核心。就产业而言,中心城区重点提升传统服务功能,以文化、商贸金融等功能为主;而天府新区主要集聚新型城市功能,包括科技、商务、文化行政、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为避免“大城市病”,天府新区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产城一体”的概念,并在成都规划建设32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单元的规模大致为20-30平方公里、20万-30万人口,其中60%以上就业人口在单元内居住,内部出行以常规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为主。
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的各种“大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市明确,在中心城周边打造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7个现代化卫星城,与中心城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并通过构建更加优越的医疗、教育、文化、绿地等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和产业从中心城向卫星城流动。就居住、生活而言,卫星城提出构建3个10分钟服务圈——10分钟公交圈、10分钟公园圈、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这一规划标准高于中心城。
B
天府新区
“立”起新兴城市极核
“三纵一横”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等核心起步区蓬勃发展、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在天府新区的热土上,正掀起建设和投资的热潮。随着“立城优城”战略的深入实施,成都着力“立”好这一新兴城市极核,努力打造支撑成都和四川长远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天府大道南延线(工程名)是“天府第一路”人民南路南延伸线,也是天府新区“三纵一横”路网中最为重要的一条道路。该工程的三期将在今年年底达到通车条件,明年市民可以驾车通过该路直达眉山。
昨日,记者在工程实施方中国中铁天府新区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已经具备通车能力的天府大道南延线一期工程现场。只见这条双向8车道的道路不仅拥有中央分车带,其两侧也镶上了“绿花边”——增加了宽约40米的绿化带。顺着天府大道一期工程一直前行,经过全长11.3公里的二期工程,就来到了三期工程施工现场。只见塔吊林立,机车轰鸣,一派如火如荼的繁忙建设景象。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刘仁智告诉记者,三期工程从二绕立交至视高镇交界处。以融资模式建设的三期工程,于今年年初开工,目前路基已经成形,正在进行桥涵以及排水工程施工。与一、二期工程一样,三期也是双向8车道,在中央分车带、路灯等附属设施上,均采用与一、二期相同的风格。
蜀蓉立交桥——天府新区重要交通“动脉”天府大道南延伸线上目前规划的第一座交通枢纽,也是南延伸线上目前体量最大的立交桥,正在全面加快建设。从今年7月21日开工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完成钻孔桩100多根,完成产值1800多万元。
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是天府新区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一批关系新区建设打基础、立骨架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加快建设;一批计划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正紧锣密鼓进行前期筹备,已在三季度掀起密集开工建设的热潮。
放眼天府新区,货运通道、创新大道等骨干道路和天保大道、三岔湖快速通道等区域路网正加快建设,中央公园周边路网、蜀蓉立交和北京路等城市道路已启动建设,年内将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骨干路网;重要节点项目建设如期推进,总投资97亿元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42亿元的锦江生态带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一半以上的投资;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码跟上,秦皇寺220千伏等4座变电站正进行前期建设,华阳东220千伏、万安110千伏变电站配套电力通道建设和中央商务区、创新科技城高压电力线路和燃气管道迁改,年内完成投资7亿元,19个项目安置房建设加快推进,年内完成投资26.6亿元。
核心起步区之一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园区建设、招商工作同步推进、进展顺利。今年3月以来,深圳宝德集团、深圳微芯生物公司、广西晨华集团、广东欧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新加坡丰隆集团、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集团、南京三宝科技集团、四川艾普网络公司、新加坡SC环球集团等公司先后签约入驻新川创新科技园,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园区基础设施也是大力提升,年内将完成园区范围内红星路南延线、成仁快速路、和迎大道、新成仁路、新川大道的建设,大多数主要干道通车运行。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的16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367.6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504.2亿元,1-5月已完成投资210.5亿元。
C
“北改”工程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
在成都北部城区,212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旨在消除“城市二元结构”的“北改”工程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的轮廓逐渐清晰。
一边是挺拔华丽的高楼大厦、一边却是低矮杂乱的棚户区——为了消除这种城市发展的不均衡,2012年,在网络问政后,就市民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我市启动了最大规模民生工程——“北改”工程。
“北改”工程的指导性纲领——《“北改”片区总体规划》描绘了未来北城改造区域的模样,212平方公里的北部城区将建成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将形成人北商务中心等九大城市片区,规划了12个产业功能区,在商贸服务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产业功能均有提档升级。
川陕路,我市“北改”片区热点区域之一。在川陕路与中环交会处的跨线桥西侧,紧邻“北改”重点项目宜家北门店、富森美家居的金科中心商业体矗立桥头。作为“北改”项目的金科中心定位于城市综合体,于去年4月启动建设,目前,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综合体主体早已完工,外立面施工也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竣工前的收尾工作。而未来,这里将拥有两家酒店,还有包含300多家商铺、共20层的“空中商铺”,以及中高端商品销售、餐饮、百货、医疗、教育等多种业态。
金秋时节,正是各类工程建设的“黄金施工期”,北城改造的建设热度从各个干劲十足的项目现场可见一斑——成华区华润万象城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金牛区茶花片区棚户区拆迁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北三环电力通道项目正在全面加速建设……
按照年初的计划,今年成华区计划实施建设项目440个,预计完成投资约420亿元,新开工建设面积700万平方米、竣工400万平方米,其中“北改”项目约占60%;金牛区加快推进235个“北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23亿元;新都区在今年计划实施总投资636亿元的98个重点项目建设,预计年度完成投资95亿元……
目前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而从上半年的“成绩单”来看,我市“北改”已启动实施项目共583个;今年“北改”区域上半年完成投资407亿元,同比增长46.4%,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3%,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6.2亿元,旧城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95.3亿元,公建配套项目完成投资41.3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4.5亿元。市级重点项目共96个,年度计划拟投资约306亿元,已完成投资176.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7.5%。
从“总盘子”来看,今年“北改”区域全年拟计划投资767亿元,同比增长将达到40%。可以预见,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北改”引擎还将持续发力。
五年“北改”,今年是承上启下的第三年,这一成都最大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正在悄然体现。以金牛区为例,“北改”工程启动以来,该区共实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个,总投资超过前十年总和,达到155亿元,全区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共实施各类重大产业化项目60个,总投资1278亿元,先后调迁关闭传统专业市场12个,货运场站11处,城北落后的生产力布局得到较快调整。
D
“四态合一”
建设宜人成都
今年上半年,100块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示意牌在生态区与居住区接壤的地段竖立——从此以后,看碑明界,“生态红线”在成都实体化。
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成都明确提出建设环城生态区,绕绕城高速建设长达85公里的“绿色走廊”,连接了中心城区和二圈层共11个郊区(县)。总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区并非一个规则的圈,其边缘呈楔形状延伸,将生态的走廊接入闹市,防止城市粘连发展。
环城生态区的建设,体现了成都“四态合一”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的理念。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和优美化的城市生态,是建设宜人城市的基本元素。成都把“四态合一”理念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遵循,科学规划城市形态和建筑群落,同步规划建设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注重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扎实抓好以环城生态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积极塑造现代大气、生态宜居、独具魅力的城市品质。
在环城生态区内,正在建设“六湖八湿地”的生态水系,建成后水系面积达28平方公里,将使中心城区的水面比例从1.8%提升到6%。目前,锦城湖、白鹭湾生态湿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余湖泊和湿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接驳自然、提升业态,环城生态区按照“保护自然、体现自然、整理自然、移植自然、提升自然、体验自然”的理念,优化生态区田园布局,提升打造农田景观,已因地制宜建成田园风光区7900余亩。龙泉驿、新都、成华等东部浅丘区,修缮堰塘水渠,种植玉米等耐旱作物、果树、蔬菜,整体营造出了错落有致的梯田景观;金牛、温江、青羊、双流等西部平原区,按照经济与景观性兼顾思路,疏通恢复淤塞荒废多年的农田灌渠设施、梳理田埂肌理、保护林盘,编制四季作物轮种方案,打造规模成片的大地农田景观。
按照计划,今年环城生态区建设将完成总投资约30亿元,完成拆迁120万平方米、增绿1万亩、植树100万棵、形成田园风光1.8万亩、新建绿道60公里等具体任务。根据最新数据,1-7月底,已完成投资13.85亿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本报记者 王眉灵 袁弘 摄影 马丁 王若冰
46.4%
我市“北改”已启动实施项目共583个;今年“北改”区域上半年完成投资407亿元,同比增长46.4%,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3%
40%
今年“北改”区域全年拟计划投资767亿元,同比增长将达到4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第四城 成都
怡心湖岸楼盘介绍
2018,这个城市变化太快,请跟上UP君的步伐
王东明: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项目 带动天府新区更好更快发展
把城市藏进公园里,'颜值控'天府新区做到了
填满这个城市所有新区,需要半亿人口,意味着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