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所谓的忍让,其实是别人伤害你的本钱

你所谓的忍让,其实是别人伤害你的本钱


心字头上一把刀为“忍”,而且这把还是会戳破心灵的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让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忍让被用来衡量人的意志,能忍让的人会被认为是强者。

一味忍让,意味着丧失原则;一味忍让,意味着没有人格;一味忍让,意味着软弱可欺;一味忍让,意味着面临步步进逼的危险;一味忍让,意味着将走入绝路。有时候挺身而起、奋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进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计策,一再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该出手时就出手,给点厉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最好的友善,不是“求求你不要打我”,而是“你敢打我试试”。

曾记得小的时候,同班的童鞋恐吓我,还撕了我的课本,不知道当时是脑子充血还是猴赛雷上身,冲上去就一个“干”。当然,冲动的结局往往是悲催的,貌似有点发育不良的我又怎么干得过3个身材比我高大的同龄人呢?被打的身上这里一片淤青,那里一片红肿的,不过还好,对方一个牙齿我打掉了。

当天回家的时候,想不到老师的电话比我先大家,老爸拉过来就是一顿揍,我还依稀的记得我当时还很不服气的争辩,是他们先欺负我。然而,貌似这并不会给我的屁股减少多少罪。

“别人欺负你,你不会告诉老师啊?或者你不懂忍让一下么?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先生说过:高尚的人要以德服人。

后来老爸还带着我到学校里给被打掉牙的童鞋赔礼道歉,然而对方的家长只是随口一句:算了。想想那副嘴脸好像是我欺负她孩子似的。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在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都非常认真的贯彻于实施父亲的思想方针,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都习惯性的充当一个“老好人”的形象,可是后来我发现,当你越纵容别人,越懦弱别人就越会欺负你。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强化,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如果别人伤害我们换来我们的妥协和利益,那么他们便建立起这一心理链接,好让他们不断重复这个模式——伤害换来好处。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大家都叫她便利贴女孩,为啥,因为,大家有事没事总喜欢找她跑腿、帮忙。有时候这个让她买水,有时候那个叫她帮忙打印,总之你总会看到她的办公桌上贴满了便利贴。好像只要别人要她帮忙她总是不好意思拒绝,久而久之,大家只要有一些琐碎的事情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她。

直到有一天,她出门办事,一份电子档的邮件忘记带了,打电话给同部门的同事,让他们帮忙开电脑上传一下文件,本来就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不是我在忙,就是我没在公司。

这件事让她觉得大家根本就没有把她当成朋友甚至是同事,她苦恼,她想不通。在她看来只要别人请她帮忙,如果自己拒绝了,别人就会不高兴,她害怕别人不高兴,宁愿被别人伤害,也不愿意伤害别人,多么温柔而优秀的女孩啊。

我问她:公司那么多人对你那么刻薄,为什么你还要待在公司?她糯糯的回答我一句:因为离开了这里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工作,所以为了不得罪人,只好什么都忍着。可是不久,她被炒了,原因有点粗暴甚至有点无厘头,因为把时间都放在帮别人的身上,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

想想生活中并不缺少这种便利贴女孩,总是教会了别人来怎么伤害自己,让自己的忍让变成纵容别人伤害自己的本钱。可我们不能总躲在宽容这个借口后面逃避,不能一直偏袒他人,不然那些被你原谅的人只会变本加厉,是时候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了。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心所欲,痛就要喊,不爽就要打?也不是。

我们可以用更合理的手段宣泄情感。

如果某人说的话触怒了你,你当时忍下了,但是在第二天,你找岔加以报复。这样做,起不到警戒对方的目的。因为当时你没说什么,对方会认为对那句话你不在乎。第二天你找岔报复,对方不知道你是为什么要找岔,他不能把这件事和前一天的事联系起来看,他只能归结为你的喜怒无常。

所以,你应当在你收到不满情绪的时候,凛然正色去告诉他:“听到你这样说我很愤怒,我认为你这是一种挑衅!”无需骂人,只要让他明白这样的行为是已经触及了你的底线,他错了,如果他的行为过分,你可以要求要他道歉,这样你也不至于心里窝火,而他也会知道,你不是一个随便就能欺负的人。

很多人都会说,这样会伤了和气,但是是这样的么?难道你处处忍让,心里就舒服了?即使明面上和和气气,但是心里你可能已经诅咒他18遍了。重点还是一个感情割舍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们是否能放下面子对别人不好。一个处处忍耐的人会被当成弱者;一个当时忍耐以后又报复的人会被看成小人;而一个敢于捍卫自己权益,有理有利有节地反抗别人的人反而会受到尊重。有句俗话“不打不成交”,人际冲突处理好了反而可以成为人际交往的催化剂。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活得太快,却又明白的太晚,比起甘冒风险地改变,我们更愿意装作无所谓的活着。

来源:云树心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出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
不要做职场上的便利贴
老实人不懂拒绝,学会“一拖二装三退”,既能婉拒请求又不得罪人
领导问“有空吗?”回有空最傻!这2招让领导满意!你升职
烂肚子里也别在同事面前唠叨这3件事,否则人际关系会受影响
身边人“看不起你”的表现,随便占一个,就别自讨没趣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