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名称的由来(3)

方剂名称的由来(3)

(2010-05-10 15:23:08)
标签:

杂谈

三仁汤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诸药等组成。用于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

本方治疗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吴鞠通认为此时不宜用汗、下、滋阴等法,应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渗之法,方可中的。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轻宣上焦肺气,又可畅通中焦气机,还可渗利下焦湿热,使湿利热清,诸证自解。由于方中杏仁宣肺气,白蔻仁调中气,生苡仁利下湿,以“三仁”为主药,通利三焦湿热,故称“三仁汤”。

三消汤

出处:《验方新编》

本方由党参、白朮、当归、茯苓、生地黄、黄柏、知母、黄连、麦门冬、天花粉、黄芩、甘草等十二味药物组成。用于通治消渴之症,饮水不止者。有益气滋阴,清热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之总称。上消以渴而多饮为主;中消以消谷善饥为主;下消以善饮多溺为主。本方之中党参、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地黄滋阴养血;知母、黄柏、黄芩、黄连育阴清热;麦冬、花粉生津止渴,诸药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症,故名“三消汤”。

三拗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甘草、麻黄、杏仁组成,加生姜煎服。用于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等症。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

“拗”者,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从《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来,原方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汤”,主要取其发汗、平喘力著之义。

《证治准绳?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汤,即本方加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风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连声者。

三痹汤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独活、秦艽、川芎、熟地黄、白芍药、肉桂、茯苓、防风、细辛、当归、杜仲、牛膝、甘草、人参、黄耆、续断、生姜诸药组成。用于治疗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痹,手脚拘挛之症。有益肝肾、补气写、袪风湿、止痛之功。

痹证,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留滞于经络、肌肉、筋骨之间而成。《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统称“三痹”。本方为《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来,集袪风除湿、散寒止痛、补气和血、益肾滋阴诸药于一剂,专治风、寒、湿三气袭虚所致之行、痛、着痹,故称“三痹汤”。

三品锭子

出处:《外科理例》

本药由三种不同处方组成,分称上、中、下三方,如法炮制,研极细末,糯米糊和为梃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置疮内。上品锭子由白矾、麝香、没药、牛黄、白砒等味组成,外用治疗痔疮;中品锭子由上品锭子去牛黄一味,并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痔瘘、六瘤(即骨、脂、肉、脓、血、粉瘤)、气核、瘰疬;下品锭子由上品锭子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瘰疬、气核、疔疮、发背、脑疽诸疮。

“品”即品味,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某些事物的种类或等级。本方有三种处方,分治三类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锭子”。

三子养亲汤

出处:《韩氏医通》

本方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老人中虚喘嗽,痰壅气滞之症。有降气消食、温化痰饮之功。

方中选用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子”均系行气消痰之品,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本方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正如吴鹤皋《医方考》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

三甲复脉汤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炙甘草、干地黄、白芍药、阿胶、麻仁、麦冬、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等九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下焦温热,热深厥甚,脉细数,心中憺憺大动,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阴息风之效。

“三甲”者,指本方所用的药物中有软体动物牡蛎之甲壳,脊椎动物鳖之背甲,龟科动物乌龟之腹甲,三种动物贝甲并用,其滋阴潜阳之功能更强。“复脉”者,言本方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创立,有益气补血、滋阴复脉之作用,本方可使阴液补充,脉复于常。故对温热病后期阴亏脉弱等症有效。

三品一条枪

出处:《外科正宗》

本品由明矾、砒石、雄黄、乳香四味药物组成,先将矾、砒锻红,再研成细末,加雄黄、乳香二味,调搓成药条,阴干后外用。适用于痔疮、肛瘘、瘿瘤、疔疮、发背、脑疽等症。有袪腐、拔瘘之功效。

“三品”者,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三种主要药物,乳香有调糊作用。“一条枪”,谓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故以此而命名。

三物备急丸

出处:《金匮要略》

本方由大黄、干姜、巴豆等三种药物组成。用于里、寒、实证,证见卒然心腹胀痛,脘腹胀满高起,二便不通,甚则痛如锥刺,面清气喘,暴厥者。有攻逐寒积之用。

本方是中医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剂之一。方中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温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三药配合,力猛效捷,制丸储藏,以备用于逐暴寒实之急证,故名“三物备急丸”。汪昂《医方集解》亦有“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之说。

大定风珠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生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生鸡子黄、鳖甲诸药组成。用于虚风内动证,症见神倦瘈瘲,脉气虚弱,舌绛少苔,时时欲脱者。有滋阴熄风之功。

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名定风珠者,以鸡子黄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息肝风。肝为巽木,巽为风也。龟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镇震木,震为雷,在人为胆,雷动而未有无风者,雷镜而风亦静矣。元阳真上巅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有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本方为治风之剂,方中多用甘润救阴之药,尤添鸡子黄其形如珠,功在滋阴液,熄风阳,因作用较“小定风珠”为强,故称“大定风珠”。

大补阴丸

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炙龟板四药组成,研末,用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证。有滋阴降火之功。

朱丹溪曰:“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善卫生者,宜常养其阴,俾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体强无病。今人纵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易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久;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实为大补肾阴良方,故称“大补阴丸”。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证者。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诸证者。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张秉成《成方便读》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出处:《伤寒论》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有峻下热结之功。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二证为主者,有轻下热结之功。

承者,受也、顺也、制也。王晋三《古方选注》云:“承气者,以下承上也。”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云:「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又病去而无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降为顺,二方峻下热结,皆能承顺胃气,使腑气得降,热结得通,故名「承气汤”。

大陷胸汤、小陷胸汤

出处:《伤寒论》

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组成。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大结胸症。有泻热、逐水、通结之功。

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实三药组成。用于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热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症。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结胸,是邪热结于胸中,而出现心下痛,按之硬满的病证。《伤寒论》中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大、小、热实、寒实、水、血等类结胸。二方分治大、小结胸证。成无己《伤寒论批注》云:“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陷胸曰‘陷胸汤’”。剂有大小,证有轻重,均能蠲除胸中痰热互结之邪,如同陷阵,故分称“大陷胸汤”和“小陷胸汤”。

干颓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黄耆、当归、枸杞子、山萸肉、生乳香、生没药、鹿角胶七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肢体痿废,或偏枯,脉象极细微无力者。有益气和血、滋补肝肾之功。

“干”者,有制止、干预之意;“颓”者,即败坏、颓废为谓也。本方中生黄耆补中益气;当归养血和血;枸杞子、山萸肉滋补肝肾;乳香、没药散瘀止痛;鹿角胶补肾生精。诸药合用,可制止偏枯、痿废之证的发展,使颓废的肢体重新振复,故名约“干颓汤”。

千捶膏

本方由麝香、乳香、没药、铜绿、黄丹、龙骨、轻粉、安息香、松香、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诸药等组成。外用至瘰疬、痈疽、疔疮初起之症。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

由于本方制法比较特殊,先将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捣烂如泥,然后将余药研成细末,置于石板之上,边加边用木槌去捶打,击千余下,使药物达到充分混合,成为软膏方止,方名则根据其制作方法而言,故称“千捶膏”。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等组成为末,清茶调下。用于外感风邪头痛,证见偏正头痛,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有疏风止痛之功。

本方为治疗风邪外袭所致头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以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此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用茶清调服,治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头痛有卓著的疗效,故名“川芎茶调散”。

本方加菊花、殭蚕名“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主治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目昏重及偏正头痛,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

小续命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白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诸药组成。用于中风不醒人事,筋脉拘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症。有扶正祛风之功。

“续命”,即延续生命,这里有却病延年之意。《十六国春秋》载:“晋安帝元年,卢循为广州刺史,赠刘裕以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旧俗于端阳节以彩带系臂,云可避灾延寿,其丝便名续命丝。”欧阳修并有“细如续命丝”之意,其“返魂单向何人用,续命汤于何处施”之诗句,可证二字之本意。中风证属正虚邪实,病情危笃,治疗不当则一蹶不振。本方服之可转危为安,延续生命,故称“小续命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方剂大全20
方剂名称由来
【转载】方剂名称的由来(7)
中医入门三字经(一)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秘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