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商鞅变法光环掩盖,秦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帝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商鞅变法和那部著作年代和著者至今存疑的《商君书》似乎给后世一种感觉,好像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就一直是个因循守旧的西戎国家。或者说,似乎商鞅变法才把秦国塑造为一个绝对控制的极权国家。其实,秦制的源头并非商鞅,而商鞅只是促进了这种极权体制进一步强化而已。

《商君书》开篇的是《更法》这一章,描绘了秦孝公主持下,“公孙鞅(商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的一场御前辩论。商鞅的那句:“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更是强化了人们对于商鞅在秦国改革史上的地位,似乎在他之前,秦国如同一潭死水。

商鞅变法之御前辩论

事实真的如此吗?要搞清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先搞清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政治。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国君是秦献公。关于秦献公的名字,《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吕氏春秋》记载为公子连。秦献公的国君之路非常坎坷,有着29年流亡魏国的艰辛过往。当然,对秦献公如何登上国君之位的过程,朱言在此不作叙述,或许会令文探讨那一段精彩惊险的夺位传奇。

公元前384年,公子连成为秦国国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接手的秦国,面临极为复杂艰难的局势,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要面对咄咄逼人的魏国。在战国竞争型国际关系格局中,秦魏两国的核心争端就是河西地区的控制权。

河西之地是什么地方呢? 河西是个古地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今陕西与山西两省之间的黄河南段之西的地方,泛指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南起二华、北到韩城的关中东部地区,因地处黄河之西而得名。从广义上讲,河西之地的范围更大,应含黄河以西洛河以东包括今陕西延安和榆林的大部分地区。

河西之地

河西原属于周王室故地,但自周王室东移之后,河西归属并不明确。晋献公灭骊戎顺手占领河西之地,从此河西归属晋国。在春秋时代,秦穆公曾经夺取河西之地。秦国经营河西之地二百载之后,又为新兴的魏国夺走。

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变法,魏国先致富强。魏国能夺取河西之地,与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有很大关系。母丧不归、杀妻求将的吴起于公元前409年被魏文侯拜为将军。次年,吴起率军西渡黄河讨伐秦国。

吴起连下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元里(今陕西澄城县东)、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都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等城,不久全部占领了河西之地。公元前406年,魏文侯建置河西郡,任命吴起为河西郡守。魏河西郡的设立,就像一把尖刀插进秦国领土,迫使秦军退守洛河西岸。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武侯登基,巡察疆域,在吴起陪同下,乘船沿河西而下,行至中流,见河西形胜险阻,犹如铜墙铁壁,他兴奋地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

在魏国两代君主的支持下,吴起经略河西23年,注重“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还进一步改革兵制,建立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常备军——“魏武卒”,相较于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军队,“魏武卒”就是一支纯粹的职业军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起守河西,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不仅“使秦人不敢东向,韩、赵宾从”,而且“辟地四方,拓地千里”。除了雄踞河西的魏军,秦国还要面对西部诸戎的威胁,如东部的大荔戎,西部的獂戎、绵诸戎、乌氏戎,北部的义渠戎、朐衍戎等。

为了摆脱秦国旧贵族对君权的制约,秦献公在即位第二年,就做出了迁都栎阳的重要决定。栎阳即唐代的万年,故城在今陕西省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栎阳距旧都秦国雍城(在陕西省凤翔县南,雍水以北)有数百里之遥。弃雍而远徙栎阳,这在当时的确是个大胆的决定。

魏武卒

迁都栎阳除了有巩固君权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着眼于对魏国的军事斗争。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在日后即位之后,颁布的元年诏令中说的很清楚:“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很明显,迁都栎阳,与秦国意图收复河西之地有直接关系。

秦献公在迁都栎阳之前,还做过一件重要的决策。《史记·秦本纪》叙述献公史事,首句即言:“献公元年,止从死。”所谓的“从死”,是上古时代的“人殉”旧传统。秦献公的“止从死”,即是废除了“人殉”制度。

民国时期的史家马非百先生在其《秦集史》中对这件事有很高的评价,此实由于社会进化之趋势有以使然,然献公在人类史上之贡献,固不在林肯解放黑奴之下矣。”说实话,这样的评价实在言过其实!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出发点肯定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君主与人性绝对是悖论!在秦献公看来,要进行争霸战争,必须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无论是兵源,还是劳动力,与其白白杀掉,不如让他们去战场上当炮灰。

《秦集史》

秦献公是秦国走向极权主义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其中建立一套强化对人民人身控制的户籍制度——“户籍相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纪》载,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这是一项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军赋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即依据村社份地的规划配置,统一编制村社成员的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以便于收取租赋,征调兵丁,安排摇役。

很多人都知道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时候,曾经有“制辕田,开阡陌”的政策。其实,早在秦简公时代,秦国就已经颁布“初租禾”的政令,即按地亩征收地租,废除井田制。“初租禾”、“户籍相伍”、“制辕田,开阡陌”三个政策构成一个完整的变革路线图,秦国的旧村社体制走向瓦解,直接面向王权的自耕农群体形成。国家依赖的已不再是分级层的贵族宗法系统,而开始直接面对原子化的自耕农阶层。

在王权面前,人人平等,王权之下,皆是奴隶,原子化的自耕农,远比依附于贵族的村社农民好控制,而贵族也失去了支撑其政治权力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在“户籍相伍” 的新户籍制度下,份地相邻的农民被编联在一起。军队中也采用伍、什编制,居住相邻的各家,在国家需要征发军队时,所出兵丁也编在一起。

秦献公

当然,这种户籍制度并非献公的发明,而是承袭的周制,实为当时许多国家早己在施行的制度。从这点上讲,周代的制度其实是秦制的源代码,专制主义的源头!《周礼·族师》介绍这种制度说:“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埋葬。”

《国语·齐语》讲得更生动:“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在这种严密的户籍制度之下,人民被国家严密控制,可以说秦国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监狱。当然,在那个时代,这种制度具有普遍性,战国诸国皆是如此,秦国的控制力最强而已。

除了户籍控制,以及户籍之下的徭役和兵役征发。秦献公还做了一项涉及经济的重要改革——“初行为市”。献公七年(前378年)的“初行为市”,此举也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纪》中。

秦献公

所谓“初行为市”,就是设置交易市场。这一改革并非说这以前秦国没有市场,没有产品交易。《史记·货殖列传》早就明言,秦文公、秦穆公“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秦国的市场与产品交换早就存在,民间交易大都是自发的、约定俗成的,即所谓“旧中为市”,“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已能显著影响社会生活,实施严格管理能使政府获益的时候,政府才会干预进来。秦献公的“初行为市”就是运用国家行政权力介入市场,介入商业行为,其目的并非是规范化管理,而是从商业经济中攫取利益,这也是国家权力渗透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是秦国走向极权化的一部分。

极权主义国家除了需要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控制力之外,还需要精神控制资源,这一点秦献公时代也做到了。《史记·秦本纪》载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阳。”《封禅书》续说此事:“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栎阳旧址

《史记》里记载的献公十八年的这次“雨金栎阳”灵异事件,其实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很可能是某地发生强劲龙卷风,将金属材料卷起,运行至栎阳附近而随雨散落。但是,在缺乏科学的上古社会,这一自然现象就会被加以神秘主义的解释。

灵异事件在一般黎民百姓那里不过只是对自然的未知恐惧,但是在统治者手里就会变为强化政治统治的资源。秦献公对这件事的利用很是高明,“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白帝指赢秦始祖神少昊。赢秦是鸟图腾崇拜部族,而少昊是东夷集团鸟图腾部族的最高首领。秦人本为东夷集团赢姓的一支,后来西迁至以西垂为中心的陇南西汉水上游地区,少昊也便随之由东方之神演化为西方之神了。

按五行说思想体系,西方和五色中的白色相配,故称少昊为白帝;西方又和五行中的金相配,故得金瑞即为白帝之征。设畤祭少昊的传统,早在开国之君襄公时即己确立,《史记·封禅书》说:“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暤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后世的秦国国君也基本沿袭这一做法。

少昊氏画像

秦献公利用“雨金栎阳”,“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与其先祖的神化王权做法一脉相承。既然秦国的国君是少昊白帝的后裔,那么他的王权就具备神圣性,民众面对神之后裔,那还不乖乖滴服从吗?神化统治者及其家族,这是数千年来中国专制统治者的一贯伎俩。

强大的秦制国家控制力正是在秦献公时期形成了,秦国的国力也在这一时期获得较大增长。献公即位后“欲复穆公之迹”,“复穆公之故地”。为此,献公向东部强邻多次发动战争。经过最初两次战役失败后,终于扭转了局势,于其在位的最后数年间,接连取得了三次重大胜利,再振了秦的国威。

献公十九年(前366年),秦发兵东击,败韩魏联军于魏地宅阳。献公二十一年,攻打魏国,夺回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斩首六万人,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二十三年(前362年),秦军伐魏,战于少梁,获胜,俘虏了率兵的魏国太子公孙痤痊,并攻占了庞邑。三次胜利中以石门战役影响最大,连周天子都派使者赴秦祝贺,“献公称伯”,被史家视为“秦始复强”的标志。

秦军

秦献公也是秦国成就霸业的关键君主,早在献公十一年,即周烈王二年(前374年)的时候,周王室太史儋就对秦献公说过这样一番话:“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日后秦国的霸业路线图,似乎就沿着太史儋的这一近似于谶语 预言走下去了。朱言以为,太史儋的话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期许,在周王室的眼中,秦国或许就是周制的继承者,周制就是披着王道面纱的秦制,而秦制或许就是脱光伪装的周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人物简历:秦孝公19岁当国君,22岁任用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秦国三代国君拼命夺取,最后一统天下
“奋六世之余烈”中,所指的是哪六位秦君,都对秦国有何功绩?
战国七雄中,为何秦国能笑到最后?其中到底有什么玄虚?
揭秘:秦国最终能实现统一,其实离不开秦国所有国君的努力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