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福全是康熙哥哥,在打噶尔丹时,因为退缩,被康熙处罚。受到处罚时,福全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他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福全剧照)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他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

虽说是次子,但由于皇长子年钮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实上的皇长子。

福全从小性格柔顺,对孝庄太后和顺治帝都颇有孝心,按说要立储君,他是最有资格的。可是当顺治帝问他长大有什么志向时,年幼的福全朗声答道,他愿做贤王。

比福全小1岁的玄烨(后来的康熙)则说,愿效法父皇。

顺治帝也和千万父母一样,在这种时候,总希望做儿子的能有远大的理想。因此两相比较,玄烨的回答则更得顺治帝欢心,反倒是福全让顺治帝觉得不甚有出息。

不过,不管是福全还是玄烨,都不是顺治帝的心头肉,自然也没有考虑过让他们做储君的事情。

本来,顺治帝最宠爱的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可是皇四子无福,仅活了几个月便夭折了。再加上董鄂妃的离世,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极大的损耗了顺治帝的健康。

不久后,顺治染上了天花。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染上天花无疑是不治之症,只能靠病人自己挺过去。不幸的是,顺治一病不起。眼看就有离世的危险,所以立储君一事不得不提上议程。

这时的福全8岁,玄烨7岁,顺治帝想到自己也是年幼登基,因而受制于多尔衮的经历,便不寒而栗。便有意让年长的堂弟安亲王岳乐继承帝位。

但在孝庄太后和汤若望的建议下,再加上顺治帝想到玄烨有做帝王的大志,最终还是将才7岁的他立为了储君。

(顺治剧照)

天时地利人和,玄烨登基称帝,是为康熙,而清王朝将因他走上“康乾盛世”。

康熙亲政后,实现了福全想做贤王的愿望。

福全不仅被封为裕亲王,还得到参与议政的权力。

福全和康熙本就兄弟相亲,而年轻的康熙也急需要一个能忠心不二又有才干的人来辅佐自己。福全的忠心不二,和在政事上的决断,都让康熙颇感欣慰。

康熙在位时,社会并不太平,内有三藩之乱,又有郑氏集团在台湾反清,还有沙俄多次入侵黑龙江烧杀抢掠。

这都是威胁皇权的大事,康熙是在政治上很有远见,手段也很高明,这诸多棘手的事情交付给做事稳妥的福全去做,让他放心不少。因此福全既是康熙的好兄弟,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倚重大臣。

康熙二十七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随着势力强大,暗中勾结沙俄在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由于攻击太过突然,喀尔喀兵败而退,不得不向清廷求援。

噶尔丹却趁胜追击,一路南进,一直打到了距北京城不足千里的长城一带。

这可打到天子脚下了,康熙忍无可忍,亲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准备手刃噶尔丹。

然而,康熙才出塞外,便受了风寒,只得“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攻打噶尔丹的重任,则落在了福全的身上。

(噶尔丹剧照)

福全很有军事才能,他统兵3万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发起了正面攻击。

噶尔丹“觅山林深堑,倚险结营”,且以驼城战术对阵。

清军几次以火炮攻击,都因对方有密林保护,又有沼泽阻挡,因此不但不能冲出缺口,自身反而死伤不少。

无奈之下,福全改变战术,趁夜让清军从左翼山腰偷袭,噶尔丹防备不及,被打得四散而逃。

噶尔丹见势不好,派使者向福全求和。

福全想到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休整军队,等后方军队来后,再围剿噶尔丹不迟,所以假意答应了他的请求。

谁知,噶尔丹却趁机带着残兵败将,连夜往西北处逃遁而去。

福全发现后,知道再追恐怕来不及了,再加上军中粮草所剩无几,于是便自作主张,率军班师回朝。

按说,福全虽然没有歼灭噶尔丹,但他还是在战役中表现不凡,康熙应该予以奖励。谁知,康熙非但不奖,反而将他削职罚俸,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康熙虽然回京,但他却在后方督战,一切统兵大计皆由他发号。

本来,福全打了胜仗,康熙颇为安慰。但当福全议和停战时,康熙对他的行为已经很不满意,认为他坐失战机。对他多有警告,要他小心防备。

结果福全还是没能引起警惕,让噶尔丹出逃。最让康熙不满的是,福全没有立刻追击,反而不经他同意便班师回朝。这无疑放虎归山,给清廷留下后患。

另外一点,福全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让康熙颇为忌惮。想到福全曾是最恰当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知道,他必须给福全一个警告。

因此,康熙不光革去了福全所有的职务,还罚俸三年。本来还要剥夺他的爵位,幸得孝庄太后求情,才保留了他的王爵,让他做了闲散王爷。

对于康熙的处罚,福全有苦难言,只能以一句“我复何言!”承受了这一切。

(胤褆剧照)

那么福全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福全虽然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对统兵作战有最高指挥权。但他的副手,却是皇长子胤褆。

胤褆骑射了得,又是皇长子,康熙对他颇器重,让他随福全出征,自然希望他能立功。

胤褆何尝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但福全却唯恐胤褆在征战中有闪失,打起仗来疑虑颇多。这样两个人在作战策略上,往往意见相左,于是二人多有不睦之处。

再加上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国舅佟国纲在攻打噶尔丹时战死。

这让福全更是惶恐,所以本该围剿噶尔丹完成使命的他,只能先保住胤褆为重。

在这种情况下,福全只能见好就收,放任噶尔丹出逃。

所以,当康熙治罪时,他只能默默承受,一句也不能辩解了。

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再次叛乱,康熙御驾亲征,福全也随军出征,将噶尔丹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听说后,还特意去他府中探视病情。

谁知没捱过半年,福全便病逝了。康熙本在塞外出巡,听闻后赶回京城,亲自祭奠,悲痛到恸哭不能止,随后又以王爷规格厚葬。大约在那时候,康熙已经明白当年福全退缩,是为了保护自己儿子,所以心中更加感动,更加悲痛。为了舒缓相思之情,康熙还命画工画了一张他和福全早年在桐荫下玩耍的画像,挂于书房。

福全一生,对康熙一片忠心,真正做了贤王的本分,大概他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

1232 赞 踩 23评论
分享
举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初,康熙帝唯一在世的兄长——五十一岁的和硕裕亲王福全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状况堪忧。这个消息让和兄长感情深厚的康熙帝十分难过,推迟了原定于不久后启程赴塞外巡视漠北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于三月二十六亲临东城台基厂的裕亲王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此后,康熙帝先后于五月初八日、五月十五,两次亲赴裕亲王府探视病势愈发沉疴的福全。尤其是五月十五这天,在福全的病榻前,康熙帝手握已不能下床、只能躺在榻上迎接圣驾的兄长福全之手,流泪劝慰其好生休养,保重身体,待自己从漠北巡视回来后,再前来府中看望。福全哽咽不能言,只是不断点头称是。

兄弟俩交谈良久,康熙帝才在福全的不断恳求下,依依不舍地告别兄长,离开裕亲王府返回宫中。次日,康熙帝终于踏上已经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巡视塞外、安抚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让康熙帝没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他和福全这两个相伴了五十年的兄弟之间的永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在漠北行宫驻跸处的康熙帝连连接到噩耗:六月初八,京师有急报:和硕恭亲王、康熙帝的五弟常宁于六月初七薨逝。虽然常宁在世时,康熙帝和这个弟弟关系并不好,对他夤懒乖张的性格也十分不满,平日里多次责备和处罚,但是现在人死了,什么恩怨也不必提了。康熙帝在随驾的皇子中选取数人,返回京师经理常宁的丧葬礼仪,并代表自己致祭,然后颁诏内务府,让有司监修常宁的坟茔墓地,立碑亭牌楼,以示纪念。

六月二十四,返京处理恭亲王常宁丧礼的皇子们又有急报传来:皇伯父、和硕裕亲王福全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即将不起。和得知弟弟常宁薨逝时的平静心情所不同的是,获悉兄长福全病危消息的康熙帝焦急万分,下令提前结束巡视漠北行程,立即返京。但是皇帝出巡在外,随驾官员兵丁众多,回程缓慢,不能即刻到达京师,所以康熙帝令随扈的皇子们提前出发,代表自己先一步回京探望伯父裕亲王。

六月二十七,京师再次传来急报:和硕裕亲王福全患病不治,于二十六日病薨!没有能够见兄长最后一面的康熙帝悲痛万分,当众落泪,命诸臣加快大营速度,好让自己能尽快返京,致祭兄长。

七月初一,康熙帝抵达京师,连皇宫都没有回,就马上赶到裕亲王府中,亲临福全的葬礼。在兄长的灵柩前,康熙帝摘除冠缨、换上青色袍服,亲自奠酒,同时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向兄长致以深切的悼念之情。随同祭奠的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按照康熙帝的诏令为伯父穿孝,轮流在裕亲王府兼管丧礼典仪。七月初三,康熙帝再次亲临裕亲王府致祭,并赐马、驼、金帛、银两,用于福全丧葬典仪使用,并给福全赐谥号“宪”。

七月初五,裕宪亲王福全出殡,康熙帝亲奉孝惠皇太后临裕亲王府,恸哭致祭,亲视灵柩发送出府,然后才奉皇太后返回宫中。八月初四,康熙帝命按照当年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例子,在每年按制度由朝廷于蓟县黄花山王陵常祭裕宪亲王二次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以示对兄长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生母庶妃董鄂氏(和顺治帝宠妃董鄂氏同族),比三弟康熙帝玄烨只大不到一岁(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因为顺治帝的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而亡,所以福全是顺治帝实际上的长子。

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顺治帝无事,想看看自己的儿子们,于是便召几个大一点的皇子: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到乾清宫寝殿和自己见面,以叙父子亲情。皇子们奉诏前来后被,顺治帝一一询问他们的近况生活如何,并带有点戏谑、逗耍的口吻问几个儿子:“汝等将来志向如何?”

常宁时年只有三岁,嚅嚅不能言,只是不断取糕点吃食,顺治帝见状哈哈大笑。福全年纪最长,已颇知事,于是规规矩矩地垂手回到:“愿为贤王。”顺治帝微笑着颔首,觉得次子老实听话,朴实忠厚,贤王的志向不虚。轮到玄烨时,他语出惊人地大声回答:“愿效法皇父、安定天下。”

这让顺治帝十分惊奇,不由得仔细关注这个以前并不是很在意的庶三子起来,见这个儿子目光清澈、身板虽然小但是努力站得挺拔,看向自己的眼中一片沉稳、聪慧的模样,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赞誉:“好!”,对玄烨的表现很是赞叹。

自此,在顺治帝的心中,次子福全留下了朴实忠厚的形象,三子玄烨则有着显露外向、敢于任事的个性。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罹患天花,病重将崩。去世前,在母亲孝庄皇太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劝慰和分析下,顺治帝最终确定了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因此重蹈自己悲剧的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初九,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父亲生前选定的辅政四大臣辅佐下,八岁的玄烨在太和殿正式的登基,成为清朝第四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代),即清圣祖康熙帝,实现了他当年“效法皇父”的愿望。

康熙帝继位后,对于兄弟们很是关照(顺治帝诸皇子,除康熙帝外活到成年的只有次子福全、五子常宁、七子隆禧),先后在康熙六年(1667年)晋封十五岁的次兄福全为和硕裕亲王、康熙十年(1671年)晋封十四岁的五弟常宁为和硕恭亲王,康熙十三年(1674年)晋封十四岁的七弟隆禧为和硕纯亲王。其中唯一的兄长福全还在封王的同时被授予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资格。这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兄弟们的亲厚兄弟感情,福全也是顺治帝诸子中,第一个晋封亲王的皇子。

福全虽然没有被立为嗣皇帝,但是他自幼性格柔顺,心地朴实,对祖母、父亲、嫡母、生母等长辈都十分有孝心,对行辈低于自己的诸弟也感情亲厚。三弟玄烨当年越过自己继立为帝,福全没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自幼年时开始就和弟弟康熙帝相亲相爱、并忠诚尽力,全心全意辅佐康熙帝,以成就其功业。

所以康熙帝感念于兄长一直以来的忠诚和友爱,对福全关怀倚重,多次授予他军政重任、参与议政,作为自己处理朝政的重要助手和心腹,对他信任有加。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进犯漠北喀尔喀蒙古,攻占了大片臣服于清朝的喀尔喀蒙古领地,然后打着追击喀尔喀部的借口,直入漠南,到达距离京师只有七百里的乌朱穆沁。噶尔丹志得意满之下,甚至发出“君上(指康熙帝)长南方、我长北方”的狂言,令清朝上下一片哗然。

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康熙帝决心出兵反击噶尔丹,以保护北方边境和藩属。经过朝议,康熙帝下诏命皇兄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迎敌;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两军进夹击,合讨噶尔丹。皇长子胤禔则随同伯父裕亲王出征,以历战阵。大军出发后,康熙帝也亲自出塞督战,坐镇后方,居中部署,指挥前线大军迎击准噶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福全率领大军,在漠南乌兰布通和准噶尔部遭遇,随后展开激战。福全亲临前线,指挥大军和准噶尔军来往拉锯、拼死搏杀,激战中清军大将、康熙帝舅舅佟国纲也当场阵亡。在清军左右翼进攻下,噶尔丹设立的“驼城”防御终于全线崩溃,被清军攻入阵中,死伤惨重,只得自战场撤军,脱离和福全所指挥的清军接触。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方知清军之强,于是假意派出使者和福全议和,表示低头服软。暗地里却但趁福全大胜后思想松懈之时,加紧撤退,,逃出清军追击包围圈。福全起先闻报准噶尔来议和,一面驳斥其使者狡辩之词,一面下令全军戒备、养精蓄锐。以备再战。九月初,噶尔丹再派使者前来请罪,表示愿撤出边境,听从康熙帝发落,但是本人没有露面。福全所派出的使者前去宣令,也不见准噶尔大营所在,只得返回奏报主将裕亲王福全。

福全得到军报后,知道噶尔丹已经逃遁出国境,不能再追击歼灭其部众,而且大军出塞日久,后勤粮草渐渐不足,继续维持驻守比较困难,于是没有请示康熙帝便下令班师返回内陆,与康熙帝御营会合。

康熙帝本来想一举歼灭噶尔丹所部,但是没有想到兄长半途回师,致使计划落空,因此对福全擅自退兵大为不满,下诏命福全率部返京,驻扎在朝阳门外,不许入城,等候处置。

但是康熙帝心中知道兄长为人忠厚内敛,此次作战未竟全功不是故意为之,所以不愿对兄长过多责罚,另外他顾忌到如果大张旗鼓地处罚福全,那么以皇长子胤禔为首的诸将会迎奉自己的意见,对福全大加诋毁,于是密诏随福全出征的胤禔:“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此举意在使诸将不得揣摩上意、搜罗罪名、攻讦主将福全。因此胤禔在先行受议政王大臣会议询问时,只有一句话:“我与伯父裕亲王所供相同。”其他将领也纷纷供述,言称皆同裕亲王所供,没有其他异议。

福全原本想将此战前后详情原原本本写成奏章,呈交康熙帝,其中还录有侄子胤禔及部分将领不听号令、擅自出兵的情况,但是在他得知康熙帝密诏胤禔、要他们上奏时不得和自己奏章有异之后,即惭愧又感动,还有些不安,于是为人纯朴的福全将已经写好的奏章烧毁,哭着说:“我复何言!”,另外再写奏章,把乌兰布通之战未能全胜而归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得到福全的供述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后,初步议定福全的过错,向康熙帝奏报询问结果,准备以劳师无功、靡费军资、纵敌逃遁的罪名将福全处以削爵惩罚。康熙帝不同意这个处理意见,降旨减轻处罚,以乌兰布通之战最终获胜为理由,免去了兄长的夺爵处罚,止同意罚其亲王俸禄三年、撤销所辖三佐领,并退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此了事。

福全得到旨意后,没有二话,立即接受。此后,三十八岁的福全再也没有参与过朝廷军国要务,只是作为国家亲王、富贵闲人,按例列班,参加朝会大典而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尔丹再次入寇漠北,康熙帝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噶尔丹,于是决定亲征漠北,清军兵分三路、约定会合在克鲁伦河,迎击噶尔丹。康熙帝亲率中路军出征、福全作为对战过噶尔丹的前任统兵大将,也随同出征,以备康熙帝咨询。

五月,清准两军在昭莫多遭遇,清军在康熙帝指挥下,占据战场高地、居高临下依险俯击,火器弩铳齐发,另有藤牌兵专门攻击准噶尔骑兵,经过激战,噶尔丹所部被彻底击溃,其福晋阿敦也被击毙。噶尔丹只率数十骑狼狈逃窜。次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服毒自杀,清准战争告一段落。

昭莫多之战,福全也随同康熙帝全程参与,虽然没有亲自上阵,但是也以自己的经验向康熙帝提出过许多有利意见,为全歼噶尔丹部做出了贡献。这次参与作战,也是福全最后一次踏上战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全受命监修京师国子监文庙,完成监修之后被康熙帝记功,归还其三佐领,并封其第三子保泰为裕亲王世子,以示嘉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罹患重病,康熙帝得知后推迟了出巡塞外的计划,数次亲临其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六月,康熙帝在巡视塞外时得知福全病势加重,急命随行皇子返京照看。六月二十六,福全薨逝于裕亲王府,时年五十一。

尚未返京的康熙帝在驻跸地得到噩耗后悲痛万分,立即中止出巡,火速赶回京师,亲自到福全府上致祭奠酒,出殡时又亲奉皇太后驾临参与,目视灵柩出府,痛哭失声。之后,康熙帝给兄长上谥号“宪”,称裕宪亲王,并安排内务府、工部在黄花山福全陵寝监造亲王规制的园寝、建造碑亭、牌楼,常年四时两祭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

福全去世后,思念皇兄的康熙帝命画工精心绘制了一幅自己和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的画像,时常取出悬挂观看,以此寄托对福全的思念之情,和手足同老之意。

福全的裕亲王是恩封王爵,按制度,需要降等袭爵,但康熙帝和兄长感情深厚,不忍在其去世后立即减损其爵位,于是特旨允许福全之后的裕亲王爵可以再承袭三次,因此福全第三子保泰、第五子保绶的次子广灵、第三子广禄都先后承袭裕亲王,直到福全的曾孙、广禄的第十二子良焕时,才按制降为裕郡王。此后爵位三世三降,到福全的七世孙继善时,以奉恩镇国公世袭,直至清末,最后一代裕亲王系的世袭奉恩镇国公是福全的九世孙魁璋。辛亥以后,清朝覆灭,福全的后裔也成为平民,融入社会百姓里,在史书中失去了记载。

展开全部
940 赞 踩 36评论
分享
举报

福全是顺治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康熙的哥哥。因顺治的长子夭折,福全实际上就是长子。生在帝王家,福全是幸运的,能够处理好君臣关系,最后安全落地,更属难得。

一、愿为贤王,参与朝政,孝顺太后

福全小时候,因为生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跟其他没有眼疾的兄弟相比,福全总觉得“自惭形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所以,他从不指望能够继承皇位。

福全七岁的时候,与六岁的玄烨一起给顺治问安。顺治问了一个大多数父亲都会问的问题,“你们将来有什么志向?”福全回答:“愿为贤王”。玄烨却回答:“愿意效法父皇”。顺治对两个小孩子的回答很意外,也没想到两年后竟然会一语成谶。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行将就木。临终前,顺治立了玄烨为帝。康熙六年,鳌拜专横跋扈。康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立十四岁的福全为和硕裕亲王,并让他参与朝政,以削弱鳌拜的力量。

铲除鳌拜后,康熙正式君临天下,将所有的权力收归己有。福全也很识时务,为了避免侵犯皇权,主动让出权力,因此,康熙对他比较友爱。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特地在乾清宫宴请福全,以庆贺胜利。

福全同康熙一样,对祖母孝庄太后非常孝顺。比如,康熙二十二年,他和康熙一起陪同孝庄太后巡五台山,在事前勘察道路时,发现道路很险峻,他们为了孝庄安全着想,共同力劝孝庄返京。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去世,福全无比悲痛,哭得死去活来。康熙担心福全身体受影响,特地派皇长子和领侍卫内大臣送其回府。

二、征讨噶尔丹,因谨慎而坐失良机,被康熙责罚

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再度东进,对清朝进行军事挑衅,并威胁到京城安全。康熙兵分三路,征讨噶尔丹。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为副将,出古北口;任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统领右路军出喜峰口;康熙亲自带领中路军,统领全局。

出发前,康熙特地写了一首诗给福全,并为其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诗云:

“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小蠢忘帡幪,天心解斗争。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武略期无敌……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

福全上书请求将大同绿营兵划规他旗下统领,凡军情谍报都应该送至前线。康熙批准了他的提议,调遣大同的精骑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人随福全出征。福全出发后,康熙又命大臣阿密达、阿南达等人出塞,与福全会师。

到了阵前,福全先礼后兵,派中间人济隆胡土克图带着他的信和一百只羊、二十头牛,去拜会噶尔丹。他在信中声明:“我和你共同保护黄教,你追击喀尔喀蒙古,犯我疆域,皇上命我来与你商讨此事。你的使者说,你奉藏族领导的指示谈和,那么我们在什么地方会谈合适呢?”

噶尔丹不断派人到清军大营,一再申述自己“兰入汛界,索吾仇而已,弗秋毫犯”,表示愿意同清廷“讲信修好”。但他又多次索取土谢图汗,表示清朝如果允许,他马上退兵。福全拒绝其请求。

1690年7月底,双方剑拔弩张。福全指挥三路大军进驻乌兰布通城附近,在距离噶尔丹三十几里处安营扎寨。

噶尔丹数万骑兵“依林沮水”,摆出“骆驼阵”,将骆驼捆绑伏地,上面加上沙袋湿毡,士兵就躲在骆驼后面放箭。清军以炮火营为前锋,万炮齐发,声震天地,从下午一直延续到天黑。

噶尔丹的军队只擅长在马背上用冷兵器厮杀,他们从未见识过如此猛烈的炮火,一时阵脚大乱。清军步兵、骑兵趁机攻杀,左翼军又迂回包抄,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在混战中,噶尔丹趁着夜色逃跑,清军也损失惨重,连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也阵亡。

福全休整兵马后,准备再战。噶尔丹已经领教过清军炮火的厉害,知道不是福全的对手,就拒险闭门不出,同时,派济隆前来清军大营求和。

济隆一再保证噶尔丹不会犯边,实际上是缓兵之计,而福全也想借济隆求情的机会拖住噶尔丹,等待前来助阵的兵马。于是,福全便答应了求和,传令各军停止进攻。

康熙得知福全单独与噶尔丹和谈,非常生气,他责备福全停下进攻,让清军坐失良机。皇长子因听信谗言,也与福全有隔阂,他越过福全直接向康熙汇报军情。康熙担心将帅不和,继续留在福全军中容易滋生事端,于是将其召回京城。

福全受到责备后,立刻派人探听噶尔丹虚实。噶尔丹听说清军派人前来,马上装出一副虔心忏悔的样子,然后派人乞求恕罪。

就这样,噶尔丹的缓兵之计,成功骗取了福全的追击,最后顺利脱逃。福全只得班师回朝。

福全回京后,不断有大臣弹劾他,说他没有乘胜追击,导致噶尔丹问题没能彻底解决。由于弹劾的人太多了,康熙也顶不住压力,对福全略加惩处,罚俸一年,还撤去他三佐领。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再次追随康熙亲征噶尔丹。

三、兄弟情深,安度余年

平定噶尔丹后,福全开始安度余生,他平时结交文人士大夫,以琴棋书画为乐。

康熙为了表示与福全的兄弟之情,命宫中画师画了一副福全与自己同框的画,以寄托两人手足情深。1699年,康熙到南方游玩,二月出发,五月返京,数月不见福全,时常挂念,特地写了一首诗:

“花萼楼前别,已经春夏余。平明挂锦缆,日暮傍樵鱼。吴越当年景,江湖各自如。留心异事重,隔月信音疏——《候见裕亲王》”

康熙三十九年,福全患病,康熙不仅派御医诊治,而且多次上门探望。

还有一件事,更能看福全与康熙兄弟两的深厚感情。福全在临终前,向康熙提议,废掉太子,立胤禩为储君。这事换作其他人,唯恐避之,只有福全凭借与康熙的交情才敢说出来,可惜康熙没有采纳。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去世。当时康熙正在塞外,得知消息后马上回京,亲临其丧,痛哭不已,还辍朝数日,以志哀悼。

秋媚说:福全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小时候“愿为贤王”的志向。康熙盛赞其“秉性宪和,持身谦牧”,福全受之无愧。

展开全部
435 赞 踩 21评论
分享
举报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皇帝第二子,康熙皇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兄长。清朝历史上的福全,能被后世熟悉的大抵也就只有三件事:一是幼年时,世祖问志,福全以“愿为贤王”对之;二是福全在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期间的战功卓著、贡献极大;三是福全对皇八子胤禩的明确站位和对其“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的拥立态度。

除此之外,福全的特殊之处大抵就在于康熙皇帝对其特殊的恩宠和敬重。

康熙四十二年六月,51岁的福全病逝于府邸,康熙皇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和福全之间的深厚兄弟感情:

1、巡幸塞外的康熙皇帝接到福全病重的消息后,立即下旨:命诸皇子星夜先赴京师,随传谕朕即启行;诸大臣再三恳留,不允。

2、三临福全丧礼:福全薨逝后,康熙皇帝亲临府邸,“除缨,哭至柩前;奠毕,仍恸不已”;再临福全丧礼,康熙皇帝亲赐“厩马二匹、对马二匹、散马六匹、骆驼十只、及蟒缎银两”;三临福全丧礼,康熙皇帝奉仁宪皇太后同往,“恸哭俟王柩发”

3、首次亲临福全丧礼后,康熙皇帝便“不入乾清门,自苍震门入景仁宫,居景仁宫不理政事五日”

4、按照清朝祖制,亲王薨逝,“同旗之皇子,应行穿孝”;但康熙皇帝打破常规,命“同旗皇子、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祯、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穿孝”。(注意上述几位皇子的特殊性,均为获封爵位的皇子)
除此之外,根据《清史稿·列传六·诸王五》的记载,康熙皇帝还曾经“尝命画工写御容与并坐桐阴,示同老意也”,清朝皇室兄弟之间能有如此感情,恐怕也只有雍正皇帝和怡亲王胤祥之间才能企及。

但康熙皇帝并非只有福全这一个兄弟,除去没能活到成年的兄弟外,还有恭亲王常宁和纯亲王隆禧两位兄弟。可这两位兄弟薨逝时,康熙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

福全薨逝前20天,康熙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常宁病逝,康熙皇帝“命诸皇子经理其丧,并谕诸皇子每日齐集丧次”,却连个谥号都没舍得给。
康熙十八年,20岁的隆禧病重,康熙皇帝虽然也“亲临探视,为召御医”;其病逝后,康熙皇帝虽然也深为痛悼,辍朝三日并给予了谥号,但较之福全的待遇明显远远不如。

同为皇室兄弟,康熙皇帝为何独独对福全如此敬重,用情至深?难道就因为福全是兄长,常宁、隆禧是弟弟?

归纳之后,大抵能够得出三个原因:

1、相较于常宁和隆禧,福全值得康熙皇帝如此对待

隆禧,年仅20岁便早早薨逝,并未给康熙皇权做出任何贡献,康熙皇帝对其的兄弟感情也仅存于哥哥对弟弟的疼惜和爱护。常宁,这个被雍正皇帝评价为“昔年受皇考友爱深恩,不知感激报效,因循懒惰,悠忽终身”的恭亲王,和康熙皇帝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还曾对康熙皇权有过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康熙二十九年,福全和常宁同任大将军,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常宁“以击败噶尔丹不穷追,罢议政,罚王俸三年”;福全“以擅率师内徙,免夺爵,罢议政,罚俸三年,撤三佐领”

两位大将军虽均得惩治,而且惩治程度大抵相同,但实际上常宁是真该死,而福全则是替皇长子胤褆背了黑锅。当听到康熙皇帝曾经对随军出征的皇长子胤褆下达过“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的命令后,福全大为感动,一句“我复何言”,心甘情愿代皇长子胤褆领下罪过,维护了皇室颜面。仅此一点,常宁就远远不及,福全就值得康熙皇帝如此敬重。

2、于孝庄太皇太后、仁宪皇太后面前,福全和康熙皇帝更像一对亲兄弟

在《清史稿》和《清实录》的记载中,福全“扈太皇太后行”、“奉太皇太后先还”、“躬身侍奉、衣不解带”的记载,屡见不鲜。孝庄太后崩逝后,康熙皇帝更是对其有过“裕亲王自太皇太后违豫,与朕同处,殊劳苦”的积极评价。
也就是说,作为康熙皇帝的兄长,福全一直尽心尽责地履行着孝道,和康熙皇帝一样精心服侍孝庄太皇太后和仁宪皇太后。而常宁、隆禧则并无孝道表现的记载。如此过往,兄弟两人之间必定生出非凡感情。

3、福全的优良品质

除了对康熙皇权的绝对用户和巨大贡献,除了和康熙皇帝同行的至孝之举,福全还被《清史稿》给予了“畏远权势、礼接士大夫”的至高评价。

拥有康熙皇帝兄长的特殊身份;加上能够参与政事、长期征战沙场的巨大威信;再有康熙皇帝的如此敬重;福全绝对有资格嚣张跋扈。但其并未恃宠而骄,更未居功自傲,而是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尊维护康熙皇权的守护神;一个礼贤下士、畏远权势的有德之人。如此优良品质,能不得康熙皇帝敬重和爱护?

一句“愿为贤王”,让福全错失皇位;一句“我复何言”,让福全受到重惩;好在,康熙皇帝并非昏君;好在,康熙皇帝明白福全的贡献所在。辍朝五日、三临丧礼,福全应得康熙皇帝如此敬重!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六》、《清实录·圣祖实录》、《啸亭杂录》

展开全部
155 赞 踩 10评论
分享
举报

康熙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众所周知,他8岁就已登基,斗鳌拜,夺政权。14岁就开始亲政,开创了一代盛世。对于帝王来说,他们似乎从不在意手足情深。历史上为夺皇权对自己亲兄弟下手的事比比皆是,但相比之下,康熙帝对他的哥哥福全却照顾有加。那么,康熙的哥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康熙的二哥福全)

  • 1.“愿为贤王”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在古代会有人不想当皇帝吗?同样出身与皇族世家,福全也是顺治皇帝的儿子,也是皇帝的候选人之一,如果他有心去竞争的话也许他也将会是大清入关的第二位皇帝,可他似乎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清史稿》中就曾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由此看来,成为一代贤王才是福全从小的志向。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避免卷入皇位争夺的漩涡,不争不抢,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智慧呢?只能说人各有志,“愿为贤王”也成为福全一生的追求。


  • 2.“左膀右臂”

福全于康熙六年正月被封为“裕亲王”,这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心愿。他与康熙帝的关系也十分和睦。在康熙帝眼中,福全不仅仅是哥哥的身份,而是朋友、是心腹、更是帮助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友,是他的左膀右臂。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势力强盛,进扰内蒙古,这对大清政权已然造成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决定进行回击。他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对其进行讨伐。

(福全平定准噶尔场景图)

福全接受到命令后立即奔赴战场,在战场上,福全一切听从康熙帝的指挥,全力配合,浴血奋战。此时,对于康熙帝来说,福全就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


  • 3.“孝敬长辈”

福全不仅仅是一位贤王,他对待自己的长辈也是十分的孝顺,尤其是对自己的祖母。当祖母生病时,他就在身旁无微不至地照顾。在闲暇时光里,还会陪伴祖母外出游玩,对待老人十分有耐心,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全都看在了眼里,也更加深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

(福全孝敬祖母孝庄文皇后)

福全虽没有当帝王的雄心壮志,但是他这一生却如愿成为了一代贤王。这样不也是潇潇洒洒的吗?

展开全部
57 赞 踩 7评论
分享
举报

福全,是顺治皇帝之子,康熙皇帝的异母兄长,康熙年间被封为裕亲王,后来又封为抚远大将军,后在征讨噶尔丹时,大败噶尔丹军,福全去世后,谥号为宪。


那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呢?

福全是顺治皇帝之子,在福全年龄还小的时候,顺治皇帝就曾问过福全有什么理想和志向,福全当时就说愿做一个贤王,可见福全本身就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和理想,他只愿做一个贤王就满足了。

到康熙皇帝在位时,封他的哥哥福全为裕亲王,并且让他参议政事,后来噶尔丹势力发现很快而反叛,康熙皇帝就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兵古北口,而后康熙皇帝亲自指挥作战。

清兵在和噶尔丹作战时人先败而后胜,同时福全因为当时军中粮草不多,而噶尔丹又打了败仗,所以就没有请示康熙皇帝而自作主张退兵,康熙皇帝因此对福全的行为非常不满。

等康熙皇帝和福全先后回京后,康熙皇帝就责斥福全,福全也没有辩白而领罪。


当时很多大臣觉得福全应该罢去爵位,但康熙皇帝因为他有战功,所以就没有罢了他的爵位,而是罚俸三年,同时取消他参议政事的权利,不过后来康熙皇帝再次征讨噶尔丹时,他的哥哥福全也去了,并且这次清军又打败噶尔丹。

后来福全生病时,康熙则亲自去看福全,而当康熙在外时,则会让皇子们回京去看福全。可见福全在康熙心中还是有很高的分量的。

福全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康熙皇帝回到京城亲自祭奠,出殡时又去了福全家中,同时康熙皇帝也非常难过。

福全之所以在康熙皇帝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福全和康熙都对他们的祖母非常孝顺,他们祖母生病时,他们则是一起尽心的照顾。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

福全去世后,康熙皇帝为了表达对福全的思念之心,就让画师为康熙和福全两人画一张并坐的画像。


所以福全虽然是顺治皇帝之子、康熙皇帝之兄长,但他却没有做皇帝的野心,同时福全也是一个对祖母孝顺之人,因此康熙皇帝对他很礼遇,在军事方面福全曾打败噶尔丹之军。福全虽然没有做皇帝的气魄和熊心,但却如他所想是一个贤王。

展开全部
38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福全,生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庶妃董鄂氏即宁悫妃出。福全幼时,顺治帝问其志,他说:“愿为贤王。”

康熙即位后,于康熙六年正月封福全为裕亲王,命参与议政,在平三藩,两征准噶尔都建功立业,成为了亲王中最受康熙信任的一个。特别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授福全抚远大将军,命其帅兵征讨噶尔丹,皇长子胤禔、大国舅佟国纲等一众皇亲国戚都在军中效力,足见康熙对于福全的仪仗与信任。虽然福全大军于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噶尔丹,但因佟国纲的战死以及福全未能组织追击致使噶尔丹逃走,而被康熙罚俸降职,后又恢复官职,继续随康熙带兵出征。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福全病故,终年五十岁,谥宪。福全死后,康熙帝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帝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图寄以衷肠,表示了对福全的思念之情。

福全的一生充分对应他对顺治的那句回答“愿为贤王”。福全一生忠心耿耿,与康熙保持了亲密的兄弟之情,却又时时刻刻遵循君臣之道,成为康熙最为信赖的人之一,也是最为理解康熙的人,特别是在乌兰布通一战后,虽然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确实是惨胜,福全充分理解了康熙的心思,扛下了所有责任,这一点也让康熙非常感动,虽然后续是康熙亲征,但实际的指挥权依然是掌握在福全手里。

康熙与福全堪称君臣兄弟的典范,也对康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于自己孩子们的要求就是也希望能像自己和福全一样,成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所以在教导太子如何治国的同时,还安排各位阿哥出来办差,监管六部,都是希望兄弟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太子,只可惜事以愿违,“九子夺地”让阿哥们的关系势如水火,这也是康熙所非常不希望看到的。

32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千古一帝”康熙的父亲是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他一共有8个儿子,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老三,而爱新觉罗·福全是老二,他们还有个大哥叫爱新觉罗·牛钮,不过仅活了89天就早夭了。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康熙帝的二哥爱新觉罗·福全。

顺治帝有4位皇后,7位正妃以及9位庶妃,康熙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后,而福全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她一开始只是庶妃,在康熙帝时期才被尊封为了宁悫妃。

爱新觉罗·福全于顺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出生,顺治帝1661年驾崩,那时他才8岁。

在福全还小的时候,顺治帝曾问过众位皇子的梦想。当时顺治帝正在考虑让谁接替自己的位置,福全告诉顺治,自己只想当一个贤王,而康熙帝则回答说,自己要效仿父皇。

也正是因为福全的回答,让顺治帝对他有些失望,所以在后期顺治都是在培养康熙帝,福全也与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1667年,14岁的福全被康熙封为裕亲王,彻底的做了一个贤王;1690年,福全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此后便开始了征讨噶尔丹的生活,直到1698年噶尔丹之战结束。

在噶尔丹之战期间,福全多次犯下错误,不仅错误部署军队,而且还违抗康熙的指令,后来,福全被免去了爵位,也丢掉了议政权。

噶尔丹之战结束后没过几年,1703年,福全大病,于6月24日病故,享年51岁。

其实福全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没有帝王的野心,只愿做一个臣子。而且福全和康熙从小就是好兄弟,福全去世后,康熙还特地下令画一张两人的合影,表示思念之情。

展开全部
19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福全?有些小伙伴对这人不是很熟悉,算起来人家是顺治的次子,只不过顺治的大小子没能留住,就活了八十九天而已,所以福全这人是顺治事实上的大儿子。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们好奇:“顺治叫福临,儿子叫福全,这瞅着爹和儿子像都是福字辈的一样?再说,咋就没个避讳,过去皇帝不都有个讲究吗?”

咋说呢?清朝入主中原,那会文化底蕴也不高,满文还是按照蒙古文现造的,所以很多地方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也就是说爷俩的名字有重合的地方是可以的,那么按照字来讲究辈分的这是打康熙开始的,他的儿子都是胤字辈的,当雍正当了皇帝之后,兄弟们再用这个胤字就不行了,就得避讳,全部改成了允字了。

所以大家伙也别纠结这事。

咱接着说。

福全这人,也聪明,本人对皇位啥的也没有太多的非分之想。

想当年顺治就问福全和康熙:“你们俩有啥愿望?”

福全就说,自己个就想做个贤王,而康熙的回答是想成为顺治一样的人,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当时作为皇帝的顺治,就当是开玩笑,也没多当真,毕竟都是自己儿子逗乐而已,他最喜欢的儿子是人家董鄂妃所生的老四。

就这老四出生的时候顺治那是大赦天下,那动静整的那叫个大。福全虽然和顺治有一个字重合了,压根就没这待遇,当然康熙也没有。

这老四如果能顺顺利利的长大,也就没有康熙啥事了,所以天不遂人愿不是,这老四得到的宠爱太多了,也就活了几个月就死了。

跟着董鄂妃也死了,顺治之后就有点抑郁的感觉,要死要活的出去当和尚,所以这事弄的其实挺尴尬的。

所以后来不就有野史说顺治没死去五台山做了和尚的桥段,在金庸的《鹿鼎记》当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那么官方的说法是得了天花死的,于是天花就成了当时的皇宫里头一个避讳的东西。

后来康熙登上皇位也属于赶鸭子上架的节奏,福全没能上位,最为主要的原因康熙得过天花还就好了,不过这天花也给康熙留下点痕迹有,脸上多多少少有天花痊愈之后的痘痕。

所以福全虽然年龄大,但没这气运。

那么福全作为康熙的唯一的一个哥哥,对他还真就不错,亲兄弟吗?而且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本人也聪明,不然也做不了军事统帅不是。

当年康熙揍噶尔丹的时候,福全就是抚远大将军,您要知道在清朝的时候,这抚远大将军那帽子大的可以,不仅可以管里武将,还可以管理文官,不是皇帝亲近的人压根就不可能拿到这位子。

当年年羹尧就做过这官。

所以从这里您就可以看出来福全的人聪明,而且还特别的受康熙倚重。

当然康熙交给他的事也办砸过,你比方揍噶尔丹的时候,噶尔丹的整出来的那骆驼城,被攻克了,这不后来噶尔丹使了个缓兵之计,派人过去当说客。

最终导致福全坐失良机,让噶尔丹给跑了。

把康熙给气坏了,这后来又因为福全要回撤,他还自作主张没有通知康熙。

这马蜂窝可就捅大了,这要是一般人帽子丢了到是其次,这命也够悬的。

结果福全也就是罚俸三年,免了爵位,取消议政权而已。毕竟犯了错,这就得罚不是。

可福全在康熙心里分量很重的,当福全病重的时候,康熙还在塞外,特命皇子回去瞅瞅他这哥哥,但福全死了以后,康熙把事丢下来,这就回了京,亲自祭奠,那哭的动静可大了。

所以福全这人很不错的,后人不是亲王就是郡王的,这可要比康熙的弟弟常宁强多了,常宁死的时候可没这待遇,后人什么辅国将军,什么奉恩镇国公啥的,差太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展开全部
17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一个聪明的皇子,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王爷。

福全,顺治帝次子,康熙帝二哥,母为宁悫妃董鄂氏(此董鄂妃,非彼董鄂妃。这位董鄂妃并不受宠,跟另外一位董鄂妃,也就是孝献皇后相比,她就是一个等同于打入冷宫的妃子,如若福全是孝献皇后所生,他恐怕早就是储君了,日后也注定会成为皇帝)。

关于福全的事迹,史书记载的并不多,其所记载的事迹主要有三件事。

其一、“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福全小的时候,顺治曾问过福全,他长大后想要干嘛,这时其回答的不是什么做一个明君,而是做一个贤王。

其二、“太皇太后崩。既绎祭,谕曰:“裕亲王自太皇太后违豫,与朕同处,殊劳苦。”命皇长子及领侍卫大臣送王归第”。康熙二十七年,太皇太后驾崩,福全与康熙一起在其灵柩前守灵书。数日后,康熙下诏:“福全与我一起守灵数日,实在是太辛苦,我实在不忍”,于是康熙就命皇长子与一位大臣送他会王府。

其三、康熙二十九年,因准噶尔部太过嚣张,丝毫不将清廷放在眼里,因此忍无可忍的康熙决定用武力回击,用武力将他们征服。同年,康熙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又令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两人分道进击,共讨准噶尔部。征讨准噶尔部初期,在因准噶尔部的驼阵,清军出现严重伤亡的背景下,福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败为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得敌军狼狈逃窜,并成功攻进驼阵,大败厄鲁特军。大胜后,康熙对其很是满意,亲自下旨褒奖于他。

但是,此战过后,对于是否要对准噶尔部乘胜追击,福全与康熙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福全认为各路大军还没会合,据险逞凶的厄鲁特部已被击溃,暂时无威胁,再者穷寇莫追,自身的将士也十分劳累,因此这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先争得时间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等盛京大军来会师时再与噶尔丹决战,继而全歼残敌。可是 ,康熙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应该要乘胜追击,不要让噶尔丹有一丝的喘息之机,此时不打,这就等于给了噶尔丹再战的机会。

事实上,也的确如康熙所说,在福全决定休战之时,噶尔丹就率残兵急速的逃出关去。此后,福全见噶尔丹已远遁,而自家的粮草已经严重不足,支撑不了几天,所以他就在未请示康熙的情况下,擅自让军队回师。显然,福全这种擅自而为的作法,其结果就是让康熙很是不满,康熙得知他擅自回师之后,就决定要治他的罪。

之后,福全与康熙双双回京后,康熙在朝阳门,当着我的群臣的面,就指责福全不遵从命令,自行其事,还让皇长子胤禔出面作证。面对康熙的指责,福全没有做出任何的争辩,而是留着着泪说道:"我复何言!",将康熙给他的罪行全部认领。而后,王大臣们经过商议,一致认为应该要夺去他的爵位,但是康熙考虑到福全击败厄鲁特的功绩,并没有夺去他的爵位,而是改以罚俸三年,撤三佐领,取消议政权为惩罚

从以上三件事,我们大概就可以得知福全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一、福全没啥权力欲。清史曾这样评价过福全,说:“畏远权势”,就是不喜,也畏惧权势。个人觉得这个评价很中肯,福全却是不喜权力,如若他喜欢权力,就不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说出,他要做贤王。

其二、福全很聪明,也很孝顺,却是有做贤王的资质。从第一次征讨噶尔丹的表现来看,福全的确很聪明,同时当第一次征讨噶尔丹后,康熙要治他的罪,给他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福全明知道这是欲加之罪,但他却什么话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福全知道,这其实是康熙在敲打他,在有意无意的削弱他的影响力,如此他再什么也没说,而是甘愿认罪。从这些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福全确实算的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才。

此外,从孝庄去世后,福全不顾自己的身体,一直撑着给孝庄守灵,直到康熙亲自下旨才回府的表现来看,他也是一个孝顺的人。如此,试问一个孝顺,又很聪明的福全,他怎会不能做一个贤王呢?

总得来说,福全他是一位聪明的王爷,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王爷,更是一位懂得明哲保身的王爷

展开全部
16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提起清圣祖康熙帝的二哥裕宪亲王福全,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他那句著名的“愿为贤王”。因为一句“愿为贤王”的无忌童言,福全丢掉了皇位……但福全并没有因此患得患失、更没有走向极端,而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愿为贤王”这四个字!福全一生与三弟康熙帝兄友弟恭、合作无间,堪称帝王家“兄弟和睦”的典范、楷模。这是官方史籍中几乎统一的口径,但是个人对此却持保留态度。

愿为贤王

两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在皇帝父亲问起长大以后想干什么时,小的说想像父亲那样有一番作为,大的确蹦出一句“愿为贤王”。两相对比,谁才更像在抖机灵?不言而喻!童言无忌,这个时候说什么皇帝父亲都不会当真,无非像现在的普通父亲问孩子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没有谁会去较这个真儿。“想像父亲一样”,儿时的康熙帝这个回答很实在、也是现在大多数孩子常见的回答。可福全却冷不丁来了一句“愿为贤王”,这就不是孩子常见的逻辑了,不是吗?要么福全是在抖机灵、要么是有人私下里教过他还怎么回答类似问题……这在皇帝父亲眼里,恐怕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在这个当口抖机灵抖得不是时候、如果是按照别人教的说又显得没有主见,怎么着都是福全错。这恐怕才是清世祖顺治帝放弃福全的原因所在,而不仅仅是因为那一句无忌童言本身。

当然,福全最终被放弃也不仅仅是因为顺治帝的态度。更主要的是两个原因:一、母家背景不深。二、没有出过天花。福全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此董鄂氏非彼董鄂氏,她与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只是同姓而已,并不是一家人。史载,宁悫妃董鄂氏的父亲喀济咳官居长史,长史只是王府的属官,级别并不高。相比而言,康熙帝的外祖父佟图赖已经是三等子爵、官居侍郎、都统之职了,虽不算太“重臣”,但足以碾压福全的外祖父喀济咳了!年幼的皇帝需要强大的外戚家族保驾护航,否则很可能被权臣架空,顺治帝对此是有切肤之痛的。顺治帝的亲娘舅是外藩蒙古首领,尚且被多尔衮架空,一个喀济咳,显然起不到牵制辅臣的作用,这方面佟氏家族相对更占优势一些。

再便是天花了,顺治帝死于天花、孝献端敬皇后死于天花、豫通亲王多铎死于天花……因为对天花缺乏免疫力,满洲人彼时已经到了“闻天花色变”的地步。虽然事实证明,福全并没有死于天花,但彼时的顺治帝和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不敢这么认为,彼时谁也不敢确定福全以后肯定不会感染天花!与此同时,儿时的康熙帝已经患过天花,并且靠着坚强的免疫系统硬挺了过来。众所周知,患过天花即可获得终生免疫,康熙帝自然是最佳皇位继承人选。

低调做人

既然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又缺乏强大的母家外戚支持,福全只能接受既成事实!福全是个聪明人,既然翻不起什么浪花,索性就低调做人,老老实实“愿为贤王”。因为福全的主动放弃,反倒是成全了自己。康熙帝对福全一直照顾有加,甚至在对噶尔丹用兵之时还将兵权交付给了福全,委任福全为抚远大将军。自古以来兄弟都是皇帝最为忌惮的对象,更何况还是齿序长于自己的哥哥!在顺治帝的庶长子牛钮和荣亲王夭折之后,福全是事实庶长子,这个身份已经够扎眼了……康熙帝能够委之以兵权,说明福全的低调做得还是相当到位的,至少康熙帝是满意的。

违旨撤兵受罚

康熙帝虽然对福全的表现颇为满意、甚至对他委以了兵权。但是,说百分之百放心,恐怕也未见得!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心,康熙帝又怎么可能对福全绝对放心?尤其是在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之后。就算康熙帝之前百分百放心,这个时候恐怕也要有所警惕了。后来的年羹尧是怎么死的?清世宗雍正帝当初让他担任抚远大将军时恐怕也没有想到后来要杀了他吧?

在大败噶尔丹之后,康熙帝率大军班师回朝,命福全率部留守、继续监视噶尔丹及其残部的动向。彼时的福全以裕亲王之尊担任抚远大将军,手里又握着重兵,而且在对噶尔丹的作战中还立下了军功,这一切加在一起足以让康熙帝猜忌了!更重要的是,将来福全回京总要赏功吧?可福全已经爵封亲王了,康熙帝还怎么赏?除非给他一顶“铁帽子”!如此一来,福全离后来年羹尧的下场也就不远了。

就在这个时候,福全的政治智慧又一次显露了出来,成功化解了自己面对的危机。在康熙帝班师回朝不久以后,福全居然以“粮草不济”为由、未经康熙帝同意便率军回京了……事后,康熙帝下令免去了福全的议政,罚俸三年、削去三个牛录的旗份。彼时的福全已经不是个孩子了,他也没有他侄孙和恭亲王弘昼那般的任性胡闹,为什么会突然“任性”起来?甚至不惜违旨撤兵?原因不难理解,福全要的就是这个处分!有了这个处分,等于是之前的功劳全免、兵权康熙帝也可以顺势收回,福全却成功避免了“功高震主”、跳出了是非圈子。这也是为何福全违旨,康熙帝却只是对他罚俸、削掉三个牛录而已,连裕亲王爵位都没有动的原因。对于哥哥的心意,康熙帝心知肚明、心领神会,兄弟之间心照不宣。

自此,康熙帝算是真的相信自己这个哥哥没有野心了。不仅没有进一步处罚福全,康熙三十五年再一次亲征噶尔丹时,康熙帝还又一次带上了福全。甚至后来福全联系康熙帝废黜皇太子胤礽、改立皇八子胤禩,康熙帝都没有追究他任何责任。原因很简单,福全对康熙帝没有威胁,康熙帝根本没有必要去追究,树立一个“兄友弟恭”的标杆才是康熙帝最想做的。这既是给世人看的,也是给自己已经斗得不可开交的儿子们看的!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去世。巡狩塞外的康熙帝闻讯后星夜兼程赶回了北京并亲自前往福全府邸祭奠。在此过程中,康熙帝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摘缨。自古君不带臣孝,莫说是哥哥,大爷也不需要!皇帝摘缨,通常只出现在自己父亲、嫡母、生母的丧礼之上,连皇后去世皇帝都无须摘缨。可在福全的丧礼上,康熙帝居然摘缨了,这等于是在变相为这位二哥“带孝”了!由此也足见彼时康熙帝对福全的态度。可这一切都是福全用终生的低调、示弱换来的,如果福全表现出哪怕些许野心,恐怕历史又将是另一番景象了……当然,摘缨也有宴宾之意,可如果仅仅是宴宾,似乎史籍不太可能刻意强调一遍,不是吗?个人认为,这里的摘缨是取了其原本的含义。

展开全部
13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历史上皇帝和兄弟相处融洽的例子中,康熙和哥哥福全应该算一个,虽然大多数皇家子嗣为了争夺皇位兄弟相残。

爱新觉罗.福全是顺治皇帝的次子,比康熙大一岁,从小福全和玄烨就玩在一起,经常陪伴在祖母孝庄太后左右。可能满人没有辈分这个概念,顺治皇帝叫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皇帝曾经看着自己三个肉乎乎的儿子,福全、玄烨、常宁,问道:“你们长大后都想做什么?”福全回道:“愿做一代贤王。”,玄烨答:“愿效仿父皇。”,常宁太小了,没法作答,估计只能眨巴着好奇的大眼睛。顺治皇帝听后觉得都很好,历史上情感上顺治皇帝更喜欢福全些,孝庄更喜欢玄烨些。

顺治皇帝二十四岁就驾崩了,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在选立继承人时,顺治皇帝听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最终选择了玄烨,理由就是玄烨得过天花没死。“天花”是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但是得过以后就会终生免疫。有清一代对“天花”也是谈之色变,顺治,同治都是因天花而死,得天花没死的除了康熙皇帝,还有就是咸丰皇帝。

汤若望一直是顺治皇帝非常尊敬的传教士,顺治觉得他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值得学习,从而盖了很多教堂,任命其为太常寺少卿,钦天监监台。汤若望先后给顺治皇帝写过三百多份奏折,康熙年间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死后葬于北京。

康熙六年,福全封为裕亲王,也是议政大臣,深得康熙信任。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康熙二十七年,康熙准备亲自征讨噶尔丹,并做了详细的计划。福全为军事统帅,兵分两路,一路由二哥福全和皇长子胤褆为副将,率兵出古北口,另一路由三弟常宁率领出喜峰口。这就是乌兰布通一战,参与此战的皇亲国戚很多有,国舅爷佟国纲,佟国维,还有明珠,索额图封朝廷重臣。看这阵仗,康熙是要一举荡平,消灭噶尔丹。

这一站的结果如何呢?噶尔丹丢盔弃甲,跑了,清军损失惨重,死伤人数超过噶尔丹,之所以能赶跑噶尔丹,完全是拼火药数量,一开战就相互对轰,可是清军的枪炮根本不如噶尔丹从沙俄手里买的先进,所以清军伤亡惨重,国舅佟国纲率兵准备迂回到噶尔丹后面,来个包抄,结果却被噶尔丹先进的火器轰死了。

佟国纲壮烈牺牲,直接导致清军溃散,明珠,索额图等为了保命,挑选精锐护身,以至于很多士兵抱怨,他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当保镖的。此时常宁的大军还没到,福全见此情形就用火炮对轰吧,耗死噶尔丹。果然,噶尔丹弹药用完了,来求和。噶尔丹希望用求和争取时间逃跑,福全打算用这个时间等常宁的大军,结果大军没到,噶尔丹连夜跑了。福全也就擅自做主撤军了,康熙帝发怒了,为什么不追缴噶尔丹?为什么不请示就撤退?

福全在班师回朝后,朝阳门外听旨,责怪福全擅自做主,这圣旨还特别提到皇长子胤褆。

且谕允禔曰:“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

康熙的意思就是,福全是你伯父,如果你的口供与你伯父的不一样,就治你罪。这就奇怪了,真相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听上去怎么像逼着胤褆与福全串供呢?

胤褆在前线打仗的时候,经常与福全意见不合,为了不误事,本来康熙打算把胤褆提前给招回来的。而且福全回朝准备上奏康熙胤褆在前线的种种不合理行为。

这下好了,叔侄二人被堵在朝阳门外,听完圣旨,福全明白了,什么话都不说了,只留下一句:“我复何言!”,就是我又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说了,过错一人担着。

福全明白,康熙是要保护胤褆,所以没法说。战场上,福全没有追击又何尝不是为了保护胤褆。国舅爷佟国纲已经死了,万一胤褆再有个三长两短,福全一家都得赔上。这支队伍里皇亲国戚太多,本来是鼓舞士气用的,却也牵绊了统帅的决策。

众臣商议是要康熙帝夺了福全的爵,贬为庶人,但是康熙念其有功,只罚奉三年,以后做个“闲散”王爷。第二年,福全跟随康熙亲征,终于绞杀噶尔丹,之后,福全就回家当个“闲”王,直到去世。

康熙在福全临终悲痛的说,从此再无兄长了,并让人画了两人并做于桐荫之下的画像,以示手足同老。

结束语

后来,康熙亲征噶尔丹,还是启用福全,可见还是相信他这个“二哥”的,他暗示福全承担所有过错,又不重罚,也是全了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情。

展开全部
12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康熙的二哥福全是清朝历史上很有名气的贤王,他的性格非常忠厚且温和谦恭,在历史上素来以仁义宽厚以及温和谦恭名传于世。

历史上出了名没有野心的皇兄

福全的爸爸是清世祖顺治,他是顺治第二子,顺治生了8个儿子和6个女儿,但是绝大读书都夭折了,这其中也包括福全上面的大哥牛钮,顺治的长子牛钮出生不到4个月就夭折了,所以福全虽然是顺治第二子,实际上是顺治的长子。

福全的生母是顺治的宁悫妃董鄂氏,福全的生母董鄂氏可不是顺治一生挚爱的孝献皇后董鄂妃。

顺治后宫后妃20人,其中有三人都是出自董鄂氏,分别是顺治一生挚爱的董鄂妃和福全的生母董鄂氏以及贞妃董鄂氏,虽然她们三人都是同一个家族,不过并不是十分亲近的亲戚关系,只不过她们三人都是努恺爱塔的后裔。

福全的生母董鄂氏家族出身要比其他两位董鄂氏出身更高一级,福全生母家族董鄂氏世代与爱新觉罗氏联姻,所以身份地位比那两位董鄂氏要高一些。

其实想一想福全的名字也挺搞笑,福全的父亲顺治全名为爱新觉罗·福临,按照汉族传统名字来说,福全的名字和父亲福临的名字有点顺了,不过当时满清毕竟刚刚入关,在这方面并没有像后来清代皇室起名字似的有一定的字辈讲究。

福全出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比他那千古一帝的三弟康熙大了一岁,其实福全与弟弟康熙年龄相仿,也算是顺治死后皇位接班人选择之一,但福全自幼就对皇位没有抱太大野心,所以他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贤王。

其实在福全和康熙的父亲顺治心目中最喜爱的儿子是一生挚爱董鄂妃所生的第四子荣亲王,顺治曾经把董鄂妃生的第四子视为嫡子,还特为其出生而大赦天下,但是很可惜这个皇四子夭折了。

夭折之后顺治本打算追谥其为太子,但是孝庄太后坚决不同意,顺治只得作罢,追谥为荣亲王,所以清代之后荣亲王爵位就成为无比尊贵的爵位,在这个位置的皇子大多会被认为与皇储之位挂钩。

比如乾隆时期,乾隆非常喜爱文武双全的五阿哥永琪,在富察皇后所生嫡子永琏和永琮相继夭折之后,乾隆曾经想过将永琪秘密立为皇储,可惜永琪没有福气,25岁就英年早逝了。

乾隆在永琪重病期间为了给他冲喜,让他高兴起来,曾经赐封他为荣亲王,当时乾隆朝群臣就都知道,如果这回永琪能熬过来病好了,那将来皇储之位就是他的了,很可惜永琪最终还是英年早逝了。

因此来说不管是福全也好还是康熙也好,都不是很得顺治的喜爱,顺治心目中最喜爱的儿子是皇四子荣亲王,也可以说皇四子是子以母贵,因为顺治非常喜爱其母董鄂妃,所以而特别喜爱这个孩子,如果皇四子不夭折那么皇位就不会传到康熙这里,康熙其实更多的是获得了祖母孝庄太后的喜爱,而也正是在孝庄的劝导之下,顺治最终舍掉了福全选择了康熙。

其实顺治舍福全而立康熙也是经过对他俩年幼时的考察,据史书记载,公元1659年在福全7岁和康熙6岁的时候,顺治曾经问他们俩将来长大了有什么志向。福全回答说:“愿为贤王”,而康熙却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所以康熙从小就有伟大志向被顺治所喜,这一点也被后世认为康熙从小就有着非凡的雄才大略,是非常适合当皇帝的人选。

因此从年幼时期的福全与康熙的选择来看,福全小小年纪就对皇位没有野心,当然福全除了自幼性格上就没有野心,他本身身体也有残疾,也是因此而让福全杜绝了对皇位向往之心。

根据《清史稿》记载,福全出生时就有一只眼睛有残疾,应该是一只眼睛视力偏弱甚至是失明,所以天生有残疾就让福全自幼就有些自卑,也因此让他性格更加随和谦恭,也因为身体的残疾自卑,让福全自幼就对皇位没有太多的想法。

一代贤王辅佐弟弟康熙开创盛世

上面说过顺治生了8个儿子,但是夭折了就有4个儿子,真正长大长年的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康熙还有五子常宁以及七子隆禧,这其中隆禧虽然成年却英年早逝,隆禧也是最小的弟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早早去世,年仅20岁。

所以顺治8个儿子中最终长大成人且活的时间比较久的儿子只有福全、康熙和常宁兄弟三人。也因此康熙极为看重与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之间的兄弟感情,康熙对待兄弟可以算是历史帝王之中非常不错的皇帝之一了。

康熙即位之初,由四大辅政大臣辅政,也就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其中却数末位辅臣鳌拜权力最大,所以鳌拜成为康熙朝初期权臣。

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临终前为了打击鳌拜,上书特请年仅14岁的康熙效仿先帝顺治之例亲政。

于是同年康熙开始亲政,但是鳌拜始终不愿意将权力还于康熙,所以引起了辅臣之权与皇权的冲突,少年康熙虽然年少,却政治智商极高,他在亲政这一年立刻提拔了哥哥福全为裕亲王,并任命福全为议政大臣,其意就是为了提拔亲哥哥福全参与政事在政治上增加对抗鳌拜的砝码,这可谓是打虎亲兄弟,兄弟齐心对抗权臣鳌拜。

福全在此期间也是尽心尽力帮助弟弟康熙暗地里做着对抗权臣鳌拜的准备,在康熙与福全兄弟两人暗地准备下,到了康熙八年(1669)五月,兄弟二人终于集合了一些少年布库擒拿了鳌拜。

随后康熙就对外宣布了鳌拜的罪状,最终鳌拜被圈禁至死。至此在哥哥福全的帮助下康熙擒拿了鳌拜,彻底收回了皇权,开始了辉煌的帝王生涯。

福全文武双全两次征讨葛尔丹

康熙擒拿鳌拜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内外大事,在平三藩、收台湾等大事决策中,福全也是作为议政大臣积极的为弟弟康熙进言献策,可以说康熙在前中期时期,福全对康熙朝的贡献也比较大。尤其是在征讨葛尔丹这方面,福全对康熙朝贡献更大。

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时,准葛尔汗国大汗葛尔丹就勾结沙俄,企图制造分裂,侵占了喀尔喀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又再度得寸进尺,侵占内蒙古等地区,康熙终于忍无可忍了,同年康熙决定对葛尔丹进行强力回击,康熙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从古北口出击葛尔丹,任命五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从喜峰口出击葛尔丹。

自古以来皇帝都忌惮兄弟带兵,因为毕竟担心兄弟们手握兵权之后对自己皇位产生一定的威胁,而康熙放心的将兵权交给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也代表了他对兄弟的信任。

这是康熙第一次征讨葛尔丹,他还派了年满18岁的大儿子胤禔去跟随伯父福全出征,算是为了历练胤禔。而正是胤禔最终反而害了福全,让康熙有生以来第一次严厉斥责了哥哥。

胤禔在统军期间屡有过失,引起了统帅福全不满,但是福全为人宽厚温和,所以并没有对他发作,而是隐忍下来。之后福全按照康熙给他制定的战略,临场发挥,很顺利就击溃了葛尔丹。

但是福全与侄子胤禔却再次在军事指挥中又发生冲突不和,主要就是福全在击溃葛尔丹之后,军中粮草殆尽,福全没有继续追歼葛尔丹,而是引军撤退了,胤禔主张乘胜将葛尔丹一举歼灭,伯父福全与侄子胤禔就此发生争执。

最终还是福全即是胤禔的伯父也是三军统帅,福全不忍将士们的在没有粮草情况下疲劳盲目追歼葛尔丹,决定班师回朝。

福全在没有经过请示康熙同意,就自作主张决定班师回朝,这让康熙十分不满,而且福全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歼灭葛尔丹,以至于会给葛尔丹喘息之机,这还是会成为清政府未来的边患,所以这一次即便福全指挥很不错,打了大胜仗,也让康熙十分不满意。

其实福全没有乘胜追歼葛尔丹也是有很多因素,首先是福全为人非常忠厚,他比较体恤士卒,在粮草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深入追歼葛尔丹很可能会造成将士们过多的无辜伤亡问题,也会导致士气低下。

其次就是福全身边带着一个皇长子胤禔,虽然胤禔多次与他发生冲突,但是福全却一定要确保侄子的安全,不然他回去没办法向他的皇帝弟弟交代。在这场战役中已经阵亡了不少王公贵族,比如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就是在与葛尔丹的之战中死于乌兰布通的,所以福全担心在追击下去怕胤禔出现闪失没法向弟弟康熙交代。

因此福全班师回京后受到了康熙责问,在康熙责问福全时,大侄子胤禔非但没有领会伯父福全为他安全着想的苦心,还第一时间站出来,指责福全没有乘胜追击,以至于给了葛尔丹喘息之机。

福全面对弟弟康熙的责问和大侄子胤禔的指责,宽厚温和的他并没有反击,更没有向康熙汇报胤禔在统军作战期间的过失,而是默默地说了一句“我复何言!”这就相当于默默承受了指挥失误的后果。

就这样即便打了胜仗之后的福全遭到了康熙斥责与惩罚,康熙撤掉了福全议政大臣的身份,同时还将福全罚俸三年,撤销了福全三佐领。其实按照清朝军法,福全本应连爵位都被削除,但是康熙还是不忍褫夺哥哥的爵位,所以保留了他的裕亲王爵位,只是罚俸三年。

到了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间,葛尔丹再度侵扰清朝边境,这期间康熙三次御驾亲征葛尔丹,康熙每次都带上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最终康熙兄弟三人于康熙三十六年彻底将葛尔丹击溃,葛尔丹最终在战败后众叛亲离之际服毒自杀,其部下携葛尔丹尸体降清。

福全也在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之后立下战功,被康熙恢复了之前的待遇,但是议政大臣的身份康熙想给福全恢复,却被福全坚决拒绝了,至此,福全开始逐渐淡出政坛。

福全去世后康熙怀念哥哥福全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在征讨葛尔丹受到康熙斥责之后,福全也是明白了再亲的弟弟始终是皇帝,他对自己这个哥哥还是比较忌讳一些,福全也明白康熙真正生气的不是自己没有深入追歼葛尔丹,而是在战场上不请示康熙,擅自做主,这才是让皇帝弟弟最为猜忌和生气的地方。

福全只是性格温和宽厚,他并不傻,文武双全的福全肯定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在征灭葛尔丹之后,福全婉拒了康熙想给他恢复议政大臣身份的想法,从这以后他尽量不参与政治了,更多的时间远离政坛,开始享受闲情惬意的生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福全开始生病,当时福全的病并不太严重,但康熙依旧亲临王府探望福全。之后康熙巡视塞外,这期间福全病情日益严重直至病危,康熙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同时还命令在京的所有皇子都去探望福全。

康熙赶回京城时,福全却没等来弟弟归来就咽了气,享年51岁,康熙由于没有看到哥哥最后一眼悲痛万分,回到京城的康熙都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急匆匆赶到福全的王府去亲自祭奠哥哥。

福全出殡时康熙亲自到王府为哥哥送葬出殡,在福全出殡当天,康熙痛哭不止几乎昏阙过去。福全去世后,康熙除了规定的祭祀之外,还为福全加祭多次。

其实在福全去世一个多月后,康熙唯一在世的弟弟常宁也因病去世,年仅47岁,这一年对康熙来说是十分悲痛的一年,一年之内哥哥和弟弟全部离世,康熙十分悲痛。但是常宁去世,康熙却不如哥哥福全去世那么悲痛欲绝。

这主要在于康熙与哥哥福全感情最为深厚,两人少年时期曾经共同侍奉孝顺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每次陪同皇祖母出游时,这兄弟二人总是前引后扈,皇祖母病重时他俩又精心护理,直至孝庄去世,所以弟兄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福全死后,康熙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以此来寄以衷肠,表示了对哥哥福全的思念之情。

可以说康熙与福全的兄弟感情之深厚,是古今帝王家庭之中比较少见的一对兄弟,这也说明了康熙算是历史上比较重兄弟情义的皇帝之一。

福全与康熙孩童时期说的那些话,最终他们兄弟俩也都成真了,康熙成为千古一帝,而福全最终也成为自己所说的一代贤王,辅佐了弟弟康熙开创了盛世,康熙与福全兄弟二人也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展开全部
11 赞 踩 3评论
分享
举报

福全,一听这个名字,乍一听以为是哪个客栈小二的名字,但是在前面加上爱新觉罗四个字,身份地位马上就不同了。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皇帝的次子,其母为庶妃董鄂氏,于康熙六年封裕亲王,入封镶白旗。

一、其志愿为贤王

顺治十七年(1660年),已经病入膏肓的顺治帝,自知命不久矣,不得不考虑即位之人,想来想去最合适的只有三位皇子,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其中最有能力的是皇三子玄烨。

顺治把年仅八岁的福全叫到身边,顺治问道:“将来你的志向是什么?”一般情况下,皇子肯定会说“将来要做一个好皇帝”,可是出乎顺治意料的是,福全没有丝毫犹豫便回答:“儿臣愿为贤王。”顺治感动不已,他仿佛在福全的身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遂随了福全之志,将玄烨作为即位之人。

二、错失战机,罪责全收

康熙二十七年,准葛尔部日渐强盛,其首领葛尔丹胸怀野心,勾结沙俄,妄图制造分裂,从大清分离出去,不久后便袭击了喀尔喀部。康熙二十九年,进功,攻内蒙古乌朱穆秦。

康熙决定镇压噶尔丹,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自古北口出击,又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自喜峰口出击,康熙亲自出塞督战。

葛尔丹部以“骆城”为掩护,致使清军损失惨重,福全为了扭转战局,命令左翼插入山腰,与右翼联合大败葛尔丹部。按理说,此时应该乘胜追击,但是福全错误的战略部署,致使错失战机。十月初,福全估计葛尔丹早已经出逃边境,最重要的是军中粮草不足,在未经过康熙的允许下,自行撤退,这使康熙十分愤怒。事后,康熙列出其之过时,福全没有争辩,流着泪说:“我复何言!”承认全部罪责,被免去爵位,还取消了议政权。

展开全部
10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福全老妈的理念是“皇家险恶,不行就撤”,所以身为顺治皇帝事实上的皇长子,福全对皇位却无觊觎之心。毕竟在顺治皇帝的三名董鄂氏妃子中,福全的母亲是最没存在感的,但同时也是最睿智的。

顺治皇帝的皇后和妃嫔有三十二人之多,这其中有皇后名份的共有四位,妃有七位,其她位份更低的庶妃则多达二十一位。除去庶妃不算,在十一名皇后和妃子之中,孝庄皇后出身的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女人就占去了六席,出身董鄂氏的女人也有三人,剩下的两人一个是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另外一个是汉族女子石氏。

我们从顺治皇帝的后宫构成,能够明显看出来孝庄皇太后的意图,她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继续出现皇后,并且最好能生出下一任的皇帝。但事实上顺治却很反感母亲的举动,所以对后宫的博尔济吉特氏女人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不仅废掉了第一任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孝庄的亲侄女),更打算接着废掉第二个(孝庄的侄孙女),虽然在母亲的阻止之下没能如愿,他还是对这些蒙古女人厌而远之。所以顺治后宫的博尔济吉特氏女人,居然没有一个生孩子的。

在顺治和孝庄母子争锋的过程中,后宫的三名董鄂氏女子,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其中。我们先说说顺治最痴迷的董鄂妃(姑且称之为董鄂妃一号吧),这位一号董鄂妃入宫之后备受恩宠,顺治对她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对母亲专制的抗争,所以进宫不到一个月就封了她皇贵妃,还为此大赦天下。一号董鄂妃生下孩子之后,顺治高兴地称为“第一子”,而实际上他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如果这个孩子不夭折,那就是铁板钉钉的皇位继承人。

但我们不难理解,这位一号董鄂妃和孝庄皇太后的关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而她本来就体弱多病,又加上丧子之痛,不久就驾鹤西游了。她死之后过了半年多,顺治皇帝也染天花去世,这里就涉及到我们要说的二号董鄂妃了。

这位董鄂妃是一号董鄂妃的族妹,入宫之后被封为贞妃,顺治对她的态度应该好于博尔济吉特氏女子,但她也没有姐姐那般受宠。史书记载,顺治皇帝死后这位二号董鄂妃,是唯一殉葬的嫔妃,很多人猜测她此举是受了姐姐的牵连,孝庄皇太后把对一号董鄂妃的怨恨,转嫁到了她是身上,因此逼迫她为顺治殉葬。

下面就要说说三号董鄂妃、也就是福全的生母。她在后宫之中目睹了顺治母子的矛盾、博尔济吉特氏女子的备受冷落、董鄂氏同族两名女子的境遇,又怎能不谨小慎微以平安无事为第一要务?这一点我们从她的封号“宁悫(què)妃”就能看出来,“宁悫”就是安宁、平静、诚实、谨慎之意。所以,在她的教导之下,福全甘愿做个富贵亲王,而她自己也平安无事地活到了康熙三十三年。

福全完美地继承了母亲的行为方式,我们从以下两起事件就能看出来。

第一件,顺治在驾崩之前,曾把稍微年长的三个儿子叫到身边,问他们将来的志向,年纪最大的福全回答是“愿为贤王”,而玄烨(也就是康熙)的回答则是“愿效仿父皇”,年纪最小的常宁当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吃货,我们略过不提即可。

第二件,在康熙二十七年征伐时,福全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开始的几次交锋中都打败了敌军,但噶尔丹派出使者假意和谈之时,福全却不顾康熙的事先告诫,错误估计敌军已经逃遁,又担心后援粮草不济,为了稳妥起见擅自撤军,这说白了也是“保平安”的想法。

不过康熙显然很了解这位哥哥的性格,虽然因为他自作主张撤军而处罚了他,但两人的感情却依旧十分深厚,在福全生病时自己亲临哥哥的府邸去探视,后来福全病重,身在塞外巡视的康熙又派遣皇子回京慰问。福全病逝后康熙十分伤心,马不停蹄赶回京城,来不及回宫就去哭祭这位兄长。后来还专门命画工绘了兄弟两人同坐之图,时常拿出来观看,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福全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毕竟“无情最是帝王家”,如果他选择了去争夺皇位,说不定会发生什么呢!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展开全部
6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康熙二哥福全,康熙皇帝玄烨的可靠臂膀,镶白旗人氏。一个甘愿做亲王的皇族子弟,他与康熙二人也算是演绎了一段皇族史上手足情深的佳话。

福全为董鄂妃之子,据《清史稿》记载:“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什么意思呢?就是亲王夫权威顺治皇帝的二儿子,小的时候,顺治问福全与玄烨有什么志向,福全说愿意成为以为忠勇贤王,问到玄烨的时候,玄烨却有另一种志向。正史中并没有后续,后续应该是玄烨想做一名功盖千秋的明君。这两位皇子的答复,已成为了未来的真实写照。

康熙六年,福全被封为裕亲王、议政大臣,从此圆了福全的亲王梦想。福全很安分,对自己的皇帝弟弟充满了希望,自己也奋发努力的想要成为康熙的重要力量。福全成为亲王之后,对内安分守己,对外听从帝令。康熙二十九年,福全被拜为抚远大将军,带兵出征,平定准格尔。结果在期间出了一段小插曲。原本需要坚守的福全顾及到粮草与敌我势力悬殊,擅自撤退。康熙为此很是生气,责备了福全,罚俸三年,撤三佐领,还取消了议政权。

福全同样很敬重孝庄皇太后,孝庄也很疼爱福全。孝庄死后,福全痛哭流涕,肝肠寸断。福全与康熙关系也不一般。据说康熙病了,福全亲自前去侍奉,后来福全生病了,康熙也亲自前往,由此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康熙作为皇帝,对兄弟有手足情深,自然也会有提防。就比如,康熙分明知道福全的撤退是迫不得已,但还是种种的处罚了他,最重要的是取消了福全的议政权,这是康熙集权的充分证据。没有了对皇权的威胁,福全自然可以功成身退。不管怎么说,康熙对福全是很优待的,福全对康熙也是推心置腹,两人的兄弟情义缔造了一段皇族佳话。或许最后的康熙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福全那样,相互帮衬,但事与愿违,“九子夺嫡”仍旧没能避免!

展开全部
6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皇帝的次子,康熙皇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理想是要做一位贤王,扶佐帝王治理王朝。

8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皇帝次子,康熙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其母董鄂氏,是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相传,董鄂氏得天花病死后,顺治无心为帝,出家为僧。据说出家前,曾召集康熙和福全两个人,问你们的志向是什么,福全当时说,愿为贤王。而康熙当时说的是,我愿意向您一样。所以最后康熙为帝,福全封王辅佐康熙。

其实,当时就算福全想当皇帝,也不可能成功,因为那时候清朝最伟大的女人,孝庄太后还在,她不允许,也绝不可能让一个庶妃的儿子,一个她讨厌的女人的儿子做上皇位。所以当时福全这么说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如果他有心为帝,或许早早就“病逝”了。

索性就做一个闲散王爷,无忧无虑快活一生。如果康熙帝昏庸无能,或许他还有机会,可是顺治皇帝给他生了一个他永远也无法匹敌的千古一帝。所以他只能活在康熙帝的羽翼下,真真正正做一个闲散王爷。

一生主要功绩就是出征葛尔丹,最后在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病逝,终年五十一岁。

6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第一 裕亲王福全,作为康熙的哥哥,却没有成为皇帝,因为康熙和福全两个人都非嫡出,一般选的太子的时候,非嫡非长,只能是选贤,但他们说实在的年纪都很小,一般贤是看不出来的,历史的真实是,顺治对除了董鄂妃以为的女人都无感,对除了董妃儿子以外的儿子都无视,结果是,心爱的儿子夭折,女人仙遁,顺治帝基本是万念俱灰。选太子之事基本是皇太后孝庄等和大臣决定的,而玄烨被选上原因,固然有他的聪明伶俐,主要也是他已经出过天花,天花那时候对年轻孩子有致命的威胁。

第二 身在皇家,不是皇帝却屈居人后,这个风险是很大的,但是裕亲王是一直谨言慎行,深得康熙的信任和尊重,作为康熙最信任的大将,出任大将军,对葛尔丹进行讨伐,战争过程中,由于清军将领意见不一致,致使错过全歼葛尔丹的机会,功亏一篑,让康熙震怒。当时康熙大儿子随军参战,他没有按照正常流程上报军情,而是仗着是自己是皇长子越级直接上皇帝报告,康熙大怒,因为当时就是因为清军高层意见不统一才贻误最佳战机,这样越级上报就违反了规则,作为皇长子首先违规而且应该参奏的是大将军,康熙对儿子说,裕亲王乃是你的伯父,倘若他回来奏报和你伯父不一致,必将制你的罪。后来福全为了保全皇长子就主动认下了责任,没有说皇长子的坏话。可见,福全还是很顾全大局的。

第三 康熙晚期,诸子夺嫡,让老皇帝看在眼里,是痛在心里。他看着自己的儿子为了夺取帝位,个个弄的像乌眼鸡一样,是很有感慨的,对自己兄长福全一直默默支持自己是非常感激的。太子被废后再立,太子故态复萌,顽劣不堪,福全病重的时候,康熙去看望他,他坚决请求废除太子,立八阿哥为太子。康熙没有全听他的主张,但是福全死后不久,康熙诛杀索额图,铲除太子党,可见这一点是听福泉的。

总而言之,福全还是得到康熙帝尊重和信任的,也得以善终,和他谦虚一生也是分不开的。

6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据说福全生有残疾,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从小残疾的孩子都会有点自卑。特别是在帝王之家更是如此。在我的感觉福全真的是有些自卑。据顺治朝的传教士记载,顺治曾经问过福全和康熙将来要做什么,康熙说要做明君而福全说要做贤王。不知道这则记录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福全确实一辈子都是康熙朝的贤王。

5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对于清朝的这一段历史我想大家应该是最为熟悉的,而清朝最繁荣的时代便是康乾盛世,从康熙皇帝开始,到乾隆皇帝结束。说起康熙皇帝,其实当初顺治皇帝的皇位并不是想要传给康熙,而顺治皇帝的皇位本来是要传给自己和董鄂妃的孩子,当时的顺治皇帝也被董鄂妃给迷的神魂颠倒,可是不幸的是董鄂妃的儿子英年早逝,也就没能继承这个皇位。

于是顺治皇帝便只能另作选择,她叫来了自己的而来福全和玄烨,顺治皇帝问他们两以后想干什么,福全便告诉顺治自己只是想当一个好的王爷,当问到康熙的时候,康熙便回到说自己想做一个像父皇一样的明君,后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创下了一个盛世,但是关于这个故事是从《康熙王朝》中得来,具体是否真的发生过,并没有记载。


在康熙当上皇帝之后,福全就被封为裕亲王,负责参与管理国家的事务,为当时的大清立下了诸多贡献,。康熙在位期间,准格尔发生了事件和沙俄勾结起来,侵略了大清的边境,于是康熙便派兵去攻打,福全被封为了抚远将军,康熙在后面指挥谋划,而福全便在前线奋勇杀敌。

可是因为福全的自作主张让大清陷入了两难之地,但是总算在福全的聪明才智之下完美的化解,可是尽管结果是胜利了,但是总归是让清朝有了大量的损失,于是康熙也是责骂福泉。但是两个人私底下的关系还是非常的好的,在福全病倒之后,康熙曾经亲自的照顾过他,可见兄弟二人感情还是很好。

我认为康熙作为一个皇帝能和自己的兄弟有着这么好的感情,可见福全的心胸也非常的宽阔才让康熙如此的放心。

展开全部
5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北京太庙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24岁的顺治帝因患上天花驾崩,继承人的选择成了一大问题。长子、四子早夭,剩下的六个孩子中次子福全8岁,三子玄烨7岁,其余几个儿子更是年幼。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没有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长子早夭,在身份上来说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并无差别;二则是因为两人年岁相差不大。

但在福全和玄烨的选择上,顺治帝还是犯了难。福全的母亲是孝献皇后董鄂氏,是顺治帝最为宠爱的女人,爱屋及乌,顺治也十分喜爱次子福全,但是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太后却更喜欢聪明伶俐的三子玄烨。

顺治皇帝

那么最后为何会立三子玄烨为继承人呢?这件事也和天花病毒分不开。顺治帝在立嗣问题上询问当时为钦天监事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选择了玄烨。原因是玄烨得过天花,有了免疫力;又加上孝庄皇太后的支持,最后身为三子的玄烨登上皇位,后成为康熙大帝。

就这样,因为没得过天花的次子福全错失了帝位,福全的一生又是如何度过的呢?和之前我们科普过的九龙夺嫡不一样,在福全和玄烨的相处中,似乎很难看到兄弟二人的猜忌和怀疑。这和福全本人的性格分不开。早在福全幼时,顺治就曾问福全他的志向是什么,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

电视剧中的福全

儿时的这份志向,福全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了。弟弟玄烨登上帝位,成为康熙帝。而康熙六年(1667),14岁的康熙帝刚亲政,福全便获封裕亲王,命与议政。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有外患时,康熙帝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此后在多次面对噶尔丹的攻击下,福全毫不退让。尽管因为粮草问题曾被康熙帝严加指责,还曾因为判断失误错失良机而被康熙帝罚俸三年,取消议政权。

但福全一直坚定地站在康熙身边,康熙三十四年(1696)和康熙三十五年(1697)康熙皇帝两次亲征噶尔丹,福全都跟随左右,参与迎敌。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898)噶尔丹死去,康熙讨伐噶尔丹之战结束,可以说福全为康熙帝三征噶尔丹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读书像

康熙四十二年(1703)福全生病,康熙帝亲临其府探望福全。后来康熙因出巡塞外,得知福全病重,还派随行的诸位皇子策骑回京看视。福全病故,康熙帝赶回京都,亲自祭奠。甚至还在福全死后,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图,是康熙帝和福全并坐在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可见兄弟之间情谊深厚。

福全自幼与康熙帝共同孝敬祖母孝庄文太后,陪同祖母出游时便一起玩耍,后来祖母生病,两人又一起精心护理。康熙帝少年时挫败了权臣鳌拜,夺回朝廷大权,成年后更是手段强硬,对外:坐镇北京取得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

裕亲王福全墓碑,天津市蓟州石头营村

这样一位铁面帝王,对自己的兄弟也保留了最后的温情。尽管裕亲王的爵位不属于“铁帽子王”,即不能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但康熙皇帝考虑到福全的功劳,允许福全的长子保泰承袭裕亲王的爵位,而保泰因圣祖服制未满就在家唱戏为乐,又因其出言不逊被革去亲王头衔。但康熙又将亲王爵位授予福全之孙广宁,一直到乾隆年间,福全的后代才按照正常的的礼仪制度,降等承袭爵位。

福全从小性格柔顺,不论是儿时在父亲怀里说出“愿为贤王”的那个小阿哥,还是站在弟弟康熙帝身边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那位抚远大将军,即便是因为判断失误,擅自决定后被康熙罚俸三年,福全也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承受了战争失误的一切后果。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福全却是让康熙肯交出兵权的人,可想福全的贤王本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福全去世后,康熙在祭奠他时恸哭不止,甚至还让画师作画留念。尽管福全没能成为一位皇帝,却用另外一种方法,保护了这个王朝。

展开全部
5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和康熙一样

3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福全是康熙皇帝的哥哥,他是顺治皇帝的次子。不熟悉他的人从他的名字会认为他和顺治是一辈人。其实清朝皇室只有在康熙的后人有排辈份的习惯之前和旁系仍然起名字很随意。福全是庶出,也就是他只是嫔妃所生,因为兄长牛钮夭折,他才成为长子。或许是这种出身,使得福全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当上皇帝,因此早早就安下心来要当个藩王。

顺治皇帝曾经问过福全有什么愿望。福全表示自己愿意带一个贤王。

顺治死后,三子玄烨继位,就是康熙皇帝。过了几年,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并且获得了议政的权力。由于父亲早逝,福全自幼与弟弟康熙共同孝敬祖母孝庄太后,因此弟兄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福全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少有的完全出生在中原能领兵打仗的将才。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造反,福全被封为抚远大将军,和弟弟恭亲王常宁一起出征征讨。

福全在这次出征中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大败噶尔丹手下的厄鲁特兵。

不过噶尔丹逃跑了,福全没有追击,而且由于大军粮草不济,于是福全在没有康熙的命令下擅自退兵。这个举动让康熙十分生气。

康熙严厉指责福全不遵从命令的事。福全很聪明他没有争辩,相反他表示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愿意领罪。大臣们认为福全的罪行不轻应该革去爵位作为处罚。但是康熙却没有这么做,毕竟福全还是立功的,最后只是给了取消议政,罚俸三年,撤销三佐领的惩罚。

康熙三十五年,噶尔丹仍不死心,继续进行叛乱活动。这次康熙亲自领兵出征,福全也一同前往。最终使得噶尔丹走投无路众叛亲离服毒自杀。

这也是福全最后一次出征,之后福全一直留在北京。

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福全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在福全生病期间,康熙曾经亲自前往探视福全。在康熙走后,福全对家人欣慰的说道我可以死了。

   

康熙没有多想认为这是一场小病,之后出巡塞外,多次让皇子前往探视,但是没想到福全居然一病不起很快去世。

康熙对兄长的去世很伤心,后来回京后亲自前往抚棺痛哭。

在兄长去世后,康熙特意让人画了一副画,画的自己和兄长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以此纪念兄长。

展开全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是顺治帝庶妃,却生下抚远大将军,得以获封殊荣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诸子一览:1、皇长子爱新...
清朝九位抚远大将军,五人善终,最后四人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年羹尧担任过的抚远大将军是什么职位?在当时地位如何?
董鄂妃为何对顺治有如此强的吸引力
顺治与董鄂妃所生皇子,一生只愿为贤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