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人正在悄悄利用你的焦虑




我住的城市黄河穿城而过,一天傍晚,我带着孩子从黄河大桥上走,滚滚河水向东奔流不息,一轮夕阳正缓缓落下,此情此景,并不是文艺青年的我也只能脱口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他语言都苍白无力。


孩子很好奇地看着我,跟我重复了一遍这千古名句,我乘兴教给了他后两句。自此,他记住了这首诗,并且时常追着问我其他的、好听的、类似的“顺口溜”。


对于小孩子背诗这件事情,我既不觉得特别惊喜,也不觉得特别恐慌。


因为我小时候也背诗,三岁起。我的记性还很好,彼时场景历历在目,所以,我知道对于某些小孩子来说背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算难,有点儿趣儿,小小的成就感。


所以,当我的孩子对古诗感兴趣的时候,我会教给他,而不是说:“孩子,你还小,现在背了也不懂,还会损害你的天真质朴,影响你后续对文字的感知能力,继而造成你正式读书后的厌学情绪——你还是不要背的好。”


果真这样,“作”到让人无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儿怎么就成了开启世界末日的按钮?这一番“高论”出自某知名育儿专家,他号召大家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小孩子要做的就是玩儿,更不要过早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



时下的父母焦虑吗?可能吧。至少网络上很多人这么说,并对中国孩子那么小就学习英语、钢琴、绘画深恶痛绝。如果把儿童比喻为祖国花朵,这些人俨然是大义凛然的护花使者。

 

正在诸多家长千方百计要把自己孩子教育得更好的时候,这些人跳出来说:“别教了,你们统统都是错的!”“不是方法错了,是根本就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学东西。”


对此,家长能不焦虑吗——“我都这么费劲了你还说我错,甚至觉得我这事儿就不该做。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知道现在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吗?”这是人为制造的,另一种焦虑,打着“不要焦虑、自由发展”的大旗。




几年前,一本《虎妈战歌》横空出世,这本书的作者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是移民二代,有一个对人要求严格的、同为名校教授的华裔父亲。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索菲亚和露露制定了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这本书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巨大争议,很多人指责这位母亲正在毒害自己的女儿,还预测这两个女儿在母亲的“压迫下”会精神失常。结果呢,他们现在都好着呢:两个女儿分别考上了耶鲁和哈佛,精神正常、情绪稳定。

 

那些批评者只片面地看到了蔡美儿的强势,却忽视了她的理智。她的严格要求在大女儿身上完全奏效,但在小女儿身上却逐渐得到抵制。到后来蔡美儿不得不对小女儿妥协,做出一些“让步”。


她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调整培养策略,而不是做某些人想象中的、如猛虎般凶恶的悍妇。蔡美儿并不是一个自负的、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家长,相反,她很谦虚,能客观清醒地看待自己。


当年杨澜采访蔡美儿时曾告诉她中国孩子的学习状况,后者很真诚地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一定会调整我的教育方式。”

 

任何抛开具体环境、具体对象而讨论教育方法的做法都是耍流氓,那些对着家长大喊“你们给孩子太多压力”的人,你知道人家的家庭是什么状况,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吗?你的自以为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为什么有人把小孩子学习各种兴趣、爱好、技能看作是一种摧残?因为在这些人眼中,学习只能是一件毫无乐趣的事情。他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获得感、满足感。在他们看来,天真烂漫的小孩子那么小就做学习这种事是不合适的。


这是一种狭隘。


人的天赋、爱好是有差异的,你不能的,不代表别人不能;你不喜欢的,不代表别人不喜欢。


这就像:举重,有人力量不够,举不起来,于是眼珠一转,对着别人喊:“别举了嘿别举了,再举可就肌肉拉伤了哈。”你放弃的瞬间,他在心里坏笑,因为又有一个人,因为别人的言语,放弃了自己的可能性。



 

我有一位特别尊敬的前辈老师,我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一次她对我说起了她儿子弹钢琴的故事。


她的儿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学钢琴,老大不乐意,哼哼唧唧地凑合了几年。前辈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曾有督促,时间长了也就不强迫了。于是有那么几年,这孩子就不弹了。


可是,有一天,他放学回到家,忽然坐在钢琴前,郑重其事地说:“妈妈,我觉得弹钢琴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从现在起,我要把它捡起来,我要重新练习。”此后,这小伙子再也不需要别人逼迫,自觉练琴,并小有所成。




牛顿到老年时,一直在寻找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思考按下万物“开始”键的源动力到底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上帝。


在孩子眼中,父母可不就是他的上帝?与成人相比,孩子很懵懂,他们更喜欢“及时享乐”,而不在乎“延迟获得”,所以会怠于学习。这个时候,父母有义务“推”孩子一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甚至强迫。


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个弹琴男孩儿,如果当初父母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学琴,他就缺少一种机缘,又怎会在某一个瞬间感悟到弹奏钢琴的美妙?失去了人生一大乐趣而不自知,这该是多么大的遗憾。




蔡康永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只能说“我不会”吗?孩子的自尊心比成人还要脆弱,如果家长不给他开始的契机,人为地以“自由成长”的名义将孩子隔绝在竞争之外,看着那些往前冲的小伙伴,他有的不是自在,而是自卑。

 

有多少人是在成年之后的某一个时刻,才忽然想通了:“当年我爸妈教育我的话是对的!”又有多少人会在成年之后感激父母:多谢当年爸妈逼了我一把!



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普通人,他们自己已经在社会上尝尽了酸甜苦辣,深谙人生艰难,所以,倾尽所有把自己觉得能提供孩子的、最好的资源摆到孩子面前,希望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经验给孩子一点人生道路上的帮助——有人却跳出来指责这些家长太焦虑、太着急、太功利,故作一副高深莫测、妙方在手的样子,摧毁家长的自信心,这难道不是在制造更深层次的焦虑吗?积极正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要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养一个娃究竟有多费钱?看完我惊呆了
香港真人秀《没有起跑线》:“别和弹琴的做朋友,骑马的才比较高级”
养孩子如养花,秘诀是顺其本性丨带出两个聪明灵动的孩子,她这样谈育儿
选择性缄默症 -1
父母素质对孩子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