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就是感同身受拍下眼前的一切丨轮值主编 白杉


轮值主编


快拍ID:白杉。山东临沂人。


前千龙网首席摄影记者

首届中国十佳手机摄影师

入围第二届亚洲先锋摄影师

入选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主编的话:好好拍照,天天记录。




作品


《永珍》




在我妈住的地方,直线往北几公里,是正在建设中的临沂高铁北站。预计2019年通车。“以后我从北京回家只需两小时。”兴奋的告诉她。“你要回家发展,从这里去外面的时间不也一样吗?”我突然沉默了。


2018年春节期间,她查出慢性胃炎。饭菜口味偏重的她,必须从饮食上戒口。“我身体好好的,也是给你减轻负担。”她说。


我在家一共呆了27天。毕业后,第一次在家过元宵节。“你要在家这样多好。”但转念又说,你还是按照你的想法做吧。我和她,总是聚少离多。


我曾不止一次像她劝我尽快结婚一样劝她“黄昏恋”。每当这时,她都会说再好的人,也不是你爸了。在日记里,她反复提及父亲:念恨思。


“但我怎么都不记得你爸的模样了。”

“你是思念过度。”

我在她卧室抽屉里的日记本上,看到他们的合影,剪开了,又粘上。她想忘记他,却又止不住思念。


村子2009年开始拆迁。2013年母亲住上楼。今年本命年的母亲,感叹身体大不如以前。


“以前,我还能在工地扛着钢管,现在都不敢想。”她艰难的脱上衣,旧膏药的痕迹还未消退,新的膏药又贴上了。“你把我以后送养老院吧。”有一天,她突然说自己是空巢老人。


“福兮祸兮,都要珍惜;失去的皆已失去,得到的未必永存。”母亲在日记里这么写道。从她的日记中,我又重新认识了她。


从2004年末,父亲因病去世后至今,给她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今年要给她做一本摄影集——《永珍》,而书名,就来源她的名字:杨永珍。


2004年11月,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从此后,成了我假日回家探亲时,镜头里的“主角”。父亲走后的日子,母亲思念过度,为了忘记他,把合影剪裂;随着生活的改观和她心态的调整,她又把合影照拼贴起来了。图为2004年,我给父母拍摄的最后一张合影。



1984年,母亲去山东淄博某部队看望父亲。次年结婚后,我出生了。




1987年小妹出生。父亲1997年下岗,换了一些行业后,临去世的那几年,是在菜市场忙碌中度过的(翻拍的老照片,1980年代末)。



“老了,关节又痛了。”每当身体疼痛,精神压力大时,母亲会感叹父亲不在身边的无奈。图为2014年,母亲在家敷膏药。



我是2007年大学毕业,小妹是2008年。读书那会,母亲供养着我们。每当,“妈,我没生活费了。”足以让她苦不堪言。图为2008年夏日,劳累一天的母亲直奔厨房。



经济的好转,是随着土地房屋征拆,建设新城区,工作选择的范围扩大了。2008年后,母亲开始领养老金。当时一个月400元。图为2012年母亲在拆迁中的村头。



2010年,新楼房拔地而起,母亲骑着自行车经过十字路口。2013年,这个地方变成了我们的新家。母亲住在了6楼的6层。



2010年11月,小妹初嫁。母亲喜极而泣。



2015年,家族里的老人离世,每当喜丧病亡时,母亲总会在日记里和父亲诉说。



二胎政策解开后,小妹又怀孕了。图左为2011年怀孕的小妹。图右为2017年怀孕的小妹。



2015年,母亲的眼睛,在一次干保洁的工作中受伤了。她也因此,在我的“训斥”下,请假休息了一段。又一次,因办理医疗卡的问题,她前后跑了几次村委,感叹办事效率低。



2016年7月,母亲在上一份工作中离职了。在休息半个月后,又发慌了。图为2018年春节值班期,在某物业小区又做保洁的母亲。



母亲每天上下班44公里。中午回家吃饭,她在日记里两次写道,要宁三分钟,不抢一秒钟。但事实上,她还是“放任”自己,不遵守交规。图为2018年3月。



每次回家,我会给她买一些,她平时自己绝不会主动买的东西。有一次,贴上面膜后,她感叹精神焕发了。图为2018年1月。



母亲时常处在回忆中,她的生活相对单调,但内心情感却丰沛十足。父亲离开至今,她依旧一个人生活。图右,50岁的母亲。



母亲第一次去海边(日照大海),开心地像个孩子。图为2014年9月。



2017年,我们给母亲过了59岁生日,她在日记里把自己写成了60岁。一旦跨越60岁,给人的感觉,人的确是开始老了。



2018年春节,我在家呆了27天,母亲说,“你要在家多呆一段就好了。” 转念说,你还是按照自己的路走吧。



成长中的外甥。图左为拆迁前的老家,2012年春节。图右为住上新楼后的家,2018年春节。



姥姥在2014年4月去世。母亲说,我也成了没妈妈的孩子了。



2018年春节,母亲的胃疼,再三劝说下,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慢性胃溃疡。医生嘱咐要少油盐,戒酸辣。在日记里,她也早备注过一些关于如何注意饮食的摘录,但似乎没控制好自己。



2018年春节,正月十五元宵夜。母亲身体疲倦,呆了一会儿就回屋了,比平时睡的早。“时间过的真快啊。”我们一起感叹,次日,我离开了家。



母亲艰难的攀爬楼梯。除了这个6层楼,我们还有一处电梯高层,她是准备给我结婚用的。但我却没有这个打算,在一些问题上,我们总是达不成和解。图为2016年。



2018年1月,母亲去北京参加我的颁奖典礼。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这次来,还有一个任务是:看望“儿媳妇”。



小时候,您拉着我;长大后,我牵着您。图为2018年1月,北京。


2015年11月的一场雪后,机场封闭,我在家又多呆了一天,这些年,我们聚少离多。



2018年春节,爷爷小腿受伤后,终于可以坐起来了。关于我的婚姻,是饭桌上绕不开的话题。在日记里,母亲不止一次提到。



母亲在日记里,和父亲“汇报”,女儿有了第二个可爱的孩子。同时,儿子的婚姻让她发愁。图为2018年春节。



母亲挥手和我告别。这一天是2018年3月10日,我又次离开她了。




母亲的日记。打开它,我又重新了解母亲。



与他的对话



KPKP:你刚入围了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你觉得“人文”在摄影愈来愈多样化的今天代表一种怎样的维度?

白杉:大部分摄影爱好者,或者说只要有成像设备(手机)的人群来说,往往都是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拍照方式。虽然有时候毫无技术、美感可言,但他们记录那一刻的感受,是最真实不可复制的部分。在不同的阶层和人群中都去如实记录后,这些切面变组成这个社会的群像。  我所理解的人文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同身受拍下眼前的一切。



KPKP:中国人取名注重涵义,《永珍》除了是母亲的名字外,是否还有更多的双关义?

白杉:“永珍”,表面上容易理解为永远珍惜的意思。虽然这个名字看起来是美好,事实上我和母亲的关系处在一种可能无法永久在一起,只能珍惜那几天的状态,这里也有一些对现实的无奈。当然,正是因为它的双关义,也赋予一层“珍惜、珍爱”的寄托。



KPKP:她怎么看待你的拍摄计划?比如其中有一张贴膏药略有裸露的照片,她会介意你公开展示吗?

白杉:开始有一段时间很排斥。这些图片的拍摄是很潦草的。我每一次拍摄,就是纯粹的记录形式,不像影像创作。这拍完之后,相机就放下了。所以说图片也是很随意。她也很理解我的这些拍摄方式,感谢她的支持。



KPKP:这个作品不管文字和照片都相当私人化,你认为它们属于“私摄影”的范畴吗?

白杉:关注自身和身边最亲近的人,本身就是很私人化。自从相机和文字进入的那一刻,就已经是私人化的一个范畴。况且这里面的手写文字是来自于母亲的私人日记,照片也是家庭内部的这种留影拍摄。其实我一直没有去了解“私摄影”的具体含义。


就这一组所呈现出来的图文来说,的确是以私人化的视角去阐述,但实际上这样一个关于母亲自述的故事又和很多人有关。只不过她是用日记的方式,把很多父辈们平时经常说的话,以白底黑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以摄影师的角色去拍别人的故事的时候,也需要切入到他们的生活环境现场。那么,以儿子的视角去讲述母亲的故事,也需要进入到我们自己的现场。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拍别人,一个是拍我们自己。相对来说,拍摄自己内部生活,偏私人化,但还未到隐私无限放大的地步。我也在想,拍摄与我们无血缘的人时,可以打开他们的隐私给别人看,不算私摄影。为何,到了自身这边就成了私摄影呢。当进行公共领域分享传播的时候,由个体情绪事展开的故事,免不了有一些细微或称之为隐私的部分,但我认为这个很正常,了解一个人(被摄者),需要一层层的进入她的内心。



KPKP:为什么会想到把作品做一本“日记体”的书籍?你觉得书的叙事和平面(展览)的叙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白杉:关于“永珍”的故事。至少三种方式在网络和纸媒上,以专题方式呈现过。凤凰网图片频道《在人间》,以“母亲的十年”进行过一次刊发,这也是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讲述了母亲2004年到2015年的一个变化;去年在百度的一次内容创作的大赛上,又以“我妈说好久不打给她打电话了”重新编辑梳理的一组结构;今年“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的投稿,梳理出了一组手写日记的图文版;与此同时,我也在这期间完成了摄影书《永珍》的独立制作出版。

 

不同的编辑结构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状况下做的不同表达。这么多年以来,其实我给母亲拍的视频资料比较少。我发现是时候需要给她做成一本书了。书的这种温度和质感,是网络无法去呈现的。一本书拿在手里面和展出观看的方式也不一样。直白的说,它是可以触摸的。是有一种可接触的交流。但是我们看展览的话,很多时候是不可以触摸展品。另外,面对屏幕的冰冷观看,更无法呈现出书该有情感联接。

 

书也是一种仪式感。让妈妈说过的话,印刷出来,也是对自身的谨记。我在去年的时候做过一本黑白的摄影书《31》,也有了一些摄影书独立出版的经验,所以这本书在今年也就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我担心图片容易丢失,二是母亲今年本命年,我觉得做这本书更有意义。然后在编辑的结构上,其实呈现的是母亲在这一个阶段里面的状况。如果翻看书,其实会发现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


但是这几组表达方式综合看,都是我的一个角度上的叙述。我发现这个故事应该回到母亲自身的一个叙述。她在想什么。于是,我在四五月份,梳理出了她十几本日记,打印成80多张A4纸后归类,围绕一条对父亲怀念的主线进行展开,这里面有对我和小妹的嘱咐和祝福,以及对周边事情的看法,还有她对自身状况的自我对话。我拍摄的照片是生活的一些片段,她的日记是在一些特定的心情下写成的。当这两个形式结合的时候,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叙述——-她自己的倾诉。最终形成了这本摄影书《永珍》。



KPKP:制作书的时候有没有遇上什么困难的地方?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白杉:我最初是很坚定把它做成一本彩色摄影书。中间在编辑的过程中又出现过一些摇摆,甚至在印刷的前夕,差点以黑白的方式进行做印刷。有意思的是,我和王福春老师住在印刷厂安排的同一间公寓里面。他也在这个时期印刷新要出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他很严肃地劝解我做成彩色的。正好这个时候也是在我摇摆的一个时期。和一些朋友交流之后,最终还是以彩色的方式进行的印刷。同时这里面的一些编辑结构设计,在几轮调整之后,也回到了初心。

 

后记和封面,是在这本书基本上完成之后,一个晚上搞定的。母亲的日记本上缠满了黄色的旧胶带,日记本的封面也是那种很朴素的灰色。最终在封面的制作上,我选取了一个土黄色的布条,加一个纯净的灰色板。但是日记的摘选编辑调整的这个过程占据整本书编辑的大部分时间。

 

在这本书的制作初期,和朱强有过几番讨论。虽然最终我坚持了自己的一些最初的构思。但是依旧很感谢朱强哥在这本书上给予的一些建议。我们会在第二个版本上进行进一步的切磋。



KPKP:你提到和母亲总是聚少离多,母亲盼望你早日成家,但你却暂时没有结婚的打算。这似乎也是年轻一代普遍面临的问题,你怎么看待这种个人和家庭伦理之间的矛盾?

白杉:我们现在应该是两条平行线。她说她的,我说我的。聊着聊着就无法往下继续。我也很理解她在这个早已熟悉的环境里,这些人情世事所面临着一些压力和一些眼光。我也很明白这个年龄还未婚对她造成的困扰,我也会有自责。但是我也想她活得自私一点。不要过分的为我去担忧。

 

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对婚姻的态度也不一样,我没有能在她所期望的年龄里面完成她所期望的目标:尽快结婚生孩子。先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也是接下来对未来一段人生的规划。



摄影书《永珍》



『永珍』以白杉母亲杨永珍的名字命名。本书内文的文字均为永珍的手写日记。自父亲2004年去世后,母亲成了白杉镜头里的主角。白杉从十五年来拍摄的图片中,结合母亲的十几本日记的文字摘录,形成了一个新的叙述结构。以母亲的日记为主线,以她的视角,对丈夫的絮絮叨叨的诉说中,娓娓道来地讲述了家里的变化.......这是白杉的第三本摄影书,也是母亲杨永珍的第一本文字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伟大母亲的私密日记
让自己成为作品的灵魂 |轮值主编 Chenziwen
入围艺术家介绍 | 白杉《独白》: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
《永珍》|| 白杉 签名版
母亲节丨一位中国普通母亲15年的生活缩影
摄影是份苦差事,也是份享受 | 轮值主编阿乐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