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飞哥谈影|最'臭'的题目,可能最有机会

老读者都知道,飞哥对于所谓“摄影圣地”有着超乎一般的怨念,什么时候没有负面例子了,就会把杨家溪的老牛桂林的鱼鹰小东江的渔网拉出来示众。当然,你们也知道飞哥最受不了的,那就非大凉山莫属啦。

 

几十年来,一代代摄影人奔赴大凉山,拍摄了无数挂着清鼻涕的小孩、满脸皱纹的老汉、人畜同居的土屋、老茧斑驳紧揑烟斗的手,当然,还有飞哥在飞哥谈影|土墙!又见土墙!当中痛批的摆拍……这些片子在影友中可以集赞、在中东还可以搞钱,但在有识之士眼里就是破烂。不客气的说,在摄影的话题里,看到“大凉山”三个字,飞哥心里都会紧张的一抽。

 

这件作品被飞哥diss过,摆的真假

 

但是,这是大凉山的错吗?

 

大凉山当然没有错。从天然资源上看,大凉山环境特殊、民族文化相对完好。从社会现实上看,大凉山在全国解放前基本算是奴隶制社会,属于跨越式发展。这些年国家在治理上着实砸下去大本钱(飞哥朋友在当地任职,给我讲了很多),社会形态中的故事和人物同样极有特色——这些都是摄影的非常好的资源。

 

所以每次看到大凉山千篇一律的烂片时,就会想到;大凉山人真实的生活样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他们怎样看待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文化……这才是最好的题目,为什么那么多人千辛万苦千里迢迢的赶过去,宁可泡在没滋没味的糖水里,却从不关注这些呢?

 

所以吧,我才要特别推荐谢康和他的《大凉山的故事》

 

2018年9月2日,杨麾策展、谢康拍摄的《大凉山的故事》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幕。飞哥承认,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谢康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位作者。事实上,如果不是策展人杨麾老师盛情相邀,面子上实在有点“抹不开”,我可能都不会去一下。

 

开幕式之后,我们合了一个影

 

但是,甚至没有看完展览,我已经决定替他写评论了。因为这组作品正好填补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空白——

 

关于大凉山、大凉山人的,真实的故事

 

谢康的整个展览由六个关于大凉山的小故事,《祖传银匠》、《乡村医生》、家庭缝纫店》、《乡村婚嫁》、《彝家祭祀》和《毕摩祈福》。每个故事独立成篇。故事的主人公既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一贫如洗、更没有特殊的曲折或者“戏剧性”,都是布拖、美姑、昭觉等地的普通百姓,是作者在大凉山创作中发现后深入追踪的,过着平常日子的小百姓


谢康作品  等待出发的新娘


谢康作品  赶去吃喜酒的亲戚,我们很熟悉的场景


一向以来对于大凉山的拍法,无外乎“猎奇”二字,专门展示大凉山的“怪异”之处,满足一般读者身不能至的好奇心。而为了充分表现怪异,凉山生活的正常面貌往往无缘与镜头之中。谢康则反其道而行之,专一表现凉山的真实一面,展示平常日子的小细节,反而有了独特的味道,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谢康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活”。比如同样都是祭祀,别人拍摄的都是“民俗活动”,服装艳丽人员齐整,掺杂大量剪羊毛、斗羊斗牛这种和祭祀八竿子打不着的奇怪内容。谢康镜头下的祭祀则是真实纯粹的,间或还有穿着假名牌运动服的人影一晃而过。别人拍摄的祭师往往满面沧桑神情肃穆,谢康则会拍摄“毕摩”(神职人员)种地的镜头,因为毕摩没有固定收入,主要的收入还是种地放羊。别人也会拍摄新娘子婚礼前断食,并将其解释为民族风俗。谢康则会老实告诉你,彝族送新娘全程需要“背亲”,断食是为了减轻新娘体重,以及避免途中上厕所……这样的大凉山不再神秘莫测、但是真实。真实了,隔膜没有了,大凉山突然变得可爱了。


谢康作品,毕摩在出发的路上


谢康作品,毕摩的助手在工作,衣服上的英文是“梦想这个世界”


谢康作品  毕摩在劳动,种地才是他的主要生活来源


有了生活,大凉山的时代特征也变得清晰。国家用了那么大力度,今天的大凉山当然不会是“教师没有黑板、学生露半个屁股”的鬼样子。当然,从奴隶社会一步跨过来,大凉山也不能就华丽丽变成北上广深的模样。谢康的镜头下,家庭裁缝用原始的大锅土法染色,踩着80年代风的缝纫机制作,然后在网络和微信上卖出去;识字有限的乡村医生背熟《药性歌括四百味》就敢上岗,但是几十年实实在在治好了不少病人……落后痕迹和进步趋势都出现在凉山人的生活里,还能用读者绝对想象不出的方式完美融合,作者告诉我们,这才是今天大凉山真正的“特色”。

 

最后,当你的故事真实又有特点,就可以达到讲一个故事的最好状态——让读者感动。当读者明白了大凉山的老百姓和自己骨子里都是“一回事”,都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的计算,回头想想大凉山的环境,才会由衷的说一声“不容易”。有了这声不容易,读者就能记住画中人,记住他们的故事。


谢康作品,家庭裁缝店


讲真,过去我们看大凉山的片子,记得住谁呢?没有主人公,只有影友(准确说是带团中介机构)布置出来的“人形道具”。但是在谢康的图片中,我们记住了欧其拉火,行医38年、年过60视力下降仍然坚持行诊的乡村医生;记住了阿苏拉候,祖传的银匠手艺,嘚瑟的把文化部领导的合影放在自家店里;记住了阿都拉嗄,他的家庭裁缝店在网上营销,收入比我都高;记住了沙马甲惹,这个45岁的“毕摩”主要生活来源还要靠自己种地。记住了阿都阿呷,这姑娘婚礼之后还不能马上圆房,具体时间需要毕摩算定,当然,我们都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第一次,通过图片,读者明白无误的发现,凉山内外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也会希望这同一个世界的人们,一样越过越好。


谢康作品,祖传银匠


那么,过去那么多年大凉山的劣质拍摄,谢康有没有“获益”呢?答案是肯定有的。长期以来的汗牛充栋的大烂片,让大凉山的关注度很高,读者的好奇心很重,同时期望值又很低。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大凉山的故事》不但天然就能赢得关注度,而且在“同行”的衬托下,还能轻松获得美誉度。

 

在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轻视作者的意思。实际上,在一个“滥题”上做不一样的选择,意味着过人的眼光和勇气。作者自述,他在拍摄中“曾跟随当地乡医欧其拉火步行十几公里的山路、忍饥挨饿拍摄他为乡民治病;曾陪同民族服饰传承人阿嘎到附近集市采购布线等原材料和推销产品;曾与祖传三代的金银饰品手艺人阿苏拉候聊天唠嗑;凌晨2、3点钟,到偏远山区彝族新娘家里帮助接亲;几天几夜跟拍彝人祭祖和毕摩诵经占卜仪式…”拍摄大凉山的摄影人不下千军万马,几乎没有人下这份功夫,也没有人想到应当下这份功夫。不得不说,一组作品之所以更“成功”,绝不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谢康作品 乡村医生


当然,飞哥还远远不会给出本组作品打出100分。本作的六个故事,多多少少都存在关键点选择不准确、叙事脉络不清晰、人物性格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因为具体到任何一个故事上,作者投入的精力都还不够充分、作品积累不够多的问题。前期积累的欠缺,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后期的编辑策展。

 

对此,我和作者有过直言不讳的沟通。我们的结论是,一个题目在经过两三年实践之后,需要展示一次以获取来自于读者的反馈。2018年的展览,很大程度上更像初步“试水”,来检查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无论是策展人杨麾还是作者谢康,对他们来讲,大凉山影像会是一个更加长期深入的过程,最终的成果将会远远超出今天的样子——这件事,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的最后,飞哥一定会放出观点,今天的观点是两部分,一部分属于飞哥,老规矩的三句话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臭”题目,再“臭”的题目都蕴含着机会,甚至是越“臭”蕴含的机会越大。

 

把“臭题”做出机会,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亮点。从众者死,面对“臭题”更是加倍如此。

 

再古怪的地方,只要有人生活,就会有生活的逻辑。找到这个逻辑,就找到了你的“亮点”。

 

第二部分,则是本作策展人,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杨麾老师的一段话。杨老师是个老实人,不像我一样一惊一乍起承转合。但是这段话貌似平实,下面的道理却值得摄影人再三深思

在全民摄影的当下,每天的影像海量扑面,朋友圈、qq群里,到处可以听到大师、大片这些提神醒脑的称谓和评价。但我认为,一个摄影人,当他完成基础摄影技术训练之后,个人也想在摄影上有所建树的时候,他就应该静下心来,选一两个主题,踏踏实实做一些调查研究,入手拍出属于自己独有的影像留给社会,传给后人,这才是一个优秀摄影师所具有的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联绝对
罕见!如此精美的凉山彝人作品
和欣·凉山印象
趣联
古代经典对联精选
《大凉山的哭泣 》文/柳暗花明|诵/苡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