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省培第12课∣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实践
userphoto

2023.02.27 河北

关注

胡波,东莞市历史教研员,东莞市中学历史教研会秘书长,东莞市高考历史备考中心组核心成员,东莞市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兼职导师。主持和参与省市课题6项,10余篇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并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广东教学》等刊物,优课微课多次获市一等奖,在省内外多地做过多次高考备考讲座和示范课展示。

教育部于2022年4月21日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标。新课改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大事。在本次省培的已授课程中,我们都从不同专家的不同视角获得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高品质的授课和学习总是令人无比期待又意犹未尽,这次,胡波老师的课一如既往让我们期待又深深吸引了我们。

核心素养是课程的DNA,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可以有哪些实践样态?胡波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一线历史教育教学经验和东莞市历史教研管理工作经验为大家从四个维度回答这个问题: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灵魂、搭建深度学习的脚手架、片段教学与单元设计例谈、莞式品质课堂与作业设计。

胡波老师的授课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重点聚焦又有拓展延伸,大量的题例、案例让课程更显得生动、有趣、饱满。题例少数来自中考,更多来自高考,源于“高考是中考的风向标”;案例来自研讨课、竞赛课,有“课时教学设计”也有“片段教学设计”还有“双减”下的作业设计。从围绕核心素养落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心设计的案例来看,胡波老师率领团队扎扎实实地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各学校、各课堂,为教师迎接课改挑战出思路、想办法、提对策、建支架,为历史教师的教学变革赋能助力,其理念、精神和行动,都值得我们骨干教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学习。

PART 01

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灵魂

在“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灵魂”部分,胡老师通过6个“观点”16个案例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做了重点讲解。

为何新课标在“目标要求”里第一条就提出“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因为宏观上,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认识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的具体要求有哪些?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价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有哪些?1872年,恩格斯界定:“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1)历史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2)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4)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5)人民群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存在:社会的系统、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交往实践等。社会意识: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和思想等等,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思想、观点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在“观点1”部分,用了7个高考题为例。如:

    观点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由此可见,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三大要素:1. 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智能和的人。是最活跃因素。2.    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的物质或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标志。3.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如土地、水、植物、石油、煤炭等;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粮食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如当代新的材料革命和生物工程的兴起,石墨烯、锂电池、单晶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按照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区分的,两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耕牛与屠宰场的牛。而“科学技术:其发展变化常常引起上述三者的重大变化。”

    其中题例1为2022年广东省中考题:

历史上统治者调整统治的核心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如改革土地政策);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如改革赋税制度);调整个体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

观点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政治上层建筑(指法律制度和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观念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思想理论根据,政治上层建筑为

观念上层建筑的传播和实施提供重要的保证。如,启蒙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者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如,隋朝暴政破坏经济发展,明朝“闭关政策”,洋务运动。

    例如:(2017年全国卷1)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

    观点4: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内部的量变。如我国古代秦末、隋末、明末等农民战争促使汉初、唐初、清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先进的阶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每一种社会形态末期和后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的,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阶级可称为先进的阶级。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早期的地主和农民阶级;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反之亦然!

    例如: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3. 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观点5: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具体表现: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说起加速或延缓、推动或阻碍的作用。“时势造英雄”,时代局限性。

    例如:(2018年全国卷1)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观点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总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要以进步的眼光审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野蛮到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分散到整体) 纵向发展: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五种社会形态。横向发展: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例如:秦统一与郡县制;世界近代史上,全球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课程所采用题例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要求而设计。按照义务教育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要求,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是一致的,按照“教-学-评一体化”有机衔接的要求,“教学”必须要围绕评价展开,从这个角度,“教-学-评一体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重担,必然是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所说:“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PART 02

搭建深度学习的脚手架

    何为“深度学习”?何玲,黎加厚老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是这么定义的: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理论和思想,在将新的理论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可以在繁多的思想间建立联系并且可以将已经拥有的知识迁移到全新的情境之中,以此作为问题决策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何搭建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脚手架?这个环节,胡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国范围网络直播研讨活动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优秀课例《延安风 民族魂 中华运——透过剪纸看抗日战争的胜利》。该课例以剪纸为线索贯穿始终。在演示此课例完整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方面一一指出来。包括:教学重点来自课标,教学难点是依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而预设。不能把课标上的课程目标当做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目标”。同时,在上示范课或者参加大赛的时候,切忌“丢了教材”“不见教材”。优质的教学设计,也并非是面面俱到的。

如何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机?胡老师以2019年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课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入“说说你对洪水的印象?”为例。引出下一个重要话题:“实现深度学习:问题导向”。接着逐一点评了这个一等奖课例的问题链设计。这个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简洁,以此也提醒学员们,再优质的课都要从细节做起。

以上两个各有优点的课例给听课骨干教师们以莫大的启发。

PART 03

片段教学与作业设计

第一个环节: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何为“片段教学”?片段教学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片段教学少则5-8分钟,多则10-20分钟,多见于教师招聘、各级别教学竞赛,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微课教学实践及国家教师资格证的面试环节中。

“片段教学”与“课堂教学”“教学片段”的不同之处?首先,片断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其次,片断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与说课联系比较密切,不少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水平的考核,往往先让教师进行说课,然后再要求在说课基础上进行片断教学,把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跟教学实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片段教学”有哪些基本特性?首先,“完整性”。片段教学相对一节课内容而言是局部的,这里所谓的完整性是指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教学设计的完整 。就上课来说,要有问题的引入,问题分析突破,阶段性小结。就备课来说,先要分析教材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才是课堂实施 ;其次,“虚拟性”。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是教学活动,但又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平时教学实践的对象是学生,而虚拟型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同事或评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把面对的同事、评委当成“学生,教学设计要有师生互动,交流与讨论,设问与提问等环节,让人感到在真实的课堂里;第三,“预设性”。片段教学不可能面对真正的学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真实的课堂这些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加以预设,要预留足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课堂,若在教学设计时能结合平时学生存在的错误采取“自问自答”进行虚拟讨论,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解读一个“片段教学活动要求”提示大家在设计上要注意:要围绕主题,体现新课程理念,正确理解教材,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注重学法指导,个性鲜明,风格独特,认知有深度。表达自然、得体,有感染力。

    第二个环节:作业设计案例展示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既有各校的自主安排,也有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行政选拔方式给予的推动,两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   

    比如:莞外历史科组不仅充分发挥作业对线上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作用,更挖掘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彰显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的育人价值。不断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们享受古往今来的精华雨露,神游纵横交错的立体历史时空。其中,初一年级居家学习历史的主要内容是隋唐宋元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群聊作为与老师交流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丰富作业方式,促进作业结构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创意。莞外初中历史教研组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趣味作业:想象一种不存在的场景,如果隋唐宋元时期的历史人物也面对“防疫”这一任务,他们对“防疫这个话题会有什么话想说,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他们的性格和神态语气呢?同学们模拟一段以“防疫”为主题的隋唐宋元时期历史人物的群聊对话。同学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各朝代之间的发展更迭、爱恨情仇呢?……。还有,用甲骨文写春联,开展以“发现劳动美”为主题的劳动模仿秀活动。

(以上正文内容均根据老师授课内容整理,图片有部分取自各组制作的学习美篇,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实践》课程结束了。在有深度、广度、宽度的课程面前,所有的文字都是苍白的,这是“情境”的妙处。好课,必须要身临其境。

    这篇推文将要收官之时,恰好看到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杂志的《刘月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挑战》一文。文章主要谈了三个方面:新课程新变化、新课程新教学、新课程新教研。关于“新课程新教研”,刘老师指出:“当前,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学的背景下,教研如何发挥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的专业作用,是摆在各地各校面前的重要命题。全国五级教研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推进新时期的教研转型。”“首先,进一步振奋精神,转变观念,把服务于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的转化落地、推动教学改革深化视为己任,教研重心下移至学校特别是各学科课堂,沉下心来研究新课程的新要求以及带给教师的新挑战,出思路、想办法、提对策、建支架,为教师教学变革赋能助力。其次,进一步明确教研内容,聚焦课程育人要求,挖掘学科育人功能,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要深入开展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的研究,整体发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育人作用。最后,进一步转变教研方式,基于新课程的主要变化和重点突破,聚焦新教学必将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教研、主题教研、实证教研;以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等多种形式,扩大教研的服务范围,以教学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创造力。此外,实践证明,在教研工作中,注重总结、凝练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以点带面,发挥好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教研工作实施策略。”

    选取这一段放在这里,旨在延续今日主题、共勉教研之路砥砺前行。

    谈到这篇文章,也想起刘月霞主任在中国教师报上“课改20年特刊”有篇文章《刘月霞:新课程改革的前十年、后十年和下一个十年》。从标题看,已经有种“大历史观”的气势磅礴,我们历史教育人自然不会忘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省级骨干教师,50名学员在不同层面的课改示范引领上,也是责无旁贷的。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历史教育,需要我们以“课比天大”的敬畏心设计教学,用“学生未来”“国家未来”“民族未来”的育人标准设计教学,道阻且艰,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必定柳暗花明、步步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教学常规检查情况汇报
《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
关于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回眸与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