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海钟:如何学习中国画丨私享艺术

中国人对绘画其实是品格上的追求,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中国人最后会和山川在一起,绘画的根本是对天地和自身的一个感悟。以自身的修养、修行的方式使自己提高境界,这个过程使得文人画家一辈子有走不完的路。中国画很有意思,它是一个观念,如何让自己一辈子持续进步,不在于一个人天资有多高,能画到什么程度,如果讲这个,中国人觉得这个是画工,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境界。文人画家追求的是一生当中如何获得对个人身心有利的东西,比如,养生的观念

——林海钟

谈“传移摹写”

文/林海钟

如何来认识绘画?绘画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一直在中国美院从事教学与绘画实践,学画也差不多有近30年的时间了,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如技法、画史、画论等等,但仍然不太明白。

这几年回过头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绘画到底是什么?中国画是怎么回事?山水画是怎么回事?学生们也经常问:“您怎么看中国画?好的中国画用什么标准评判?”。这些问题都是特别朴素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我真的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前段时间,我给学生讲临摹,讲到绘画“六法”里面的“传移摹写”,很有感触,觉得很多最朴素的问题在“六法”的“传移摹写”中已经说清楚了。以前我只把“传移摹写”理解成临摹的概念,要学习绘画,中国人是从临摹先人作品开始的,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但是现在说“传移摹写”就是临摹,就没那么简单了,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在里面;但是我以前没有留意到。

林海钟作品 虎丘塔

首先说“传”。

“传”的意味很深刻。起初,我觉得“传”就是学习临本,其实不尽然。“传”应该是传统, 是规律。形式上可能就是古画本,实际在其中传递着绘画之道。

传统是什么是?是绘画规律,是品格,是认知,是古人与道的契合。什么东西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古人的真知灼见,或者说是他们对于山水的最根本的知见,这是我们后人应该“传”的。比如说“六法”中,“骨法用笔”是绘画的规律, 是可以传的;“气韵生动”也是“传”,“六法”本身就是“传”。

林海钟作品 变相图之一190cm × 88cm 纸本 2019年

其次说“移”。

古人这个“移”字用得好,其妙无穷。“移”是移情,是方法什么东西能够让你移情,因为这个传统太好了,“移”能让学画者真正地进入传统,与它相应,并得到传承,太妙了我曾经和朋友聊到一个日本人,他是京都艺术大学古画复制专业的教授。我跟他聊天,听他说得很精彩,对我很有启发。他说单纯地复制古画是很没有意思的,但是能和古代作品相融合, 那是一种享受。他复制古画的时候,从里面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说摹古不是那么简单的, 照着样儿把它临下来,这里面非常有意思。他说得很陶醉,我觉得他得了“传移摹写”的真谛。好作品的确能够让人移情。当时,我想到了曾经读到过的一段关于学琴的故事:老师对学生说,“我教不了你了,我去把我的老师请出来教你。”然后把学生带到海边,老师就划着船出去请他的老师了。第一天没有回来,第二天还是没有回来,到第三天的时候,学生面对大海开始出现“移情”的状态,再弹琴的时候突然就开悟了;其实这种移情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传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谜。用移情的方法去感知、去参求,是有可能与之契合的,这个方法很妙。所以,我当时读了故事就很有启发,因为道出了能够言说的,更有一种不能言说的东西道不出来,那用“移”的方法来学习,这真是我们古人的智慧啊。

林海钟作品 变相图之二 190cm × 88cm 纸本 2019年

再次说“摹”。

“摹”就是传统感召之下的心摹手追。其实摹写的过程即是一个印证的过程,达到心手相印。学到的东西,时而习之,能有部分相契合,契合之处就是我们得到处,不亦乐乎。“传移摹写”是学习中国画的心法;当你能够心摹手追,去感知所学并与之相呼应的时候,当你能够运用“传移摹写”的心法时,你的心得也就自然而然流淌出来了。

林海钟作品 变相图之三 190cm × 88cm 纸本 2019年

最后说“写”。

中国画讲究“用笔”,这一点在其他画种里都没有涉及,这反映了中国画的高度。中国人讲究用笔是抓住了绘画的关键,是将开启画道之门的钥匙紧紧地抓在画者手里。而西方人对于用笔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笔触”的概念。中国人认为画是因笔而成的,提出“骨法用笔”,这对笔法的提出,又是一个高度。中国人认为画画必须要懂得笔法,甚至认为画画是有笔顺的,就像写字那样是有笔顺的,一幅画的笔顺和气象代表了画家的生命气象,这是非常高妙的认识。西方人很晚才认识到绘画“笔触”的美感,特别是印象派,但是还远没有达到我们古人的这种认知高度。而中国古人对画中气韵的认知就更高了。

林海钟作品 变相图之四190cm × 88cm 纸本 2019年

综上所述,我认为,以“传移摹写”的方式去承接传统的气脉很重要,是很重要的学画方法中国的中医和武学都是有传承的、而中国的书画传承在什么地方?好像断了一样,传统成为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参悟。如何来参?有很多方法,各有心得。我论说传承,讲“传移摹写”,并不是否认创新,只是不去专门谈论这个问題,因为不能和绘画之道真正契合来谈“创新”,其实都是空谈。不管是“师古人”或者“师造化”、“师己心”或者“创新”,都是我们的传统,都是方法和途径,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如何通过这些途径真正地明白和印证绘画之道,传承和接续先人的文脉。我希望将来我们的同行朋友和不同行朋友,都是同道,希望我们能有一天通达了,开阔了,明白了,悟道了,成为真正的和大道相契合的人。

林海钟作品太行山写生册之一

林海钟作品太行山写生册之二

林海钟作品太行山写生册之三

林海钟作品太行山写生册之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水墨年鉴 | 林海钟:观山水
“六法”散谈:何为传、移、摹、写
中国画怎么临摹 | “六法”散谈:何为传、移、摹、写
闲居 · 中隐——吴博榕硕士毕业作品
林海钟:传统是什么?是绘画规律,是品格,是认知,是古人与道的契合
300年的一张古画,古人的意境感太好了,绘画细节非常到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