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阳松:府城纸鹞

蔡阳松:府城纸鹞

每一个纸鹞,对彩绘、比例、放飞效果,都非常严格。有的还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以确保其陈列时有艺术价值,放飞中形态逼真。

部分纸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卢珍珍/文 陶子骞/摄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飞天梦。

古代神话里,我们有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遐想。直至最早的飞行器——“木鸟”的出现,这种遐想往现实挪了一小步。

台州府城的蔡阳松,也有一个梦,这个梦的主角,是他手中的府城蔡氏纸鹞。20多年时间里,他要保证,每一个从他手中出去的纸鹞,都能稳稳钉在空中。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纸鹞练兵

1994年出生的蔡阳松,瘦瘦高高,剃个平头。

和印象中的年轻人一样,表达观点时,他的语速很快,信息很密。但动手劈竹子、绑骨架,介绍纸鹞制作要领时,他又像是脱离了自身年龄,显现出一种老成。

在蔡阳松现有的记忆里,自己五六岁光景,便围在祖父、父亲身旁,看他们做纸鹞。上一辈人的口中,总会提起家族里的一位太公,还有这位太公和纸鹞的故事。

长大后,蔡阳松才知道,这位太公叫蔡炳端,是目前已知的台州府城传统工艺蔡氏纸鹞的创始人。

“太公是个文人,写得一手好字,对制作飞行作品也颇有心得。他做过孔明灯、大型的木质飞机、纸鹞。”清末光绪年间,蔡炳端发明的“盘旋式”纸鹞,能够在空中大幅度盘旋,不会栽落下来,与现代的“特技风筝”极为相似。

太公和纸鹞的故事,不仅于此。

抗日战争时期,临黄师管区刚招募来的新兵,首先都得练枪法。“当时任师管区的王副司令和我太公是好友,他看到我太公的'盘旋式’纸鹞,就有一个奇想,就是让招募来的新兵对着在天空盘旋的纸鹞练枪。”

有了“活靶”,新兵们射击能力进步神速,“后来,他们特地聘我太公为教官、顾问,让他住在师管区驻地,大批量制作'盘旋式’纸鹞,作为新兵训练工具。”

这段佳话,让小时候的蔡阳松,对祖传纸鹞,有了一种崇拜。

“不能让祖宗的东西失传,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爷爷经常这样教诲蔡阳松。爷爷是个军人,还曾在北京炮兵学校担任数力研究员,对风力学、空气动力学、几何图形等知识非常了解。退役后,他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制作蔡氏纸鹞,使其更加完美。

在爷爷的指导下,7岁的时候,蔡阳松做了人生第一个纸鹞“衣裳鹞”,“衣裳鹞”属于台州府城特有的板式纸鹞,因为外形似一件衣裳而得名。“外形挺漂亮,但是怎么都飞不起来。”第一次试水,就让蔡阳松意识到,制作纸鹞,有门道。

“小时候觉得制作工艺很复杂,不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肯定学不会。”毕竟,每一个纸鹞,对彩绘、比例、放飞效果,都非常严格。

“你的作品拿出去放飞,能换回货币,就说明是成功的。”爷爷的这句话,蔡阳松至今记得。让自己做的纸鹞,成功飞上天,成了小时候蔡阳松的梦。

纸鹞改良

15岁的时候,蔡阳松做的平面彩绘“燕子”,第一次换来了货币。

“当时我在灵湖放飞,别人觉得有意思,就买走了。”80元,换来了一种成就感,“这是社会对你的一种认可。”

依靠“上代人的交代”,蔡阳松入了门,开了窍。这些“交代”,有时候只是一句话。

“吃风和卸风的比例,要成正比。”这是父辈对蔡阳松的交代,却需要他花好几年时间去领悟。“纸鹞并非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老鹰翅膀的骨架大条,它是从粗到细,你要掌握它的比例,是很难的。”

蔡阳松做的老鹰,属于软式纸鹞,“静止时,老鹰的翅膀是有力横张的,放到天空上之后,它的翅膀就要微微往后倾,而且要飘逸,这样才能让卸风和受风的比例均匀。”纸鹞上天与风斗,最后如静态稳稳扎在空中,这里涉及了力学、物理、几何等知识。

蝴蝶、蜻蜓、蚂蚱……纸鹞造型不同,吃风、卸风的受力点都不同。形态小的动物,蔡阳松有时候会抓一些活物,测量了尺寸记录下来后放生,再按1∶1的比例放大。但蔡阳松做的龙头蜈蚣、串联八仙、串联七仙女、扁担燕系列,形态复杂,需要蔡阳松反复放飞到空中,再反复修改数据,最终定型。

“那些复杂的纸鹞,反复放飞稳定后,我会将它们的比例、结构以图纸的形式绘下来,以备下一代学习。”现在,蔡阳松记录的纸鹞120多种,涉及动物、人物、建筑、器具等。

评判一个纸鹞是否优质,一看稳,二看形,三看储存。

为了稳,选材很重要。

冬至前后雨水少,不易蛀虫。每年这时候,蔡阳松都会上山砍竹子,以备来年做纸鹞用。“一定要选南方高山上3-5年长竹结的竹子,砍伐好之后锯成1.5米每小段,放家里阴晾一年左右。”时间沥去了水分,彻底干燥后的竹子,韧性强、弹性大。

选定竹子,再选纸鹞蒙面所用的材料。

祖辈常用的绵纸,早被蔡阳松淘汰。“绵纸遇到雨天,容易损坏。后来选了羽纱,但羽纱透风性太强。再后来改用了绢,绢又不容易绘画。我现在常用的是544军用降落伞布,它密度高、可绘画、吃风力强。”蒙面材料的选定,是蔡阳松多次摸索实践的结果。

有了纸鹞的比例,选定竹子、蒙面两种重要材料,剩下的,就是手艺了。

劈竹、削竹、刨竹,打磨竹篾保证光滑,受力均匀,再用蜡烛烘烤定型,最终绑扎成型。

硬翅、板子纸鹞还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以确保其陈列在房间里有艺术价值,放飞到空中形态逼真。“单单工笔画,我就学了5年。”

在多种形态中,龙头蜈蚣是蔡阳松手工制作的纸鹞中体量最大的,花了他近1个月时间。它由一只立体的龙头和130节左右象征身躯的“蜈蚣桄”构成,长达120米。“每只'蜈蚣桄’的大小、比例、连接的距离要对等,前后则需依次递减,这样放飞的时候才会有'塌腰翘尾’的姿态。”更巧妙的是,乘风而上的龙头蜈蚣,眼睛和嘴巴利用风车的原理会迎着风转动,龙嘴的舌头利用风铃的原理会发出声音,瞬间活了。

纸鹞故事

板式纸鹞、串式纸鹞、软翅纸鹞……20多年时间,关于蔡氏纸鹞,蔡阳松心得颇多。

“蔡氏纸鹞它既是我祖上的手艺,也是府城文化的一种,我们肯定是要把它保留下来的。”原先那个跟在祖父身后放纸鹞的小男孩,如今早已独立制作纸鹞,改良纸鹞。

“和以前相比,纸鹞的种类变多了,而且放飞的高度也变。我太公那个年代,纸鹞能放到400米高,我现在放到3000米高空,同样要保证纸鹞不打转。”改良后的纸鹞,可拆卸,也可储存10余年。

纸鹞成了蔡阳松生活的一部分,他觉得,纸鹞有趣,玩纸鹞的人更有趣。他们因为怀旧,因为孝心,因为情怀,也有的,只是单纯喜欢。

一个姑娘,给患颈椎的父母买纸鹞,让他们能多抬抬头;几个年轻人,在紫阳街碰到蔡氏纸鹞,说起小时候和爷爷一起放风筝的回忆;秋日里,穿汉服的姑娘,奔跑在草地,纸鹞是她手中的道具;有个老人把它裱在镜框里,当成装饰品,悬挂在客厅……

唯独那些单纯喜欢的,因为纸鹞,和蔡阳松成了挚友。

“一个四川人,在我这里买了不下50个纸鹞,他很想学。每个款式他买去,再自己尝试做。不会的时候,我们互加微信,视频里一对一教他。”自北京、广东、重庆,天津、河南……通过电商,知道蔡氏纸鹞的人,越来越多。“春、秋是旺季,销售量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去30多个。”

不久前,重庆一位纸鹞爱好者,发来一段传统软翅蜻蜓纸鹞的放飞视频。视频里,高空中的纸鹞只是一个小黑点,他在视频里的语气,略显兴奋:“蔡老师,蔡老师,你看,今天的风四级以上,现在已经在高空1000米左右。你的蜻蜓非常非常稳,不得不佩服你做的传统风筝。”

手记

聊起蔡氏纸鹞时,蔡阳松纠正了我认知中的一个错误。

原来,2000多年前,墨翟用三年时间研制出木鸟,是人类风筝最早的起源。后来,经鲁班改用了竹子材质。我们常说的“风筝”,在北方称纸鸢,在南方叫纸鹞。古人在纸鸢(鹞)上加上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动听,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蔡阳松去潍坊、嘉兴、北京等地参加过大型风筝比赛,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南北方风筝,他看到了不同。“造型不一样,骨架也不一样。南方人喜欢板式、传统软翅纸鹞,北方人现在喜欢玩特技风筝、盘鹰以及串型、软体风筝。”追究起原因,蔡阳松说,这可能就是匠人的执着。

蔡阳松也在创新,“我也会用新型材料,比如碳素管、降落伞布,有些蒙面还得用缝纫机来做。”他同各地风筝爱好者交流、切磋,也获得了父亲的肯定,“他说时代在进步,我们的选材也要进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蔡氏纸鹞,蔡阳松选择主动出击。除了电商,他还把自己的手艺,挂在人才网上,“一些机构或者培训班也会找到我。”

蔡氏纸鹞还走进了课堂,他将纸鹞的技艺:扎、糊、绘、放,带进自己曾就读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临海学院,教授给很多学生。

无论小孩或是退休老人,一旦问起纸鹞,他们都会叫蔡阳松一声“蔡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杏园书屋的大娘巾卫生馆医匾
纸|3000公里,追寻笔迹墨踪
自己动手做风筝并不难
蔡长友蔡氏经方七问歌
蔡氏族谱,蔡姓族谱,蔡氏家谱,蔡姓家谱 - 族谱录
河南蔡献君持雷尊圣号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