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满堂红妆十里长

家事乡风

天台传统婚俗蕴涵和合文化的精髓 寓意红红火火 和和满满 夫妇同心 家庭和睦

▲拜堂

▲天台满堂红婚俗馆展示的嫁妆 图片由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提供

胡建新 /文

小时候,我在天台农村看到的结婚场面十分喜庆,家境有好与差,排场有大有小,但总体风格是相似的。那时候乡下,路是石子路,嫁妆都是扛着挑着,迎送亲队伍浩浩荡荡,一派喜气洋洋。这个对乡村来说犹如好莱坞大片,吸引人们驻足围观,赞叹祝福。古时,新娘进门后要举行拜堂仪式,这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中堂举行,故称“拜堂”,又称“拜天地”“拜花堂”。这一习俗,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满堂红妆十里长,花轿浪得十里狂,喜糖撒得十里甜,老酒飘出十里香。”听长辈说,旧时豪富人家嫁妆惊人,床橱、桌凳、器具、箱笼、被铺等日常所需一应俱全。嫁妆多漆成红色,贴上“红双喜”,故称“满堂红”。

天台人的拜堂仪式,多在新娘进门后紧接着举行,地点多设在“大堂前”,从进门开始有进门传代、拜和合神马、拜堂、长辈拜见礼等几个关键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勤俭节约,原先传统婚俗匿迹数十年,但仍然保留了一些环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活节奏加快,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举办西式婚礼。而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人们又开始回归中华传统婚俗礼仪。

记得2017年秋,我在天台县城见到天台传统婚俗,在国清寺边上的和合堂举行,一种庄严、喜庆的美妙音乐在天台山和合小镇上空回旋,数千市民闻讯赶来,我也夹在人群中,大饱眼福。

我在人群中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看,只见和合堂呈现复古的建筑,灯笼高悬,彩带飘飞,美轮美奂。市民一路跟随过来,近距离感受传统婚俗的魅力。迎亲队伍在和合小镇集散中心集合出发,队伍前面扛有8块带有“迎亲”“和合”字样的大红喜牌,寓意天地人和,喜气盈盈。有两个手捧莲花的和合孩童,寓意喜庆吉祥,是民间喜神、财神的象征;步行在轿子的前端。新娘、新郎身着龙凤褂。朱红色的八抬大轿,图案鎏金,四周刻有牡丹、蝴蝶、仕女等吉祥图案。“起——轿!”司仪一声号令,8位轿夫缓缓将大红轿子抬起,紧随轿子的是新娘从娘家带的彩礼,有4 对红色扛箱与两担朱色酒坛担,队伍缓步前行,充满了喜气,一路向东缓慢游行,向和合人间文化园移动。

经过数十分钟,队伍到达和合人间文化园,只见张灯结彩,大红的地毯从门口外铺到和合堂。新郎站在扎满鲜花的花台前,旁边众亲友在等候。

在新郎的陪同下,新娘披着盖头由伴姑扶持下轿,跨过第一道门槛,司仪将准备好的红布袋铺在道地上,在第一个天井的通道上设置一个“火盆”,让新娘迈过去。新娘迈时,伴姑在两边为新娘捞起婚衣下摆,又在两旁扶住新娘两臂,赞礼者慢声高呼“红红火火”。在呼声中,新娘轻提莲足,轻盈而过。新娘从“火盆”上走过,寓意“传宗接代”,跨过红火盆,寓意家庭事业红红火火,至和合堂中堂,与新郎一道完成攒香、拜和合二仙、拜天地、敬茶、喝和气汤、见过男女双方长辈等传统礼仪后,至此圆满礼成。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司仪大声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这其中,“拜天地”是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是指对男方父母行礼,表达孝道;“夫妻交拜”则是代表夫妻相敬如宾。在某种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与男性同一地位的一种体现。

天台传统婚俗蕴涵和合文化的精髓,寓意红红火火,和和满满,夫妇同心、家庭和睦、儿孙满堂。出于对和合文化的喜爱,我对“满堂红”嫁奁充满好奇,2017年春夏之际,我通宵达旦翻阅史料,搜集整理材料,至今难忘。在民间文艺家曹志天先生协助下,他还提供了他母亲亲口叙述的资料,我终于弄懂了“满堂红”的来龙去脉。

天台的婚俗习惯,最早见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天台县令郑至道所著《重婚姻》一文,经历近千年传承发展,终于形成今天这一既隆重热闹又意义深远的传统婚俗。

天台传统婚俗,从“起媒”到“回娘家”,共有19项礼节程序,既缜密细微,又隆重热闹。具体为:起媒、相亲、合八字、小定、大定、送奁、开额、新娘装扮、铺房、办暖房酒、上轿、拜堂、喜宴和坐十尊、照床、喝和气汤、撒帐、望三日、新娘下厨做团圆麦饼、回娘家。

从以上19项仪程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程序都是围绕新娘而设立的婚俗,可见这一民俗对妇女的尊重。除天台外,类似婚俗在浙江大部分地区都有,但天台传统婚俗还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故事,主要体现在“送满堂红嫁妆”“祭和合神马”“坐十尊”“喝和气汤”和“做团圆麦饼”等环节。

◎送满堂红嫁妆

女方嫁妆置办齐全以后,将嫁妆种类、名称、数量一一在红纸上写明,派人送到男方家中。男方在结婚前一天派出人工(俗称“行郎”),到半路迎接女方的嫁妆。路程一般是“女方送三,男方接七”。

嫁妆好差区别很大。大户人家叫“大嫁”(又叫“满堂红嫁妆”),中等人家叫“半堂嫁妆”(只嫁卧室内的家具用具),贫苦人家叫“前节嫁妆”(只嫁卧房前面一节家具用品)。

“大嫁”,除了所有生活用具,还嫁生产用具。包括木器:卧房和客厅的所有用具,如翖柜、橱、桌、椅、凳、箱、桶等;瓷器:各种大小碗、盏、盘、碟、壶等;藤器:藤床、藤椅、藤茶几等;竹器:凉箱、竹席、竹枕、箩筐、篮子、筛子等;床内用品:棉被、枕头、布帐、纱帐、暖帐等;铜器:火盆、火笼、壶等;镴器:大小镴台、镴瓶、镴壶等。

◎祭和合神马

这是拜堂仪式的一部分,拜堂时,中堂正中高挂和合二仙图,并在八仙桌上放置“和合神马”,表示百年好合之意。祭和合神马在拜祖宗之前,满堂亲戚好友向置放在八仙桌上的“和合神马”行三拜三叩之礼。“和合神马”会在拜堂仪式结束后被焚烧,以祈福这户人家阖家和睦。

接下来是读《告庙文》,这也是拜堂仪式的一部分。拜堂时,上头的横桌上置放“高曾祖”牌位,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姑引入,分站在左右两侧。先由新郎父亲跪在祖宗牌位前行三叩三拜大礼,诵读《告庙文》,向祖宗报告今日为裔孙迎娶新娘,求祖宗保佑。宣读时,新郎新娘在旁行三叩三拜大礼。读毕,才开始拜堂,这是体现孝道。

◎坐十尊

坐十尊是天台传统婚俗中最高档次的仪式,只有大户人家才举办。民国时县后巷曹熙家、杏庄巷许世泼家、铺前村张凤仪家都曾办过。

所谓“坐十尊”,就是由10名“十尊娘子”陪着新娘子一起举行婚宴,并向宾客敬酒的仪式。在大客堂的正中用凳子和木板搭起一个6尺高的方台,台上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红烛和当晚宴客酒肴,桌子后面设一把太师椅,这是新娘座位。大客堂两侧各搭5个台,比新娘的台稍矮一些。台上各设半边桌一张,太师椅一把,放烛台设酒和菜肴,由“十尊娘子”入座。新娘子和“十尊娘子”一齐起立端酒示意宴会开始,“十尊娘子”每过一刻钟,就下台与新娘一起向宾客敬酒,一直到第5次,与新郎新娘一道向宾客敬酒,此时宴会接近收尾。

◎喝和气汤

地点在洞房,时间是新郎新娘喝过交杯酒之后,执事把夫家一家老小带进洞房喝和气汤。和气汤一般用红糖冲开水,寓意红红火火,和和气气。

◎做团圆麦饼

古人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说法。结婚前三日,新郎不上山,新娘不出间。第四天,新娘子开始劳作,下厨房做肉丸糊麦饼,给一家老少品尝,又称团圆麦饼。麦饼做好,先孝敬公婆,再按家中辈分大小依次享用。做麦饼时,至亲邻居都会来观看新娘厨艺。因此,天台姑娘未出嫁之前就要学习制作麦饼、糊拉汰等粉食技术。

据《天台风俗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上等人家聘仪银元60块,礼仪12块,中、下等人家递减。至清末,两项合计增至100块。民国时期多至200块。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台县后巷工部主事曹醉莲儿子曹熙(系民间文艺家曹志天先生的父亲)与天台溪头村清守备姜竹林孙女姜其妹的婚礼,是对这一婚俗的完美体现。姜其妹的嫁妆沿路迎送五里多长,前头进了夫家,后头还在娘家院中,尚未搬完。婚宴之时举行了高规格“坐十尊”,在当年可谓轰动全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仲富兰:结婚为什么要喝交杯酒?这背后藏着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浙江人结婚,被子真的可以用一辈子|回礼|嫁妆|新娘|婚礼
白族婚俗
恐怖婚俗 印度每年数千新娘因嫁妆不足被烧死
潮汕“娶亩”婚俗,这“六礼”一个都不能少!还没结婚的都要看看!
排瑶婚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