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新堤传统文化回溯(十六)
洪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说    善     书

        

                        千    古    奇    丐

                    (作者:李良锷)


清末年间一乞丐,

原是人问一圣贤。

为兴义学千般苦,

浩瀚青史美名传。

       在封建社会,人们把“三教九流″一般理解为各色人物和各色行当,并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乞丐,则是下九流里最底层的行当。但是,在中国古代史上,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乞丐,他叫武训。其实武训原名叫武七,因家中排行第七,得名。

        清朝末年(1838),武训出生于山东堂邑县(现属山东省冠县柳林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武训从小就对读书表现出强烈的渴望。无奈家里实在是太穷,无力供他读书,因此,他常跟着有钱人家的孩子走到学堂门口,偷偷听人家念书。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见他衣衫褴褛,都耻笑他、侮辱他,甚至粗暴地赶他走。他却不管不顾仍立在窗外偷听。一天,他鼓足勇气,闯进学堂,来到先生跟前,请求先生准许他入学念书。那位老先生不但不同情他,反而骂他:“你这穷小子,怎么能到这里来!还不快滚开!你是来偷东西的吗?″武训跪下求情:“先生,我家里穷,出不起钱,但是我太想读书、识字了。先生,您让我站在旁边读书好吗?″先生听完武训的肯求,拿着戒尺恐吓他:“癞蛤蚂想吃天鹅肉,跟我滚蛋!'将他赶出了门。从此,武训不再提念书的事情了。

        在他七岁那年,山东大旱,贫苦农民更是雪上加霜。不幸的是,这年,他父亲病饿交加,含恨离世。家庭破产,他只好随着母亲乞讨维生。武训年纪虽小,但十分孝顺。每次出外要饭,讨得干净可口的干粮,一定带回去给母亲吃,自己只吃别人施舍的残菜剩饭。

        武训十五岁那年,他到姨父张老板家当童工。虽然尚未成年,但他勤劳肯干,品性厚道。姨父并没有因为他们是亲戚给予些微的关照,反而变本加厉地把他当成年工人使用,什么粗笨活都找他。每天忙忙碌碌,像牛马样干活,吃的是猪狗食,常常挨打受气。武训知道,寄人篱下,只有逆来顺受。

       十七岁那年,托关系到李举人家当长工。一天,他姐托人捎来一封信和几吊钱给他。李举人欺他不识字,只把信给他,钱却私吞了。武训知道后向他提出质问:“为什么把我的钱私吞了?″李举人矢口否认,还将他痛骂了一顿。还有一次喂猪,不小心把猪食洒在地上了,他被东家打得遍体鳞伤。那年除夕,武训给主人贴春联。因为不识字,把春联上下贴倒了,主人认为大不吉利,便对他拳打脚踢,还辱骂他无用,不许他吃饭,还罚他在院子里风雪严寒中站了一通霄。三年长工他没向东家支过一分钱,因伯母生病,向主人讨要三年的工钱。没想到,李举人拿出一个假帐本,硬说三年的工钱都付清了。武训不识字,气得目瞪口呆,欲哭无泪。他苦口争辨,反被诬为有意讹诈。可怜他不仅没要到工钱,还被打得头破血流,赶出了门。

被骗后,他无颜见母亲,在庄子上的小庙里,三天三夜不吃喝沉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想到这些年来自己受尽欺辱,都因不识字。再想到周围像自己样的穷人还有很多,如果都象自己不念书,永远都没出路。于是,他决定兴办义学,让贫穷的孩子能受到教育。然而,以赤贫之身想办义学,旷古未闻,难度可想而知。他暗想,我去乞讨攒钱,哪怕辛苦一生,也要办起几所义学来。那年,他21岁,从此,迈向了他行乞集资的艰难、困苦的道路。

        他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他手执铜杓,肩背褡袋,烂衣蔽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每天开开心心,念念有词,唱歌。歌词是他即席自编创作你的,似诗非诗似歌非歌,却有声有色,有内容有韵脚,全都与兴办义学有关。无论别人问话是嘲笑,还是打趣,他都以唱歌做答。

       有人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要乞讨为生?″

       他唱道:“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除了乞讨,有时也会出卖自己的劳力。他专拣苦活、累活、脏活干,目的就是多攒钱办义学。他常一边干活,一边唱歌:“出粪、锄草、拉驴子来找,管黑不管了,不论钱多少。'″给我钱,我犁田,修个义学不费难。″“又当骡子又当牛,修个义学不犯愁。″

     一年后,他把辛苦积攒的钱,存在他姐夫家里,以为很保险,未曾想到,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全被姐夫骗去了。他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几天后,心中气消了。他唱道:“只见好人盖高楼,没有恶霸行到头。'他决定从头再来。

        为了筹钱,武训把长辫子剪掉了,只在额角两边各留一撮桃形的短发,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卖头发的钱成了他兴办义学的第一笔资金。

        村里人看他如此执着,为办义学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嘲笑他得了“义学症″。他坦然一笑,唱道:“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有时会遭到谩骂,他不生气,唱道:“大爷大叔别生气,你几时不生气,俺几时就出去。″

        武训把要来的钱都攒起来,把讨来的干粮分类卖掉,换成钱攒起来,而他只吃粗劣的食物。他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他就是这样,每天从早到晚,四处乞讨。有时找些零活来干,他拣别人不肯干、不屑干、不会干的活,哪怕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像牲口那样围着碾槽转着碾米,即便是汗流浃背,也乐此不疲。他帮人割麦子,打扫茅厕,挑水浇园,扛粮食包,挑笨重货物,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干。他有时还像江湖杂耍艺人一样,到庙会集市上耍把戏,以取赏钱。有时还趴在地上给小孩做马骑。为了多赚钱,他赤裸上身供人拳打脚踢,他苦笑着说:“打我一拳三个钱,踢我一脚五个钱。″常被那些无赖、泼皮打得头破血流,浑身青紫。他忍受着,只要肯给钱。

        他就这样,到处流浪,四处漂泊。晚上睡在破庙里,每天深夜,他还在如豆的灯光下搓捻麻绳。边搓绳,边唱歌:″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二十九岁那年,武训用这辛苦攒下的钱买了四十五亩便宜的低洼盐碱地,他开心地唱道:“只要该我义学发,买地不怕买碱沙,碱也退,沙边刮,三年以后无碱沙。″“只要该我义学发,要地不怕大坑,水也流,土也壅,三年以后平了坑。″

        1875年,他三十七岁那年,鲁西北平原大旱,农民种不上庄稼,饿死的人很多,甚至有人卖儿卖女。善良的武训,慷慨地拿出积蓄,买了40担高粱,救济灾民。多么的宅心仁厚啊!

        冠县城北张八寨村民张春和外出打工十几年,毫无音信。家中老母亲全靠其妻照顾。这年,大灾,婆母病重,想吃肉。可家里连吃饭都困难,哪有钱买肉?有孝心儿媳竟然割自己身上的肉给婆母吃。武训听闻,被张家儿媳的孝心所感动。他毫不犹豫地赠送他家十亩良田。还唱道:“这人好,这人好,给她十亩还嫌少;这人孝,这人孝,给她十亩为养老。″

        经过二十八年的辛劳,武训终于积少成多,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芳,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值得信赖,想把钱存放在杨家。于是到杨府求见杨举人。由于他一身乞丐打扮,浑身脏兮兮的,举人拒而不见。他就跪在杨府门前。他不吃不喝也不睡,这一跪就是两天两夜。杨举人见他如此心诚意恳,非常感动。亲自出来,扶起武训,请他到家里说事。武训把自己乞讨攒钱,兴办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杨举人深为感动,不仅答应帮他存钱,还表示要助他办学。

       1886年,武训从21岁一直乞讨到50岁,整整三十年,其中的辛酸、艰辛只有他自已知道。他购置了230亩学田,每年地租收入368吊,除去交税70吊,余下290多吊。他把这些钱全部作为义学经费。同时还积累了4000余吊资金用来建校。

       武训十分关心学生的读书情况,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贪玩不认真读书的学生,他也不训斥,而是跪在学生面前,哭着劝告:“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学生深受感动,无比羞愧,从此再不敢懈怠了。

         一天清晨,学生都进教室早读。朗朗读书声吸引了武训,他心满意足,情不禁地走进教室,一看,老师还没到。他悄悄走进塾师的卧房,不声不响地跪在床前,不住地流泪。当塾师醒来后,武训说:″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这位先生听了羞愧难当,立即走到教室,从此再也不敢拖沓了。

        还有一次,一位老师家中有事,向学董请假,回家探亲,逾期未归。武训知道后,他步行60里路,赶到这位老师家中,孤身一人立在门口等候老师,整整一通霄。第二天清早,这位老师开门见到武训,羞愧万分,说:“武先生,实在抱歉,我再也不会这样了。″师生们感动于武训的真挚诚恳,没有一人再有一刻的疏忽怠慢,义塾的学风更加勤谨严肃了。

        山东巡抚张耀听说武训的善举义行,特地邀请他晤面。这天,武训衣衫褴褛,风尘朴朴,一路步行来到济南府。会面时,他一面和张巡抚侃侃而谈,一面不断地捻着线头,捻线、搓绳。这是他的习惯,不管在哪里,手不会闲着。他的率真纯朴令巡抚大人感动,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二百两。同时,还奏请光绪皇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授以他“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这可是天大的夙荣啊!可是,在钦差大臣面前,武训却不愿意下跪谢恩,也不愿穿黄马褂。他说:“义学正,不用封,黄马褂,没有用,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光绪十六年(1890),武训又在临清的杨二庄兴办了笫二所义学,这一年他巳53岁。有人劝他,你苦了一辈子,现在功成名就,心愿已了,该想想为自已做点什么了。大家都劝他娶妻生子好养老,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他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业,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没有在自已身上花过一文钱。

        五十五岁那年,武训聚集了很多图书,创设读书会,专供没有钱买书的人自行借阅,还大量翻印浅显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散发给农民。

       1896年,武训又积集3000吊,在临清御史巷办起笫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即现山东省示范学校一一临清武训实验小学)。学校有了足够的校舍,武训却不肯占用一间。学生们恳请他搬进房里住宿,他坚决拒绝,而是把铺放在走廊上。他要保持晚节,至死不过奢侈的生活。

       这年四月,武训病倒了,身染沉疴,躺在义塾走廊里休养。半个月后,武训在学生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世,终年五十八岁。遵遗嘱,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发丧之日,沿路六十里,各村民众自发设奠路祭,送殡者达万人。沿途观看者人山人海,师生们哭声震天。当时,有人低声问:″谁说武训没有儿子?他有这么多的后人为他送葬啊!″

        武训办的义学,不仅为贫寒人家普及了文化,还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仅在1890一一1893年间,就有22人考中秀才,有一个叫沙明远的学生,后来走上仕途,一路升迁,曾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后又担任绥远省教育厅厅长。

        一个平凡的的乞丐,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为,名垂青史,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人。他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他的名字被《世界教育词典》收录,被后人称颂为“千古奇丐'。

        这真是:

千古一丐菩萨身

赤贫乞讨办学人

受尽世间万般苦

功成十方传美名

       

                                                2020.2.28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奇丐——武训
[转载]千古一丐:武训的故事
他是唯一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国史的人,绝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
一个乞丐的心灵
《读者》2013第9期—一个乞丐的心灵
古清生:一个乞丐的心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