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家峪,山东人“闯关东”起步的地方


(网络图片)

多年前,有部相当火爆的电视剧《闯关东》,讲述近百年前山东人到东北黑土地谋求新生路的故事,剧中主人公是姓朱的一户农民,户主叫做朱开山,来自山东章丘的朱家峪村。电视剧的主人公是虚拟的,但朱家峪村却真实存在,是高满堂先生在创作长篇小说《闯关东》时以实名实地为原型的鲁中小山村。

 

朱家峪村位于淄博市沂源县南麻镇,从济南驱车沿着309国道往东四十多公里,在显著的旅游标志牌那里右转向南几公里即是,地处太平顶之阴,马连山西麓。它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考古发现的陶器显示此处在夏商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来改称富山峪;大明洪武年间,朱氏家族自河北枣强迁到该村,因“朱”为国姓,便攀上高枝改村名为朱家峪,遂认朱良盛为本村朱氏一世开基祖。朱家峪为山村型的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虽然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是山东省的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进入朱家峪,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完整的城门和一段残存的城墙,那时鸦片战争后村民们因盗贼蜂起而筑起的一道长约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的石圩,门楼上有了望台和箭垛口,下为拱形门洞可行人通车。从门洞开始,就是明代保留至今的山石古道,古道沿着一条小河蜿蜒进村,道中央嵌有两溜平整的大块青石,行程整齐的“双轨”,应该是古时设计的畜力车道。

 

   

门楼上是村中的文昌阁,尽管是山村,但传统的农耕依然保存了几百年。二十世纪初,朱家峪引入了新式教育,甚至开办了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

 

   

设于村口附近的山荫小学也是那个时期建立的,校门是仿照黄埔军校所建。这个相对封闭的山村如此重视教育,除了遵循朱子家训的“耕读传家”,也与光绪年间朱家子弟朱凤皋高中进士的推动有关。

 


村口是个Y型路口,右侧是进村的主路,左侧则是个岔路向半山蜿蜒,Y型中心的交叉点就是那位朱进士的祖宅所在,不知他的功成名就与其故居所处位置的风水有没有关系,毕竟那幢宅子是村中所处位置最特殊的。

 

   

进士祖居的大门上方的木雕保存完好,下角以“福”“寿”二字分开左右,上角两边各是一个三只戟插入瓶子的图案,取义“平(瓶)升三级(戟)”。中间主体部分是枝叶繁茂的葫芦藤,上面大大小小嵌着九只葫芦。古代思想“九”为最大数,葫芦多籽,寓意明显,而且葫芦的发音颇象“福禄”。此外,叶子上还雕有蜜蜂和蝈蝈,取义“封(蜂)官(蝈)”。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蝈蝈在山东土话中叫做“乖子”,“乖”与“官”的发音相当接近。

 

   

进士宅斜对面的路边墙上,有个相当简易的“关帝庙”,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雕像和内龛看似近年重修的,而外龛的立柱和门楣应为旧物,上面的雕龙都是帝王的“五爪龙”。

朱家峪村中分别有关于科举制度、石刻、木雕和瓷器的专题博物馆,但近期村中大修,相应场馆都没有开放。不过,对口罩而言,还是更喜欢那些古董留在原来位置,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它们就失去了魂魄。朱家峪也是个影视基地,从斯琴高娃主演的《红嫂》,到电视剧《闯关东》、《靠山》等,都在此地取景。

 

   

沿着明朝古道入村,两旁都是从明朝到民国的房子,多数是以石料垒砌一米左右,再其上以窑砖筑墙外敷土坯,典型的北方民宅建筑模式。

 

电视剧《闯关东》在此开机,村中央的一片高地上复原了所谓“朱开山故居”,不伦不类地成为了旅游噱头。

 

   

但开机地近旁的两座石桥却大有来历,东桥建于康熙九年(1670),相距十米的西桥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三百余年来未曾损坏,保持着原貌。石板路穿越两座桥洞而过,堪称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继续深入村子,在光绪年间的朱家祠堂附近,有数家经营农家饭菜的小饭馆,都是保存相对完好的宅子改建的;

 

村子东南尽头有处水源地,建了一座坛井,其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曲折相连的小桥,被称为“坛井七折”。

 

   

井旁有小路通往文峰山顶,远望去有座塔,因为下午的计划还有沿途的数个地方,口罩就没花时间上山。

  

村主路两侧稍远些的山坡上,有着相当多完全废弃的房子,是片完全原始的所在,据说是鲁能集团买了下来但迟迟没有再继续旅游开发。

 

  

不过,这些断壁残垣更为原汁原味,像是因主人举家闯关东迁往关外而长期无人打理所致,更像是扎根东北的山东人曾经的快乐老家。

 

   

出村的途中,遇到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妻在自家门前烙带馅儿的薄面饼,看着他们粗糙的手和满脸的皱纹,口罩颇有些心酸。买了两张面饼,一路出村想着的都是他们的身影,与口罩小时候不少从山东渡海而来的邻居颇为相像,这对夫妻年轻时应该有闯关东的机会,但他们选择在故土坚持了下来。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根据高满堂先生的长篇小说改编的,高先生以朱家峪为原型,以实地实名展开,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荡气回肠的故事,那是一百多年来数百万山东人的血泪传奇。口罩回来后在网上再搜到数年前看过的长篇小说《闯关东》,其第一章开篇是这样的:

 

“一九零四年,山东章丘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那章丘本也是人杰地灵之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乡,泉水丰盈,景致卓然,然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因连年灾害,庄稼绝收,以致匪患横行,饿殍遍野,空旷的田野上,北风呼啸着掠过,让阴沉的天空更显萧瑟。而村庄间简陋的道路上,一群群拖家带口的人们推着独轮车向远方沉默又衰疲地走着,他们都是要去闯关东的难民——虽然故土难舍,但是果腹活命是最现实的生活。关外到底是什么样子,是良田沃野还是雪域冻土,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在远方有那么一片广袤的土地,也许能接纳他们,容他们讨一口吃食。这样的天气里,也许只有少年才能忘了忧愁。朱家峪村朱开山家的院子里便是一派喧闹,家里的老二传武正和三弟传杰甩开膀子摔跤呢。虽然天寒,两人却只着单裤,上身套了件跤衣,一头汗水,脑袋上还冒着热气。传武十八岁,传杰十四,两人身高差一截,但眉眼却很相似。又斗罢一回合,两人索性将套在身上的跤衣也啪的一声摔到地上”。。。


(网络图片)

附记: 

口罩离开朱家峪的下一个目标是二零一零年底新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但在GPS上没找到李家疃村,转而输入“周村”并依提示前行,却莫名其妙地被指引到一个相当繁华的复古商业区。

  

继而一打听,其实李家疃村离朱家峪不算远,而到了周村其实已经过头四十多公里,只好转而进入周村走马观花一下。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位于山东省中部,系淄博市辖区之一,总面积两百六十三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二万,现辖四镇、四个街道办事处和二百三十个行政村。周村古商业是在各种手工业、农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织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

 

   

乡村盛行栽桑养蚕,所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都在周村集散,从而推动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通过从康熙到道光近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周村成为相当繁华的市镇。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一七七五年,乾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清光绪三十年(1904)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皇帝自行开埠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当时商号、作坊最多时达到五千余家,成为名符其实的“旱码头”,是个街市纵横、店铺林立、客商云集的所在。

 

   

周村开埠后,大街的显赫地位进一步突出,著名的英美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均在大街设点经营;丝市街,是周村的丝绸集散中心,全长七百三十米,是当时山东蚕丝交易最繁盛的市场之一;银子市街则是条古商城里的金融街,最兴盛时此地的钱庄票号有一百多家,资本总额达六百万两白银,以至于民间有传说“济南、潍县,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的说法。

 

曾经因为市政建设的突飞猛进,这个区域面临被拆迁的危险,幸而一九九三年张艺谋带着剧组在此拍摄电影《活着》,而让它有了新的价值。如今,大街、丝市街、银子街被仿古改造,各种店铺的招牌按照清朝的模样重新树立起来,各种小商品经营也让此处显得热闹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周村大街北首,立有一块六角形石碑,上刻“今日无税”,虽然是近年仿古新立的,但它是著名的“今日无税碑”,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免税商区了。当然,有着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当地特产“周村烧饼”一定要品尝一下,小小的圆饼薄如纱扇,形似满月,尤其是古街烧饼店里刚出炉的最有味道。在周村古商业区的短暂停留是口罩此番鲁中之行的意外收获,不过毕竟是仿古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古香古色和原汁原味,或许这是此商业区至今未能进入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章丘朱家峪】
游摄章丘朱家峪
朱家峪古村游
探访山东第一古村落,章丘古城朱家峪
山东章丘朱家峪:再现“乡村记忆”
走近我 保护我 欣赏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