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种活,60后都会,70后基本会,80后基本不会,90后都不会!

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叫做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故宫、长城,显然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的无上价值。然而,另一部分,无形存在的,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宝藏,往往是我们很难感知的,更是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有形文化遗产还能让人们着力去保护、去修缮,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本,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物事。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守,他们一代代身口相传,只为留下“活”的璀璨文化。
南宁是个很特别的城市,号称半城绿树半城楼,非常宜居,空气好到让人忍不住想装几罐带走。并且,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古属百越之地,建制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今天这块宝地,孕育着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因为多民族共存,南宁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遗生活馆,巧妙地将壮乡非遗文化融入当下各式潮流单品之中,你能在生活馆内找到皮具、服饰、背包等文创产品,都蕴含着浓浓的非遗文化特征。


乍一见到非遗生活馆,粗狂古朴的红砖构造格外惹眼。等到进了室内,满眼都是热烈大胆的色彩,这才是民族文化的本色吧。

许是为了降低冲击,生活馆内摆放了许多绿色植物,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衬托了红墙的娇艳,不让人觉得单调。


馆内展出了广西颇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壮锦、银饰、桂绣、侗锦……近距离的接触,感觉时间赋予的温度,真是让人无限感慨。

壮锦

广西三宝之一的壮锦,是壮族传统的纺织工艺品,也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壮锦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了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的工序十分复杂,需要专门的机器来纺织,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近两百个小时才能完成,多种颜色所配出的绚烂壮锦则耗时更长,因而十分珍贵。

银饰

壮族对银饰情有独钟。银饰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传统的壮族银饰,有银梳、银镯、耳环、项圈、项链、脚环、戒指等。这些银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至少有镶嵌、錾花、镂空、锻造、点珠等多种工艺技法。

细看那些银饰的造型,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在长期的实践中,壮族银器工艺人发展出了银饰的其他类别,银画亦是其一。生活馆内展出的一组梅兰竹菊银画,精致无比,比书画大家的作品也是不逞多让。


桂绣


桂绣也是广西文化一张有名的名片。


桂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传统中国画作底稿,风格古朴典雅、清新自然。


远看,你只觉桂绣好像是一幅幅写实的水墨画,凑近看,才能看到细细的针线工艺。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桂绣都能展现得活灵活现,好似这些都是活物,停留在了布帛之上。细腻的色彩过渡、圆润的物体姿态,让人只能感叹。

侗锦

侗锦是用木棉线染成五色来织的,花纹繁多、色彩绚丽,图案大方,结构严谨。


在生活馆内,我遇到了正在织锦的潘潘。

她正在织的是侗锦,一个月最多能织20厘米。如果是壮锦,织得就快些,因为壮锦线粗,侗锦线细,一样是要经过12个步骤。侗锦,侗绣都是国家级的非遗。


潘潘是80后,来自广西柳州三江县独峒镇,她从十二、三岁开始跟妈妈学刺绣和织锦,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别看如今的潘潘是个高手,手指翻飞间,绚烂的侗锦就一点一点诞生了,那是经过了多少年的练习才有今天的成就。


小时候的潘潘,只是看到妈妈织锦,觉得很好玩,趁妈妈出门时自己偷偷织,结果妈妈回来发现,狠狠地骂了她一顿。因为潘潘没学过,都织错了,妈妈要一点点拆掉再重新织。从此,潘潘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织出漂亮的侗锦。

从最开始的不熟练,到后来小有成就,再到今天,潘潘经历了很多,始终没变的,是她想要做好这件事的初心。

这是她初学时的侗绣作品,非常有立体感,如果现在绣,肯定会更精美吧。


和非遗生活馆的缘分,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潘潘跟老板贺总2016年在民族大学时就认识了,那时潘潘去培训“织锦传承人群”,贺总是培训老师。去年非遗生活馆开业时,潘潘带着侗族绣娘们来表演。

那时贺总就想让潘潘留下,因为潘潘是带队的,也是队伍中最年轻的,织、绣、唱都会。但潘潘拒绝了,因为不想离开自己孩子。于是贺总给了承诺,无论潘潘什么时候想来就来,可以带上妈妈和1岁的小女儿。


直到今年十月份,潘潘才下定决心来到南宁,开始在非遗生活馆工作,负责织锦和刺绣。
生活馆的工作并不繁重,她每天工作8小时,周六、日休息,还有年假和法定假期。贺总开出包住四千一个月的条件,住宿是三房一厅家具全。住4个人,潘潘、妈妈、小女儿,还有一个绣娘,是潘潘的徒弟。
潘潘的妈妈原先也是一位高手,只是现在眼花做不了,就在南宁帮潘潘带女儿。对于潘潘的工作,老公没有意见,潘潘老家还有一个14岁的大女儿和8岁的儿子,并不用太操心,老板还要求她们一个月回家一次。


问到潘潘愿意过来的原因,潘潘想了想,认真地跟我说:首先她是为了侗锦。这么漂亮的侗锦,却没多少人知道。侗锦的工序很复杂,如今在侗乡,60后都会刺绣织锦,70后的也基本会,80后的基本不会,90后的就完全不会了。只有来非遗生活馆,才能让更多人知道侗锦,让侗锦走向世界。

其次是为了知了村里的绣娘,跟一些留守儿童。因为交通不便,知了村是独峒镇最贫困的村。潘潘很多朋友都在知了村,整个村有几百名绣娘,为了生活她们不得不去广东打工,村里很多留守儿童,都是年迈的奶奶爷爷带,十分可怜。

潘潘会带老板到村里收绣片,锦条。绣娘们的织锦刺绣,潘潘公司全收,这样她们就多一分收入,尽量让这些妈妈能留在孩子身边。
我问潘潘会觉得辛苦吗?潘潘说:能做自己喜欢的行业是一种幸福,何来辛苦,总觉得自己好幸运。她会一直做下去,把侗锦侗绣发扬光大 。最后,潘潘羞涩地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那本事。

我想,还有谁能比一个拥有无限热爱、无限热情的人更能将这份技法传承下去呢。潘潘从妈妈那里学习、成长,想必以后,潘潘的女儿也会接过这份重任也说不定。总之,一代代下去,侗锦永远不会消逝。

走出生活馆,我无比感动。因为生活馆内活生生的艺术、也因为潘潘的坚守。感谢她们,让我们这代人不会忘记一些东西,也给下一代人继续留下一些东西。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靖西壮族织锦技艺
厉害了!百色这4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快来为他们打call!
[非遗]壮族织锦技艺
【中国记忆项目】蚕丝织绣-壮族织锦技艺
【研究】壮侗民族织锦比较分析
静态展示项目(国内篇)——广西壮族织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