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家学,非史官,一介山林穷儒,如何为天下树传?

在中国古代,修史是一件非常繁复的事业,修史之人不仅需要有广博深奥的知识储备,还要求具备专注如一的精神,沉浸其中几十年方可成书

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无一不是这样。

但不得不说,他们修史也都有其优势,他们或出身史学世家,家学渊源;或为朝廷修史,有大量资源可供支配……

而以个人的力量编纂史书的情况,实在十分罕见。

但福建兴化,就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史学大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几十年如一日,在家乡读书、教书和著书,走上一条与科举考试相反的自学成才之路。

他就是世称“夹漈先生”郑樵

郑樵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北宋覆灭后,金军抢走朝廷三馆四库所有图书,历代收集的大量珍贵书籍在运送途中狼藉一地。

立志读遍天下书的郑樵,目睹家国巨变,连书籍也不能幸免,痛心疾首,决意要以一介布衣的微薄力量,为动荡不安的国家编修一部鉴古知今、集天下书于一书的通史。
然而修史历来由官方主办,必需的文献资料更是数量庞大,家境贫寒的郑樵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幸好兴化城的藏书当时在全国首屈一指。私家书楼林立,光是藏书万卷以上的“万卷楼”就有十多家。
为了能够借阅、抄录到修史需要的书籍,郑樵便一家家登门拜访。
由于穿得实在太寒酸,他常常被拒之门外。遇到这样的情况,郑樵也不气馁,一次被拒绝了,就多跑几次。
凭借着这股子执着劲儿和对书的痴迷,终于感动了主人,主人最终让他进去读书。
就这样,郑樵用了十年时间,求书近千家,抄书数万卷
正是因为郑樵对读书的这份执着,后世评价郑樵“惟有莆田郑夹漈,读遍东南八分书”。
抄书的历程结束了,但著书的路才刚开始。为了能够安静地著书,郑樵作别妻儿,一个人搬到了荒无人烟的夹漈山居住。

山上一到冬天便是寒风刺骨、霜雪遍野,郑樵在四面透风的草屋里执笔不休、诵记不绝。
三十年过去了,他终于完成长达两百卷、五百多万字的史书《通志》。这部完全以个人力量编修的史学巨著,汇集历代典章制度和科学文化于一书,贯通中国数千年历史。

郑樵的《通志》是继汉代《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志》中展现出的“总天下之大学术”的文化视野“成于一家之学”的会通史观使之在中国的史书著述史上自成一家,有其不可埋没的史学贡献。

修史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大部分现代人来说,或许没有必要,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够认定一个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十年求书,三十年著书,这样的执着奋进、持之以恒的精神,乃吾辈之楷模。

编辑 | 邵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志》看郑樵的史学思想
郑樵,从一介草民到史学大家
瞿林东||论“通史家风”旨在于“通”
如何启动“中国历史操作系统”
我国史书远不止编年体、纪传体、通史、断代史4种体例,15种起步
北大中文系才子的古书书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