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0后的人,你还记得这些吗?

70年代出生的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记忆的东西?

还记得我们曾经玩过的游戏吗?那些停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你忘记了吗?

 

抽陀螺

怀旧玩法:也称抽地牛,选一根粗细适中的木棍,把木棍截成8~10厘米长,用刀把木棍一段削成锥形,整个锥体要对称、光滑,陀螺就做成了。再用布绳做一条鞭子,用布绳缠绕陀螺,突然拉动,陀螺就在地上飞速转动,为了保持陀螺继续转动,要不断用鞭子抽打。大伙一起玩时,各自把自己的陀螺拿出来,两人一组用自己的陀螺碰撞对方的陀螺,撞倒为失败。     运动性:练习手臂。     可操作性:制作时需要耐心,可以父子一起做。找个光滑的空地就能玩。

 

滚铁环

怀旧玩法:用铁丝做一个圈,然后再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推着这个铁丝圈滚着走。铁钩子也可以换成一根竹棍或别的,只要能推着铁圈滚就行。大家排在操场上,看谁滚得快滚得远,滚的技法越多。     运动性:能锻炼平衡力,还要跑或快走。     可操作性:玩具制作简单,场地只要是平地就行。

 

拍纸片

怀旧玩法:有些地方称“拍纸包”、“扇烟盒”,“拍元宝”、“拍三角”等等,但玩法是一样的,就是用纸折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纸包,扔一个在地上,另一个人也拿出自己的一个用力拍下去,靠产生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铲翻个面,对方的这张就归你了,否则你的就归对方了。这个游戏当年时常会在课间休息和中午的课桌上、地上演绎得人仰马翻,狼烟四起。     运动性:能锻炼孩子的腕力和臂力,由于经常甩胳膊,男孩子们甩纸的那只毛衣袖会越甩越长,无所谓,在胳膊上卷几下继续玩。     可操作性:材料低廉易得,用废纸、空烟盒都可以,而且不受场地限制,只要不是地毯就行。所以现在的孩子也能玩,不过,最好换着胳膊玩,好让两只袖子一样长

 

跳皮筋

怀旧玩法:那时候翻看女孩子的书包,总能从里面拎出由无数根橡皮筋结成的一根长长的皮筋来,或者是旧内胎制作的。而跳皮筋的花样也是一套套的,一般还都配着童谣,比如“小皮球,小小来,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绳子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

  运动性:这种游戏的运动量较大,跳、蹦的动作很多,双臂也要顺势摆动,还要保持身体平衡。跳橡皮筋的女孩多半都是灵秀的,因为经常这样运动所以多数身材都不错。     可操作度:这种游戏不受场地限制,找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不会磕着碰着就行。取材也简单,几十根扎头发的皮筋,或破旧汽车轮胎、自行车内胎等,这些现在都能随便找到,所以可以让现在的孩子传承下去。

跳房

怀旧玩法:地上画着很多方格,有12格、6格等,然后用算盘珠儿串成一圈,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将算盘珠儿扔在“房子”里,单脚站立,站进房子,单脚将算盘珠按顺序踢进指定格子。     运动性:跳房子的游戏可以训练眼、手、脚、躯体的平衡能力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如果左右腿交替运动,效果更好。     可操作度:必须在水泥地面上玩,用粉笔画“房子”。不过,现在的学校走廊、小区的水泥马路上能让孩子们用粉笔画“房子”吗?

打沙包

怀旧玩法:找几块小碎布,缝成小口袋,中间装上细沙再封口,就是沙包了。玩的时候人越多越好,分成两组,一组站中间,一组分成两队分别站两边,朝中间这组人身上扔沙包。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中算“死”,直到同伴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一个沙包换一条“人命”,下场者才能够“起死回生”。有点像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耍心眼,斗智斗勇。

  运动性:玩耍者需要眼疾手快,而且身体敏捷,能躲能跳,还要跑得快。“投手”要把沙包狠狠砸出,不仅可以提高上肢的力量,同时又可以发展投掷的“爆发力”。     可操作性:沙包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被沙包打着也不疼,三人以上就可以玩,玩的人越多越好,男女不限。场地也不受限,公园广场、小区空地、学校操场、草地都可以。现在的孩子们也可以试试,游戏规则简单易学,认识不认识都能一起玩,其乐无穷。

挑小棍

怀旧玩法:收集一大把冰棒棍,洗干净。玩的时候要席地而坐,把手中的冰棒棍在一定高度上撒下,然后一根一根取出,抽取的时候只能拿一根,碰到别的棍儿算输,轮到对方抽。抽出的归自己,最后看谁的棍多谁就赢。

  运动性:这项静态游戏对智力开发有益,可训练孩子的眼力、观察力、判断力、细心和耐心,或许还能启蒙他们的结构力学知识。此外,收集冰棒棍还很有环保意识,因为被人随意扔路边的冰棒棍几乎被孩子们捡干净了。     可操作性:其难度就在取材。以前的冰棒棍都是细细的、圆形竹棍,但现在已难得一见了。而且家长也不放心孩子把路边捡来的冰棒棍拿着玩。不过,取材可以改良,比如用废旧竹筷削细抛光即可。

老鹰抓小鸡

怀旧玩法:一个游离的人当“老鹰”,其他人排成一列,队首当“母鸡”,后面的人抓住前人的衣角,就是“小鸡”了。“老鹰”的目标是抓“小鸡”,“母鸡”要展开与“老鹰”斗智斗勇的搏斗,以保护身后的“小鸡”。捉住的“小鸡”就“死”了,要等下次游戏开始,才能再上场。     运动性:这是一项奔跑强度较大的游戏,各种角色都要拼命跑,特别是“小鸡”要保持不“掉链子”,否则就处于完全无保护状态。一场游戏下来,尖叫不断,笑得脸上肌肉疼,跑得筋疲力尽,摔倒爬起来喘口气还接着玩。     可操作性:只要是安全的空地,没有车来车往就能玩。而且不分年龄,成人小孩都可。

弹珠子

怀旧玩法:玩者多为男孩。在地上摁1~5个小洞,然后从起点将玻璃球滚向指定洞内,以最先完成规定洞数者赢。弹球有不同材质,最高档的是玻璃的,中间有彩色图案,低档的是铁的,最低档的是泥巴搓的,玩法基本雷同。高手玩家的准头很好,能手拿玻璃球几米之外击中地下的另一只玻璃球,甚至可以十米外一球进洞。

  运动性:玩游戏时都是在地上,或蹲或跪或趴,可以锻炼匍匐前进的技能,还可锻炼眼力和毅力。     可操作性:这种儿童版的“高尔夫”、“斯诺克”虽然简陋,但享受到的乐趣却不亚于这两项运动,找个平整的空地就能玩,家长别嫌孩子脏

抓石子

怀旧玩法:到河边挑选指头大小的石子儿——白色晶莹剔透的那种最好,5粒,[也可做成小的沙包]大小相当,谁有这么一副石子儿,够叫小伙伴们羡慕的。如果没有的话,就用瓦片蘸水来磨。那时候真有闲功夫啊,居然能把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碎瓦片儿磨成齐齐整整的圆形。两人席地而坐,玩时抛起一个石子,按规定抓取地上剩下的,先一次一个,再一次两个……     运动性:体力消耗不大,但眼神和脖子要随石子的抛上落下而动,脑子反应和手掌活动都要十分灵敏。最好选块较光滑的地面,手指不至于磨出老茧。而且打磨石子时,还能锻炼“铁杵磨成针”的耐性。     可操作性:材料易得,场地不受限,家里、教室、公园、小区院子随处可玩,女孩子们都可以试试。

弹弓

怀旧玩法:有一句经典电影台词:我抽出裤腰带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对男孩子来说,弹弓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就好比布娃娃之于女孩子一样。无论农村还是城里,只要是男孩子,大概没有没玩过弹弓的。弹弓这种东西应该算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并非因为玩坏了,而是因为被没收了。家长没收过、教师没收过、街道大妈组成的侦缉队也没收过,还被比自己更大的孩子抢走过。可以说,每把弹弓都有挨批、挨揍的血泪史,也有打碎过人家玻璃、打死人家鸽子、老母鸡等“犯罪史”。然而孩子们往往是“属耗子的——撂爪就忘”,每次疼痛好了后,总能迅速自制一把新的,继续玩。     运动性:这是一种射击类游戏,需要瞄准,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需要高超的耐心和眼力。所以,最直接锻炼的就是眼神。同时,打弹弓时往往需要到处乱跑,野战、丛林战、碉堡战、地道战都可以用它,对全身锻炼很有好处。     可操作性:这项游戏最难的并不是材料来源,而是其破坏性产生的后果。找一个大树杈子,去皮,把树杈削整齐,再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把自行车内胎剪成细长条捆在树杈子上,就成了弹弓,碎石子、橡皮泥、泥团都可以作为子弹。

 

 

攻城

怀旧玩法:需要一块较大的场地,一种玩伴需6人以上,另一种仅限8人玩。把人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在地上划好“城”,一方攻,一方守。守城方只能在划好的通道里行动,进攻方必须一层层通过这些“要塞”,防守方可以用手、身体去接触进攻方,只要摸到身体,对方就“死”了出局,防守方踩线也要出局。最终只要有人胜利到达终点,游戏就结束。     运动性:全身运动,跑、闪、躲、跳、爆发力等都要用到,攻守双方还要斗智斗勇。     可操作性:需要玩伴数量,也需要平整、宽阔的空地,这个空地还要能画“城”,所以必须是水泥地面或土地。

 

跳马

怀旧玩法:在奥运会体操项目里那叫“跳马”,孩子们叫“跳山羊”,当年普及率极高,几乎全中国的孩子都是高手。一个人当“山羊”,其他人助跑一段后,撑住“山羊”的背或双肩,双腿分开从“山羊”头上越过。“山羊”会越长越高,先是手撑脚背或小腿,然后手撑膝盖,再站直。     运动性:跑、跳、、爆发力、臂力以及落地时的平衡,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练。     可操作性:有块空地就能玩,人数不限,别怕摔跤。

斗鸡

怀旧玩法:不需要任何运动器具,把一条腿抬起来,放到另一条大腿上,用手抱着抬起的脚,单腿在地上蹦。玩的时候大家都用抬起的那条腿膝盖来攻击别人,可以进行单挑独斗,也可以进行集体项目,以脚落地为输。     运动性:锻炼腿力和培养集体意识,而且规则明确、竞技性强,更因为具有安全性而得到了极大推广。     可操作性:男孩子都喜欢。

 

 

 

70年代出生的你们,还记得这些广告吗?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每当我看到天边的绿洲,就会想起东方琪罗瓦”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莱福灵”

“蓝蓝蛋白香波”

 

出生于70年代,今年最大的38岁,最小的29岁。

    

正如一首歌,我们无奈,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实在是无奈,我们生于70年代。

    

70年代是个淳朴的年代,而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更是由一个淳朴的年代进入一个信息时代。而这代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怀才不遇,有人欢笑,也有人哭泣,他们在生活中承受不同的压力,感受着不同的遭遇。其实,和其他年代出生的人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生活对我们来说,有了太大的变化。

    

一起来回忆我们曾经的故事,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曾经吃过的零食,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

    

还记的那个时候的爆米花吗?一个老头背着一口葫芦样的黑锅,那个时候,他是最受欢迎的魔术师;还有一种东西叫做棉花糖,那是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小勺糖,一团团棉花就出来了,棉花能吃,还是甜的;那种红黄铁罐的麦乳精和长江牌奶粉,就是那时的大众化营养品了,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干吃还不冲水,还记得麦乳精和现在的麦片味道有点象;过年时才能盼到那种用面粉和糖做出来的蛋卷;你还记得那时的蛤蟆酥吗?还记得泡泡糖吗?长长的一条,用一半红一般白的纸包着,上面还有小姑娘在吹泡泡,记得那个泡泡糖是上海生产的,5分钱一块,在大大出世以前,那绝对是个大哥大。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零食还有酸梅粉,棕色的,一小袋一小袋的,里面有个小勺,勺子上面有个小动物或戏剧人物;还有鸡蛋片,麦芽糖,至于还有一种叫猫耳朵的,现在不多见了,当然这些东西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不能用“普通”两个字来形容了。可能有些东西他们甚至没有见过,但在我们小时候确实很受欢迎的。

    

除了这些,值得我们回忆的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一些和现在比起来非常单调但又陪我们度过童年的卡通片。

    

来自日本最早的《铁臂阿童木》,片中聪明的阿童木对当时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人们在记住阿童木的同时,也记住了日立牌电器,从那个时候起,以日立为代表的日本电器就和阿童木一起走入了千万个中国家庭;跟着来的就是《森林大帝》;小女孩们最爱的《花仙子》;《聪明的一休》,善良的小叶子,卤莽的新佑卫门,和蔼的长老以他们充满哲理的动人故事深入人心,孩子们纷纷以一休作为自己的榜样,这部卡通片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温馨的回忆。相信你一定还记得阿滋猫,不过《蓝精灵》里你能说出几个呢?蓝爸爸,蓝妹妹,聪聪,蓝蓝,苯苯,厌厌,乐乐,健健,爱爱,美美,有爱做蛋糕的蓝精灵,有爱做木匠的蓝精灵,有爱吹小号的蓝精灵,有爱照镜子的蓝精灵,他们都非常可爱,非常聪明,而且有着非常值得学习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时候幼儿园听得最多的是“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象蜜蜂一样勤劳;从 “我在马路边检到一分钱,把它交到民警叔叔手里边”开始,到“小燕子穿花衣”;到“泥娃娃”;到“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到我们的少先队歌;到“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这样的歌曲,伴随我们一点点成长起来。

    

70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拨男女生心里明明有好感却故做嫌恶状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人;是最后一拨开会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人;是最后一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是最后一拨赖在别人家看电视死活不肯回家,有过被父母打骂经验的人;是最后一拨“六一”节还必须找齐白衬衫蓝长裤白球鞋的人;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珠、拍洋画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是最后一拨用过粮票、油票、布票、拎着瓶子打酱油的人;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却始终搞不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是最后一拨看小人书的人,厚的2分钱,薄的1分钱;是最后一拨男孩子喜欢滚铁环、女孩子喜欢跳皮筋时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是最后一拨的人;每天存5分钱,指望小学毕业能去看天安门的人;;是最后一拨在写作文时会写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人;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真的练成“晴空霹雳”抢走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人,是最后一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泪唱小虎队那首《再见》的人; 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卡通片的人,《九色鹿》,看一回感动一回,《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的情趣;只要你生于70年代,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对这些产生共鸣。

    

 转眼间,我们背着书包上小学了,“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如果我没记错,《上学歌》就是我们上小学学的第一首歌曲。那时候学校门口有很多无证摊贩,什么都有的卖,那种小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的照片,5份钱一张,翁美玲的最好卖,卖着卖着还真的成了遗像,估计那就是最早的盗版。

    

那时候还有《少年报》、《小主人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故事大王》等等一些杂志,流行拍洋画,还有一种印花纸,沾点唾沫就能印出图案,非唾沫不可,干净的水还不管用。男孩子喜欢滚铁环,女孩子喜欢跳皮筋。出生在70年代城里的人,家中姐妹一般2-3人,农村稍多一点,大的不肯带着小的玩,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腿就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大哭。当然,70年代末期出生的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这种待遇。

    

上了小学,没多长时间,我们就加入了少先队,少先队队歌还记得吗?还记得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时激动的心情吗?

    

“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能让你回忆起学校时的生活吗?那个时候,什么事情都是为革命,你还记得眼保健操是怎么做的吗?如果你愿意,还可以重新温习。

    

当我们慢慢成长起来,我们的国家也开放了,我们听到很多来自国外和港台的音乐。而这个时候,小虎队伴随我们度过了中学的生活,我们已经步入了青春期,随心所欲的跟着感觉走,

比任何一代更宽容、更随和,也更冷漠,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一代人头一次不再赋予自己生存与高尚的目的,没有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奔走的焦虑和悲壮,也没有领导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受难人民的伟大志向,甚至没有重建价值体系,寻找心灵归一,在张扬自我和理性重扬之间找到一个合理中央的热情。认同人性的平庸,理性力量的有限,不再试图改变世界,而倾心于营建自己的世界,没有了中国知识分子最明显的特点: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敏感心理,是这一代理解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头音乐--《信天游》,也许现在被RAB音乐包围的年轻人已经忘记了这样的音乐,但是这样的音乐却伴随着70年代出生的人走过了青春懵懂的时期,因为这样的音乐赋予了他们发泄愤怒的力量。70年代出生的人喜欢过《信天游》,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喜欢过张行的《迟到》,也喜欢过朱小林的《那年我十七岁》,再后来,是费翔、齐秦、谭咏麟、张国荣,看港台录象,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这些他们都曾经痴迷过,腰里别着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在学校被老师和同学搜过书包,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白机、陀螺、皮筋、弹弓、沙包……40个怀旧童年玩具,你玩过几个
70、80、90年代童年趣事经典回顾,00后你敢说你玩过吗?
你不知道的七二一矿(7)
老照片:70、80后难忘的童年游戏,你玩过几种?
老北京儿时游戏(三) (专辑)
哭了!玩过这50种游戏的北京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