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岛国棉九厂,民族工业的骄傲!
说起青岛的老工业,就不得不提到青岛的国棉厂。它们曾经为这座城市、为我们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就了岛城纺织工业“上青天”的辉煌,更是曾经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变革,纺织工业辉煌不再。青岛的九大国棉厂陆续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它们的厂址有的被建成了住宅社区,难寻踪迹;有的则建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保留下难得的历史色彩。


三年前曾编发过张冠英老师的一篇国棉九厂的回顾图文,引发了诸多读者的回忆热潮。前日再次来到这里拟寻访一些往昔的旧迹,但老九厂的旧址虽在,但其辉煌的过往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只希望能一些简单的历史图文资料,让经历过的人们再次回顾感怀,让不了解的人们记住过往。

德华缫丝厂


青岛华新纱厂(原青岛国棉九厂)是实业家周学熙于1913年买下德华缫丝厂旧址筹建的棉纺厂,从德商瑞记洋行订购了英国爱色利斯纺纱机5000锭,但货未到即战起,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

周学熙

之后华新纱厂准备继续筹办,因原订纱机因瑞记洋行停业,改向美商美兴公司订购美国怀丁厂纱机,先为一万五千锭,后续加五千锭。在办厂过程中遭到日方百般刁难,难以进展。直到1916年日资内外棉纱厂建成投产后,华新纱厂才获准兴办。

青岛华新纱厂一角
1919年底部分开工,1922年全面投产。当时注册资本120万大洋,拥有纱锭1.5万枚,次年增资150万元,设立第二纱厂。至1922年纱锭总数达3.2万枚,产品畅销胶济铁路沿线及沿海诸省,有工人2000余名。1935年增设布厂,次年又建立了印染厂,当时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

国民政府颁发给华新纱厂的执照




上世纪30年代,青岛华新纱厂从国外定购先进的织布机械及印染设备,实现了自纺、自织、自印、自染四项连锁,拥有500余万固定资产,4.4万余纱锭,8000余线锭,500台布机以及全套漂染、印花、整理设备,成为纺织印染的全能综合生产企业。


民国青岛华新纱厂“五子登科”商标


民国时期华新“栈桥牌”商标


华新纱厂在“五四”运动时期,迎来了强劲发展的黄金期。经过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青岛华新纱厂迅速崛起,成就了民族工业的辉煌。


1931年华新纱厂在《青岛民报》刊登的“完全国货”广告


青岛华新纱厂的产品商标,其中多宝牌以元宝堆成山,有聚集财富的寓意,而其商标周围有两行字,一是“提倡国货”,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民族企业的一种精神;而另一行字是“禁止假冒”,从侧面反映了华新纱厂的布料畅销中国城市、乡村的程度。此商标显示了华新纱厂的企业性质和产品的信誉。



国光纺织株式会社


抗战爆发后,华新纱厂将部分机器纱锭装船运往上海,其余的产业售于美商中华平安公司,试图借助美国势力得到保护。日军占领青岛后,鉴于青岛日本纱厂均被炸毁,恢复尚需时日,1938年4月,强制平安公司以196万元的低价将固定资产500万元的华新纱厂转售于日本国光纺织株式会社,并与相邻的宝来纱厂合并,这就是史料上为什么说宝来纱厂是国棉九厂历史上一部分的原因。


1939年的国光纺织株式会社所有土地地形图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第八次月会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六日摄於第七纺织厂。


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为华新特刊题词“福利民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经济部派人接收了青岛九大纱厂,1946年1月13日成立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青岛分公司(简称中纺青岛分公司),1月25日,中纺青岛分公司接收大康、内外棉、隆兴、丰田、上海、公大、宝来、富士、同兴等九大纺织厂。并在接收后,按上述顺序分别改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第一至第九纺织厂,宝来纱厂改为第七纺织厂,接收后不久由原厂股东周志俊以50万美元赎回,1946年11月11日,更名为青岛华新纱厂,成为青岛唯一民营大型纱厂。



青岛华新纱厂工人工作证


华新纱厂广告

上世纪50年代华新纱厂职工开展学文化活动

华新纱厂花园

1952年,华新纱厂织布车间第二小组全体同仁摄影纪念。

1954年,华新纱厂织布车间丙班全体同志游园合影纪念。

195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新小学小组欢送朱喜君同志入伍纪念。

1956年,公私合营青岛华新印染厂染色车间甲班全体同志欢送邱广永同志服现役应征入伍合影留念。

1965年,中共华新党校第四期四组全体同志结业留念。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周志俊多次写信给青岛市人民政府,要求放弃私股将他的企业改为公私合营。
1953年9月30日,青岛市政府批准华新纱厂正式公私合营,周志俊放弃华新纱厂总经理职务,将企业完全委托给公方管理。一直延用青岛华新纺织染厂厂名。

青岛国棉九厂1.20夺权纪念


1966年青岛国棉九厂老照片(注意厂门口门牌为“东风纺织染厂”)。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6月15日,华新纱厂正式改为国营企业,定名为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染厂。
文化大革命中一段时期,全国兴起改名潮,青岛也未能幸免,如青岛的中山路改名为“反修路”,太平路改为“东方红路”等。通过1966年10月22日拍摄的一张老照片证明,青岛华新纺织染厂也改名为“青岛东风纺织印染厂”,由于改名时间太短,有不少华新厂的老职工都对此事无记忆了。“东风纺织染厂”改名不到一年后,又改名为“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染厂”。


1966年,青岛国棉九厂并摇车间师徒分别留念。

1967年6月【人民画报】,介绍了青岛国棉九厂“活学活用”的情况。

1967年6月【人民画报】,介绍了青岛国棉九厂“活学活用”的情况。

1983年,青岛国棉九厂后纺丁班全体青年合影留念。

1978年1月1日,国棉九厂纺织与印染分立,印染车间改为青岛第二印染厂,2002年底,又改制成立青岛凤凰蜡染有限公司(与第二印染厂并存)。棉纺部分即青岛第九棉纺织厂(工厂另在黄岛、南泉设置两个分厂)。

1999年9月企业破产。

破产后的国棉九厂大门

2001年2月20日,改建青岛华新物产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厂房被分割租赁给一些小企业使用。

如今的国棉九厂永平路2号正大门


国棉九厂的大门原来在沧口大马路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永平路时,大门改在了永平路2号。


国棉九厂永平路2号南门,九厂老厂址现在主要是青啤仓库和其他一些租赁。


不变的是原国棉九厂前的街心三角园,寒来暑往,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青岛国棉九厂(青岛华新纱厂)作为近代青岛民族纺织工业的代表,从1913年至90年代,走过80多年的历史征程,为我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也为我们青岛市的纺织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写下了重重一笔。国棉九厂是青岛建厂最早的棉纺厂,也是破产最早的棉纺厂,她的兴衰值得我们后人深深思考。

老国棉厂为青岛纺织工业的辉煌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沧口一带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市场的变化,它们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是它们曾经的辉煌会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里。历史不应忘记它们,记住那些国棉老厂无私奉献的人们......


本文资料及珍贵图片感谢青岛文史收藏研究者张冠英老师大力支持!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合作完成本篇图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部分图片源自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工业志、青岛新闻网、人民画报、收藏网等,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棉系”的济南往事
石家庄人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棉纺厂(棉一、二、三、四、五篇)
澳门路:上海纺织史的见证者
西区曾经有一座“纺织城 创造郑州现代工业最初辉煌
新作 | 风合睦晨:济南博翠明湖纺织文化艺术馆——原国棉四厂工业遗产的新生
寻访青岛9大国棉厂:见证昔日辉煌 如今建起高楼大厦、产业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