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华帖」深度讲解枣庄韩氏与文王峪韩氏(下)

(向创谱人经堂公秀理、漱亭公甸湘等诸公致敬!感谢漱亭公后人我邑孔公浩先生以纯朴真挚的情感和宗族情怀为韩氏家族默默所做出的贡献!)

族谱之书所以敬宗收族,定世系,分昭穆,慰先人,启后昆也。

——高架子 韩锡朋

吾韩氏自明迄今,五百年来从无家乘之可考。

——张范横山口 韩殿申

若我韩氏,以前无从稽考,自开明祖以来,迄今四百余年矣,未曾有创修总谱之举。今赖族叔秀理,偕族叔甸湘,倡此义举,共承先志。

——文王峪 韩乐坤

人生如白驹过隙,岁不我与。如祖上无考,而孝行何笃?幸有族兄经堂、漱亭等以仁爱为本,孝友为心,公同协力,不辞劳倦,将本族支派考查明晰,创修总谱。

——峄县城里 韩鸾章

族谱之修也,是全族之大幸也!盖伊古以来木本水源,理所固然。人生世上,原自本生枝,物类尚知报本,而况于人乎?

——文王峪 韩乐坤

尝思大孝称虞帝,达孝推周武,而《伊训》亦云:“立爱惟亲,立敬惟长”。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以孝悌为本者也。独恨今之人,薄父母、重资财、听妇言、乖骨肉,甚至高堂尤无恙,而手足视如陌路;庙堂非亲尽,而子孙等若秦越,此人之大憾也!予尝持此以权始末,过在谱牒不修,祭祀无设。

——南常社杨官湖 韩士玙 韩士琚

吾族祖居留城,于前明洪武年间因避水患迁往峄之韩庄遂家焉。至始迁之时系在何年,并经何祖,无谱可考难以稽核。

——峄县城南韩家楼 韩庚

我们为什么要修家谱?它的意义是什么?家谱就是用来让后人世代铭记祖先是谁,自己从何处来,自己祖先曾经做过什么,自己与族人的世系班辈远近亲疏是怎样的关系,也是以此来告慰祖先灵魂,启迪教育后代子孙!

家族圣地——文王峪韩氏宗祠

谁都不可否认,修家谱是家族伟大的盛举,能使后人知本源、明世系,在过去也是壮大宗族势力,团结族人的纽带。民国20年峄县韩氏联合创修族谱,开创峄县韩氏从未有之先河。在这次修谱中,为韩氏族谱作传及收录的作者更是可谓名家荟萃,有滕邑进士、翰林院编修高熙哲、峄县进士张壮彩,滕邑举人黄来麟、峄邑举人王缄、张秉礼、吴绍璘、褚子临,峄知县高向壁、张振荣,峄县画家董志顗,滕邑贡生杜向贞、朱庚驹、赵介亭,峄县名流王介修、金铭,等等。赞美之词不多讲,继续给族人解惑、做族谱知识科普。

上期讲了文王峪韩氏,这期着重讲峄阳(枣庄)韩氏创修族谱的故事,四大支合族的始末与源流。

峄县的四种韩氏

今天,通过比对参与DNA测序的族人样本,不管是Y-STR、芯片中通SNP还是Y染色体高通量全序,得到的Y染色体谱系树来看四大支的迁徙源流与派别已经足够明晰。

本着“天下无二韩”、共扬祖考之功德于无穷,绵宗族之恩义于无尽的基本思想原则,慎重科普。对一修谱中埋下的伏笔、矛盾疑点,不做恶意延伸解读,只从传统角度解读族谱中族老的原话,还原四大支的故事。

对我族谱有研究的都知道,我峄阳韩氏曾两次聚族而共修族谱(修成功的次数),一次为民国20年,一次为1991年。

但一般族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民国20年未合族以前,我们峄县有四种韩氏,族谱也是“各序各支”:

一种是镇基、镇业公为始/世祖的周营韩家洼源流韩氏,包括后来的高架子、遗棠、西凫山等等,即合族长支;

一种是祖居在微山韩庄镇的韩氏,西桥、宜桥公兄弟二人,是这支韩氏的始/世祖,后人主要为台庄韩场系、文王峪系、枣庄韩家岭系、峄城韩家楼系、徐州斗沟系等等,即合族次支;

一种是祖居杨官湖的韩氏(即今沙沟镇岩湖村),以漱亭公为代表的张范横山口韩氏亦出自此支。杨官湖士玙、士琚公在道光版草谱序中曾说:“由始祖(韩平泰)至四世祖无谱可考,名、字均未敢列,自五世祖兴慧迄今凡七世(到殿字辈,即峄阳14世),此皆世系之可考者”,即合族三支;

一种据说也是祖居微山,几经辗转播迁,由外回峄的韩氏,没有碑记,没有身份证明,具体源流不详。此支发起人韩鸾章在说明序中曾明确说过:“最远只可考到微山将军林”,即合族四支;

那么,这四种韩氏之间是怎样的血缘关系?又是怎么合而为一,确属同系一脉的呢?

四大支始祖总图

一修谱序解读——四大支的合流

目前,一修谱所有的谱序解读工作,结合DNA样本在去年就已经全部解读翻译完毕,谱序中提到的人物关系也厘清不漏一人。

四大支的合流,用漱亭公原话说是:“……并赖有伊(秀理)支庚祖于远年绪有草谱旧稿,载之颇详,「始知」我峄族人皆系由留城迁居韩庄,开明祖以下,下分四支。”

季良公韩锡朋亦曰:“幸有族兄秀理兴心创修,并持有远年草谱一册,记载颇详,朋遂益深。”

可以看出,就是通过一部更久远的远年草谱让我族知道了世系来源。

本文精选与其相关的一修谱序两篇,来解读四大支韩氏的合流及源流,首先从《峄阳韩氏族谱》开篇首序(即湘版序)开始。

四大支

(一修族谱,从创修、采访、考证、募资到付之剞劂,历时近5年之久。刊行于民国二十四年,石印80部,每部4本,由峄县永华石印局承印)

湘版序1

湘版序2

湘版序3

原文:吾先祖自前明洪武间,由留城来峄,始居韩庄,至今已五百五十余年矣(按1931年计)!以上诸祖无谱可考,惟至开明祖以下始能详焉。虽经族叔祖士玙、士琚公创修草谱于道光十六年三月,又经胞伯父永虔公续修草谱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复经族伯父秉清公订修草谱于光绪九年五月,类皆各序各支、各修各房,因简略不免遗漏,未能追本寻源总括全族编成一书,亦憾事也!嗣经族叔金三公倡议整修,独输资财建立家祠,未及就绪世乱中止,而金三公遂亦长逝,良可惜矣!

兹幸有族兄秀理热心敬宗,不辞劳瘁,奔东走西考查世系,倡修总谱,并赖有伊支庚祖于远年绪有草谱旧稿,载之颇详,始知我峄族人皆系由留城迁居韩庄,开明祖以下:

长支广仁祖之后,由韩庄迁居韩家洼,复迁高架子、遗棠、西凫山各村;

二支广义祖之后,有由韩庄迁居韩家岭、韩家楼,继迁雷家村,斗沟各村者。有由韩庄迁居葛墟店,继迁文王峪村者;

三支广礼祖之后,有由韩庄迁居外县不易考查,惟至平泰祖迁岩光湖,即今岩光湖村前墓碑所载韩大公是也;

四支广智祖之后,由韩庄外迁继复回峄居,住县北牛家村,石碑,山亭等村。

噫!自我族人散徙各地,生气鲜通,因之名班各异,不克划一,由外观之俨如秦越。然凡我族人,皆有特殊意气,无论亲疏,一见亲爱,宛同骨肉,较之他族,独具热忱,此系自然之感应,确属一脉真情所流露者然也!今「湘」既得此草牒异常欢悦,遂同族兄秀理、锡朋,族弟秀彦、秀瑶等招集全族,会议创修,无不踊跃乐从。值此时局不靖,地方乱离,族人率多困敝拮据,输财付梓均勉力为之。「湘」虽不敏,敢不竭尽绵薄完成此书以贻后昆,并启二十字建业正兆宜,怀本丕元祥,修家启懋俊,延学瑞泽长,以资衍传奕祀,后起有志重修者,其监于兹!

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仲春上浣

邑庠生山东公立法政学校毕业大律师 十四世孙 甸湘字漱亭敬撰

译文大意:我们的祖先大约是在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由留城(已沉入微山湖底)来到峄县(大枣庄范围),最开始居住在老峄县的微山韩庄镇,繁衍到现在已经550多年了(估算,早于开明祖的某位世祖初迁至韩庄的时间)。以前的世系祖先是谁,无法考证,只有从韩开明世祖这辈开始,才能说的清、道的明。虽然经过本支族叔祖韩士玙(字焕鲁)、韩士琚(字佩华)兄弟在道光十六年三月(1836年)创修草谱,又经过亲伯父韩永虔在光绪三十三年二月(1907年)续修草谱,中间还有本家伯父韩秉清(字赞廷,高架子长支)在光绪九年五月(1883年)订修草谱,但大多都是各叙各支、各修各房,因内容不详细,难免有遗漏,不能追根溯源,把全族世系都弄清楚,通通收族编成家谱,真太遗憾了!随后经过族叔韩金三(字鼎臣,二支13世)倡议整修族谱,其个人出资建立家祠,还没来得及完成就因为世道不太平而中止,金三公接着也去世了,实是可惜!

现正有族兄韩秀理(字经堂,韩金三之侄)热心寻祖敬宗之事业,不辞辛劳东奔西走考察世系倡修总谱,并幸好依靠有此支(二支)韩庚祖在「远年」叙有草谱旧稿,记载的很详细,才知道我们峄县族人都是由留城迁到韩庄镇的,开明祖以下的世系分为:

长支韩广仁之后,由韩庄迁到韩家洼(今周营镇韩洼村)复迁高架子、遗棠、西凫山各村;

二支韩广义之后,有由韩庄迁到葛墟店接着又迁到邳庄韩场、文王峪、古邵等村的;又有由韩庄迁夏镇、韩家岭(被迫退出的土地,在枣庄街北)、韩家楼(峄城南,又复继迁)接着迁往雷村、斗沟(徐州市铜山区辖)各村的;

三支韩广礼之后,有由韩庄迁到外县不容易考查的,只有到四世祖韩平泰迁岩光湖村后可考(巖光湖,原名杨官湖、阳关湖,今颐正园东南三里许,沙沟镇原南常乡岩湖村,家谱或因简体之讹有时误作严光湖),村前有韩平泰的墓碑为证;

四支韩广智之后,三世祖镇法(原名治南)、四世祖平伦(亦名尔臣)。由韩庄外迁,又复回峄县,从五世祖保基公、元基公始可细分为两房。保基公世系据说由韩庄迁鱼台县、又迁济宁卞厂,至九世祖廷麟公始由外县回峄,居住在邑北牛家村(中兴公司北)。

元基公世系,自韩庄迁我邑郭村北韩庄,又复迁峄城里(韩鸾章这支)、山亭等村,今主要分布在西山亭等村。

唉,从咱们族人分迁到各地之后就很少联系了,因而班辈各不同,不能统一,从外面看就像秦国与越国的差别。但凡是我们族人,都有特殊的意气相吸,无论关系远近,见面都亲如一家,这就是血缘的宗族亲情啊!我韩甸湘今天既然得到了子长公留下的草谱,非常之高兴,于是就同秀理、锡朋、秀彦、秀瑶等众族兄弟招集全族来商量创修家谱的事宜,大家都踊跃参与。因为现在的时局动荡不太平,百姓流离失所,族人大多穷困潦倒,印刷出版的钱都是族人尽最大能力出的。我韩甸湘虽然不才,但怎敢怠慢,竭尽全力完成此书以传给后代子孙,并启用建业正兆宜,怀本丕元祥,修家启懋俊,延学瑞泽长二十个字辈,以用来世代相传,也可以为后世有志重修的族人,在此提供借鉴参考!

谱序提到的人物关系:

韩甸湘,字漱亭,第三支张范横山口系,其父韩永固为韩士遵嗣子,永固与永虔为同父兄弟,先世由岩湖村几经辗转复迁横山口。韩永虔即是韩殿申之父、韩存灼之祖父;

韩士玙,字焕鲁。韩士琚,字佩华。第三支,开明祖十二世孙,为岩湖韩景和次子、三子;

韩秉清,字赞廷,长支,周营镇高架子韩锡朋字季良之父;

韩金三,字鼎臣,第二支文王峪系,团练长韩七公培正之第三子,峄县西北社社长兼团练长。倡修族谱、创建家祠。我心目中,同我们二支韩氏文王峪乡团“中场大脑”载亭三公韩培厚一样的帅才人物,能武亦能文,重视文化教育和与知识分子交流;

韩秀彦(韩修彦),字俊升,第二支文王峪系,峄北士绅,民团首领,韩培基之孙,修谱襄助颇多;

韩秀瑶(韩秀尧),字楚珍,第二支文王峪系,峄北士绅,鼎臣公韩金三之独子,履中公韩培正之孙。民团首领,区团长,神枪手,师从堂叔祖韩培仁,可以望中击影、暗中击声,为技术全能人才,懂堪舆、针灸、土木工程和机械制造;

韩秀理(?-1935),字经堂,古邵村人(为寄庄,汉臣公产业园),武庠生,第二支文王峪系,韩培正之孙,汉臣公韩金吾之次子。将生命的最后时光都倾注在了一修谱中;

韩庚,字子长,第二支韩家楼系肇基始祖,开明祖七世孙。

庚版序

从开篇「湘版序」中可以知道,他的创作基础是庚版的二支草谱(序),这篇“金标版”的谱(序),是峄阳韩氏联合创谱的依据,没有比这支草谱再久远的记载了。

关于「庚版序」的韩氏源流记载:

这篇庚版草谱序有毒,曾让我很长时间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并不打算解读此篇,怕解读之后族人对寻祖会有更加困惑的认识,只放出庚版序下半章节关于「留城」以上的源流内容解读,各位且当传说故事听。

留城积水闸

留城韩氏的上系真的是洪洞吗?关于留城以上的我族溯源方向,别说,这位庚祖还真透漏了些,但需要注意,这仅仅是联想猜测。韩庚说:“韩氏系自留城避水迁居韩庄,考留城为汉留侯张子房受封之地,在韩庄西南隅距微山三里许,留城虽无基址可考,而微山之椒尚有留侯墓云!且鉴《书》云:张良「五世相韩」,秦灭韩,良归汉,欲为韩复仇,遂辅汉灭秦,功成告退,托为辟谷,而韩氏从之,是即'韩氏’之初迁也。”

留城六十年一现

微山岛上望留城

庚版序解读:峄县韩氏是从留城避水患迁居韩庄的。据考证,留城为汉留侯张良张子房的封地。汉高祖六年,刘邦要封张良食采三万户的侯,封地自己随便选,子房先生是何等聪明之人,不敢受命,只要了一块当年他与刘邦初次相遇叫留城的地方采邑就够了(张刘遇的故事我就是道听途说了)。阿季很满意,看来子房先生不愧是重情重义,同时也保住了性命。留城成为了张良的封地,以地名为之,故曰留侯。留城位于韩庄西南角距离微山三里地左右(彼时数据,今据说在微山岛西南6公里),留城虽然没有基础遗址可以考证了,但微山山顶还有张良墓存在,而且参考《史记·留侯世家》里面讲:张良“五世相韩”,秦国灭了韩国,张良为了给韩国复仇(复国)归附了刘邦,辅佐汉王刘邦灭了秦国,功成后,以修真为托辞,急流勇退。

“而韩氏从之,是即'韩氏’之初迁也。”这句有非常值得玩味的双重意思,是哪个韩氏从之?又是哪个韩氏之初迁?文章出现的“歧义”,恐怕只有庚祖自己知道。首先,张良不是韩国的姬姓韩氏公族,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在今河南禹州、新郑一带,张良有没有资格把国破之后的韩国公族后人时隔多年后带到封地留城?汉高祖刘邦又准不准张良这样干?

《史记·留侯世家》的《索隐》曰:“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作张良是韩国公族一说注解,这样张良本身就是韩国的公族后人,或许庚祖是以此为之。

我个人的理解是,“战国时的韩国遗民或张良的旧部手下追随跟从之,这里就是(又是)我们峄县韩氏能考到的最初迁徙地”。前一个“韩氏”从之,是韩国韩氏的意思,后一个“韩氏”是留城韩氏的意思,我不认为庚祖把张良的韩国韩氏和留城韩氏两者做了同源的定论,结合全文的语境意思,庚祖也没有做定论,只是提供一个溯源的线索或思路,确实有把我们峄阳韩氏往是张良后代身上引导之嫌。燕如公殿申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可移步申版序自行观看。

留城之于清广舆图

总之到了留城,线索也就断了。并且在韩庄住的时候,开明以上就已经失名几辈人了,不是溯源到留城才失名失考。谱序说的很清楚,自然给开明祖强改籍贯并添加洪洞谱里也不可能记载的已迁出的韩庄时代失名的几辈上系,就不对了,这也仅仅是北房韩氏韩维烈作品蓝本BUG中的冰山一角。所以到了留城以后谁也不要再往上猜、往上拼接世系了。留城本身就传说有4000年封国历史,按族谱讲我们就是很古老的当地家族,而且家族如果溯源超过千年,就不用太纠结姓氏了,还能保持原有姓氏的概率很低……请看下图DNA数据库中2000多年以前刘邦家族(O-F254*)的血缘后代,这还是在“姓氏合一稳定下来以后”并且还是皇族的姓氏,刘姓比例各位看占到了多少?

刘邦家族血缘后人姓氏占比

看看距今1000多年的赵弘殷家族(Q-F1626*),还有多少比例保持原有姓氏?

赵弘殷家族血缘后人姓氏占比

最后再看看满清不遗余力追求的皇明宗室血缘后人能够保持本姓的概率,这不过距今才600多年。皇族如此,况乎为生计奔波的百姓?任何一次家族历史的转折都可能会让你祖先改姓。纵观DNA数据库,有2000年以上血缘共祖关系的单倍群,几乎每一种都是由王、李、张、刘、陈,打头的百姓家的集合,所以让你们不要纠结家族的千年历史乱认祖先。

朱元璋家族血缘后人姓氏占比

注①:何为“五世相韩”?张良的祖父张开地,连任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三朝的相邦;张良的父亲张平,连任韩釐王、韩悼惠王两朝的相邦,祖父与父亲共辅助了韩国的五任国君,故曰“五世相韩”。

据说张良父亲去世时,张良尚年幼不能出仕,等到张良成年的时候,韩国已被赵氏嬴政所灭国了。一为张家受韩国累世恩,二为被秦国砸了铁饭碗,所以张良特别痛恨秦国,想要为韩国复仇(复国)。

注②:韩庚,字子长,原籍微山县韩庄人,为峄县韩楼韩氏始祖,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存疑),是韩得文的第四子。这个韩得文可是大有说道,我研究他投入的时间精力和研究族谱几乎是等同的,他是枣庄韩氏中出过的学历最高、官阶最高的人,今天二支二房99%的后人都是他的后代。在南明与满清并立时期,我们二支韩氏二房中的这位六世祖韩得文做到了清朝的府一级同知(有履政地州志、县志、府志可考,兖州府志、峄县志亦有记载,本人手中亦持有韩得文遗作一篇)。他死于顺治五年(1648年),是卒于任上,请记住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总结,开明祖作为四大支的最近共同始祖,合法正统性就是来自韩秀理手持的这部远年草谱记载(即庚版族谱)。翻抄在民国20年谱里的庚版序,里面清清楚楚的记载着四大支的最近共祖为开明祖,我们四大支就是开明祖四个儿子的后人,不做恶意延伸解读,到此为止。

二修谱的故事——枣庄韩氏与古沛韩氏的联宗(又称:枣庄韩氏的被收族)

八大本的二修谱

二修谱展页一览

二修谱共制谱500部,每部8本,“合铜沛微滕峄邳六县三万族众为一脉”。

卷首(1本),为序跋传记类,除二修内容外,将此前一修卷首内容全部收录其中,使族人“复见”老谱。但因电脑排版和校对问题,不乏错字;

卷一(2本),洪洞神卷&沛县北房韩氏族人名册(含微山);

卷二(3、4本),长支韩氏族人上下名册;

卷三(5、6本),我二支韩氏族人上下名册;

卷四(7本),三支韩氏族人名册;

卷五(8本),四支韩氏族人名册。

“我族自明初来韩庄,共分四支,仅有各支草谱可查,因而班次不一。民国二十年有族伯锡朋、秀彦、殿湘、鸾章等雅意合族,纂修家乘八十部,即苦其心思,竭其足力。不幸遭曰本侵华之乱,又逢火焚其出,谱牒焚之殆尽,所存无几,半属残缺,不为修举,终将湮没於先代矣”

——韩存灼 1991年重修族谱序

正是灼公所言的大时代变迁,历经战乱、运动,到了近年还能够保存下来的一修谱少之又少,使得多数族支无谱可阅,“不为修举,终将湮没於先代”,于是峄县(枣庄)韩氏家族决定“再度”重修族谱(为什么要讲再度?因为还有一次未能实现的1963年修谱)。

二修谱正式启动于1991年9月8日,由前清原峄县团练长韩培厚曾孙树公等族老召集枣庄韩氏族人,在山亭文王峪村召开全族会议并商讨修谱工作,至1993年5月21日重修告竣。听父辈讲起在文王峪修谱的盛况,讲起年近九十,长须飘飘、道骨仙风的树公掌权衡,仍历历在目。余生也晚,未能有幸亲瞻。

二修谱的主要工作是增添新生族人名册,考查一修谱遗漏未能收族者,是对一修谱的查遗补漏和增辑;并且,二修还细心的对一修谱原载某些失传、绝嗣的支系进行了加续,使离散的宗支“支有攸归,世有攸系”;除此之外,二修的另一重大成就莫过就是“联六县族众为一脉”了。

下文依然采取陈述族老原话的方式,来给族人讲二修谱的故事。

“我族世系历代久远,因后裔式微,无从稽考。於六十年前经族伯甸湘、锡朋、鸾章、秀理、秀瑾、秀琯、秀彦、秀瑶、秀涵诸位前人协同,当时热忱敦宗敬族,诸公不惮劳瘁,昼夜策画,奔走采访,经五年之久,始将原谱成书,传给后裔。使读者知世系由来,孰亲孰疏有所凭,前人诸公功绩可谓伟矣。对世系相承原谱已详,无须再述,讵料在1937年曰本侵犯中土八年抗战,三年内征,社会变迁,时势不靖,人民离散,多数坟毁碑倾,谱牒焚毁殆尽,族中父老相聚辄为叹息。

1963年秋,有族兄存愈(殿申子)、乐圻、乐信(秀彦子),族侄荣忍,族孙邦义等倡修续谱,事已成就,未能脱稿。形势稍变,因而停止,诚可慨也。

今幸乐宗、乐梖两弟有鉴于斯,热心提倡重修族谱,来商于余。余因事关重大,非一二人所能筹办,遂于秋七月二十日通知各支族众,若敬伦、荣选、邦吉、邦启、存灼、毓芝、荣福、建元等,于八月初一日开会确商,到会族众达百数十人。讨论重修族谱事宜,大众对此善举,无不踊跃乐助,热忱赞勷。语云:'凡事继承易,创始难’。我族前人已于六十年前创修族谱,留给后裔。今原谱虽毁,尚有存者。根据各支散居各乡村,派员采访实属易于初创。

对原谱仅限于峄阳,致有遗漏,在1963年秋,有薛城西刘昌庄均伟、均任,蒋庄维柱、维藩,约余及横山口存愈,赴沛邑联谱。彼时,沛东韩油坊村「维烈」任主编,决议派员赴山西洪洞寻找族谱,以考我族历代世系。当时推热忱族情韩楼「大彬」赴山西洪洞找谱,后由大彬寻来族谱。稽考世系谱载后汉术祖谱牒,其后裔散居异省异县甚多。我峄阳「开明」祖世系亦出于洪洞,今我族重修家乘,理应告知沛邑族众。今幸铜沛微滕峄邳六县族众世系均出洪洞,来此合编,峄阳族众实属厚望,续谱原委继承先祖发祥之源,启迪后裔繁衍之绪,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韩洛风 峄阳韩氏族谱序

“至1963年秋,有沛县韩油坊「维烈」挚意重修族谱,招集铜、沛、微、滕、峄、邳六县族众,共议重修族谱事宜。众均同意,佥曰:'我族系出洪洞,曷不派员赴洪洞寻找世系,以作稽考,免外族嗤笑我族后裔此次重修家谱有冒认祖先之嫌。’当时众推热忱族情「大彬」前往洪洞寻找祖遗后裔及累代谱牒,幸「大彬」不惮艰辛、不畏险阻,跋涉数千里,终将韩氏族谱由后汉(东汉)时代留下我族世系谱牒请来(详见赴洪洞请谱记,乐梖注),使六县族众世系均有稽考。此次重修家谱,合六县族众为一家,历代世系明晰,今后班辈排字统一,六县族众倡修均同一。斯举启六县族众为一脉,既有累代世系可考……”

——韩乐梖 重修合谱序

“至1963年春,族人沛东蒋庄维柱、维藩,刘昌庄均伟、均任,偕峄邑文王峪洛风、横山口存愈等众来商于余。余秉尊宗敬祖之心、合宗联谱之诚,乐输资财,以襄善举,谱事将成,未能脱稿形势稍变,谱事又寝。日前峄邑文王峪族叔洛风公,派弟乐宗、乐梖二人来舍确商峄沛联谱事宜,余知峄阳族谱重修功将告竣,五衷无限欣慰。迥忆六三年洛风、存愈两公莅临,曾几何时,存愈公已仙逝;洛风公年届八十七岁,幸身体健康,秉衡重修族谱,可谓曩昔。与「烈」洽谈:'一息尚存,誓将峄沛联谱定于实现’。谚云:'有志者事竟成’,若洛风公可谓符生平之愿矣。今吾年七十有七,查阅谱稿,喟然而叹,慨然而悲,寝食忧思。老之将至,神气衰薄,岁月岂敢多求,春秋亦不我待。敬查——留城支系实系「恩」公六支「浩」祖由洪洞迁留城,至「开明」祖世系三十七世,希峄阳此次重修,按铜、沛、微三县世系继续相衍……”

——韩维烈 重修族谱跋

——韩洛风 整理

“……我族韩氏历代亦有名士巨卿,载在史记。但后裔迁移异域,家道式微,对世系失考,碍难冒认,恐贻外族嗤笑。此次重修家乘,幸有沛邑族人「大彬」(1963年)在洪洞请来「术」祖谱牒,系后汉(东汉)族谱,距此已两千余年矣。拜读之下知峄阳「开明」祖确系「泰」祖之后,代代相传,世系不紊。因而招集铜、沛、微、滕、峄、邳,六县族众确商合成一脉,班字今后同一,世系详查,核定印刷族谱500部传诸后裔知。此次重修世系,明确无冒认祖先之嫌,今后续修知木本水源同出一体,不知者竟为冒认,不惟不知此次重修之旨,亦冤却当时诸公合谱之意,特为白之(廿公跋?)。”

——韩洛风 跋 於1991年孟冬

好,这以上是参与二修谱的其中几位修谱人的原话,已断句,各位看完之后对二修谱始末应该能知梗概(二修谱加挂洪洞世系,我有详细的长篇考证,不予公开)。我们接着再看“收族”我们的“总舵”古沛韩氏的谱序摘录。

“仕麟(即韩彦,古沛韩'始祖’)公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世安故土,生孟公、仲公、叔公。至明洪武初,孟公宦淄川,后为沛邑训导,遂家焉。子二,长名琼,次名瑶。琼公居南关油篓巷,生子六人,长四迁铜;瑶公居东关码路口,子失名,孙庸谨生子五人,长迁邳州,此北房之所由来也。仲公、叔公于洪武三年同迁海州,至永乐六年(记住这两个时间点),「田」公以「叔氏之裔」旋徙徐州北八十里泇河村,至伯川公始发其迹,世隆公叔侄相依,此南房之所由来也……”

——孟公“十八”世孙 韩大仑 民国八年古沛韩氏族谱总序开篇序(枣庄韩氏二修谱亦有收录,沛族原件不予公开)

古沛韩氏,本无世系族谱,康熙五年初叙家乘,因散居四方采访未到,未能载入谱牒者许多。至乾隆十二年又复重修,后值水患兵燹,老谱残缺不全。民国八年意欲再修,上系已无法找寻,仅就始迁之祖为祖,“徧约族人各开所记之世代,亦各就所知之世为支祖,并合著名为始祖几世孙,于是设局编纂,共勷勉修”,下分南北两房,是为近代古沛韩氏修谱之源起。

徐州古沛两房韩氏合修的民国八年谱(基本是咱们总舵目前现存最早最全的族谱了),本就是联谱。韩维烈族爷爷又在后来给失名的一些前人补上了名,就我手持的这部古沛韩氏族谱名册,且不从已知的古沛两房韩氏DNA样本说,就能发现明显问题,尤其是时间和籍贯上的错误,有的错误是在府志中有翔实记载的(修谱毕竟多数要“找”名人,而名人总是会被方志收录),是铁的事实。凭自己的臆想创造祖先他就会出现错误,而一个错误又需要用许许多多的错误再去填补,以至于修出的谱就会问题频出。

枣庄韩氏二修谱时,北房琼公瑶公世系,南房伯川公世系两房族人是均有代表参与的,在韩志武(术祖51世,沛县北韩坝)和韩怀玺(术祖51世,沛县东关马路口)同署的1993年《沛峄韩氏合谱总序》中,说:“1988年「维烈」因前功未成,乃再接再励,完成愿望。但年届耄耋,差错遗漏,未加校正,亦是美中不足”,用寥寥数语已经很隐晦在点韩维烈版的族谱有瑕疵,峄沛是带病联谱。

本人亦深耕徐州古沛韩氏族谱研究。因为族群关系和无意挑起争端,沛族族谱自身的问题,不再多讲、多解读,若非被收族,也不会掺和、多言他宗之谱,得罪之处,实在抱歉!

再接上期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执着的和古沛韩氏联宗?

答:“因为文王峪韩氏出微山,微山韩氏出沛县”。与沛县韩氏联宗/联谊,能够更远的寻根问祖,“慎终追远”,是我们二支的文王峪韩氏部分人至少从民国8年就存在的一个夙愿,以至于后来峄阳韩氏不惜自降高度,被一个人口远远少于我们的宗派收族。

开篇湘版序中说:“嗣经族叔金三公倡议整修,独输资财建立家祠,未及就绪世乱中止,而金三公遂亦长逝,良可惜矣”,在倡议修谱的鼎臣公金三故去的八年后,也就是民国8年,我族曾派韩秀瑔(秀理之三弟)来沛邀沛之韩氏“联谊”,后经协商,沛以其“方正兆宜传”,峄以其“建业正兆宜”班辈一致(因何一致?据何而定昭穆?),双方换谱一部,“以奠后世合谱之基”,此时峄、沛并未真正合谱(原因无记载,或许没有考到最近共祖)。后来(民国20年),峄邑韩氏创修了仅限于峄县的峄阳韩氏族谱,再后来时间来到了上文提到的1963年,两省三地族人又聚族而议重修族谱,因为那个微妙的年代,没有修成。时间再次来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过参考从闫集「有诚」家墙壁夹层中抠出来的微妙年代藏匿的神卷(二修记载,非我所言)及上次的底稿查阅,就有了这六县「合谱」的二修谱故事。

人物介绍:

韩乐封,韩煇家族系,字晋侯,又字戍卿,晚更洛风,字树青。玉书四公秀琠长子,擎宇公金梁之孙,载亭公培厚之曾孙。早年曾在中原大战时参加冯部西北军,后冯部溃败,整编随军转战湘鄂,历经八一三淞沪会战。两(三)次参与及主导修谱。

韩乐梖,韩煇家族系,字醒民,练长振东六公培纯之曾孙,化南公之孙,镜海公秀涵长子,秀涵公家业盛时有地两千亩,时沧桑变而散财保身。

韩秀涵,韩煇家族系,字镜海,化南公金丽长子,振东公培纯之孙,醒民公之父。

韩秀瑾,韩煇家族系,1877-1942,字钟山,金贡子,培正孙。

韩秀琯,韩煇家族系,字玉卿,擎宇公金梁之第三子,载亭公培厚之孙。

韩煇家族系之秀理、秀彦、秀瑶不赘述。

总结,通过树公和韩维烈的陈述中可以看出,二修谱枣庄韩氏加认祖先是话事人间的“两情相悦”,主观修谱的能动性或许已经大于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不能仅仅说是北房韩氏忽忽悠悠了我们。

番外篇——姬姓韩氏的文化源流

申版序节选

“古韩氏乃姬姓之国。昔周武王封其少子於韩,为晋所灭。后晋曲沃桓公之子万,食邑于韩,肇基韩氏。其地即古之韩原(后改为山西同州韩城县)是也。

万四传至献子厥,始秉晋政;厥三传至康子虎,灭智氏而始强;康子再传至景侯虔,与赵魏三分晋室,而为诸侯;虔六传至宣惠王,始称王。宣惠王四传至韩王安,遂灭于秦。凡为侯者八十年,为王九十四年,乃以国为氏,则韩氏之族著焉。

秦汉以来,虽族姓番衍而阀阅不振,唐之昌黎、宋之相州,文名功业虽极一时之盛,不数传而半归零替。呜呼!韩氏其衰微已哉。”

——韩殿申

“夫宗法之行,有姓、有氏。姓纪其源,而氏以析其流”。

历史上周朝前后曾出现过两个姬姓韩国,第一个韩国在周平王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57年),为唐叔虞(姬虞)之子燮这支的晋国所灭,《大雅.韩奕》里说的韩侯就是第一个韩国。

今天韩氏后人崇的韩武子韩万,说的是三家分晋的第二个韩国的上系源流,而姬姓韩氏与他的母国晋国关系直白的讲就是庶代嫡权、乱臣篡位再篡位的过程,跟田(陈)氏代齐一样,都很德尔忒。

篡位的第一次:唐叔虞后人的晋国传至晋昭侯时,昭侯被迫把曲沃封给他叔叔姬成师(即曲沃桓叔),晋国由此分裂为翼和曲沃两个政权,都城翼城的晋昭侯为“大宗”(之前晋殇叔就搞过一次篡权被复政),曲沃的桓叔为“小宗”,后来曲沃系的曲沃桓叔祖孙三代先后沙害晋国大宗五位国君,曲沃小宗代替了嫡系大宗,由是曲沃系成为了晋国的新君主,史称“曲沃代翼”(或曲沃代晋、曲沃篡晋),这是乱臣篡位的第一次。曲沃桓叔姬成师的庶子姬万在征战过程中战功卓著,还与其侄(即曲沃武公)联手沙害晋国国君叛乱成功,他侄一高兴就于公元前679年把他封在了韩原,姬万以封地为氏,后称韩万,谥号韩武子,这就是大韩氏后修的通天谱里的受姓始祖由来,是作为多民族、多源流韩氏中最普遍的一种得氏源流。

篡位的第二次:曲沃系成了晋国的新大宗,韩原系的小宗随着血缘越分越远,只能做臣子,自是不甘心。韩万传到玄孙韩厥(谥号韩献子)这一辈,开始成为晋国的正卿,接着又传传传,可以与晋国其他大族共同把持朝政了,到了公元前453年与嬴姓赵家、姬姓魏家合伙灭了智氏,这是分水岭,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开始形成。又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封晋国的臣子韩虔(韩景侯)、赵籍(赵烈侯)、魏斯(魏文侯)为诸侯,晋国国君最后连一城都没得玩了,晋灭,本就篡政上台的曲沃系,又被其支派曲沃-韩原系篡政,建立了第二个韩国,这就是本段开头说的乱臣篡位再篡位的过程。“三家分晋”和“妫陈代齐”而七雄出,由是拉开了彻底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

关于大宗、小宗,《礼记.大传》里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个人认为,继别立宗,“继别”都是相对变化的概念。如果分支以别子为祖的话,继别的就是大宗,诸弟称为小宗,相对变化而已,唯一不变的就是嫡长,有百世不迁之宗(大宗),有五世则迁之宗(小宗)。“大宗与小宗”、“嫡出与庶出”,先天条件制约了同父兄弟们的将来命运,而不服命运安排想靠自己争取的兄弟,往往就上演了这种争斗。历史中的真实人性,有的就是如同《竹书纪年》中记载的那样肮脏,儒家诋毁《竹书纪年》何尝不是教化大家循循有礼,让世人都按套路出牌,利于封建统治长治久安不是?

对于超越峄阳韩氏族谱的文化氏韩范畴见解,就不是我所擅长了,我也是初学者,个人理解,一家之言,如果说的不好、不对,还望各位指正。

文王峪韩氏名声盖过峄阳总韩的原因

一、文王峪村是峄阳韩氏中人口聚居最多和后人分布最广的二级分支村庄。

作为枣庄韩氏人口最为强烈爆发过的二级分支村庄,人口扩张和扩地,使得从清末就开始往外大量分迁人口,很多村子韩氏族人祖上本就来自文王峪,可能给人们以先入为主的假像。文王峪韩氏人丁兴旺的背后,能生和富有固然是一方面,个人认为更多的是所处在的是封闭环境中,可以抱团取暖,格局不会被轻易打破。而因生活窘困分迁流寓各地者,颠沛流离,加之多时局不靖,乞食甚之困难,很难有人口的爆发。

二、文王峪韩氏,在清末民国年家族声望盛极一时。

峄阳韩氏各支,家族发迹较晚,同时期如南常褚氏、牛山孙氏早已经成为峄阳大族,人才辈出,增廪贡举多不胜举,甚至早年还出过进士,而峄阳各支韩氏仍在默默无闻。直到清末文王峪支派中的韩煇一脉,以勇武著称,应乱世脱颖而出,解县城围,弹压匪乱,深得僧亲王赏识,峄阳韩氏中的最代表支系文王峪韩氏才被邑人所耳熟能详,至今峄北滕东南坊间仍流传着履中公韩七的传说。峄阳韩氏所有的盛名,几乎都是文王峪韩氏乡团给予的,过去在老峄县,只要提到韩氏家族,很多人就会问上一句“是文王峪的吗”?由此可见文王峪韩氏的影响力。

三、文王峪韩氏两次主导修谱。

文王峪韩氏因家业兴盛,族众甚多,创修家谱的意愿尤为强烈。两次创修谱的主导人韩秀理和韩乐封都来自文王峪,都是韩煇的直系后人。文王峪村两次主导修谱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虽然很多族人不知文王峪韩和峄阳韩的基本关系,但要问他们在哪里续的家谱,恐怕就无人不知了,这很容易让族人以为枣庄韩氏出文王峪。

四、族人大多接触不到族谱。

二修族谱只有500部,一修现存族谱更为稀有,很多族人连族谱都分不到、看不到,无形中提高了家谱的认知门槛。

这四点原因,应该是大家峄阳韩氏和文王峪韩氏,傻傻分不清的原因。

测绘与收族——两次修谱标记村庄的缺点

作为一名历史和地理的爱好者,对于研究地图、定位村庄坐标,有着天生的热爱。

在翻阅族谱名册的时候,发现以前的族谱族人分布地村庄几乎无所属的乡、社注明,且无毗邻的山川、村庄参考说明;续修的族谱依然不注明区、乡镇。此为大缺点!对于辨识度较低的村庄,即便没有岁月变迁,族人也多不知族谱所云地点为何处,比如像韩庄、韩楼这种地名多到令人瞠目结舌的村庄。又比如四支的檀泥河,谁能告诉我是现在的哪里?再比如长支的外(万)庄、二支的斗(陡)沟,您能想象出他们今天归谁管辖了么?没有比这个更不利于收族的了吧?

以后再修族谱,在注明所在区县、乡镇街道、毗邻地,便于后世有地志沿革可查的同时,还有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就是分布地村庄、祖茔下面要用经纬度备注,要精确到秒,需要注明海拔高度的请注明,这种标记方法无论怎么沧海桑田、拆迁改造,都永不过时(我早已应用这种方法来标记我们小分支的分布和林地坐标了)。

关于不入族谱支说明:

兹就本支辛召乡李峪、韩庄,平邑县石门、张庄、柳树庄、五里庙,费县英家口、官寺、北山等村之族人不入此谱之原委一并说明,原谱虽列以上族人由韩庄迁,韩庄班次学法瑞福,但均未列世系,为之而争。后观韩庄于1950年杏月下浣谷旦碑谱:“处士,韩大公讳耀光,字晓亮。二支6世孙学俭、7世孙法元、8世孙瑞昌、9世孙福君、10世孙继江,11世孙邦亮,下注建业正兆宜等20字的班次,可见“继”字辈等于“荣”字辈,此次采访该后裔强调碑谱注错,强争世系,我族大众坚决摒除,望后裔续修秉衡,切切记之!

——见二修谱卷首第71页

“咐今后重续族谱时,有不在此次谱系要求入谱,秉衡者希加考虑,不可轻自收入,贻族中后裔怨言。”

——洛风

“民之不忘”——韩甸湘墓考

才高虑远司文衡,费尽心思事竟成。

先祖自今恩泽显,子孙以后振家声。

修编世系传千古,纂绪精神慰一生。

睦宗和族施仁厚,心地光明秋水清。

——鸾章焕文氏 颂漱亭三兄

碑文正面——记者孔浩先生摄

背面墓志——记者孔浩先生摄

碑文细节

碑文细节

昔年族高祖经堂、漱亭诸公创修峄阳韩氏族谱,漱亭公厥功至伟,然公之传记阙如,觅行状事略而不得。

今幸遇公之外系后人表叔孔公浩,热心宗族,兴心述事,始知一二。漱亭公早年上进好学,求学于省城、北平,青紫拾芥而未仕,于省城登充律师。后复回峄居,县宰倚为臂膀。公生平急公好义,庇庥一方乡里于危难;敦宗睦族,创修韩氏族谱传后昆。余闻孔氏所述之概略,顿觉公之形象已跃跃纸上。又恐物转星移,岁月变迁,公之隐德、嘉言懿行而不彰而湮没者,是谓不可不表也。

今将漱亭公墓表整理如下,示崇高景仰与不忘也,按,

《峄县大律师韩公甸湘墓表》

公韩氏,讳殿湘(庠名甸湘,族名殿襄),字漱亭,金城公永固之季子,俊卿公士秀之孙,光宇公之曾孙也。(高祖馨远公廷芳)自阳关湖(今岩湖,迁和顺庄孙姓岳家,至曾祖光宇公景明时由和顺庄迁魏家庄,又)迁居姬家村,卒葬村北,艮坤向;俊卿公由姬家村迁居横山口,卒葬横山口村东,卯酉向;金城公葬于横山口东南山下,丙壬向,皆有碑记。

公幼嗜读书,早游泮水(光绪二十八年考入文庠)。科举停止,便入济南专门法政学校,毕业后两赴北京,考入高等文官,均未就职,旋在济南登充律师。

民国八年,乡里匪乱,公携眷避居峄城,屡蒙县政府聘办清乡,陈、刘各县长咸器重之。经众公推为教育会长,兼育幼院董士,成绩卓著,无不称道。

民国十七年闰二月二十四日,奉军守城,南军(北伐军)围攻,枪林弹雨达七昼夜,公同教育局长张某(门生张捷三),面邀伯神父从中解说,双方罢兵,閤城性命使得安全。峄城人士感激公德无以为报,遂在南门外勒碑纪念,谓为:“民之不忘”云。公之热忱,概可想见。

民国二十年,公同族兄秀理(履中七公之孙)倡修韩氏族谱百余部(为八十部),复启宗派“建业正兆宜,怀本丕元祥;修家启懋俊,延学瑞泽长”二十字,以示衍传,剞诸谱牒,亦盛举也。

德配王孺人,年五十八岁寿终,生三子一女,诸孙林立,咸为积德之报不信然乎?

公时年六十有八,立意修碑,以慰身后,嘱余为文,谨撰概略,勒诸砺砥,以垂不朽!

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申 四月上浣

癸卯科举人褚子临 顿首拜题

己酉科拔贡陈本泉 鞠躬敬撰并书

何以扬名?何以显亲?

“吾家近来耒耜、诗书两凋敝矣……今作家教数则,勒诸卷端”。

——族谱凡例节选

回看我峄族韩氏自前明洪武间由留城避水患初迁峄之韩庄能考证以来,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近500年的时间里,我们家族连举人都没有出过,对于“望族”是不能想象的,是真正的历代式微!唯一正途功名得来的高阶职官,就是我们二支二房的六世祖韩得文,他也只是以贡生身份在清世官终府同知(地级市二把手)。而今,我族族人可有两院院士?可有中直几关遴选干部?正视自己的家族历史,正视差距,才能厚积薄发。

虽然现在成功的途径已多种多样,读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不读书更没出路,尤其是想要入仕、跻身国家干部行列,读书恐怕仍是唯一的途径。敦促吾族后人多学习多读书,将教育重视起来,才能有更多的可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才能更好的光宗耀祖。

复盘——忐忑矛盾的我

瑕不掩瑜,功错两相说。任何话题,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想古人所想,就是耍流氓。创谱、修谱都是大功绩,从来不反对正常形式的文化氏韩宗亲联谊交流,对于分裂宗亲和在宗亲中追名逐利既无能力也无兴趣,只是坚持客观事实,把族谱中记载的故事用白话讲给族人听而已。

从内心来说,也不想挑起任何争论,不想挑战族老的权威,但重考族谱、给族人科普,他就会冒犯到族老的权威,这让我非常的矛盾。很多内容,都是在压着红线、克制着自己去写,我并没有把峄族族谱和沛族族谱解读的“淋漓尽致”,算是留些美好吧,我何尝不希望族谱是族老所以为的,但真相却有可能会是令人失望的,我说的这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写了就会得罪人,真是抱歉。

不管是血缘的,还是非血缘的,不管是合族、合谱的说法也好、是联宗、联谱的叫法也好,我个人觉得,他就像拜“仁(把)兄弟”,既然族老头磕在了那里,论出了世系辈分,族脉之谊该认必须还得认(“共祖”另表),不能影响正常的文化氏韩宗亲交流。

关于枣庄韩氏三修之谱

不建议近年三修族谱!

首先,是近年没有修谱的必要。修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距离1993年二修谱完成才不到30年,并没有三临辛未,最多不过增添两辈人。一修谱已经修的足够好,二修查遗补缺,补充收族遗漏宗亲和增添后世。近年启动三修意义不大,不要为了自己的垂名,白白浪费社会资源,动用人力物力,与国家号召节俭、与主义的价值观也不相符。

其次,是修谱的传统单一方式已经被改变。在分子人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DNA技术已经能够解决问祖和联宗之谜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已不再是问题。时代已经完全改变,古法酿制族谱的“冷兵器时代”真的回不去了。随着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的不断丰富,共祖关系不断优化、细化,DNA在不可逆的影响着家谱编修的走向态势。不要再造无谓的“通天谱”,去创造祖先来对接受姓始祖,我能理解重修谱人总是想超越前人的那份雄心壮志。

从文化文字记载方面,峄阳韩氏的历史就这么多了,我已经把峄阳韩氏的文化源流说的明明白白,没啥需要再研究的了。要比编故事伪造族谱我更能编,而且我一定会注意不让某个时间节点不该出现的迁徙村庄或人物,提前出现在特定落款年代的族谱中。

从血缘角度,我能通过DNA样本,把族谱中埋下的伏笔、疑点等个中环节逐一打开,用俯瞰的上帝视角来解读族谱,这就是科技赋予的力量。双向溯源,是如今谱牒研究应该具备的基本治学态度。DNA样本量,是研究族谱的基石,没有更多的DNA样本分析,谁都不可能有对族谱研究的更进一步推进。

修谱要对历史负责!要对后人负责!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修好建业正兆宜以下的世系,比去追溯一个你靠传统手段永远都不可能溯出留城的祖先,要更具现实意义。文字源流不可考就是不可考,传统修谱修到开明祖就到此为止吧,不要再给祖先乱安排爹,不要再往上修了,请给予枣庄韩氏和开明祖尊严吧!!!

——峄阳韩氏开明祖十八世孙 建瑞 敬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谱的写法
沧县高川韩码头刘氏族谱序
家谱序言范文欣赏㈡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
【文氏分布】江西省萍乡横岭文氏
如何写家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