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苦行僧”梁晓声

周淑娟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的阅读,从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过渡到他的精选散文集《人间清醒》。把一个作家的小说和散文结合起来读,也许更能触碰到他的精神内核,加深对作家的了解、对作品的理解。

《人世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2019年以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那一年,梁晓声正好70岁。小说以工人子弟周秉昆(周家次子)的生活轨迹和婚恋故事为线索,聚焦式描摹了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史诗般呈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而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又实现了文学和影视的相互成全和携手开拓,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

梁晓声1949年9月22日“出生在哈尔滨市安平街一个人家众多的大院里”。他生于穷困,长于穷困,父母亲都是文盲,父亲十几岁时随村人“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市,后来成为“大三线”工人,几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提起父亲,梁晓声说“父亲对我走上文学之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看'闲书’是他这位父亲无法忍受的'坏毛病’”“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训斥和惩罚”“父亲是将'过日子’的每一样大大小小的东西都看得很贵重的”。所以,梁晓声说“父亲是崇尚力气的文盲”,而母亲和父亲不同,是“崇尚文化的文盲”,因此成为梁晓声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在家里,母亲给孩子讲故事听,孩子得到文学启蒙。梁晓声回忆道,“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大多喜欢悲剧”,“我于今在创作中追求悲剧情节、悲剧色彩,不能自已地在字里行间流溢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可能正是由于小时候听母亲带着她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讲了许多悲剧故事的结果”。在学校,梁晓声受尽白眼和冷落,所幸遇到了一位孤独寂寞却教育有方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解课本,锻炼了他讲故事的能力。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梁晓声的欣赏水平还停留在语文课本和民间故事的层次上。此后,长他几岁的哥哥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他的文学引路人,“哥哥也酷爱文学。我对文学的兴趣,一方面是母亲以讲故事的方式不自觉地培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受哥哥的熏染。我读小学时,哥哥读初中。我读初中时,哥哥读高中。……哥哥的《文学》课本,便成了我常常阅读的'文学’书籍。哥哥无形中取代了母亲家庭'故事员’的角色。每天晚上,他做完功课,便捧起《文学》课本,为我们朗读。我们理解不了的,他就耐心启发我们。”

因为渴望读书深造而不愿辍学上班,梁晓声这个品学兼优的兄长、梁家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成为父亲眼中的“不孝之子”。同一个人物,却是母亲眼中的“理想之子”,也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好苗子——他的同学和老师都认为,“他似乎是天生可以考上北大或清华的学生”。不幸的是,上大学时他疯了,风华正茂的他住进了精神病院,一住就是几十年,成为全家永远的痛和牵挂。

母亲临终前,希望长子和她一块儿去死却又无法带走长子,把长子托付给梁晓声却又担心拖累梁晓声——

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永远在精神病院里 ……”当天午夜,母亲也“走了”……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命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高兴得像小孩似的笑了,他说:“二弟,我好想你。”算来,我竟二十余年没见过哥哥了,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 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心里连说:哥哥,哥哥,实是对不起!对不起……

此后,梁晓声动用平时不敢用的存款在北京郊区买了房子,先把哥哥接到北京,接着动员老家邻居“二小”照顾哥哥,后来“二小”回哈尔滨探亲时不幸身亡。出于无奈,梁晓声只好再次把哥哥送进精神病院,约定等他退休后再把哥哥接出院,“咱俩一块儿生活”。

多年以后,当那个儒雅清秀的青年变成了丑陋迟钝的老人,当成为著名作家的梁晓声终于鼓足勇气问哥哥“当年为什么非上大学不可”时,哥哥的回答令人震撼也令人汗颜,令人心疼更令人痛心:“那是一个童话。妈妈认为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改变咱们家的穷日子。妈妈编那个童话,我努力实现那个童话。当年我曾下过一种决心,不看着你们几个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了,我自己是绝不会结婚的……”

哥哥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或者说,是什么压垮了哥哥?是时代还是家庭,是环境还是个人?因为穷困还是因为责任,由于敏感还是由于粗暴?至于答案,我无法给出,还请读者朋友们自己到《人间清醒》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吧。

文字是苦涩的,文学是美好的。梁晓声是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苦行僧”。读过他的小说,读过他的散文,我也才多少明白了他“一半烟火,一半清欢”的人生智慧从何而来,他“一半清醒,一半释然”的心灵又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斑驳底色。

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平民化风格和寓言化风格,是梁晓声独特的创作风格。山东文友说,在《人世间》中,梁晓声以自然之眼观世,以自然之舌言情,深入尘世而又超脱尘世。

媒体人字农把梁晓声的《人间清醒》和陆庆屹的《四个春天》放到一起读,读出了生活的毫无逻辑。同样是散文,一个是北方冰天雪地般沉重冷硬,一个是南方斜风细雨样轻松清新——前者是《人间清醒》,后者是《四个春天》;前者是交响乐,后者是小夜曲。同样是才气,有的才气是在苦难中泡发,有的才气是在温柔中孕育——前者是梁晓声,后者是陆庆屹;前者是如椽巨笔写宏篇,后者是蝇头小楷写册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梁晓声
董宇辉,抱住那个梁晓声
那个因为分了30万,被母亲哥哥送入精神病院的女孩,最终选择出家
葱不辣,蒜不辣
因分了30万, 那位被母亲哥哥送入精神病院的女孩, 如今已绝望出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我的故乡是书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