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薛城文史★第十辑》入选作品(25)丨一千里″回家'路,六百载思乡愁之世家汇语

【编者按】《薛城文史》第十辑,以记述发生在薛城的事件和人物为主,涉及领域和内容不限,反映薛城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风土人情以及文化渊源。开设“古薛史话”、“往事钩沉”、“人物春秋”、“红色经典”、“城市记忆”、“记住乡愁”、“民风民俗”、“民族宗教”、“非遗传承”、“世家汇语”、“家乡味道”等栏目。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抢救、挖掘、收集、整理薛城的珍贵史料,做好《薛城文史》第十辑的征稿编辑出版工作,″是说新语'即日起陆续编发部分入选作品,以飨读者。″是说新语'继续欢迎社会各界赐稿,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按″栏目'投稿。——编者

作者:张联东 【引 子】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作为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承载着难解难分的寻根情结。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历史舞台。据史料记载,14世纪中叶,元朝失政,兵燹战乱,水旱蝗疫,百祸纷至,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而山西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吕梁之阻;南有大河之堑,北有大漠、雁门之蔽,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密集,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189万,河北人口189万,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从人口密度来看,洪武十四年山西每平方公里平均27人,河南每平方公里平均12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明朝诞生之际,为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充实中原,统治者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开垦荒地”之策。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明统治者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登记造册,组编列队,发放川资,移民18次,人数逾百万,迁民遍布京、冀、鲁、豫、皖等18个省、500余县,涉及1230余姓,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旷古绝今,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而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在中国的移民史上,洪洞大槐树被认为是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迁出地之一。枣庄地区在明清时期原隶属于滕县、峄县。1980年,枣庄市对全市自然村考察中发现,仅滕县1223个自然村就有明初移民建的新村687个,原有的173个村也多插有移来的晋民,还有363个自然村都是后来建的村。从滕州现存户藏425部族谱和碑文中看出,有115部族谱记为明初迁入滕籍,有225部族谱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滕落户的。今位于陶庄镇奚公山南的奚村,原隶属于滕县治辖,山清水秀、土壤肥沃,这里就是奚村张氏先祖张良(字恭让)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移民山东滕县的首迁之地。654年的迁居史,654年的思乡愁,作为拥有近十万族人的良祖后裔时刻记挂着那遥远的“根”。【出 发】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只有到洪洞才是“回家”。时间追溯到2015年2月24日,奚邑张氏文化研究会在三百余名族人代表的见证下正式成立,随即奚村张氏家族文化研究提上了重要日程,特别是随着国家倡导的“看得到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系列政策的实施,家人们对“根”文化的研究尤显得迫切,家族成员对“良祖迁奚”这一历史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然而三年新冠疫情阻挡了人们寻根的念想。奚邑张氏文化研究会在疫情刚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划,组建了张良后裔奚村张氏族人赴山西洪洞寻根团。2023年3月3日( 癸卯二月十二日),来自奚公山周围12个村、27位族人代表(奚村:张传顺、张联锁、张联东、张庆东;南辛:张立仁;吴村:张庆洋、张永立;千山村:张百义、张传生;河北庄:张传柱、张传存、张联义、张臻、张庆云;匡腰村:张百平;洪洼村:张辉;西托前:张家用、张庆真、张永久、张珑;茶棚村:张家平、张茂坡、张茂田、张慎勤;班井:张运超;金马:张士海)带着寻根祭祖的思乡情怀,乘上包车踏上了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寻根问祖的圆梦之旅。窗外的景色随车行一闪而过,车上的族人思绪万千。经过9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深夜子时融进了山西洪洞县城区。大家分头住下后,很多族人非常激动,有的彻夜未眠。3月4日一大早,大家匆匆洗漱完毕,简单用餐后迫不及待地前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随车跟随寻根团的政协薛城区常委张联义充满期待地说:越走近洪洞大槐树,越会不自觉地回想起那个被求解过无数次的问题:600年前,大槐树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我要和族人们一起去探究先祖张良出发的地方,用心去感悟先祖张良离别乡关千里之外创业的艰辛。

【寻 根】早春之季,乍暖还寒。洪洞当地导游早已等候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门口,她向我们表达了欢迎“回家”后介绍:大槐树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等四大主题区域,设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同源渠、千年槐根、祭祀广场、洪崖古洞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大槐树根雕造型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真根雕大门,其根深蒂固,树干粗壮,虬枝上扬,彰显笼盖四方,阴庇天下雄伟气势,一下就抓住了寻根者的心,并为之震撼和惊叹。我们拉起事先准备好的“山东薛城奚邑张氏宗亲赴山西大槐树寻根团”的横幅在门前合影留念,这也标志着寻根团迈出了寻根逐梦的第一步。穿过沧桑斑驳的“根”门,迎面看到一垛红黄相间、中心题有“根”字,左右配以“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大字的影壁。“根"字照壁,凸显书写者艺术之高深;部首“木”字旁的上部,是一个摆臂迈步前行的“人”的象形字,形象极为传神,再现了人之行进状;根的右部一撇形成反笔,与“那”笔形成迈出的大腿,一个根字通过笔划的变化,便把迁移暗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跟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一行穿过莲馨、槐香、鹳鸣桥,来到了大槐树下。据史料证载,李世民贞观二年,曾在此建广济寺,旁边已有汉朝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600年沧桑轮回,大槐树几度枯荣,而作为移民对故乡情感寄托的大槐树,现在已经是第三代。400多年前第一代大槐树被汾水冲毁,在其旁边又长出同根第二代槐树。二代槐苍老枯朽,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虽有钢铁护佑也未能复生,但高大挺拔的气势依稀可见其400年岁月轮回。三代槐挨着二代槐,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寓意着“一代更比一代强,四面八方皆兴旺”。当年古槐虽已不复存在,现今的大槐树公园扩建了许多相关设施,古槐纪念处香火袅袅、人烟旺盛。寻根团成员一行也虔诚地请香烛、摆供果,跪拜还愿。大槐树作为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象征,凝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寄托着外迁后裔们对故土的思恋。当年的阳光驿“天涯各寄旅,树下共寻源”。徜徉在园中,随处可见与道,站仍浮现着官差们骑马传递移民圣旨的匆匆幻影,导游的讲解不断在脑海中回放,游走的思绪聆听时光的足音。“天涯各寄旅,树下共寻源”。徜徉在园中,随处可见与族人们有着同样思绪的游子。他们虽历经十几代、数十代的人世变迁,思念故土之情却依旧未减。站在移民浮雕画像前,我们凝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移民浮雕人物的表情,仔细诵读着浮雕上的文字,追溯着明朝那段移民大迁移。是啊!大槐树作为中华儿女寻根追溯之地永远的留在了外迁后裔的心中,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将永远地留在移民先祖的记忆里。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离开家人有多久,家永远都是你无法割舍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你无法遗忘的东西,那里有你的亲人,那里有你的根!【问 祖】良祖是如何离家迁移的呢?让我们从《大槐树移民》的情景剧中找寻答案。

远远的就听到一位“老人”悲怆的声音,循声而去只见大槐树下正在上演着明朝大移民的场景,那悲壮的曲子,移民们恋恋不舍故土的眼神,以及官兵的骄横,把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许多游人情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眼泪。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官府以“皇帝”要颁布好消息为由,将十里八乡的民众骗往大槐树下集合,民众不知缘由相继来到大槐树下等待官府公布“好消息”,结果却等来的是朝廷颁布的“移民诏书”,诏书说由于本地人多土地少,加之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为了百姓今后的生活和家庭幸福,要求凡百姓五口之家留二,九口之家留四,其余家人全部都要迁移他乡。百姓们得知上当受骗,哭天喊地不愿迁走,远离家乡,有的到大槐树上系上相思红绳,有的则折槐枝留作纪念。迁民们在大槐树下分别,一对亲生兄弟各捧着一尊祖传的佛像跪拜分手,许诺若干年后为让子孙们以佛像认亲归宗;牛姓兄弟把家里的一口铁锅打碎,兄弟几人各拿一块碎锅片,将来好让后代子孙用对锅片的方式来做认亲的证据。为了防止迁民们半路逃跑,官府用绳子将迁民的双手捆绑起来穿在一根绳子上,押解上路;临走前,迁民们正跪在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旁,手捧着家乡的水和泪水一起下咽,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带上家乡的一罐水,以作路途之需;有的妻儿老小在给被官兵绑着手的亲人喂饭;不愿意离家的百姓在官府眼里就是刁民,被官兵用绳索牵缚着强迫他们上路,面对官兵的看押,迁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流露出愤怒的眼神,一步三回头痛苦地离开家乡……这是怎样一场悲壮大移民啊!奚邑张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珑这样回忆当时的感受道:“这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景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内心震撼、感动落泪,至今我犹念不忘、感动不已”。爱奚邑义工联盟会长张家平也感叹道:“良祖自平阳府而来夹在其中,情愿吗?甘心吗?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受到什么程度难以揣透,不得而知;迁移之路千里遥远,背乡离井,远离亲人,跋山涉水,一路与自然斗、与困难斗、与饥饿斗,艰难至极我等无法想象。”【祭 拜】走过祭奠广场,拾阶而上就是“祭奠堂”,这里主要是供人们祭奠先祖的场所。步入大堂内,祈祷声、交淡声、唏嘘感叹声混杂着浓愁进入游子的肺腑,迎面的一副楹联将人们带入深深地回忆之中:“古槐永系故园情,老鹳常牵游子梦。”这幅楹联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先祖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也体现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大厅正中供奉着“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位”,神位两边分别摆放着“三牲”(即牛羊猪)、“时鲜”(即不同时令的鲜果),以及“帛”供品。任教兴城中学的南辛族人张立仁虔诚地上布施,在那专案簿册中留下了自已的姓名,并得到了姓氏资料和有关姓氏文化研究书籍的赠品。穿过“祭奠堂”便到了“献殿”厅,这里是祭祀活动举办的场所,也是人们摆放供品和祭奠先祖活动的地方,厅内分为10个区,分别供奉着中华1300多个姓氏祖先者的牌位。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家族成员找到了张姓的牌位,并依照祭奠厅的规定双手合十对着牌位虔诚的三鞠躬,以此缅怀和感恩我们的先祖对张氏后裔的养育之情。祭奠完张姓祖先牌位后,寻跟团成员又来到了“中华姓氏苑”,这里介绍了中华每一个姓氏的来源、姓氏氏祖者姓名以及姓氏发展演变历史,也记录了上千个明代大槐树移民姓氏,包括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是追溯家族来源和血脉关系的有力证据。【梦 回】在从“老家”洪洞返回薛城的途中,现年85岁、居住在茶棚村的奚村张氏族人张茂坡感叹道:“打小爷爷就讲,我们的老家在山西,始祖张良就是从洪洞大槐树迁到奚村的,几百年后一辈一辈人又迁到茶棚。这次去山西洪洞,终于寻到了老祖宗生活的地方,也算是圆了家族几代人的梦吧!”说到这里张茂坡的眼眶有些湿润。“宗朝万水实同源,敬发千枝归一本”。经此一行,总有一种意境在我们心中被唤醒,仿佛看见了祖先真切的形体和闪耀的灵魂,感到把祖先与自身混为一体的力量,使所有人为加入种族根脉的延续而心潮澎湃:族姓常青的大树下浇上了自己的心血热泪,希望繁花结果光宗耀祖的愿景。这种相互的灌注与滋润,在寻根团成员的心灵上奋然升腾一股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本文借用原枣庄矿业集团工会主席、金马张氏族人张士海的话结束此文。赞曰:奚村乃风水宝地,良祖择之,开基破土,至今654年,如今枝繁叶茂,裔孙十万之众。上苍有灵,奚地吉瑞,祖上宏德,在与时俱进,共圆中国梦的前进路上护佑不息。此次寻根之旅,每一位家人不仅找到了心中的“根”,更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们会向树叶一样,不仅生长,还要用行动回报“根”的滋养。作为每一位家人,都应该走进大槐树,寻根问祖,因为来到这里,才是真正“回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故乡何处槐下寻根 山西洪洞举行祭祖大典
谈古论今话山西2021-7 寻根问祖山西洪洞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游记之一棵最有名的树
“根祖之乡”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五千人祭祖
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812个姓氏从大槐树下出发,有你的先祖吗?
山西旅行记 · 洪洞大槐树 || 作者 任笃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