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捷:标满文学自信的人生地图

幽深陆家巷

没有谁像海安小城走出的著名作家丁捷那样,写出了人文陆家巷。陆家巷虽然是海安已然故去的寻常巷陌,但它鲜活在丁捷的生命里,至今,源源不断地生长着精神。

“陆家巷在韩国钧故居边上,小院错落,门户紧挨,里面居住的大都是海安县城的名师,一些戴着厚厚眼镜,每天起早带黑,徒步到海中上班的传统知识分子。陆家巷因而如同其主人,有一种淡而雅的气质、深而远的内涵。

从瞥见他的第一眼起,就在心底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缘分感,一份绵延的依傍感,令我经常有一种要从教室的走廊上起飞,穿越到这个巷子的冲动。”

这是丁捷就读海中时的切身感受。每次出校门,都会习惯性地看一眼陆家巷,“目光深邃”,“望得狠狠”,然后才会融入小城浓郁的文化氛围,电影院、文化馆、新华书店、报刊亭……然后,丁捷以陆家巷为题材的作文竞赛获奖而保送进大学。然后,丁捷以陆家巷为背景的长篇处女作《如花如玉》出版。然后,然后,丁捷依然勤劳笔耕,依然放不下心中的陆家巷。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童年”,其实说的是童年里刻骨铭心的文学根源。对于早慧的丁捷来说,值得记忆的可能太多,有父亲的自行车杠,父亲提包里的《青春之歌》、《茶花女》,父亲单位宿舍后小河寂寥的芦苇风声,肯定也有雅周镇倪庄初中读书时发表作品频频收到稿费引起的小镇喧哗……

但是,我相信,在丁捷的文学记忆里,最沉的那头,一定是陆家巷。当他已经成为获得国际性声誉的著名作家时,依然希望在那一系列称谓中,加上一句“海中校友”。他常常想象自己回到母校,坐进教室或站在长长的走廊,情不自禁地翻开那些被同龄人翻烂了的书刊。把头埋进文艺的一代伙伴写满读后感的纸卷里,深呼吸着墨与汗的混香,听一听当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同学们写的都是‘作文’,只有丁捷例外,他写的是‘作品’。”抚摸一下县城文化局老局长赠送的笔记本和钢笔。再感受班主任故意粗俗而亲切的鼓励,“快锹儿,写得不丑啊……”

沉沉的那头,还有丁捷同伙伴们一起创办文学社,组织社团,发疯似地阅读、创作、交流,以及他们追寻小城文星夏坚勇,包括诗人徐泽脚步的那么一丝微甜、一点热臊、一种麻醉,一些如今追星族们无法理解的畅快。他开始尝试写诗、散文,写得最多的当属青春文学,大量作品发表在《青春》、《萌芽》、《知音》等杂志、报刊,甚至还老气横秋地写文学评论,引得编辑对他的“先生”称谓。

中学生的丁捷是人生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因为大量发表作品,当选“十佳校园小作家”,入选团中央青少中心“中华杰出少年”。高中生的丁捷得了二十几个省级以上作文竞赛奖项,海中把他的奖杯和大照片陈列在校史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一举夺得江苏官方组织的全省作文大赛散文头奖,引起文学界和江苏教育界广泛注意。那时候,小城和文学界都知道一个名叫“晓波”的早慧诗人和作家。语文报等专程采访他,少年文艺、中学生文学、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刊等当年的明星报刊争相推出他的作品专辑。

就这样,丁捷获得保送大学的机会。不可否认,“杰出少年”有些偏科,放在今天,考一个理想的大学并非易事,但那时的开明风气非但没有让才子折翅,还丰满了他的羽毛。这期间,丁捷同时获得安徽大学等几个大学伸出的橄榄枝。安徽著名作家江流先生、剧作家石见先生在安徽媒体上刊发了丁捷的多篇作品后,留意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小作者,他们亲自写信邀请丁捷到黄山参加一个笔会,并推荐丁捷到安徽大学写作实验班。而在南京的作文颁奖会上,丁捷从副省长手中接过奖杯,走下领奖台时,著名文学教授何永康老师,时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王臻中先生,以及校长谈凤梁教授,围住了这位来自小城中学的“文学天才”,热情地邀请他进入这所百年学府中文系学习。从此,丁捷开始了古城南京的大学生活。

丁捷在新疆工作期间花了很多精力关爱民族地区的孩子

雅量南师大

怀恋大学生活,是很多人复制青春的诱剂,但大学生活常常凝聚到一人一景。对于南师大这样历史久远、人文深厚的校园而言,始终与丁捷的梦如影相随。

“中大楼”是一个三面开门的古典建筑,坐落在南师大随园老校区的西山山麓,是丁捷母校前身金陵女子大学创立之初的主楼之一。当丁捷作为中学生作文竞赛选手,第一次走进这中西合璧风格的大楼时,他怀着无限的崇敬,甚至掺杂了些许卑怯。后来丁捷差点与它失之交臂。丁捷来了,走进了中大楼的青砖墨瓦、红柱黄墙、飞檐翘脊、曲径回廊、高台厚基、层楼错阶。中大楼曲折蜿蜒的仪态、古色古香的风韵、突破传统的四通八达、面相开远的明朗气象都让丁捷沉醉。或者,也挟杂着青年才俊的傲气。但是,很快,丁捷熟悉了这些名字:陈鹤琴、徐悲鸿、吴贻芳、唐圭璋、孙望、徐复、吴奔星、吴调公……景仰让人卑微,也让人自信。在这个中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在拥有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的南师大中文系,在浓荫庇护下,芬芳着书香、感受着先贤的精神,丁捷沉下心,读书、写作。

那是个干净的校园,确立了文学在丁捷生命历程中的初心。从那时起,丁捷懂得了,文学之于生命、之于世界作用非常大。文学无助于人争取功名利禄,但可以帮助成长中的人构建一个精神世界。拜金主义者和厚黑膜拜者,最好不要染指文学。因为文学求美向善的本质,它使人变得干净,虽然这种干净,有时候恰恰是一种世俗软弱。但这种软弱该有多么美丽和伟大!

亲自过问录取丁捷的校长谈凤梁教授关心丁捷,那个才子怎么样啦?不要按照一般人的培养模式来对待未来的作家,不要磨掉人家的棱角,不要耗损人家的才气。正因为有老师的呵护,丁捷的写作没有停步,任何看起来好的、坏的个性脾气,都保留着发展着。有人说,校园养才断气,才子们在围墙内容易有才无气,但丁捷的才气没有断。虽然大学不培养作家,但大学很滋养作家。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诗歌集《叩响她的门环》,到即将首发的《小困兽》,丁捷已经出版了小说、诗歌、大散文和青春文学12部。大学生活,延续着丁捷的文学梦,也嬗变着他的气质。毕业择优留校,丁捷成为校长办公室的一名文秘,并带一个班的写作课。3年后,省委选调干部,看中了丁捷,大学中的人对围墙外的社会自有一份畏怯。丁捷小心翼翼地请教谈校长,自己何去何从。本以为校长会批评自己不安分,校长却叹然道,去吧,我知道你担心沾染社会后,可能会失去自己本来的追求,但看起来未来的校园,也未必是块净土,只要你自己心不乱,在哪里都可以施展抱负,不忘初心就行。校长的赠别成了丁捷一生的力量,如同校长临别的微笑,从平庸的生命里无法流露的笑,永恒得足以进入后生的血脉,成为基因。

进入省委机关大院的青年才子丁捷,认认真真料理公务,自我压制起伏的内心,摆脱少年儿童时代的清瘦文弱和卑怯。而青春才气,也随着生活的选择而收敛。好在,他没有放弃努力做一个依然崇拜作家诗人的人,依然在触摸文字时倍感亲切的人,对纯真的感情有抒发欲望的人,对美好的世界有无限向往的人,对虚伪和邪恶有痛击冲动的人,对自己有约束有要求更有精神激励的人。在他的内心,有在青春时期被文学培养出的审美和情操驻守着,一直帮助他驱除世俗向往善良、率真、丰富和美,向着人类出发地的纯真精神家园调整人生的脚步。

在这些生活的指缝中,他出版了诗歌,发表了大量青春题材、公安题材文艺作品,藉此表明,他依然属于文学。依然属于文学吗?丁捷问自己。在与文学的若即若离中,丁捷看起来“混”得不错,34岁从机关大院转岗后,就成为一家万人规模国有文化企业的副总,他白白胖胖,开始有些慵懒。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有一种生命的饱满感,在与小生活的自满自得与青春理想的距离中,丁捷带着失落的心绪,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诗集《沿着爱的方向》。后来,他多次跟文学报等媒体谈到那段经历和那本书,他说,他想以此总结、了结与文学的交集,准备徒步随着大流进入世俗中年。

然而,正如丁捷写同乡诗人徐泽所描述的一代人的文学情结:他十几岁遇到了心仪的情人,然后牵着她的手往前走,不管一路上有多少风雨坎坷,不管手中的手变得多么丑陋粗糙,不管身边的人怎样嘲讽他们的老套,不管全社会把抛弃糟糠当作多么流行的风尚,他都坚持挽着她,温言细语,跌跌跛跛与她同行。她的名字叫诗歌。只有与徐泽有惺惺相惜的同样感受才会流露出这样的情感。丁捷骨子里从未真正离得开文学啊。

于是,2005年,那个火热的夏天,在那个被人羡慕的侧临玄武湖宽大的办公室里,没有与家人、妻子、母亲、儿子以及朋友做任何沟通,丁捷用他写小说、诗歌的手,郑重地写下申请援疆的报告。

纯净那拉提

2005年8月15日,丁捷从伊犁走下飞机,他被任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离家的情景如在眼前,老母亲偷偷躲在小房间落泪,妻子满脸佯装的笑容,小儿小手的体温还停留在颈间……但是,现在,日行万里,丁捷来到了新疆,来到了伊犁,来到了翡翠般的那拉提草原。

新疆,这篇美丽而热情的土地,她的神奇总是召唤着青春激情。青春、热血、理想,这些令人心跳的词眼,总是跟随着大漠、戈壁、天山、莽原这些壮丽的地貌。

不能说丁捷是为了写作而援疆,毕竟是一份需要巨大承载的使命。他分管外宣、文化艺术交流,走遍了伊犁8县2市的山山水水,与哈萨克族、维族、俄罗斯族、回族等同胞亲如一家,将伊犁文艺团队带到内陆,帮助伊犁文化艺术走出天山,融入世界,将伊犁推向中国国家地理“新天府”,他由此获得自治区优秀外宣工作表彰,中新社等媒体称他为“文化援疆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但是,援疆之人到底不一样,援疆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被那拉提过滤过一样。不管怎样,丁捷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那扇半遮欲掩的文学之门,猝不及防的突然洞开,让丁捷几乎无法招架。何止是丁捷,满头白发的援友、也是知名党史专家的陈凤楼,援疆后写作和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半百援友顾岳良搞了半辈子财务,在新疆尝试打开文学之窗,半路喜结良缘,出了3本文学作品,收获了后半生的不二“热恋”。丁捷说,我们感叹人生好累,但不要忽略文心很美。在密密匝匝的功利人墙中,透过文学的缝隙,可以透气,可以相望,甚至结缘相知,体验另一番生命快意。哦,在新疆,那不是一条缝,那是澎湃的门啊!

丁捷的文学创作爆发了,并且这样的爆发不可抑制地持续至他援疆结束,就任省直属某文化集团纪委书记到现在。

在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一份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近年来,丁捷创作呈井喷之势。

长篇小说处女作《如花如玉》以韩公馆为背景,2003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成为新华书店畅销作品。长篇小说《亢奋》201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西湖中国类型文学奖提名,成为江苏文艺年度畅销著作和新浪网千万点击量签约畅销书。长篇小说《依偎》,2011年在《钟山》发表,201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数获大奖,载誉无数。中短篇小说集《现代诱惑症》由凤凰文艺社出版,获得中国当代小说奖。丁捷有“青春写手”之称,青春文学的产量较大。《缘动力》2010年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青春期点击》,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青春期突围》,198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为1990年畅销书,进入上海东方书林销售排行榜,其中的《初夏的颤栗》、《一个旋律六支歌》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青少年研究文集《中学生交友》,199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与人合作出版《21世纪的眼睛》,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青春纪实文学《英雄之脊托起的太阳》《白色花季》等获全国公安题材优秀作品奖、警方优秀作品奖。援疆开启了丁捷散文写作才情,关于边疆的大散文《约定》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系江苏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长散文《我的父亲》为200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作品。丁捷还是一位诗人,其诗歌集《沿着爱的方向》,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叩响她的门环》199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另外,他还主编出版有《新语文读本大系》、《江苏援疆文化丛书》、《江苏当代艺术名家精品选丛书》等。出版风光摄影集《梦乡》、《一个人的边疆》等。丁捷于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当选南京市作家协会第五届副主席。被母校南师大和南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新华书店的丁捷作品区

在援疆之前,“青春写手”丁捷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一系列青春文学作品上。援疆结束,丁捷人到中年,写作发生转折。两部长篇小说使他在短短几年内再度声名鹊起。34万字的《亢奋》2010年网络图书版本在新浪上架,旋即推出纸质单行本。作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背景,描写某中等城市电视台长的改革成败和个人沉浮,反映时代快速发展中的“精神亢奋症”。是国内网络读书第一品牌新浪文化的重点签约作品,单家网站点击量两年突破一千万,多周攀登新浪、搜狐、网易和凤凰四大门户网站读书频道小说十强甚至点击量冠军阅读榜,成为传统作家试水网络的成功范例,也被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称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断代史笔记”,这部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获得省级以上政府文学奖的网络文学作品。

给丁捷带来“灵魂作家”新称谓的当代文学名篇《依偎》,创作于2011年,在《钟山》首发,当年即被中国小说榜提名。丁捷讲述了两个遭遇车祸的年轻人,在一个类似乌托邦的北方雪国,进行一场灵魂之恋。小说发行单行本后,一度进入当当网畅销榜。该书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题名,苏童称之为灵魂之作,2013年版权输出韩国后,韩文版2013年至2014年成为韩国教保文库连锁书店畅销外国文学作品,当年被韩国学者联名推荐进入官方发布的亚洲青少年必读作品榜,2014年在韩国获得亚洲青春文学奖。丁捷由此与阎连科、麦家等十人,被中国出版传媒报评为中国出版传媒年度记忆作家。2015年《依偎》版权输出到英文地区,4月英国伦敦国际书展首发了英文版《依偎》,丁捷向来自英文地区的世界读者,作了题为《以文学名义紧紧依偎》的演讲。2015年《依偎》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依偎》还在2014年获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大奖,2012年获第八届金陵文学奖长篇小说大奖,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单项奖。《依偎》被中外评论家、出版机构给予极高评价,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青春文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电影、话剧均在进行中。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纽约大学,韩国首尔女子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的专家,纷纷撰文赞誉《依偎》,是一部“创新了文学的小说”,“深度追问了生命的存在”。

丁捷的创作从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再到长篇小说,散文,非虚构写作,诗歌,探索着各种可能的体裁。写作内容,既有畅快达意的诗歌,也有针对特殊群体的青春文学、公安文学、学生读本,还有援疆沉甸情感的“约定”大散文,既有爱情、也有奉献社会的大爱,还有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

丁捷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出发地的初心始终不忘,正如他案头铭言“世态不常暖,文字可御寒”,他始终为大家构造一个纯净的文学世界,不忘一个作家的责任。他从援疆开始关注边疆落后地区儿童的读书困难,多次捐赠现金、图书、书包等给贫困孩子,把《约定》作品首版版税捐给新疆孩子和贵州孩子买书,建学校图书室,把《缘动力》首印部分版税和图书捐赠给江苏留守儿童和南京民工子弟学校。他始终关心家乡的地域文化建设,希望以一种文化的力量带动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丁捷说:一个人如果有一片文艺的港湾,青春就会停泊在某一个人生角落,耐心地等待你有一天重启。而且绝不生涩,绝不遥远。想想,在世俗里,我们真不该那么急躁,那么匆匆。现在,透过梦想,我半新半旧的生命小舟,虽然斑驳,但还可以穿梭于从前的美好与未来的希望,坦荡地经受风雨,沐浴阳光。

丁捷与外国读者在一起

那么,丁捷的“小舟”从哪里划来?父亲单位的小院?母校中学的走廊?家乡小城的陆家巷?青春光华的南师大?壮阔的边疆草原那拉提?甚至那形似枯燥的机关大院和单位玻璃大厦?……很难这样臆断。但是,一个作家的文化自信,总有那些时光、那些景象、那些人事镌刻在生命里,成为无法更改的基因符号。丁捷正处中年,相对于他的文学成就和生命阅历,他真的很年轻,却又来得如此深、走出那么远。他在描述过往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流露出浓烈的赞誉、感恩和自信之情。他说,只要高高地昂首,小院里自有犷远的星空,走廊上自有宽阔的路程,小巷里埋藏了浑厚的底蕴,学府中大隐着纷繁的世界,草原上驰骋着不羁的灵魂,城市的大院大厦,怎么也关不住天生天真的梦想人生。你永远不要让你的梦想低头屈膝,永远不要自作聪明操起世俗的剪刀,挥向自己隐形的翅膀。在自信的眼界里,生命无束,人生无边,梦想无尽。

真的,面对同一片土地上同根同源的作家丁捷,我们的几番交谈,引发的是十分感慨,百分自信,万分遐思。深深地感激丁捷,于文学的汪洋中,他的“小舟”,成为我们无数人温暖、自信的风向标。让我们透过他的文字,他的世界,与他相挽手,心无旁骛,轻装简行,昂首出发吧。

❖本文刊载于《三角洲·青墩》2015年9月刊

海安县图书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悦读】刘畅/一部“文化润疆”的重点文艺作品
中国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现状纵谈
行吟游唱之一(2018)
牟全中 | 青 春 要 中 考
当这些书获鲁迅文学奖,社长、总编辑怎么说?
徐坤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