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生五邪

1 概述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因其临床

  

  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所谓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2 与疾病的密切关系

  发病隐匿 起病缓慢

  所谓发病隐匿,是指发病于“暝暝之中”,常于不知不觉中起病,症见若是若非,形迹模糊,而一旦显露,则病邪往往已深。由于内生五邪为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或功能减退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具有渐生渐长、致病缓慢的特点,以致发病初期临床表现隐而不显,不易察觉。现代研究发现,这种特点已在越来越多的慢性病中显现出来,如隐匿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隐匿性乙型肝炎、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等。以上病证中医认为多与脏腑虚损、内生湿热瘀毒、或内外合邪等因素有关。又如临床对脑血管疾病(中风)的论治,多从内风着眼,并且明确提出本病发生非常隐匿,发病前有较长时间的轻微的眩晕、头痛、力弱等先兆症状。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言:“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所以,“发病隐匿,起病缓慢”是内生五邪与外感五邪发病的主要区别之一。

  发病前期 脏腑失调

  内生五邪致病多始于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发病前期,多先有脏腑失调的反映。如内生湿邪的产生,虽由肺、脾、肾三脏的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但在五脏之中,脾胃与湿病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土脏,恶湿而喜燥,当某些原因损及脾脏,使其运化功能减弱,水津不能运行三焦,布散周身,便会出现诸湿肿满的状况。发病前多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表现。

  

  对内风之认识,可有多种观点,主要包括肝阳化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阴虚风动等,但责之于肝风者为多。廖对叶天士的著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叶天士在其所有理论中较为重视“内风致痹”。如其例举《临证指南医案》痹病案:“酒张案表现为经络痹痛,气热”。认为其病是“阴液亏虚,肝胆火旺,风火相煽,窜犯经络”。认为其病为“中气不足,脾气下陷,致阴火内炽,耗伤阴血,化生内风,走窜周身之经络而为痹。”可以看出,叶氏认为“内风致痹”症状出现之前,已有“阴液亏虚、肝胆火旺”以及“劳动太过、中气不足”等相应的脏腑失常或虚损表现了。

  内寒是因人体阳气虚而产生的“虚寒”,而阳气虚的根源首先在于肾阳虚,因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寄于命门之中。各脏腑内外组织器官“无不借命门之火以温养之”,命门火衰,则阳气虚弱,全身失去温养,阴寒随即内生。内寒之前常有恣情纵欲,或有性欲减退、烦劳过度、遇事易恐等肾虚表现。引起内生火热的原因主要有肝肾阴虚或胃阴燥火,由于阴液的虚竭导致其对阳热制约功能的不足,阳气相对偏盛,而变生火热。另外,还有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虚衰之阳气失其依附,浮越于外而变生火热之象,此证又称为“戴阳证”。以上无论何因所致,火热出现之前均有相应的脏腑虚衰表现,如精血亏虚、眩晕耳鸣或易口干唇燥、干呕呃逆以及下肢畏寒、多尿阳痿等。

  临床表现 类似外感

  

  病“由内生者,必由脏及表”。因此,内生五邪和外感病邪的临床表现常有相似之处,这是二者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临证时必须谨慎小心,仔细辨别。如脾胃寒证有内外之分,而临床表现均可见脘腹冷痛、得温则缓、遇寒加重等。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论诸寒证治》中对寒之内外作了细致的区别:“凡寒病之由于外者,或由风寒以伤形,或由生冷以伤脏;其由于内者,或由劳欲以败阳,或由禀赋之气弱。若寒自外入者,必由浅及深,多致呕恶胀满,或为疼痛泄泻;寒由内生者,必由脏及表,所以战栗憎寒,或为厥逆拘挛。”

  又如中风一病,唐以前多认为外风所致,特点为善行而数变,而肝之内风也有相似表现,张子和在《儒门事亲》里即提到:“夫风之为状,善行而数变。《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掉摇眩晕,非风木之象乎?纡曲劲直,非风木之象乎?手足掣颤,斜目口呙口,筋急挛搐,惊痫,发作无时,角弓反张,甚则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顿僵暴仆,昏不知人,兹又非风木之象乎?故善行而数变者,皆是厥阴肝之用也。”虽然外风和内风有如上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首先在发病方面“,外风伤表,内风在肝”,症状表现有表里之分;其次在治疗方面“外风当散,内风宜熄”,组方用药有原则之别。另外,内燥临床也表现为皮肤干燥、起皮脱屑、鼻干目涩、口干咽燥等,与外燥有着共同的症状。因此说,内生五邪表现与外感病邪极为相似,易于混淆,临证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表里。之所以有些疾病的疗效久治不显,也许就是因为在内外邪气的辨识上发生了错位,导致治法的原则性失误。

  病程较长 病情反复

  内生五邪所致之病大都具有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此与其发病隐匿、脏腑功能失调和虚衰有密切关系。内生火热大都是由于长期脏腑虚衰引起,均具备病程长并逐渐加重的特点。如肝肾阴虚或胃阴燥火,或元气或脏腑之气衰弱而导致内火亢盛者均属此类。无论是痰浊生风还是血瘀生风均需较长的病理变化过程,或者说,内生风邪致病从其发生发展规律上注定了病程较长且病情容易反复的特点。

3 各病详述

  

3.1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

  

  1.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势。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口眼口呙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所致。临床可见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手足震颤或拘挛不伸等症状,并兼有血虚表现。其病变本质属虚,故动风之状也较轻缓。

  5.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是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伤津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饮食失宜津血生成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化生障碍,从而导致津枯血少,肌肤失于濡养而化风。临床以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脱屑为特征。

  6.痰瘀生风

  痰瘀生风,是指痰瘀阻滞,气血逆乱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形体肥胖,气虚而多痰多湿,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致肝风内动,常发为偏枯卒中。另外,尚有脾虚生风,是指脾之阳气不足,脾弱肝盛,风气内动的病理变化。常见于小儿,多由于长期吐泻,或攻伐太过,损伤脾气,或禀赋不足,脾肾素亏,再病泻利,重伤其阳,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所致。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伴肢体不温、口鼻气微、昏睡露睛等症状。内风与外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风是直接感受外界风邪所致;内风与肝关系密切,是体内阳气亢盛,或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而亢逆变动所致。但外风与内风之间又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如感受风热,由表入里化火,热伤津液,筋脉失养,可致热极生风;素有内风者又易感外风,如血虚生风、阴虚生风、血燥生风每易感受外风,乃正气不足之故。

  

3.2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或劳伤太过,或年老体衰所致。多与脾肾等脏阳气虚衰有关。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布达四肢肌肉而起温煦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全身各脏腑组织。脾阳根于肾阳,所以脾肾阳气虚衰,尤其是肾阳不足是内寒病理形成的关键。阳气不足,虚寒内生,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阳虚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面色苍白、畏寒喜暖、形寒肢冷等阳热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滞,其性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缓,而见筋脉拘挛、肢节冷痛、脉沉迟无力等症状。二是阳虚气化功能减退,蒸化无权,津液代谢障碍,而导致水湿、痰饮等阴寒性病理产物的停积。临床可见涕、唾、痰涎稀薄清冷,小便清长、泄泻、水肿等症状。内寒与外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寒的特点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特点是以突出的寒象为主,即或是寒邪伤阳,但仍以寒象为突出表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外寒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阳气,反复发生,最终将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下降,常易感受外寒而致病。

  

3.3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脾虚生湿”,主要是指由于脾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多因素体痰湿内盛,或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肾阳虚,火不暖土,致使脾失健运,津液输布障碍所致。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沉重、胀闷、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黏滞、舌苔滑腻或厚腻等,并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内湿滞留经脉筋肉,症见头身困重、肢体沉重或屈伸不利;内湿阻滞于上焦,症见胸部痞闷、咳喘咯痰;内湿阻滞于中焦,则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而黏、便溏泄泻等;内湿阻滞于下焦,则见小便不利或浑浊,带下等;湿泛肌肤,则发为水肿。湿浊内生可阻滞于上、中、下三焦任何部位,但其病机关键是脾失运化,故以湿阻中焦最为常见。外湿与内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湿乃外感湿邪为病,以湿邪伤于肌表、筋骨关节及人体下部为主;内湿是由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脾失健运,水津不布,留而生湿所致,多见脾虚的虚实夹杂证。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若湿邪困脾伤阳,则易致脾失健运而滋生内湿;脾虚失运,内湿素盛者,每易招致外湿入侵而致病。

  

3.4 (四)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损伤阴津,或大汗、剧烈吐泻、亡血失精而致阴液不足,以及热病伤津耗液而成。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由于肺、胃、大肠的生理特性皆喜润而恶燥,故内燥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内燥由于津液亏少,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和孔窍,故以干燥不润的症状为其临床特点;同时因津液枯涸,阴液亏虚,阴虚阳盛则生内热,故内燥常伴虚热的表现。临床常见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少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黄少等症。如以肺燥为主,则兼见痰少而黏,或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干呕等症;若系肠燥,必见便秘。外燥与内燥,其临床表现均有干涩之象,但其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外燥由感受六淫燥邪所致,病变主要在肺、皮肤、口鼻部位;内燥因人体阴液亏虚,或汗、吐、下太过耗伤阴液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胃、大肠,且病情较外燥为重。

  

3.5 (五)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别,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阳盛化火

  阳气过盛化火,是指阳气过亢,产热过剩,机能亢奋所致的病理状态。人体阳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称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的影响,使阳气过亢,超过其生理水平,必然会出现产热过剩,机能亢奋的异常状态。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中医学称之为“壮火”,即“气有余便是火”。阳亢化火的病理,多见于心(心火炽盛)、胃(胃火偏盛)、肝(肝火上炎)、小肠(小肠实火)等。

  2.邪郁化火

  邪郁化火有两种情况:一是外感六淫、疫气,在病变过程中,皆能郁滞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火、湿郁化火等;二是机体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和食积、寄生虫等,亦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机理,主要是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形成实热内结之证。

  3.五志化火

  五志化火,又称“五志过极化火”,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刺激,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导致脏腑阳盛亢逆,或气机郁结,气郁日久而从阳化火所形成的病理改变。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亢逆化火,均可发为肝火。

  

  4.阴虚化火

  阴虚化火,是指因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盛,虚热虚火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常分为阴虚内热与阴虚火旺。一般而言,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有虚火上炎集于一处的特征,症状比较明显,如阴虚引起的牙痛、咽喉疼痛、齿衄、目赤、口干唇燥、颧红等。内火(热)与外热(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火(热)是直接感受自然界的火热之邪,其致病为外感热病,有外感的特征;内火(热)系指阳盛有余,或气血郁滞,病邪郁结,或阴虚阳盛,而致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火热从内而生。外感热邪易损伤人体的阴液而致虚热内生,即“阳胜则阴病”;而虚热内生因其正气不足也易致外感热邪为患,二者常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内生五邪病机,是疾病过程中以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失调为主所形成的病理变化,都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具体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之内生“五邪”,致病之因,你需要真正了解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7
内火旺经常烦躁、失眠,中医解答你为什么总是上火?
常识|你对“上火”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