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恩施灯戏资源整合传承的战略措施
   恩施灯戏资源整合传承的战略措施

                        于永超

        地域性民间文化资源整合具有“整理合作”的特定涵义:整理——收拾、准备,整頓清理。合拍——合于节拍,意念动作的协调一致;和谐,与时俱进的潮流合拍。合作——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联合作战或操作。恩施灯戏资源的整合传承,是指在各项地域性民间文化相互可包容的基础上,能在时间、地域、表现形式、艺术手法上借鉴、支持、合作、和谐、共同积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融入“灯戏茶乡”生态文化旅游

优秀民族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文化底蕴是生态文化旅游的本,文化创意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魂。恩施灯戏要在“灯戏茶乡”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中作出新贡献。

1创新剧目,融入“灯戏茶乡”文化建设。“灯戏茶乡”文化走廊的建设,是多元文化的复合聚集圈,具体为“一品四化”文化体系。一个特色品牌:灯戏茶乡(灯戏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体两翼发展相结合)。聚集四大文化:“乘风楼”展示茶祖诸葛羽扇纶巾借东风的三国文化;“求雨台”彰显茶神神农创茶的道茶精神和巫教傩法文化——春耕夏作合掌向天求雨露,秋收冬藏低头伏地谢神恩;“展羽阁”内通过灯戏、茶歌、茶、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创新茶圣陆羽茶理文化;“颐养亭”倡导茶农(仙)品茗听戏论道的养生修性文化。《白杨茶赋》竹简式文化建筑与乘风楼、求雨台、展羽阁、颐养亭建筑、不同书法、文体风格配套形成了灯戏茶乡文化体系。恩施灯戏的剧目创新,要同“灯戏茶乡”的文化建设同呼吸共发展。

2、创新内容,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白杨茶赋》文字共367 个字,诠释了多元历史文化的内在渊源与关联,融合优质有机茶叶基地和优秀文化遗产两大突出优势而提升名茶品质。“灯戏故土,生态优越,山水奇秀,朝霞染红千丛松林;茶乡白杨,仙居农村,和谐生息,春风吹绿万亩新茗。……恩施玉露,形如松针,绿润如玉,馨香恰似惠兰,味鲜回甘,乃茶中极品;富硒翠仁,形似莲蕊,翠滴比翡,栗香堪称茉莉,醇厚鲜长,是有机正宗。……茶圣陆羽著茶经,茶仙迷戏品茶韵。人生如茶,去邪而求其正;人品如茶,去浊而求其清。……杯中茶味浓,儒释道相融相生;壶里乾坤大,仁智勇共通共存。古茶为神道,茶济苍生;茶祖引造,造福千庶,实为厚德也。今茶为国饮,茶行天下;茶业中兴,兴隆万家,谓之盛世也。”这些都为灯戏内容创新提供了思路。

3、创立品牌,参与生态文化旅游演出。运用 “恩施灯戏”文化品牌,发挥生态茶园、自然森林等旅游资源优势,创立“灯戏茶乡”生态文化旅游新品牌,以满足城乡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

二、在保护和建设生态文化古村落中壮大人才队伍

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需要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作保障。而人才队伍壮大的厚土,又是自然生态古村落(寨、院、街道)形成和人口的集聚(集市集会)。有民间文艺的地方,必有自然生态古村落和人口集中,如洞下槽老村、染行等地的花锣鼓和狮子灯舞。所以生态古村落(寨、院、街道)形成和人口的集聚,是民间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有民间文化的地方,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必须保护和建设好自然生态古村落。洞下槽老街道和大坝老街的集场,就是当年灯戏演出的大舞台。今天,在农村人口相对分散的背景下,规划保护并建设好生态古村落(寨、院、街道),引导增加村落常住人口、吸引扩大旅游流动人口,与此同步加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指导村民按规划建房,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扩大村民文化活动娱乐场所等,是整合传承恩施灯戏的根基,也是新型文明村镇建设的基本任务。

三、申请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在恩施市白杨灯戏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各级文体、教育、民宗、民政等政府主管部门政策支持,争取省、州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立项,为保护和传承恩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四、组建恩施灯戏职业学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建议在洞下槽小学的基础上,实行董事会联合管理机制,形成董事会任命校长日常管理、教育行政业务主管、国家政策全力支持、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学校特色持续发展的办学格局。把学校办成“优资源、有特色、讲质量、见效益”的现代初等职业技术学校。设计学制为三年,学生通过基本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基本达到“应知、会学、会用”的要求;通过灯戏、傩戏、土家族摆手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的学习,形成基本表演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初级地方戏曲技术人才,为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管理者打下基础。为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空间,争取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协议联合办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该院学前教育、旅游导游、艺术设计、文化管理等相关专业继续学习,获得中专或大专学历,形成社会生存能力和事业发展能力。

五、整合关联艺术资源创新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地域性民间文化之间,历来就存在同承师门、相互影响的关系。恩施二龙寺地域是民间文化的富集带,傩戏、灯戏、斋艺、薅草锣鼓等主流地域文化均以锣鼓家什为器乐,以唱腔为表述手法,以跳动为肢体语汇,传达出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景,从而构成了同一地域中既各自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民间文化艺术派系,同时还伴存着与之相联的耍耍、莲湘、玩狮子灯、书法、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形式。现已收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施民间文化丛书》且在洞下槽村域及乡邻盛行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内容如下:

1、三岔傩戏。被评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恩施市三岔乡,至今保存着一台表演形式独特风趣、戏剧内容浑厚详实的地方戏-----傩戏。当地人又称它为地戏、傩堂戏、还傩愿等。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后慢慢与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变为面貌一新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传入恩施具体年代不详,据查证,三岔傩戏的始祖姓龙,贵州人,堂口是来自龙山“感应堂”,传承关系明晰。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传大弟子田玉先后,挂牌成立三岔乡傩戏表演队。在谭学朝的基础上,田玉先不断整理、改进傩戏表演形式,并进一步将傩戏发扬光大。现傩戏传承人为张永明。

2、恩施灯戏。从恩施灯戏传承班底考察,三岔傩戏与恩施灯戏一脉相承:同出一个坛口,同源一个掌坛师。还傩愿时举行的仪式就是傩仪。还愿则必戏,演唱傩戏的班子称为"",班主则称坛主或掌坛师。恩施灯戏和三岔傩戏同源于巫教掌坛师,堂口是来自龙山“感应坛”。 据《恩施灯戏》中记载,恩施市阳雀坝人黄永早(第七代法师黄法明)为世家第二代灯戏传人,第三代灯戏传人黄开胜,第五代传人唐世东1986年去世)是恩施市白杨羊角坝(今洞下槽村)人,他16岁师从第四代灯戏艺人谭成宏学戏,“1920年(庚申)领衔组建羊角坝民间职业灯戏班,于羊角大坝新街开场之期正式演出,所演代表剧目有《雪山放羊》、《双拜寿》等四十余出。”“1956年,《雪山放羊》文学剧本在《湖北文艺》上发表,署名口授者为唐世东、谭朝绪、方珍梅,整理者为金如斋、黄显道。同年8月,《雪山放羊》单行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灯戏《雪山放羊》由此蜚声海外。”恩施灯戏第八代传人(班主)廖南山和第九代传人(班主)孟永香均由州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96月,孟永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戏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恩施灯戏”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年,白杨坪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3、恩施斋艺。恩施斋艺已流传民间数百年,影响到方园数百里,是特色突出的地域性殡仪文化,可与巴东撒野儿嗬媲美。恩施二龙寺地域的“佛教道士”的斋艺,民间俗称“做斋”,基源于明代以后的寺庙僧尼经常到乡民家中举办亡灵超度等佛教斋醮活动,并逐渐将许多本来属于巫、道的仪式,改造融合于佛教仪式中。乡民社会对亡灵超度的客观要求,与寺庙仪式活动的世俗化和民营化,培养出大批熟悉佛教斋醮仪式的民间职业队伍。二龙寺地域的“佛教道士”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度职”制度,按照佛教的字辈职名传承,运用“儒、释、道”融为一体的役神逐鬼和疾恶劝善“手艺”服务社会,成为民间社会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做斋”有“大斋”和“小斋”之分。小斋1——3天,大斋4——7天。做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称为“道场”,主要有开路、打绕棺、跳丧鼓(舞)等。其中跳丧鼓、打绕棺等被收入《恩施州民间舞蹈集》。

  此外,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中坊坡还存在“道教道士”班子。

   4、薅草锣鼓。二龙寺以薅草锣鼓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周边睿智的三乡(白杨坪乡、三岔乡、龙凤乡)五村(洞下槽村、茅坝村、吉星村、向家村、阳鹊坝村等)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特色劳逸文化,在20世纪中后期以队为基础的大集体年月,凡遇队与队之间相互帮工薅苞谷草,薅草锣鼓及高亢歌声响遍三乡五村。

   5、恩施耍耍。“恩施耍耍”土家族称之为“喜乐神”、“跳耍耍”、“打耍耍”,是“傩戏”的一个分支,是广泛流传在恩施民间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耍耍”最初由巫教中敬神还愿、祈求上苍、驱疫消灾、播福于民的“耍神”演变而来,它主要在喜庆新年、男婚女嫁、添丁满月、祝寿做生等场合表演,是“遇事必跳”“人神其娱”。现在的“耍耍”则取材于现实内容,以彰显农村新风尚、新变化,法律知识、计生知识等为主,音乐也由原来的祭祀音乐逐渐吸取花灯调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耍”的是娱人喜乐主题,“跳”的是农村新气象,没有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11年,恩施耍耍被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6、恩施莲湘。恩施莲湘,也叫打莲湘。主要于每年年末、岁首灯会时进行,以助年节新春娱乐祥和气氛,后发展到凡遇吉庆喜期,均有莲湘参与。打莲湘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其形式舞蹈性强,舞唱兼有,无固定唱词,往往是即兴编唱,一领众和,气氛热烈,手持以竹竿嵌上铜钱的响具,依其音乐有节奏地敲击,乐感悦耳,因而又俗称连响或莲香。恩施莲湘可一人表演,也可三、四人乃至更多的群体表演,自始是与恩施灯戏搭伴表演的舞蹈形式之一。

7、玩狮子灯。玩狮子灯是上世纪50——60年代,洞下槽村民间的节庆娱乐活动之一,它打莲湘耍耍“花锣鼓”均为玩灯时的伙伴戏。

8、民间歌谣歌曲。入选《恩施州民间歌谣集》和《恩施州民间歌曲集》中,并标明恩施白杨地域的民间歌谣歌曲达40余个(首)。其中情歌(如十八姐儿望媒人、唱首山歌把姐逗、哥爱妹来妹爱哥、姻缘不成心还在等)16个,劳动歌(如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3个,生活歌5个(如说起单身好不苦等),风俗仪式歌(陪十弟兄、陪十姊妹、哭嫁、哭丧等)20余个,还有儿歌、杂歌等多个。

上述民间文化艺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完善发展。据《恩施州民间舞蹈集》记载,“向天镒,男,生于1931年,土家族,恩施市三岔乡马头沟村人。会跳端公(还坛神)、耍耍,会唱灯戏,会打莲湘,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向从小就跟随爷爷向应启学跳耍耍、唱灯戏,后又与谭学朝(旦角)合作,发展和革新了耍耍和莲湘的动作。由于向天镒本人会唱灯戏,在耍耍和莲湘的舞蹈‘靠子’中,增加了不少戏剧动作,丰富了耍耍和莲湘的舞蹈造型。”同时向天镒还善长薅草锣鼓。从而为恩施灯戏资源整合传承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佤族清戏
土家族织锦艺术的民族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文化
贵州非物质文化之民间工艺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快手有非遗
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调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