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叔亮先生传略

       陈叔亮先生传略

        陈叔亮,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任副主席。陈叔亮原名陈寿颐。190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的农民家庭。自幼清苦贫寒的生活不曾泯灭他酷爱艺术的天性,家乡民间艺术的自然陶冶及乡村私塾老先生王笠斋的点拨教授,为他的艺术成长打下了深厚基础。日后,凭借良好的悟性和在绘画上的刻苦勤奋,他在自学成材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青年陈叔亮迅速接受新思想并积极投入时代洪流。他以笔为枪书写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政论文、杂文、小说、剧本、诗歌等等,在社会上崭露头角。1928年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的地下组织。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黄岩的扶雅中学、临海的东山中学等处任教。1930年至1931年,就读于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画家倪贻德先生修习西洋画技法。抗日战争爆发,他以多才多艺的创作才能,不遗余力地参加各种抗日宣传工作,画漫画、宣传画,创作抗日剧本、歌曲,并先后在学生中组织“爱国剧社”(1931年)、“怒吼化装宣传队”(1937年)到街头和乡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这些活动均在当时当地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七七事变”发生,怀着追求真理、献身中华的满腔热情,陈叔亮决心投奔延安。他说服妻子、安顿好孩子们的生活,于1938年秋,带着三个进步青年学生一路辗转千里迢迢来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抗战的圣地——延安。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的8年当中,陈叔亮不仅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木刻作品,出版过《新美术运动及其它》论文集,并做了近千幅反映延安军民生活的速写。如他本人在回忆录中所说:“在鲁艺先后8年多,我始终带着自已的速写本子,出入于广大群众之中,面对着周围的生活图景,画下了大量的速写画稿,称之为《西行漫画》”。这部《西行漫画》得到了毛主席的亲笔题签和题词。1942年,陈叔亮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从翌年起,他深入边区农村、深入群众生活,在广阔的黄土地上对皮影、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形式,特别是西北民间剪纸艺术——窗花——开始进行专业性的发掘、收集、整理、保护以及研究工作。之后,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研究剪纸艺术的专著《窗花》(1945年3月完稿、1947年出版)。1947年至1949年春,离开延安来到山东老解放区的陈叔亮,担任山东滨海地区地委《滨海画报》社社长,这段时间他创作和发表了一系列配合解放战争的木刻及漫画作品。

        1949年,他出席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文代会”),并担任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49年至1951年,陈叔亮调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工作室主任,及华东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此间,在刚刚政权交割、“改天换地”的上海,作为党的美术工作领导人,他为整顿和建立美术界的新秩序、新观念、新面貌作了大量深入、细致、颇见成效的工作。同时发表了重要的连环画作品《走向那里》。1951年,陈叔亮被调往北京任职。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中央文化部艺术教育处处长,及中央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并于此间出席了第二届文代会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肩挑行政工作重担的他再无时间进行美术创作,而是废寝忘食于一名美术工作领导者的责任。      

       1957年,陈叔亮调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支部(1961年改为党委)书记、副院长,直至1982年正式离休,他在工艺美院的领导岗位上整整工作25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工艺美术学院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在他主持领导学院工作期间,尽管政治运动的风雨不曾间断,但他都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发挥广大师生的教学积极性,领导着学院在风雨中曲折前进。

        实践证明,陈叔亮是一位懂得教育规律的工艺美术教育家,他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的见解和办法,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工艺美术事业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正是他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方针,形成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有的优良校风和传统。

        不能不提及的还有陈叔亮对工艺美院学术资料的积累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在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学院领导工作中,他始终密切关注学院图书、书画、工艺美术实物资料的积累和收藏。为了充实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他在当时经济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有胆有识地率先开展收集积累,利用各种机会对流散于琉璃厂、荣宝斋......及民间的旧书画、工艺品进行精心鉴定,把其中具有文物、艺术价值的精品佳作收为学院藏品。

        在工艺美院工作期间,陈叔亮曾发表了《为提高工艺美术的创作水平而努力》、《为了美化人民生活》等几篇重要的工艺美术论著。文章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工艺美术创作和设计的本质特征,并结合实际,对社会上一股盲目求“大”、求“真”、求“繁”、而忽视日用工艺品设计之类的不良倾向,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处在人生暮年的陈叔亮以巨大的革命热情和“忘老”的工作精神,四处奔走呼号,终于与美术界的同仁们一起建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推动中国书法得到新的繁荣发展。身为中国书协创始人和领导人,他以80岁的年纪和一个“老兵”的姿态,尽心竭力、一丝不苟地为“书协”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此时,先生也迎来了书法创作的高峰期、丰收期。为了满足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要求,他创作、展出、发表、赠送了大量杰出的书法作品。其中部分收入《叔亮书画》、《陈叔亮书法集》。

        由于晚年过度的工作操劳,陈叔亮于1986年卧病,于1991年辞世。遵照他的生前遗愿,家人将他个人全部书画作品捐献给了他的家乡——黄岩。

        陈叔亮终其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艺术家”的思想信条。时代的呼唤、革命的需要、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从来都理所当然地是他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一生执着追求真理,追求革命,追求艺术。艺术是他的天性挚爱,又是他作为革命者手中的“枪杆”和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工具”。为了让自己手中的画笔能够抵达理想的艺术高度和境界,他以漫长一生的时间刻苦钻研、不断摸索、奋力攀登。面对古今中外、民族民间各种艺术形式、手段和遗产,他虚怀若谷,是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锲而不舍的研究者;但是,对于自己所探索的艺术道路,他却一不盲目、二不盲从、三不懒惰,有着非常自觉、明确的创作主见、观点和追求。

         概括来说,他的艺术主张就是四个字——“创新求变”。

        对于绘画创作,他这样说:“接受古人经验,不等于盲目地重复古人,要善于用其法而不为法所用,即石涛所谓‘师古人之心’而不强调‘师古人之迹’,石涛所谓‘无法之法是为至法’,也不等于否定古人,割断历史。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无法,才能达到石涛所追求的‘至法’。” “古人方法有可为我用者,必须继承发扬,古人方法有不可为我用者,必须批判革新,不能盲目抄袭。旧方法与新内容产生矛盾时,必须服从新内容的要求,突破成法,大胆创立新方法,寻求与新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新技术、新风格。”

        在书法创作上,“他反对‘言必称二王’、‘笔笔有出处’的教条主义,而主张广泛地向历代名家的长处学习。同时强调‘贵在师心、病在师迹’,明确提出书法“四新一变”主张:新的结构、新的笔意、新的气势、新的面目、一生求变。并以实践鲜明地体现这种追求。一方面,虚心地拜古人为师,坚持读碑、临池的日课。另一方面,“入古出新”,追寻揣摩属于自己一家的、新鲜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反对手法上的“一招灵”和面目上的“固定化”。凭借着这样的艺术主张与不懈追求,陈叔亮的书法日见炉火纯青,特别是草书,在当代书坛可谓独树一帜,“多能不独张颠草,满纸云烟见性真”(赵朴初先生评价)。

        作为一位集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革命者于一身的老革命家、老艺术家,陈叔亮先生为社会主义中国初创时期的美术事业之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之兴旺、书法艺术事业之昌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他的一生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评判的。他的教育思想,艺术观点,艺术实践,及其艺术遗产,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总结的。(文:小草 2010年7月10日 于英国威尔士     出自: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陈叔亮文集》)

陈叔亮先生作品

秋晴   1980年

葫芦    1973年

兰亭书会山阴道上白云飞   1980年

右军赞(自作诗)   百代书坛  1980年

 

垂柳双莺    1962年

雁荡秋晓   1975年 

王冕咏梅花诗   1980年

 

田汉诗   年代不详

 

李清照 《夏日绝句》 1981年

 

书法   1979年

鲁迅“扶桑正是秋光好”  1976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游记》片头书法原来是他写的!
《西游记》片头书法原来出自他手!
陈叔亮书画作品欣赏
纪念陈叔亮诞辰120周年: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艺术家
陈叔亮书法作品
清华美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