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参汤”析辨(zhuanzai) - 任之堂主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习医时日尚短,未通歧黄之精。然读书之间偶有所思,自恐荒谬至极,遂展言于卷,恳智者笑评。

 翻阅《古今名医方论?四物汤》见张路玉有此一段话“先辈治上下失血过多,一切血药置而不用,独推独参汤、童便以固其脱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昔人有言,见血无治血,必先调其气。又云,四物汤不得补气药,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即见“独参汤,治元气虚而不支,脉微欲绝及妇人血崩,产后血晕。”对此所治,未有颇异。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言,不敢苟同。

《类经?摄生类》言“坎为月为水,在人为肾,肾藏精,精中有正阳之气,炎升于上;离为火为日。在人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于下,此言坎离交构也。”由此即可明白“阴欲升,而不能自升,必随阳而升;阳欲降,而不能自降,必随阴而降”的气机升降学说。

唐氏《血证论》言“水火二脏,皆系先天,人之初始,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于脾胃。”《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者,至阴之脏也,主升。《本经》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据此可见,人参实无补气之说。况《素问?宣明五气》言:“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人参味甘,何有不先入脾之说?

《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而为人参,所以下有人参,上有紫气。物华天宝,洵神物也。”大凡调补阴阳之属,其所禀之真气,必盛于饮食水谷。人参即为“神物”,其禀天地之精华必厚于它物而近人之所需也。

血之由来,歧黄早有所论。《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之所,脾胃居之,食气入胃,脾经化汁。独参汤所禀即为所取之汁,脾主升,由脾受之而上奉于心,经君火所养,变化而赤,是之谓血。“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血证论?七卷》故可知补血即是定魂魄。

人参补气,其传久矣。夫气,为阳,为火。《伤寒论》中用“白虎汤”治阳明经证热盛时,每得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口燥渴”或“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皆加人参。若是人参补气,岂不是在阳明邪火正盛之时,又更助其火?人参补气之由来,皆是从李时珍之《本草纲目》,有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血证论?八卷》论参附汤时有“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入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则人参补血,附子补气,即是大补元气。

人参甘寒柔润,尤有“甘喜入于脾”,脾气得养,则营血从中焦可迅速化生,血生则脉可充盈而通利。所见之证,随之而消,即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确非他物所可代之。岂有“有形之血不可速生”之说。

 唐氏《血证论?独参汤》:“世以人参补气,便以为阳药,不知人参柔润甘寒,乃滋养中宫津液之药……世人不知气为水之所化,而以气属阳,妄指参为阳药”是深得《本经》人参为补血药之义也。习医之人不求标新立异,然所学必得有其理可据。倘若皆以缪传缪,吾中医事业何日方可再兴!

评语:阎艳丽:作者能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参与学术争鸣,精神可佳,但本文观点似有偏颇,尚应广泛占据资料,推敲斟酌,诸如:引《本经》对人参所论,即结论为人参无补气作用欠慎重,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的用法得出的结论有以偏盖全之忌,建议作者对中医学“气”的概念进一步去学习理解。鉴于人参的品种甚多应全面了解。 

吕志杰: 此文对人参“补气之说”提出质疑,并引经据典,认为“人参为补血药”这种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见解之精神值得表扬,但是论文见解未免片面。须知《本经》所谓人参“主补五脏”而五脏属阴。人参是一味气阴并补之药,按照古人的话说人参是“三分补阳,七分补阴”

董尚朴: 中药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约定俗成是理论发展规律之一,应当承认后世医家的增补,但探讨源流本末是应该的,可以梳理学术发展的脉络。

牛老师: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说人参不是补气而是补五脏,他的这个依据是来自《神农本草经》。《本经》里大多记录现在没有的功效,比如山茱萸,原来并不认为它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人参“开心益志,轻身”最后还是与补气说法一致。还有我认为写文章时要避免玄虚化,西医攻击我们就是针对这一点。像《春秋运斗枢》这种依据,它完全不成立,这最后一颗星叫遥光,偏离科学。古医书中把天文、地理这些不相关的东西运用进来,云山雾罩。“上有紫气,下有人参”是没有联系的。包括现在学者写文章,把它写得很深奥,难懂。偏离科学的东西不能作为依据,因为经不住推敲。人参的作用来自它的本身,可能和天文地理有关系,但这个说不清,说不清的东西应该扬弃,这个近似神话。中国古代天象学非常科学,后来却滑落为占卜所用。我们中医流传到现在,说明它有生气,是合理的,但合理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说到人参燥是因为制时用砒霜。人参吃后流鼻血,你说是怕人参被虫咬,晒时用砒霜。这个是可以测定、验证的。这就是科学方法,实际上吃人参流鼻血是中毒现象。你的文章从提出到得出结论,假如真是砷中毒,这是科学的方法。

吕老师:1. 中医理论朴素,解释中医尽量用朴素的语言,别用玄之又玄的语言。2.人参、甘草误用至害,皆中毒也。3.敢于提出质疑,我赞成。你讲人参是补血的,《本经》上讲:“人参补五脏”五脏是什么概念呢?中医的语言是不确定的,人参到底补什么,还得从《内经》、《本经》上找基本点,到底何时用呢?《伤寒论》讲汗、吐、下后既伤阳又伤阴时加人参,人参阴阳双补。人参三分补阳,七分补阴。如果把人参的传统理论否认了,很难,那么很多人都说补气,你说补血,就要足够的依据。

张老师:我谈两点:第一点是关于学术精神,第二点是关于治学方法。当今社会,在全世界。也包括我们中国。占主流的是现代科学方法,所以我们在治学时,比如写论文时,就要符合当代的科学方法,就像牛老师说的,说的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我要强调的是同学们在做学问时应注意到中国的科学,中国的科学不同于现代的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中有些是当今的科学所没有认识到的,这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认为现代科学把真理说完了,它说到了极端了。如果这样就不是我们的求学精神了。近日,网上有人签名取消中医,认为经络是胡说八道,像方舟子这些人拿现代科学尺度衡量中医,这犯了科学近视眼的错误。我刚上大学时也不相信经络,但后来我练功之后确实能感觉到经气沿一条线感传,我现在对经络深信不疑,谁说没有经络?解剖找不到,显微镜看不到,但经络确实有,谁说没有就是科学的迷信,就是大科学主义,所以同学们既要有求学精神,又要有能被现代人所能接受的治学方法,这是两回事。

董老师:我来说几点。一谈一下辩论与争论技巧。这位同学要注意回答问题要与提出的问题相符。第二我支持牛老师、吕老师、张老师,我要讲现在有一个潮流就是把中医学神化,诚然,中医与古文化相关,学不好古文化就学不好中医,但中医本身是一个诊断、治疗的问题,虽然古文化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我们懂一些古文化是应该的,但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所以,我们还是主要要搞好中医的研究,中医学的发展应建立在临床经验积累和方药学的进步上,要形成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经: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陈修园注曰:本经止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阳亢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为定之、安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自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沓。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又曰: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即如人参,《本经》明说微寒,时珍说生则寒,熟则温,附会之甚。盖药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捣取汁冷服,与蒸晒八、九次,色味俱变者,颇有生熟之辨。若入煎剂,则生者亦熟矣。况寒热本属冰炭,岂一物蒸熟不蒸熟间,遂如许分别乎?尝考古圣用参之旨,原为扶生气安五脏起见。而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者,肺也。人参惟微寒清肺,肺清则气旺,气旺则阴长而五脏安。古人所谓补阳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壮火以食气而言,非谓其性温补火也。

陶弘景谓: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温补泻之剂,皆可共济成功。然甘草功兼阴阳,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人参功专补阴,故《本经》云:“主五脏”。仲景于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饮冷之伤,非此阴寒之品所宜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气,开心益智
四君子汤是补气名方,但是为何血虚也要用四君子汤呢?
高建忠老师读方与用方专栏系列之一 补气主方四君子汤
上海市名老中医何承志的“三奇汤”(?三奇:精、气、神)
论张仲景运用人参、黄芪之异同
《本草精荟》:大补元气:人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