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养生功不是原传太极十三势
笔者按:某君攒文说,因李氏家谱中记载着李氏九世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沟九世祖陈奏庭三人在千载寺太极宫拜师学习十三势、通背功后,创了“太极养生功”,因此称“陈奏庭为太极拳创始人”是正确的。 

这里,此君犯了如下几个错误: 

第一,“太极养生功”是李仲、李信及陈奏庭三人所创,仅言陈奏庭是此功创始人,显然是有违传统道德,且不符事实。 

第二,“太极养生功”的内容是陈家沟五套“十三势”的后四套。中国武协出版的“武术器械录”中对这五套“十三势”的动作名称都有载录,其中头套与后四套动作名称差异很大。而后四套“十三势”动作名称竟与洪洞通背拳谱中的四路短拳,即:“一,二路行拳,一路通背二十四势,一路太祖下南唐”的动作名称完全相同。 

分明是通背拳,为何在陈家沟旧谱上被称为“二,三,四,五路十三势?”唯一的解释就是李仲,李信,陈奏庭三兄弟学了道家十三势拳及通背拳后,觉得十三势拳特别优秀,于是,以所学的十三势拳的原则,对其所学的通背拳中的四路短拳进改造。因千载寺有“无极养生功”,又有“十三势”,故名“太极养生功”。甚至未及更改四路通背短拳的动作名称,只是将拳名从“通背拳“改为了“太极养生功”。而通背拳108势,则被陈奏庭原封不动地带回陈家沟。该108势长拳动作名称也未更改,也与洪洞通背108势长拳完全相同,可拳名则被近人称为“太极长拳”了。 

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去陈家沟考证时记录道:“陈沟有头、二、三、四、五,五套十三势拳,后四套失传。另有长拳108势,也失传。尚有一路炮捶,因其刚硬,村人有练有不练。” 

其炮捶也来自通背拳系,后经陈发抖柔化而成目前的陈氏太极二路,故“炮捶”也改称“太极”了。 

事实上,早在通背拳创始人董成的晚年,董成在与道家十三势传人王宗岳交流后,不仅对弟子留言说“若遇软十三,可用中拳或八步分心掌胜之”,而且自己也以“十三势”原则改创其通背长拳108势,然仍称“通背长拳”,同时还创“柔拳四十九势”。其改创后的通背长拳108势,及所创的“柔拳四十九势”的动作名称,多借用“十三势”中的动作名称,可见董成对“十三势”的敬仰(详见笔者相关文章) 

董成晚年改拳后的传人许守禄的后代所演的拳,常被人误为赵堡或陈氏太极,这与广平县六合通背被称为“卢氏太极”之情形一致。 

因此,若说以十三势原则改通背拳后,就能被称为“太极拳”创始人,那么远早于陈奏庭的董成岂不更应被称为“太极拳创始人了?” 

第三,陈仲甡先生在道光年间,及陈鑫在民国十七年的陈家沟家传拳谱的抄谱中,全然没有“太极”两字,这与唐豪在陈沟的发现是一致的,被近人称为太极拳的,当时即上世纪三十年代前的民国及整个清代,都称“十三势”。这与温县赵堡镇,博爱县所有的“软十三”,“十三势软手”之称谓是一致的。可见李仲,李信,陈奏庭当时改创通背拳后称“太极养生功”是对“十三势”称谓的尊重,不敢称“太极养生功”为“十三势”。陈奏庭在陈沟的后人却将“太极养生功”改称为“十三势”后四套。这种将软化的通背拳改称为“十三势”的现象在博爱县各村也存在,即所谓博爱不同版本的“软十三”。 

然而,真正的道家十三势只有一套,那就是出生于康熙年间的李氏十二世祖太极宗师李鹤林所辑拳谱中的“十三势名目”。此谱中“十三势名目”与明末戚继光所辑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大不相同,而与杨禄禅从陈长兴处,及武禹襄在陈青萍处得传的原始“十三势”名目全然相同。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就是李鹤林、杨禄禅、武禹襄的原始“十三势”。 

目前陈氏一路是陈有本,陈耕耘改创的拳(详见77页【焦作武术】,焦作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历史上太极拳的推广”一文,由“焦作史志为攒文),是以通背拳动作及名称改造陈奏庭所得传的道家原始十三势。其思路竟与李仲,李信及陈奏庭相反。难怪被通背拳认为是灵魂的“缠”字,也被陈鑫在其著作中认为是陈沟新十三势(即改造的十三势)灵魂。 

 

第四,“太极”作为哲学的概念,在古代很早就出现。李仲,李信,陈奏庭借用于武功,实是对道家原传无极养生功,十三势的尊重,并不表示其对一种拳种的发明(若以十三势原则改通背拳,便为一种“拳种”的发明的话,董成则早在其先。)。而“太极养生功”早在陈家沟失传,现在陈氏太极,实是指其“头套十三势”及改编的“炮捶”。 

 

既然“太极养生功”早在陈家沟失传,那么将“十三势”唤作“陈氏太极”,岂非挂羊头卖狗肉,欺世之举?! 

 

事实上近人也有将“太极拳”混称“太极十三势”的,原指道家原传十三势,后各派太极拳也被混称为“太极十三势”。 

 

在千载寺太极宫,“太极养生功”的概念是相对已存在的“无极养生功”而言,并表示在对在“太极宫”学艺的一种纪念,后人又借用“太极”来表达对“十三势”的称谓。从李鹤林所辑的【太极拳谱】上可知,李鹤林眼中的太极拳名目,只有道家原传十三势名目,他所作的“太极拳论”,正是表示“十三势”与“太极拳”称谓通用并实指同一个事物。即康熙年间出生的李鹤林大师指“太极拳”就是道家原传“十三势”(或称“软十三”,“十三势软手”)。 

 

而李仲,李信,陈奏庭改创的“太极养生功”在李鹤林眼里可能是非常的不成熟产物,故李鹤林所辑太极拳谱中,非但未抄录“太极养生功”的动作名称,甚至连“太极养生功”名称也不屑一提。这也就解释了参与创“太极养生功”的李信在创拳后,又回到千载寺太极宫“再拳”即再深造一次。而陈奏庭在李际遇事败后,同李信一样“再拳”,不过不是会千载寺。而是随蒋发再深造一次。 

 

在另一参与创拳的李仲的后代子孙的家谱条目中,只提到学了“十三势,拳,剑”等,只字未提他们学“太极养生功”,说明“太极养生功”很早就被遗弃。 

 

难怪这三人不成熟的“太极养生功”非但在李仲后人的条目中及李鹤林的《太极拳谱》中未再出现,同时也在陈家沟被摒弃而早就不传了。 

 

因此,将一个早被抛弃,失传的“太极养生功”的创造者,称为太极拳创始人,是当今中国腐败、堕落、造假现象的一种发挥。如同将张三的外衣,套在李四的身上,便成了不三不四者的创造人了。 

 

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绝非不三不四拳,太极拳是原传十三势的别名,而无论是康熙年间的李氏家谱、拳谱,还是也曾学过“原传十三势”的王堡人在乾隆年间的王堡枪谱,均明确记载着:李氏九世李仲,李信,陈氏九世陈奏庭,皆学“十三势”于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陈奏庭后又请蒋发老夫子至府中受教深造。陈奏庭岂能是创始人?!这种无耻的结论,与在旧碑上新刻“李自奇是心意六合拳,六合枪创始人”的简陋造假,又有何分别?!必将遭历史的唾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武术又一个惊喜发现转自
武当太极
太极拳和张三丰没关系,这个将军才是祖师爷,他早说了太极不能打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20)
【转载】太极拳源流解谜
王大春:让太极养生功滋养世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