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讲义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028)-脾虚水停
为何会汗下之?因膀胱气化不利见下面症状:1.“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误为表邪用桂枝汤发汗。2.“心下满微痛”,误为里实用下法。分析:“小便不利”提示水饮内停,阻遏太阳经脉致太阳经气不利见“头项强痛”;经气被郁见“翕翕发热,无汗”;水邪上犯阻滞中焦气机见“心下满微痛”。 后世认为“去桂”应为“去芍”。桂枝通阳化气,苓桂同用化气行水。个人意见:《伤寒论》方皆为对偶统一(见前述“桂枝加芍药汤”),苓桂术甘汤&苓芍术甘汤加姜枣也为对偶方。真武汤为苓芍术甘汤去甘草加附子生姜。芍药《本经》曰:利小便。通过养血柔肝,助疏泄,促气化以利小便。不同于桂枝通阳化气。刘渡舟对小便不利者,常加白芍30g或更多,以利小便。陈慎吾:本方把握治水病,治低热3年,见小便不利,头项强痛,无汗,胃脘胀满,三剂见效。
上述诸方关系:茯苓甘草汤(纯心阳虚);苓桂术甘汤(心脾两虚);苓桂姜甘汤(胃虚水停中焦);苓芍术甘汤(脾虚水停);真武汤(肾阳虚,水邪上犯)。
五.真武汤(316)(82)苓芍术附生姜。芍药养肝助疏泄,利小便。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082)-太阳病误治伤少阴肾阳。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素体肾阳不足,从阴化寒,水邪上犯。两条症状归纳如下:
四肢沉重疼痛(水邪浸渍四肢)重则水肿;心下悸(水邪凌心);咳(水邪犯肺);吐利(水邪浸渍胃肠);头眩(水邪上冒清阳);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全身肌肉不自主跳动)可见走路摇摆不定(水邪浸渍经脉,苓桂术甘汤身为振振摇的变证);小便不利\清长(肾阳虚衰,气化不利,固摄失司)。
临床应用:治证属阳虚水泛的各类水肿,如肾、肝、心源性水肿。心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洋地黄量不易掌握,加服本方几日后有↑心肌储备力的功效,↑心肌对洋地黄的耐受性。咳喘水饮未尽,可用本方善后(前述)。扩展治疗范围:慢性胃肠炎的吐利-消化系统;头眩-美尼尔等病;振振欲擗地-帕金森氏综合征,美尼尔,小舞蹈病等,可试用。心下悸-心脏;咳-肺;白带多,阳虚水寒下注。
(山西一老医,善用家传药粉施吐法治疗癫痫,患者吐出胃中涎沫后3月不发。患者家人思之,是否可用镇吐药止吐,使药留胃中久些,定可延长药效。用镇吐的爱茂?止吐,患者不久即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昏迷而亡。据考药粉为一味瓜蒂散。瓜蒂刺激胃粘膜产生大量粘液,排泄毒素,同时带走了很多毒物,并非真有痰涎。提示,中医治病给邪以出路,镇吐则闭其出路,毒素吸收过多呼吸麻痹死亡。另一例,栝楼薤白白酒汤,用今白酒煎药,患者心脏病发作心梗死亡。古代用的白酒与今不同。)
六.五苓散: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泽泻用量最多,桂枝最少。把握剂量。白饮(稻米汤)合服方寸匕,一方寸匕药匙(2.3cm),本法便于吞咽,防止药粉末引起咳嗽。每服5~6g。白饮在此非补胃气,量少,米饭不补胃气?一点白饮无用。功效:太阳蓄水霍乱。成因有2个1.太阳表证,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2.太阳表证,抗邪于表,正气不足(膀胱气化机能低下者),饮水过多,水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见:1.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渴而多饮饮不解渴),渴欲饮水。2.排出废水功能下降见:小便不利(小便少,非涩痛不利)。 五苓散症非癃闭,组织间隙水液停滞。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细菌抑制肾功能一时不全,一二日可改善。3.少腹苦里急。4.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兼证)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证:水邪上逆。(兼证)6.表证:脉浮/浮数,身微热。(兼证) 本方外疏内利,表里两解。郝案:小儿脑积水,长期服用散剂3例-头围可逐渐缩小,服用半年~1年。用于轻症,其中一例已上中学。重症需手术,甚死亡。
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伤寒论》少阴病(319)阳明病(223)-阳明经脉有热。 误下后,伤下焦之阴,水热结于下焦-阴虚水热互结。(319)平素阴虚阳旺,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阴虚水热互结。见三个主症:1.小便不利-与真武汤五苓散不同伴见小便短赤,尿道热痛-水热互结,水湿下泄。2.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乏。3.心烦不得眠-阴虚阳亢,心肾不交。或见证:水热邪气犯肺-或渴;犯胃肠-或呕或利。水热互结,阴虚有热-发热(浮脉又主热,前述)。本方加减:血尿或镜下红血球,+三七,白茅根30g仙鹤草。wbc,脓血球多+清热解毒公英地丁败酱草。刘渡舟常用此方治泌尿系感染。
第九讲  治痞诸方的应用
概述:心下痞-胃脘部胀满堵塞不通的自觉症状。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的证候。包括:为五泻心汤(痞证)五方在病程中见心下痞。旋覆代赭汤(161)痞证。五苓散(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痞为兼证;桂枝人参汤证(163);十枣汤(152);大柴胡汤证(165)。桂枝人参汤:人参汤(理中汤)+桂枝:脾虚寒下利兼太阳表证,可兼见心下痞(或见症);十枣汤证:水饮邪气停滞在胸膈(兼证)。大柴胡汤(痞为兼证)适应症:1.少阳不利兼阳明里实;2.胆腑热实证(前述)三大症: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伤寒论》中十首见心下、心中痞硬。痞为主症-五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痞为兼证余下4方。本论仅限于前6方。
痞证的成因:中焦的斡旋作用。人体的两个重要枢机:中焦-脾升胃降为半上半下之枢-关系到心火肾水相交,肝气生发,肺气肃降,主调气机上下。中焦脾胃对人体气机,水火有主动的调控作用,此为中焦的斡旋作用。少阳-主调气机出入,为半表半里之枢。
在1.胃气虚,2.邪气干扰-致痞证。如五苓散(为水邪干扰);十枣汤(胸中水饮);桂枝人参汤(寒湿中阻);大柴胡汤(胆腑实热)等→阻滞中焦气机致痞。
(提示:肝之疏泄为气向四周输布,如男女精经病,气机下降,肺-肃者,缩也-内收,下降。对五行气的运动的理解。五行-五材,天生五材,民毕用之。行,人之步趋也(运行,运动)汉《白虎通》:五行谓金木水火土,…言行之,欲言为天行之义也(代表天的运行)董仲舒:“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列为四时,判为五行,五行者,所行不同(-气的运行不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中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想是“仰观天文(太阳),俯察地理(昼夜),中知人事”-研究化育人类的大自然。昼,温暖明亮-阳;夜-寒冷黑暗-阴。天气-太阳光和热,地气-地球自转。天气地气的运动产生了昼夜阴阳。人的七日节律,28天月经期,四季节律(脉春弦...)大自然的节律;人身的元素与自然大海相同,阴阳-气的性质,脏腑运动升降出入,收缩舒张.五行-气的运动.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动.春,展放-木代之(植物向四周送营养);夏上升-火代之;秋,内收-金代之.冬,潜降-水代之.
木 火 土 金 水    
←↑→
 ↓ ↑ 平稳过渡 →↓←
 ↑ ↓  
阳――――――――――――过渡―――――――――――――阴 五行相生相克.-生克制化-化育了万紫千红的世界.年轮树木,牙齿,贝壳,五行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不打上了自然界阴阳的烙印.五行-五脏,如肝在五行总体存在运化演变的前提下突出生的功能.真正化育生命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是气是道,不是具体的器.自然界本来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看得见的器是形而下的,是不能化生生命的.红色-红纸洞房;灵堂孝服-黑白二色,气内收.借土补土(偏爱黄色者-脾虚?)音乐-心理乐感;古典音乐-补,迪斯科-泻.
角3 徵5 宫1 商2 羽6    
木 火,利上升 土 金,利气内收 水  
  
酸 苦(降) 辛(散)    
木(展放) 火(炎上) 金(收)  
《内经》五行,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生之本,本于阴阳。《伤寒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关于阴阳五行观点《四季饮食养生丛书》郝万山从气的运动角度谈养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半夏泻心汤:
组成方义:小柴胡汤-柴胡(定位变化和解,半上半下中焦气机,半表半里少阳气机)+黄连,用干姜代生姜。半夏干姜-辛温辛开散结。和胃降逆,化痰止呕。温脾散寒,止泻。芩连-苦降-泄满清上热。参草枣-甘温补中气…………共凑辛开苦降甘调。 上热下寒(中焦气机不畅,寒热阻隔)煮后去滓再煎。见前和解七方(和解半表半里,半上半下枢机)
仲景用半夏泻心汤(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战汗作解,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鉴别。《金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误下后,中气虚斡旋失司,中焦枢机不利,气机痞塞,寒邪干扰→心下痞。脾寒气逆见呕;肠鸣下利(脾寒气陷)。慢性胃肠炎,呕吐便溏,苔厚腻。兼寒邪干扰。和大陷胸汤鉴别(水热互结,心下痛,按之石硬。)前者(心下痞,按之濡,无形邪气)。《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通畅中焦气机之壅滞。)
(三)现代用半夏泻心汤。胃肠疾患,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溃疡病,消化不良《千金要方》吐泻寒甚+附子,口渴+天花粉,呕吐+陈皮,胃痛+当归。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量为一两+四两生姜。共八味药。干姜(老姜,姜母)生姜(嫩姜)如姜母鸭。煮去滓。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干噫(饱食读i=嗳,叹词念y)食臭《说文解字》-气味。指嗳气有饮食的馊腐味。腹中雷鸣-水邪干扰,舌水滑,小便不利,轻度水肿。重则+茯苓/茯苓姜甘汤《医宗金鉴》。
现代应用:消化系统,慢性肝炎(表现症状入手)邓铁涛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调理脾胃治肝炎。治肝癌,攻毒药难取效,养肝血效差。补脾土,从脾胃论肝病有前途。
三.甘草泻心汤:
(一)组成:半夏泻心汤,甘草加至四两。赵开美本-甘草泻心汤无人参,六味药。《千金》》外台》《金匮狐惑》均有参,有人认为一方二法。本方-中气虚,斡旋失司,中焦疏机不利→心下痞硬的主症,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客热(外来)上扰,胃热气逆→干呕心烦不得安。故不用参。现代人参不治热甚,但古人白虎加人参汤热更甚,为何用参呢?认为应有人参。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三方中最重。《金匮》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寒热错杂,虚实兼见者用之有效。郝案:一患用之无效,玉女煎略见效。
现代应用: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胰腺炎,免疫机能低下(亚健康状态常咽干面赤口渴易腹泻心烦急躁易感染,常疲乏无力。)
半夏泻心汤 中虚痰阻 呕恶,舌苔厚腻    
生姜泻心汤 兼水气。可+苓 舌苔水滑,小便少,浮肿。    
甘草泻心汤 下利为主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2:1-泄热清热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主症:濡同软字,上腹柔软-无形邪气,浮主热(重按滑数有力),关-中焦……无形邪热留扰中焦,壅滞中焦气机,未和有形产物相结。因未见上热下寒-胃气上逆的呕吐,心下痞,故无须寒热同施。麻沸汤浸之须臾,约十分钟左右,取大黄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热,薄其苦泻之味,防直下肠胃。大黄开水浸泡-清热解酒,10~15分钟煮泻下作用最好,煮30分以上,泻下作用下降,鞣酸逐步提取出。《金匮》治吐血衄血(热迫血旺行)。临床应用:1.充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如脑充血(头胀目赤)脑溢血、咳吐衄血、尿便血。服用本方要煮,取其泻热作用,且常用三黄(芩连大黄)同用,大黄化瘀止血。2.血热造成的各类皮肤病:本方或三黄泻心汤。如血热眼病眼痛;血热咽病咽痛;血热口腔,牙齿舌肿痛。3.炎性胃肠病,如急性胃肠炎,痢疾-通因通用。有人不加辨证用大黄30g生甘草15g治痢疾,或捷效或留下久泻痢。
附子泻心汤:三黄加炮附子,附子温肾阳,三黄清中焦之热。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心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恶寒汗出-肾阳不足,表阳不固。寒热错杂(中焦有热,肾阳不足)……寒热并用。二黄麻沸汤浸-清热,炮附子10g水煮30分钟以上,破坏乌头碱,若30g以上必须煮1个小时。日本高压锅20分钟。临床应用:寒热错杂的胃肠炎久痢腹泻。温脾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优于附子泻心汤,因加入人参甘草似理中汤。
旋覆代赭汤 3次量,七味药: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一次量分别为15g,5g,与现代临床不同,化痰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和胃消水;参草枣,补中气(同三泻心汤中补中药)。作用:胃虚痰阻。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八个字。其中噫气不除-1.本症顽固久久不消除2.心下痞硬症不因噫气而消除-因为是有形痰浊阻滞,非纯气机阻滞。前四药有化痰作用。参草治胃气之虚。噫气因中虚者,故代赭石不可重用,否则重伤胃气,多则直抵下焦降肝气之逆。旋覆花多绒毛,施今墨指出本药包煎上浮,药效难以利用。故主张旋覆花代赭石同包煎。噫气《说文解字》,噫饱食之息。今本方多用于呃逆不止,而呃逆即哕,为膈肌痉挛,有节律。北京地区,嗳气、呃逆均名打嗝,应分清。哕,宋前指呃逆-膈肌痉挛;宋后指干呕。膈肌痉挛用本方也效优。慢性病,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病等病程中常见。常伴肝气上逆,膈气上逆。胡老本方治疗脑血栓引起的呃逆不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病变证
[转载]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1)《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之七
太阳病变症 2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阳病变证6-8
夜读伤寒-17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