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志龙剖析三个承气汤
一、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功用】泄热和胃,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热结缓证。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谵语,胃中烦热,脘痛拒按,大便干燥,脉沉有力者。

【方解】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并延缓在胃肠中作用时间。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力弱。由于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方证要点】
1、阳明热结缓证:以心烦、或谵语、发热、中脘下有压痛点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大便秘结,不恶寒而发热,谵语,汗出,心烦,或谵语,或少腹胀满,苔黄而干,脉滑数。
2、常用于身热、痈疽疔毒、口臭、反胃膈噎、胸腹痛、肠梗阻、胃热发斑、胃热齿痛、胃热消渴、多食善饥、热发疮疡、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月经不调、失眠等属于积热在肠,胃气不和,或积热与宿食结于大肠者。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9)
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123)
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二、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功用】攻积泻热,下气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方证要点】
1、阳明热结轻证:以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潮热,汗出,胸腹胀满而痛,烦躁谵语,便秘或下利,尿黄面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或沉而有力。
2、常用于两手颞空、食停中焦、热结旁流、伤寒哕逆、急性胃肠炎、便秘、腹胀、脱肛、流行性乙型脑炎、脱肛、哮喘、头痛、眩晕、不全性截瘫等属于肠中宿食积滞与热邪相搏,不得排出,气机痞塞,但大便燥坚未甚者。

【原文】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2、阳明病……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鞭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2145、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5、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251)
6、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7、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金匮要咯》第十七篇)
三、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功用】峻下热积,消痞除满。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方证要点】
1、阳明热结重证:以痞,满、燥、实、坚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潮热,谵语,手足戢然汗出,或下利清水,其气秽臭,脐腹四周按之坚硬有块,脉沉实或沉迟,迟滑,数滑。
2、常用于肺炎、肠伤寒、流感、麻疹、脑炎、高血压病、破伤风、小儿痉挛、脚气冲心、精神病、狂症、食物中毒、眼科疾患、喘息、习惯性便秘、呃逆、尿闭、痔疾、闭经、产褥热、头痛、牙痛、偏头痛、肩酸痛、腰脚麻痹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急性痢疾等属于宿食积滞与热邪搏结肠中,热伤津液,气机痞塞,大便燥结者。

【原文】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澉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208)
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209)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5)
4、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传变,一般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轻变重。这个规律在《伤寒论》中已有比较清晰的归纳总结。后来,吴鞠通氏升华为“三焦辩证”。

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治或失治之后发展而成的。

热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这时候,热势并不太盛,且部分兼有表热。用药以轻宣发散为主。

热邪进一步深入,胃热弥漫,发展到“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表里俱热)。阳明胃热热势已甚,但仍在气分,并未与有形之邪结合,此时宜重用大寒石膏清之。

再进一步,便是三个承气汤证了。

由白虎转为承气,证侯特点已有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在热势的表现上,更主要是在病邪的转移上,无形气分之热逐歩传变,由大热烦热而蒸蒸发热,进而至日哺潮热,这是一变。由热扰心神所致的心烦詹语到神昏循衣摸床之类,这是第二类变化。第三类变化即阳明腑证的变化,这是最根本之变。

第三种变化乃无形邪热与有形之邪结合,腑实之证由轻到重。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于是形成了阳明腑实证。腹部的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不大便等。

调胃承气汤证热邪旺盛,无形邪热与有形之物初结,热入不深,因此表现为热盛为主(蒸蒸发热),腑实不显,腹满的程度最轻,“腹微满、腹胀满”。

至小承气汤,热邪已基本进入食物糟粕之中,热势表现已不再是蒸蒸热盛,而腑实之证已显,“腹大满不通”,显然它的腹满的程度要比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腹满的程度重得多了。不过,是以腑气不通为重,燥结并不严重。

大承气汤的热,已完全与食物糟粕结合,外在热势已很弱,不过内在热毒并不减,因此其神志损伤的程度已显著加重(神昏,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腑实方面,它不仅有气滞的问题,燥实也很明显,“腹胀,腹满”,“绕脐痛、腹满痛”。它有了腹痛,更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这样明显的实证表现,肚子胀,二十四小时持续存在。

构成三承气汤一定有两组证候,一组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一组是腹部的实证体征。如果只有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我们只能诊断为阳明热证,如果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而没有全身热毒的证候,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杂病的实证的腹满,而不能说它是阳明腑实证。所以要诊断为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热盛的症状和腹部的实证两组症状都存在。

三个承气汤的病位,可能是调胃承气在胃十二指肠,小承气在小肠,大承气在大肠;而热邪与食物糟粕渐次结合,递进发展,由弥散周身,充斥内外,到完全和糟粕相结,内收、内敛、内聚,这个发展变化过程是很清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承气汤功用鉴别
阳明病
第43 讲 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二】
60、大承气汤
第41讲阳明腑实证(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