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健脾疏肝法治疗乙肝(脾虚肝郁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迁延所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对本
病的认识散见于“ 黄疸” 、“ 胁痛” 、“ 积聚” 、“ 虚劳” 、“ 肝着” 等病证中,本
病的病因与湿热疫毒密切相关,病机特点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致病势缠绵,病情反复波动,因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现探讨如下。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1.湿热毒邪是乙肝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
这—观点已基本得到学术界的共识。早在《金匮要略· 黄疸病》就说:“ 黄家所
得,从湿得之” 。“ 湿热相搏,民病黄瘅” 。说明黄疸病的发生与湿热邪毒密切相关。
湿热毒邪羁留,缠绵不解,既是慢性乙肝的病因,又是其病理产物,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表明,湿热活动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主要病变特征,在本病各种证型中均有湿热活动的表现,湿热活动与血清ALT的升高存在正相关关系,辨证属湿热型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内组织学改变存在灶状、桥状坏死、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肝细胞内瘀胆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等典型慢活肝的组织学特征。此外还发现,湿热与H BV复制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肝炎湿热明显,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较重,H BV复制就处于活动状态;反之,湿热轻者,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较轻。H BV复制处于轻度活动状态。我们亦发现,湿热邪毒与乙肝活动呈正相关关系,即乙肝活动越严重,临床湿熟表现越明显,出现口苦、口粘、脘痞腹胀、纳少厌油、恶心、呕吐,或有暧气、肠呜、大便溏泄或秘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等症:若湿热瘀阻肝络,使胆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及ALT的持续不降,湿热留恋日久,损伤肝脾,可导致肝脾两虚,气血亏损。可见,在慢肝过程中,标实本虚皆缘于湿热,因此,清利湿热就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大法。
2.脾运不健是慢性肝炎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
脾属土,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健运,则气机升降如常,气血充盈,可有效地抵抗湿热毒邪之侵袭;反之,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可使气血化生乏源,从而使机体抗 病能力衰退,导致湿热邪毒的侵扰;又脾主水湿,脾虚则可使水湿内停,内湿外湿,同气相求,相互为引,则尤易导致湿热之邪为病,故薛生自在《湿热病篇》中说:“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亦说:“ 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难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 。
可见,脾虚在发病之初即已存在,若在乙肝急性期过用苦寒,清利太过,损伤中气,或是随着病情之发展,湿热邪毒羁留不去,又可进一步加重脾虚,出现周身乏力、纳呆、大便稀溏等临床证候。另一方面,由于肝脾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肝病时脾土最易受病,导致肝郁脾虚,所谓“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反之,脾虚则又易导致肝木乘脾,所谓“ 土虚木贼” ,如脾胃强健,则可防止木来克土,而阻滞病情的发展。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紊乱,亦说明脾虚与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肝络瘀阻是病变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慢性乙肝在早期轻度阶段多表现为湿热蕴结或肝郁脾虚之证,但随着病情的多次
反复,使病变逐渐加重,导致“ 久病入络” ,表现为面色黧黑、红丝赤缕或身目黄而晦暗、肌肤甲错、右胁刺痛、两胁积块、舌质紫暗、瘀斑瘀点等瘀血内停之证。在临床中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且反复发作的患者,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右胁刺痛、肝脾肿大、舌质紫暗、瘀斑瘀点等征象尤为突出,肝功能除ALT轻度或中度升高外,蛋白比值多持续异常,提示血瘀的长期存在与病情加重存在平行关系。现代研究表明,慢肝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肝血流图显示肝内动脉系统循环血量减少,肝细胞炎症坏死较重,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组织增生,证实了慢性乙肝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与血瘀程度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湿热内蕴,继而湿热疫毒相互胶结,阻塞肝络,是慢性乙肝病程逐渐恶化的重要病理环节,及早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是防让慢乙肝病情进一步加重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
4.肝肾亏虚是病变发展的结果
由于肝脏与其它脏器密切关联,古人谓“ 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慢性乙肝一般初
病在肝,继则传脾,后则及肾,最终可导致肝肾俱虚,甚或气血逆乱之严重阶段。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可互相滋生,若肝不藏血,血不化精,则可导致肾精亏虚;肝病传脾,脾失运化,后天失养,亦可损及先天;湿热内蕴,或肝郁气滞,均可化燥化火,损及肝肾之阴,从而形成肝肾亏虚之证。以慢性乙肝的临 床实际来看,病至肝肾阴虚阶段,病位较深,病情较重,除可见肝区隐痛、口干、两目干涩、头晕、耳鸣低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外,还往往与气滞、血瘀、湿热、脾虚等证侯并见,提示肝肾阴虚之结局是多种病理因素长期为患,正邪相争,两败俱伤的最终结局。现代研究亦证明,肝肾阴虚阶段,免疫失调
更为突出,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IgG明显增高,补体c3偏低,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多呈阳性 ,提示免疫损害的程度与肾虚程度相平行。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防治。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缺乏特效药,抗病毒治疗,调节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以
促进患者肝脏病理改变的修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在天然植物中寻找H BV与艾滋病病毒的克星,是当今医学的一大发展方向。近年来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1.药物治疗
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转换H BV血清标志( H BVM ) ,中药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论是采取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或是成方、验方、单味药,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辩证论治对改善症状好,固定复方对消除H BV及抗纤维化较优,单味药对改善某项肝功能不良有效。
(1)辨证论治
关于本病的辨证论治,从临床报道来看,有按脏腑分型论治,有依主证分型论治,有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等,各有所长,但疗效大多相近。金氏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肝炎468例,肝肾阴虚型:药用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白芍、玄参、鳖甲、白花蛇舌草;脾肾阳虚型:药用人参、黄芪、白术、砂仁、茯苓、桂技、甘草;肝郁脾虚型:药用柴胡、白术、香附、紫草、延胡索;肝胆湿热型:药用茵陈、白茅根、瓜蒌、虎杖;瘀血阻络型:药用三棱、莪术、大黄、穿山甲、血竭。3个月作为一疗程,结果H BsAg转阴246例占53%;H BeAg转阴280例占88%;抗—HBc转阴202例占49%。鞠氏等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肝炎60例,湿热中阻型( 17例) :药用天胡荽、忍冬藤、紫河车、虎杖、泽泻、苍术、黄柏、山栀、白蔻仁、六一散( 包) 、生意仁、赤小豆、红枣;肝郁脾虚型[25例]:药用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香附、枳壳、升麻、露蜂房、防风、柴胡、炙甘草、参三七;肝肾阴虚型( 18例) :药用生地、太子参、虎杖、白箭羽、丹皮、黄精、金樱花、白花蛇舌草、生甘草。治 疗2个月,结果为H BsAg转阴10例,H BeAg转阴21例,抗一H be转阴14例,其疗效
优于西药对照组(P<O .05)。张氏 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慢性乙肝,主药为生地、茯苓、白术、鳖甲、穿山甲、地鳖虫,随证加减,治疗12个月,治疗组H BeAg转阴率为64%,抗一H be转阴率为48%;对照组分别为20%、10%。
(2)专方论治
李氏用黄芪柴胡汤(黄芪、柴胡、天麻、大黄、山豆根、虎杖、乌梅、丹参、
赤芍、焦三仙、鸡内金、陈皮) 治疗慢性肝炎100例,疗程为3个月,H BsAg转阴40例,滴度下降50%以上28例,总有效率68%;H beAg转阴40例占66.6%( 40/60)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O .01) 。肖氏等用乙肝康胶囊( 蜈蚣、田三七、山药、郁金、白蒺藜、大黄等) 治疗慢性肝炎及H BsAg携带者61例,H BsAg、H 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41.9%、57.9%,HBe__Ab转阳率48.1%。喻氏等应用8868口服液(天然花粉、柴胡、山楂等) 治疗61例慢性肝炎及H BsAg携带者,H BsAg、H BeAg转阴率分别为55.3%、15.1%。
巫氏 报道,上海市传染病总医院用小柴胡汤冲剂治疗慢性肝炎,3个月为一疗
程,ALT复常率86%,H BeAg转阴率43%。虞氏 用蒲公英、紫地丁、银花、野菊花、青蒿梗、夏枯草、白茅根、生麦芽、桑技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结果肝功能正常76例,H BsAg转阴12例,H BeAg转阴25例。陈氏等自拟活血解毒汤( 枸杞子、丹参、苦参、穿山甲、杜仲、鸡骨草、炙鳖甲、甘草、生山楂) 加减治疗
慢性肝炎100例,对纳呆、乏力、恶心、肋痛复常率分别为79.5%、81.4%、71.1%、
H BeAg和H BV—DN A的转阴率分别为43.7%,46.4%,疗效优于对照组(P<O .05)。
(3)单味药效实验
①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水平的中药,60年代最早开始在辨证论治中应用五
味子,血清ALT即明显下降,以后逐步探索到单用五味子粉,蜜丸或胶囊等也很有效。其降酶效果可达70%__90%。80年代初人工合成的联苯双酯,其有效率更高,其缺点是停药后ALT易反跳,复发率高达50%。清周严著《本草思辨录》曾有五味子“ 能安正,不能逐邪,有邪用之,须防收邪气在内” ,因此五味子类制剂用药时间宜长,不宜单用,应同时应用祛邪药。垂盆草冲剂的降酶效果与五味子相近,停药后反跳率也高,对H BsAg转阴无效。其它的有效降酶药物有山豆根( 商品名肝炎灵) ,水飞蓟素( 商 品名益肝灵),甘草制剂(商品名强力新,甘草甜素,强力宁,甘利欣)。近年来巫氏
报道,用苦参碱注射液,ALT复常率为83.5%,H BeAg转阴率为42.7%。中药退黄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副作用少,利胆退黄作用较强的药有赤芍、茵陈、大黄、山栀、金钱草、丹皮、丹参、泽泻、等。对于肝炎的蛋白代谢紊乱,如白蛋白下降,球蛋白
升高,或白/球比例倒置,多属于血行瘀阻,气血亏损。选用活血化瘀药物如桃仁、红花、当归等,配合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精、黄芪、人参等,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自蛋白、降低球蛋白。李氏报道口服三七粉39,每日3次,服45天—60
天,能使90%以上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平均上升至409/L。
②调节免疫功能
不少中药确有良好的扶正,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并已显示出特有的优势,表现
其作用缓和持久,具综合调节作用,而且副作用少。中药既有免疫促进作用,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还具有抗过敏,诱导干扰索及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等作用。有免疫促进作用的药物如人参、党参、灵芝、黄芪、刺五加、枸杞子、茯苓、仙灵牌、仙茅、首乌、女贞子、云芝、甜瓜蒂等,能增强单核一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及T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部分中药可提高细胞内cAM P的浓度,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诱导B—干扰素明显者,党参、灵芝、香菇、白术、山药、获菩、猪苓:诱导d—干扰素明显者:黄芪、人参、腹蛇等;诱导Y—干扰素明显者:黄芩、黄连、生地、银花、蒲公英、地丁、五味子、芍药等,使自介素升高者:黄芪、柴胡等。免疫抑制中药有:甘草、生地、威灵仙等;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者:赤芍、丹皮、生地、地肤子、白鲜皮、蝉衣等;抑制过敏反应中药:黄芪、乌梅、艾叶、防风、甘草、苍耳子等。
从现有资料看,绝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免疫复合物清除不全在体内积聚而继发免疫复合物性损害,少数由于免疫系统调控失灵引起自身免疫。慢性肝炎的免疫调节治疗多倾向于应用免疫促进剂,但在炎症过于严重时,为防止过多肝细胞坏死,偶尔须使用免疫抑制剂。目前临床上调节肝病免疫功能紊乱的常用中药有冬虫夏草、黄芪、云芝、绞股蓝、人参等。邱氏等以虫草多糖脂质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果,无论是细胞免疫功能的提高,或肝功能改善或血清H BVM 的转阴,均有明显的效果,H BeAg及H BV—DN A转阴率分别为53.3%和
68.4%。
③抗肝纤维化
中医并无纤维化一词,查阅文献及结合临床,发现同纤维组织增生有关的疾病,
多具有中医所描述的“ 瘀血” 或“ 症积痞块” 的特征。故传统上的治则是活血化瘀,软坚消症。常用的方剂包括:莪术散、复元活血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鳖甲煎丸等。近年来治疗同纤维化有关疾病取得疗效者,多是使用上述活血化瘀方剂或加减复方。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丹参、桃仁、冬虫夏草、当归、黄芪、获苓、黄柏、柴胡、红花、莪术、三棱、大黄等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改善肝内微循环,可使肝脏、脾脏回缩复软。刘氏等应用大剂量丹参为主,治疗慢性肝炎,用法为丹参注射液30g一40g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日1次,连用3个月,肝脏回缩有效率
80.9%,治疗前后血清II型前胶原和血清透明质酸( H A) 显著下降。纤维胃镜所见治疗组5例食道静脉曲张,经治疗后1例消失,3例好转,另1例无效。
④抗突变抗癌
实验发现,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如莪术、鸡血藤、五加皮、赤芍、红花、三棱、地鳖虫、川芎、水蛭、当归、天南星等具有杀灭癌细胞作用。临床应用斑蝥制剂、华蟾素、喜树碱、冬凌草制剂可使部分病例肿块回缩,症状改善,生存时间延长 。近来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证明,从香菇、云芝、猪苓等中药提取的多糖有较明显的抗突变、抗肿瘤作用。田氏等报道香菇多糖以l m g/kg剂量给药,抗S—180肉瘤活性几乎为100%,云芝多糖抗肿瘤活性>90%,猪苓多糖抗肺鳞癌活性为80%。潘氏报道云芝糖浆用于AFP低浓度持续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5例,连用1个一6个月,其转阴率为86.96%,比对照组佳。
⑤H BV抗原转阴治疗
经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不少清热利湿解毒药对H 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外抑制H BsAg作用明显且重复性较好的中药有大黄、黄柏、贯众、虎杖、山楂、败酱草、山豆根、石榴皮、肉桂等。郑氏对1000种中草药体外抑制人H BV试验.评出10种最佳药物,按其药效顺序依次为:云实( 100) ,酸浆( 94) ,地耳草( 92) ,桑寄生( 86) ,马尾松( 86) ,术通( 84) ,过路黄( 76) ,知母( 72) ,柿蒂( 72) 和连翘( 68) 。
最近李氏采用DN A探针技术在100种中草药研究中发现26种对纯化了的H BV--DN A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贯众、佩兰、荔枝核、珍珠菜、黄柏、茯苓、大黄、丹参、大活血和犁头草为高效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探讨
《高中生健康教育》教案(七)
什么是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