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证经验学习班
    朱良春教授治疗外感温热病经验和特色
    
学术思想
    
“温热病是多种热病的总称,许多急性传染性病均概括在内,也包括了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证”,如乙脑(暑瘟),正副伤寒(湿温)。
    
推崇刘河间对热病治疗创新。
    
打破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提出“先发制病,发于机先”。热病初起即采用表里两解法,不泥于先后表里、温病三禁的常规。
    
朱师经验:“通下岂止夺实,更重在存阴保津,既能泄无形之邪热,又能除有形之秽滞,一举数得,诚治本之道也”、“如纯属表证,恶寒较著,而邪热不甚或年老体弱孕妇或经期慎用”。
    
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暑瘟”、“署痉”范畴,其为病来势凶险,传遍迅速,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易昏痉致变。临床所见,乙脑极期,由于邪毒炽盛,痰浊阻滞,于是清窍被蒙,高热神昏,喉间痰如拽锯,惊厥频作,往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道的窒息,内闭外脱而突变。
    
验方“夺痰定惊散”:炙全蝎15只,巴豆霜0.25g,犀黄0.35g,硼砂1g,飞朱砂1.5g,飞雄黄1.2g,陈胆星3g,川贝、天竺黄各1.5g,麝香(后入)0.15g,共研细末,密贮,每服0.7g,幼儿0.4g,每日1~2次,一般鼻饲,收效尚称满意。
    
治验举隅——脑炎
    
推广应用:近年来借鉴朱老治疗该病学术思想,将验方“夺痰定惊散”在“心肺复苏”中的脑复苏、呼吸衰竭所致“肺性脑病”、以及“中暑”、“脑梗死”、“脑出血”昏迷的危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曾治疗一个深度昏迷,上方(夺痰定惊散)加羚羊角1~2g成功治疗一例深度昏迷患者。
    
治验举隅——时感高热
    
流感、伤寒等时感高热恒多卫气同病之候,若能打破先表后里之成规,及时采用解表清里之剂,内外并调,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治疗多种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或起病已三五日而尚有表证存在者,服后常一泄而脉静身凉,或显见顿挫,持续数次可解。
    
“表里和解丹”:僵蚕45g,蝉衣、甘草各30g,大黄135g,皂角、广姜黄、乌梅炭各15g,滑石180g,研极细末,鲜藿香汁、鲜薄荷汁各30g,鲜萝卜汁240g,泛丸如绿豆大。成人每服5~6g,妇女、体弱者酌减,小儿10岁左右服2g6~8岁服1~1.5g2~5岁服0.5~1g。每日1次,连服1~3日,热退即勿再服。
    
着眼点在于通过汗、清、下之综合措施给邪以出路,从而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之目的。方具疏表泄热,清肠解毒之功,能促使邪毒从表里两解。实践证明,不论成人,小儿,除正气亏虚成阳虚便溏,或发热极轻而恶寒较甚者外,均可服之。
    
这张方子非常有效,包括前几天H7N9流感,治疗效果非常好。朱老在“双解散”的基础上制成了“表里和解散”。
    
一个患者在中山医院看了7天发烧,有肺部炎症,西医用了抗生素(抗生素就有耐药的抗生素和最主要的副作用就是湿热蕴结)没有退烧,我用了三服药就退烧了。我就简单的开了几个药:僵蚕、蝉蜕、大黄、甘草和达原饮配到一起。
    
治验举隅——时感高热
    
葛苦三黄丹:适宜湿温等温热病,是通利泄邪与清热解毒、燥湿化浊并用之剂。
    
处方:飞滑石、生大黄、蝉衣、苦参、葛根、黄芩、天花粉、茵陈、青蒿、黄连、甘草、白蔻仁、蝉衣、姜黄、川郁金、苍术、鲜荷叶、鲜藿香、鲜苏叶、鲜茅根、生萝卜汁等可为丸或煎取汁。
    
朱师采用聂氏麟、杨栗山《寒温条辨》之“升降散”(生大黄、僵蚕、蝉衣、姜黄)为主而制定的“表里和解丹”和“葛苦三黄丹”治疗伤寒流感等传染疾病属中医温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或病起已三五日,尚有表证存在着,服后常一泄而脉静身凉,收效较著,疗程多在3 ~10天之内,剂量小,服用方便,无任何副作用。
    
本方不论成人、小儿,除正气亏虚或脾虚便溏,或发热轻微,恶寒较甚者外,均可服之。
    
一个发烧病人,重度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昏迷,高烧40℃,西药没办法,医院很重视,最后找我会诊。会诊以后,没有别的方法了,就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安宫牛黄丸,同时每天煎60g的人参。湿热、温热发热是否可以用人参?我在几年前也看到《温病条辨》,其中有一条它就讲了:湿热昏蒙,发热不退者,人参芍药汤。所以人参的作用不仅仅是升高血压,也可以调节免疫。刚才,一位老师讲了:黄芪会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体外的实验从来没有证实过黄芪可以杀菌、杀病毒。但是能够杀是为什么?中医一句话就是“扶正祛邪”。我们朱老说过:“病毒和细菌你是杀不完的。”所以一定要“调和阴阳,阴平阳秘”。
    
应用体会:朱老治外感高热,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先发制病;功病宜早,集中兵力,挫其锐势,阻断传变,与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原上海医学院姜春华教授倡导之“截断、扭转”之说甚合,在朱老学术思想上我们应用该方治疗包括传染病在内感染性疾病的“脓毒症”,意在“早期截断,防制传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方在“禽流感”,“猪流感H1N1”、“非典”的治疗中有明显疗效。
    
治验举隅——六神丸治热病休克、心衰、呼衰
    
六神丸由苏州雷允上堂炮制,是一种著名的解毒消炎成药。擅治咽肿、喉痛、白喉、痈疽、疔疮等症。
    
组成:犀牛黄4.5g,麝香3g,雄黄3g,珍珠5g,蟾酥3g,冰片3g,上药分别研成细末,以烧酒化蟾酥,和匀为丸,如芥子大,百草霜为薄衣。(100粒约重0.3g
    
用量:成人每次10~15粒,不可超过20粒,一日3 ~4次。过量防中毒,有报道用此治白血病,每日用量达90~120粒,分4次服。
    
牛黄芳香开窍,清热解毒,利痰镇惊药,有镇静、抗惊和强心之功;蟾酥有很强的功毒消肿、避恶通窍、强心定痛之功,能强心升压及兴奋呼吸;麝香有香窜透络、开窍化瘀之功。麝香酮,是一种挥发油,能兴奋呼吸和心脏。少量可增进大脑机能,多量反而有麻痹作用。朱老认为世俗皆知麝香为散气通窍之药,而忽略其强心健脑作用,诚为憾事。
    
热病引起之休克及心衰、早期呼吸衰竭等危重证候有独到之功。
    
治验举隅——肺炎
    
大黄是重要的泻下药、清热药和止血药。它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重症,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32首处方中使用了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着。有趣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医,因为擅长应用大黄,他的真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他擅用大黄,如金代的穆大黄。近人焦东海先生,专门从事大黄的临床研究,著《大黄研究》一书,被人们称呼为“焦大黄”。
    
肺炎之运用下法:主要是在辨证论治的方药中加大黄,“肺与大肠相表里”,古人有:“病在脏,治其腑”之说,肠腑疏通,使上焦壅遏之邪热、痰浊自有出路。临床应用与小儿、成人肺炎均可,小儿也可外用敷贴等方法。我们与他人研究结果表明:大黄在缓解气促、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改善缺氧及缩短病程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现在药理研究证实大黄不但以缓下、健胃、利胆,且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如对甲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金葡菌及伤寒、副伤寒、痢疾、白喉、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大黄治疗麻疹肺炎、病毒性肺炎具有一定疗效。这充分证明了通利疗法的卓越效能。通过实践,个人有同样的体会:大黄的清热泻火、解毒抗菌的作用,殊为显著,只要用之得当,没有任何副作用。临床以生大黄粉口服或鼻饲,一次可达30~50g,但如此大剂量使用,朱老突破老框框的创新,值得学习。
    
朱老自己在上个世纪60年代得了胰腺炎,住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朱老要开中药吃,外科主任死活不让开,他不让吃。因为西医认为﹕吃东西以后,不管进什么食物,它会刺激胰腺分泌,就是消化和加重胰腺的炎症和坏死。朱老说:“那我就灌肠。”就用大柴胡汤灌肠,灌了几天以后病就好了。
    
大黄的作用有活血又有止血,上次我们在北京王永炎院士就用人参大黄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人身用60g、大黄60g。哎!效果挺好,尤其是溃疡,大家回去试试。
    
治验举隅——痢疾
    
菌痢类似中医之“赤白痢”。本病致病因素,为外感暑湿疫毒、饮食不节使脾胃运化之功能受阻,大肠传导失常,气血凝滞,湿热郁蒸,损伤肠道血络,而痢下脓血。凡痢疾初起,因宿有积滞,里热较甚,前人早有“痢无止法”、“痢疾当头泻”之说,通利疗法对痢疾初起最为适用。
    
大黄治疫,始见于《元史·耶律楚材传》。其后若干年,在《丹溪心法》中,有“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的记载。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大黄之用,本为逐邪,邪热是疾病的本质,结粪只是邪热内结的现象,所以不能等到结粪形成才用下发,贵乎早用大黄,频用大黄。
    
痢泻散(《镜花缘》)验方:生、熟大黄(炒)30g,苍术(米泔水浸)90g,杏仁(去皮尖与油)、羌活(炒)60g,川乌(去皮,面包煨透)、甘草(炒)45g。上方共研极细末,瓶贮备用。成人,赤白痢疾每服3 ~4g,但赤痢宜用灯心草1尺煎汤调服。白痢宜用生姜3片煎汤调服;赤白兼见者,并用灯芯草、生姜煎汤调服;泄泻每服2g,以米汤调服。小儿剂量减半,4岁以下者用1/4,幼儿再减,每日2次。
    
本方有泄热通滞,健脾燥湿,温里散寒,止泻安中之功,对菌痢及急慢性泄泻,有显效。痢疾与泄泻,新起多属热、属实,久病则为寒、为虚。热实者宜清泄导滞,虚寒者则应温中培调。本方主要用于热实型泻痢,但虚寒型体质不太虚弱者,亦可应用。痉毒痢必须配合清肠解毒之品,或中西医结合始妥;久痢稀淡血水者忌用。
 朱良春教授治疗心血管急症经验和特色
    治验举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隶属于祖国医学“真心痛”、“胸痹”等疾病的范畴。
    
《内经》就有“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等记载。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不仅描述了“胸痹”的症状为“胸背痛,短气”,“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同时指出其脉“阳微阴弦”,提示了阴乘阳位的病机。仲景所创立的以通阳散结为主的治疗大法,为后世所宗。
    
较著名的如朱丹溪提出“心胃痛,须用劫药,痛乃止,如仓猝散”;危亦林治“猝暴痛”用苏合香丸,均有很高的疗效。
    
针对此证之“心脉不通”,采用活血化瘀法者尤众。考活血化瘀法之应用,至少有2000余年历史,《内径》成书约在周秦之际,其中已记载不少瘀血之病机及活血化瘀之治则;《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以前,其中列载许多活血化瘀药物。
    
概况:现代对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更为深入。实践证明,它对缓解心绞痛、降低血脂及改善心电图均有较好作用,不失为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病机:冠心病心绞痛有虚有实,即使实证,亦系本虚标实。实证当化瘀宣通,虚证必须扶正营养。
    
病位: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但与其他诸脏均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整体地、辨证地看待之。
    
治法:心病的辨证大法,《难经》指出:“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朱老经验: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玉竹、桂枝、柏子仁(大量),以益心气,养心营,通心脉,兼扶中气,收效较佳。
    
治验举隅——心动过缓(心悸、晕厥)
    
临床表现:心动过缓之由,总由心阳不足,心脉不通使然,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甚则昏仆,脉细缓无力,或脉涩,或浮缓等见证。
    
源流:义本《伤寒论》。论中谓:“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方药:复心阳则桂枝需用大量,桂枝与甘草同用能扶心阳,桂枝能和营通阳,甘草即养营补虚,又宣通经脉,二味并用,刚柔互济,心阳渐复,对心动过缓亦当有效。
    
朱老经验:用桂枝一般从10g开始,逐步递增,常用至24g,最多用30g,直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有口干舌燥时,则将已用剂量略减2~3g,继服以资巩固。
    
心血管我们史载祥老师前面已经讲了心血管病的很多例子,但是有一点,有几个问题,包括桂枝汤,桂枝汤朱老的经验可用到30g,治疗心绞痛。朱老说:“嘴巴干了,你就不用。”哎!我用到40g效果也可以。你看《金匮要略》用乌头汤治疗心绞痛,也是阳虚呀。除了乌头丸以外,除了房室传导阻滞,这个方子都可以用。
    
治验举隅——心肌炎
    
临床表现:一般由感受时邪或时病之后,出现异常疲乏、食欲减退、胸闷胸痛,心悸怔忡、气短、脉细数而促或伴见结代等一系列症状,以及异常的心电图表现。
    
病机:正气亏虚,病邪内舍心包而然。由于热病易于伤津耗液,以心阴虚最为常见。
    
治法:感邪之初,及早采用补心气或益心阴并加用解毒之品,对心肌炎有预防作用。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不能囿于一般时感治疗而贻误病机。
    
朱老经验:此症而至的心率失常,常取生脉散为主方,加玉竹、柏子仁、功劳叶养阴通络;琥珀镇静解毒;板蓝根、连翘、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热解毒。急性期参用珠黄散内服,每次1支,一日2次,颇收佳效。热盛加苦参,胸痛加参三七未、郁金,胸痛加婆罗子、合欢皮。随证变法,尚称应手。
    
治验举隅——风心病之咳喘
    
风心病之咳喘病机:心肺同居上焦,心痹之咳喘,则系心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上焦壅遏,导致肺脏郁血,宣肃失职,痰瘀夹水气逗留,致肺无以朝百脉而使然。
    
治法:益心通脉,参用宣肺通络,泄化痰瘀之品。
    
方药:杏参散(《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喘脉证治》)该方“治上气喘满,倚息不能卧”。由杏仁、桃仁、桑白皮、人参组成。立方之妙,在于人参配桃仁,益气通脉;杏仁配桃仁,宣肺行瘀;杏仁配桑白皮,下气平喘,兼能利水。
    
朱老经验:此方实为匡正祛邪,标本兼顾之良方,应手多矣。若药后气仍未纳,喘仍未平者,宜酌加紫石英、远志、紫河车、补骨脂、胡桃肉等通心肾、填下元之品;剧者更加蛤蚧2g分吞,以增强温肾纳气之功。
    
治验举隅——风心病之咯血
    
风心病咯血病机:“风心”咯血乃咳喘之甚者,易并发咯血。《外台秘要》指出:“心咳,咳而吐血。”其量或多或少,其色或紫或红,多伴见心悸、胸痛、气短等症状,甚者因出血过多,而大汗如洗,甚至虚脱。乃气不摄血、瘀血阻络。
    
治法:气以固本,消瘀以宁络之治法。
    
方药:参苏饮(人参、苏木)等。
    
朱老经验:“风心”之咯血,一方面是气虚不能帅血归经,一方面是瘀阻而心血难守,虚实错杂,殊难措手。若见血止血,妄用收涩之品,诚非探源之治也,亦难以收到预期之效果。选用唐容川《血证论》治“瘀血乘肺,咳逆喘促之参苏散”,加花蕊石为主方,随证佐药。                           
        
我就讲讲朱老治疗出血,有一个方子我们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用葶苈散、人参四物汤,我们不是治疗风心病的。刚才史载祥老师讲了:就是用肉桂、大黄再加上三七粉治疗心脏病。我觉得这个方子也挺好,但以虚为主。
    
治验举隅——风心病之心律失常
    
心悸心痹病机:心体受损,心脉不通,故心悸一证最常见,甚则怔忡不宁。
    
辨证分型:凡阳虚者,脉多见濡细、迟缓或结代;阴虚者,脉多见细数或促;阴阳两虚者,脉多呈微细或结代。
    
朱老经验:对风心心悸的治疗,首先必须辨识是属于阳虚、阴虚,抑或阴阳两虚,施治方可中地。治疗此证,除需根据阴阳之偏颇,采用补而兼温,或补而兼清治则外,还要注意参用通脉之品,方可提高疗效。凡阳虚,通脉可选用桂枝、鹿角霜、鹿角片等;阴虚,须重用柏子仁、麦冬、玉竹等。而炙甘草之补中兼通,无论阴虚、阳虚均应重用。余治阳虚心悸,喜用参附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阴虚心悸,喜用生脉散加味;阴阳两虚之心悸,用炙甘草汤化裁。
    
治验举隅——风心病之心力衰竭
    
病机:风心病之心力衰竭多表现水肿,其病机一是因为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火下焦寒水之气上逆,郁于心下,或土不制水而泛滥肌肤;一是因为心血瘀阻,气化不行,上焦壅塞,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外溢水肿,所谓“血不利则为水”。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方药:消水圣愈汤(陈修园),此方系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而成。
    
朱老经验一:若心气不足,心脉瘀阻,心下痞坚,唇绀足肿者,可选用心痹汤(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g,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g,水蛭粉1.5g(胶囊装,分吞),虻虫15g,炙甘草10g)。水蛭粉治此证效著。
    
朱老经验二:若心肾阳虚,下肢浮肿,久久不退者,乃心力衰竭严重之征象,宜选用济生肾气丸出入,并加用万年青根30g以强心利尿,对心力衰竭有较好疗效,但有一定毒性,少数病员服后往往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剂量过大可出现期外收缩及完全性传导阻滞,应慎重使用,控制剂量,或作保留灌肠,减少上消化道之反应。或用茶树碱(服后风湿性、高血压性及肺源性心脏病之心悸、气短、失眠等征象可明显改善,尿量增多,浮肿消退,部分心脏扩大亦有明显缩小或改善,每次用30~60g)亦可。
    
朱老经验三:在风湿性心脏炎阶段,尚末形成风心病时,如及早采用银翘白虎汤(连翘20g,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g,白花蛇舌草30g,生石膏60g,甘草10g。随证加减:湿重者加苍术20g,薏苡仁40g,厚朴10g;热重者加栀子、黄柏各15g,黄连5g;心前区闷痛者加丹参20g,参三七末2g分吞;心悸者加枣柏仁各30g,琥珀末3g分吞,以清热解毒,利痹通络,多可控制其风湿活动而获得痊愈,免除风心病之产生。
    
我就讲讲朱老治疗出血:有一个方子我们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效果不错,参葶散、人参四物汤。我们不是治疗风心病的。刚才史载祥老师讲了就是用肉桂、大黄再加上三七粉。我觉得这个方子也挺好,但以虚为主。
    
还有就是朱老治疗水肿就是水肿用茶树根。茶树根和葶苈子一样,用上以后甚至比葶苈子效果还要好。对于右心衰水肿,我上次治疗一个病人,他没有心衰,内分泌也查了,心脏也查了,肾脏、肝脏都挺好,最后这个病人呢他就是水肿,就是特发性水肿。治疗就是以大量的附子再加上茶树根。但是这个万年青根也有强心利尿作用,这个利尿作用,往往有些病人我们不敢去治,它有些副反应,甚至能引起传导阻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咱们用茶树根,我用的是30g起步,逐渐的加到60g120g,我是这样慢慢用的。朱老治疗风湿病、治疗痛风首次就用到120g。还有黄芪,黄芪我主要是治疗中风和免疫系统疾病,一开始就用到120g,没有什么其他副作用。
 朱良春教授治疗神经系统急症经验和特色
     治疗举隅——中风病
    
病因病机:张景岳对本病之病因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制病之本也。”阴不敛阳,肝风内动,是主要病机。
    
辨证分型:急性发作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肝阳上亢,内风肆扰;二是痰热壅盛,蒙窍阻络。
    
治法:镇、潜、摄、纳是四大主要法则,而“化瘀通脉”更为重要。
    
朱老经验:凡面赤目红,口干烦躁,喉际痰鸣,口有秽味,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是内有痰热,需通腑泄热,化痰通络。常用生大黄10~20g,芒硝6g(分冲),陈胆星10g,全瓜蒌30g,竹沥30ml,石菖蒲10g,黛蛤散15g(包)等品药后腑气通畅,痰热泄化,神昏烦躁即可趋解。其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6g(分吞)。语言謇涩,肢体偏瘫不遂者,宜重用黄芪,配合地龙、丹参、赤芍、豨莶草、威灵仙、炙远志、石菖蒲等品,可收佳效。或用炙全蝎、广地龙、红花、炮山甲等分,研极细末,装胶囊,每服4~6粒,一日3次,亦有较好效果。
    
治疗举隅——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是指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骤升而致的一过性神经系统症状,头胀痛剧烈,目赤,视物模糊,抽搐,呕吐,烦躁,甚则神志不清,舌质红苔黄,脉弦劲。
    
治法:当予熄风平肝、降逆通络之品。
    
方药:枸杞子、菊花、石斛、天麻、僵蚕、地龙各15g,钩藤、怀牛膝各20g,当归、白芍各10g,全蝎、蜈蚣3g(研末分2次吞),生牡蛎、代赭石、生石膏各30g,甘草5g。水煎2次汁混合,分2次服、日服3次。
    
体会:该病中医报道不多,肝阳上亢、脑络气壅是本病的主要证型,在朱老的经验上我常用羚羊角6g,钩藤加之60g(后下)效果尤佳,大黄9g,芒硝6g或当归芦荟丸以通腑泄热,有助邪热下行,有所出路。
    
治疗举隅——癫痫发作
    
癫痫特征:为发作性的精神恍惚,甚则忽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发出类似猪羊的叫声,少刻即苏醒。故俗称“羊癫疯”。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惊。
    
方药:涤痰定痫丸。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广地龙各60g,陈胆星、川石斛、天麻、青礞石、天竺黄各45g,炒白芥子、化橘红、石菖蒲各30g,上药共粉碎,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5g,每日2次,也可适量汤剂服用。同时尚可用控涎丹: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各等分。
    
朱老经验:朱老认为,痫证多与精神、饮食以及先天等因素有关,亦可继发于热病、外伤之后,常有气郁生痰,或是脏器失调,痰浊内生,因痰聚而气逆不顺,从而导致气郁化火,火升风动,夹痰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内扰神明,以致痫证发作。所以在治疗上应豁痰开窍,熄风定喘。
    
治验举隅——创伤灾害
    
适应症:地震、战伤、跌伤、压伤、打伤、刀伤、枪伤、割喉,以及因吊、惊、溺而昏迷。曾发挥卓越作用。
    
功能:活血化瘀、疗伤定痛、通窍回苏。
    
方药:活地鳖虫(取雄性活虫,洗净,去足,放瓦上小火焙黄,研细末)15g,自然铜(放瓦上木炭火烧红,入好醋淬,片刻取出,再烧再淬,连制九次,研细末)9g,乳香(每30g用灯芯7.5g同炒枯,共研末,吹去灯芯,净末),陈血竭(飞净)、飞朱砂、巴豆(去壳研,用纸包压数次,去净油,用净末)各6g,麝香0.7g(后入)。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瓶储密封。
    
朱老经验:本方曾在地震、战争中发挥卓越作用,屡奏殊效。成人每服0.5g,幼儿1.2g,黄酒冲服。牙关不开者,鼻饲之。严重者可连服2次。服后,大便下紫血块者,则效更著。若苏后转心腹痛者,此瘀血未净,急取白糖60g,热黄酒或开水化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袁家玑)
心病证治点滴
冯晓敬治疗房颤临证经验
医圣张仲景名方——茯苓四逆汤
主题:苓桂术甘汤 | 医源世界--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桂枝甘草汤。病机是心阳不足。夜间时有憋醒。心阳不足时所呈现的症状表现:有的心悸而双手得按其心胸部位,有的是因胸中不适,也有的是整个身体怕冷,即便是在夏天也不能脱去衣衫,更有甚者,因心阳不足而导致了冠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