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病辨证法
 6、脾病辨证法

脾为后天之本。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运化水湿和统摄血液,所以脾病的主要表现是消化不良、大便稀薄、疲乏无力、肌肉消瘦、水肿、出血、脉濡细等症候。脾病以虚症居多。实症则多由湿邪困脾所引起。脾与胃关系极为密切,有的病症难以区别,则只能合并论述。

一、脾胃虚弱

1、症状:面色萎黄、肌肉消瘦,食少腹满,消化不良,便溏,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无力、舌淡苔薄,脉缓弱或濡细等。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病等,许多疾病的过程中,都可以见到脾胃虚弱的症候。

2、分析:本证多病久虚损,过度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所致。脾气虚则运化功能减低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身倦无力,少气懒言,食少腹满,便溏。

3、治法:益气健脾。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党参、白术、黄芪、棉花根、红枣、山药、茯苓、甘草等。方剂常用参苓术草汤加减。如中气下陷,还须加用柴胡、升麻等升提药。方剂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脾不统血

1、症状: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少气懒言、或饮食减少、月经过多或崩漏,或皮下出血紫斑、尿血、便血等,舌质淡白,脉细弱等症。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溃疡性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常见到脾不统血的症候。

2、分析:病久虚损,或劳倦伤脾,使脾虚统摄无力而受损。脾统摄血液,使之不流溢于血管之外的作用,如这一作用减弱则会发生多种出血,见到出血外及脾虚和气血不足的症候。脾主运化水谷,脾虚运化失职,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苍白,少气懒言,食少腹满。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外溢,故见便血尿血、紫斑、月经过多,崩漏出血症。舌淡脉细弱,是气虚血亏之象。

3、治法: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灶心土、当归、仙鹤草等药。方剂可用归脾汤、黄土汤加减。

方名、黄土汤《张仲景》

1)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熟附子、阿胶、黄芩各9克、灶心黄土30克。

2)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远血证,是先大便后下血,血随便下,叫远血。

3)方义:灶心黄土温脾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益脾阳;阿胶、地黄补血止血;黄芩苦寒,防止辛温太过。本方是温阳益气止血方剂。若因热盛,迫血而妄行便血者忌用。

三、脾气下陷

1、症状: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眼睑下垂、或小腹坠胀。面色萎黄,头昏眼花,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小腹坠胀,食少,食后作胀,舌淡,脉弱。

2、分析:此证多由病久虚损,或劳倦伤脾,脾气不升所致。脾主升,脾气下陷,升举无力,见脱肛及内脏下垂,小腹坠胀。称为“中气下陷”。脾的清阳不升,浊阴上扰清窍,故头昏眼花。面色萎黄,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小腹坠胀,食少,舌淡,脉弱,均为脾气虚之象。

3、治法:益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四、脾阳不振

1、症状:脾气虚弱,又常现寒象,称“脾胃虚寒”。见腹中冷痛,喜按喜温,口泛清水,形寒肢冷,妇女则见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腰腹痠沉,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2、分析:脾阳虚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久病伤脾或饮食生冷,则损伤脾阳。脾之阳气不足故脾气虚衰。阳虚中寒,故腹中冷痛喜按喜温,口泛清水。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故形寒肢冷。妇女白带清稀,腰腹痠沉,属寒湿下注。舌淡苔白,脉沉迟是寒虚之象。

脾胃虚寒,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现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肠鸣、大便稀薄或夹有不消化的食物,饮食减少,口泛清水,形寒肢冷,精神疲乏,手足不温等;

妇女则见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腰腹痠沉等,如影响水湿的运化则出现面浮足肿,按之凹陷,小便减少,甚则全身浮肿,及舌淡,苔薄白,脉濡弱无力或沉细等。如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等,每易见到脾阳不振的症候。

3、治法:温中散寒。理中汤加减。常用白术、党参、干姜、附子等药。方剂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加减。如泄泻而兼有脾阳虚者,常用药补骨脂、吴茱萸、肉果等。

五、脾虚水泛

1、症状:面浮足肿,或全身浮肿,腰以下浮肿较重,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泻或便秘,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2、分析:此证多由久病伤脾,或饮食生冷,损伤脾阳所致。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溢于肌肤,故全身浮肿,腰以下较重。脾虚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故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阳虚不能达表,故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是脾虚之象。

3、治法:温阳健脾行水,用实脾饮加减。药用椒目、生姜皮、葫芦、茯苓、猪苓等。

六、寒湿困脾

1、症状:湿邪最易侵犯脾胃,舌质腻是重要的特征,同时胃口很差,病人自觉口中有粘腻不适的感觉,或口淡无味,或口中发甜。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畏寒,头重身困,面目四肢浮肿,大便溏泻或便秘,小便不利,苔白腻,脉迟缓而濡。

2、分析:多由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寒湿之邪,内侵脾胃,使脾阳受困所致。脾为湿困,运化功能受阻,故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湿性粘滞重浊,阳气被困,故痛重身困,口粘不爽。脾不化湿,故面目四肢浮肿。大便溏小便不利,畏寒,口不渴,苔白腻,脉迟缓而濡,均为寒湿之象。

3、治法:温中化湿。用胃苓汤加减。

七、脾胃湿热

1、症状:不思饮食、讨厌油腻,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粘而甜,身重困倦,及小便短黄,大便臭秽不爽,或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或带下黄稠,苔黄腻,脉濡数。

2、分析:本证多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化湿,湿郁化热所致。湿热中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脘腹胀满。湿热上泛,故口粘而甜,厌恶油腻。湿性粘滞重浊,湿热阻遏,故身重困倦,小便短黄,大便臭秽,稀薄不爽,或有粘液脓血。湿热蕴结脾胃,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胆汁外溢,故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可出现黄疸。湿热下注,则带下黄稠。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

如急性肠胃炎、急性菌痢、急性传染性肝炎、不明原因低热等病,常可见到湿邪或湿热困于脾胃的症候,胆囊炎、胰腺炎等,也可出现这种情况。

如夏季有些病人多脾胃湿热的症候,胸闷、不思饮食、口苦口腻、小便黄赤、四肢痠重无力、舌苔黄腻或有低热。各种实验室检查,常查不出什么异常,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影响,使消化功能产生障碍所致,中医称为“湿阻”,按脾胃湿热辨症施治,一般均有实效。

如有的病人夏季胃口减退、疲乏、低热到秋凉则上述症状逐渐消失, 中医称为“疰夏”,是指夏季长期发烧的病,也常按湿困脾胃或脾胃湿热施治。

3、治法: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加减。或用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加减。

湿困脾胃治疗,常用芳香燥湿药为主治疗,适当选用健脾的药物。常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苍术、半夏、厚朴(苦温燥湿)、白术、茯苓、扁豆(健脾)等。 

如湿热,则应清热燥湿。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等,与厚朴、苍术等相配伍;也可在应用清热燥湿药中,加入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等;或加入利湿药,薏米仁、滑石、车前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李乾构治脾五法:健脾和胃、调和肝脾、温补脾肾!
这味补虚中药,可补益脾胃、健脾化湿,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用《参苓白术散》除湿,为什么倍受古人推崇...
甘草学园 | 从脾胃挽治高血压病误案,再谈平脉辨证法的临床价值
胃胀、食积、嘴里有酸腐臭味,这是脾虚食积的表现!需健脾消滞
【岐黄论坛】辨健脾、运脾、醒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