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腹发胖,自己捏“胃点穴”就能瘦下来
 一、东氏头穴透刺针法:
1、治疗中风病针刺部位:
意识障碍:神庭透上星、印堂透山根、人中透鼻柱.
头痛:双太阳、双风池穴等。
精神症状:神庭透上星、双曲差透五处、双本神穴等
尿便障碍:四神聪透百会穴等。
失语:风府透哑门穴等。
面瘫:地仓透颊车穴、下关等。
吞咽困难:廉泉、外金津、玉液、海泉、风府、
双风池、双医风等。
瘫痪:百会透太阳穴等。
感觉障碍:络却透承灵透悬厘。
眼球运动障碍:印堂、太阳穴等。
2、治疗中风病针刺方法:
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以75%酒精常规消毒,以28-30号1.5寸华佗牌针灸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后,以15度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或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1.0寸。太阳、风池、下关、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选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1.0寸。手法采用快速捻转200转/分以上,捻转5分钟,间隔5分钟,重复三次,共计30分钟。快速不捻转出针。实行针刺手法同时,患者主动或被动进行运动、语言、吞咽等神经功能锻炼.

二、“东氏头穴透刺针法”治疗中风病关键技术临床研究:

“东氏头穴透刺针法”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但其针刺关键性技术决定治
疗的水平。

研究目的:观察“东氏头穴透刺针法”治疗中风病针刺关键技术(针刺方法的比较、针刺的部位、针刺的时机、针刺的手法、针刺的频次、针刺的留针时间)对中风疗效的影响。
研究方法及结果:采用严格的RCT研究方法,随机选择510例中风病住院患者,分六个研究部分:(一)、针刺部位特异性的研究(150例);(二)针刺的部位:单侧、双侧选穴的疗效比较(60例);(三)针刺的时机(60例);(四)、针刺手法的研究(90例);(五)针刺时间的研究(针刺的频次和留针时间)(90例);(六)头穴透刺与西药、中药组比较研究(针刺与西药、中药对比研究)(180例)。同时观察针刺的即刻效应并探讨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量表为指标,评价中风病针刺治疗关键技术的临床价值。
(一)头穴透刺与头针和体穴针刺比较
90例中风病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头穴透刺组:30例;头针组:30例;体穴针刺组:30例。患者年龄为21~70岁,其中男44例,女46例。
治疗方法
(1)头穴透刺组: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双手平补平泻法交替式快速捻转200转/分以上,捻转5分钟,间隔5分钟,重复三次,共计30分钟。快速不捻转出针,同时给与神经内科常规用药及对症治疗,疗程14天。
(2)头针组:采用头针运动区针刺治疗同时给与神经内科常规用药及 
对症治疗,疗程14天;
(3)体穴针刺组:采用常规(教科书)取穴和针刺方法,同时给于常规脱水、降血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疗程14天。
结果
1、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86.7%,头针组总有效率为80.0%,体穴针刺组总
有效率为70.0%,头穴透刺组对中风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P<0.05)和体穴
针刺组(P<0.01);
2、头穴 
组、头针组和体穴组三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穴透刺组和头针组与体穴针刺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穴透刺组与头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头穴透刺法对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优于头针组与体穴针刺组。
(二)针刺的部位:单侧、双侧选穴的疗效比较
60例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单侧头穴透刺组和双侧头穴透刺组,单侧头穴透刺组30例、双侧头穴透刺组30例。患者年龄为21~70岁,其中男33,女27例。
治疗方法:(1)单侧头穴透刺组:(2)双侧头穴透刺组。针刺方法同前。
结果:基本痊愈率双侧组为33.3%,单侧组为26.6%;显著进步率双侧组为43.3%,单侧组为33.3%;总有效率双侧组为90.0%,单侧组为83.3%。经分析,双侧组和单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头穴透刺法双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单侧组。
(三)针刺的时机
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针刺时机研究,进行60例患者病程与针刺疗效关系的分析。采用针刺方法同前。临床观察结果:1-3天组17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8例,愈显率76.5%;4-7天组35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1例,愈显率71.4%;8-14天组8例。基本痊愈0例,显效3例,愈显率37,5%。经分析,病程与头穴透刺治疗时机呈正相关,针刺时机越早,临床疗效越好。
(四)针刺的手法
90例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手捻针组、电针组、单纯留针组,年龄为21~70岁,其中男45例,女45例。各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手捻针组:30例,针刺后给于手法,间断手法30分钟;2、电针组:30例,针刺后接上GB8015型电针,通电30分钟。3、单纯留针组:30例,只针刺后留针30分钟。
结果:手捻针组:30例,其中基本痊愈8例,显效12例,愈显率66.6%;电针组:30例,其中基本痊愈6例,显效12例,愈显率66.6%;单纯留针组:30例,基本痊愈2例,显效8例,愈显率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3.3%和76.7%。
分析手捻针组、电针组和单纯留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捻针对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优于电针组与单纯留针组,手捻针组和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手捻针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
(五)针刺的频次和留针时间
90例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留针30分钟组、留针24小时组、日针两次组,患者年龄为21~70岁,其中男48例,女42例。
治疗方法
1、留针30分钟组:针刺后留针30分钟;2、留针24小时组:针刺后留针24小时;3、日针两次组: 
每天早8时和晚4时各针刺1次。处理方法同前。
结果
一、治疗前各组可比性分析
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梗塞或出血部位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三组性别分布具有可比性。
日两次组:30例,其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10例;留针24小时组:30例,其中基本痊愈9例,显效10例,;留针30分钟组:30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0.0%和86,7%。
经分析,日针两次组、24小时组和30分钟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日两次组愈显率高于24小时组和30分钟组。
(六)头穴透刺与西药、中药组比较
180例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刺组60例、西药组60例、中药组60例。
方法:
针刺组采用方法同前,西药组:给与神经内科常规用药及对症治疗,疗程14天。中药组:采用口服华佗再造丸,1丸日2次,同时给与神经内科常规用药及对症治疗,疗程14天。
结果:针刺组60例,其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30例;西药组60例,其中基本痊愈2例,显效15例;中药组60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26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1.7%、83.3%和78,3%。
经分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风患者ADL评分评价,针刺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和中药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针刺组对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改善中风患者ADL评分及总疗效均优于中药组与对照组。

结论:(1)头穴透刺能明显降低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临床疗效;(2)双侧头穴透刺法,行手捻针法,日针刺两次可明显降低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中风病患者的总有效率;(3)头穴透刺组对中风病患者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

透穴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89例

1.2 诊断标准 
症见阵发性喷嚏、鼻痒、鼻塞、鼻流清涕,嗅觉减退等;专科检查见鼻粘膜水肿、苍白或充血;实验室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IgE增高。

治疗方法
取穴:百会、前顶、上星、神庭、印堂、山根、迎香。
操作:用2寸毫针由百会向前透刺1.5寸至前顶,1寸毫针由上星向神庭透刺0.5寸,1.5寸毫针由印堂透至山根,迎香穴以0.5寸毫针直刺0.3寸。诸穴均行快速捻转手法,约150次/分钟,使额部、鼻部出现酸胀感,鼻塞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由百会至印堂依次行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之间休息3天。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鼻粘膜正常,半年内不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鼻粘膜基本正常;有效:症状减轻,发作间期延长,发作时间缩短;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89例患者采用此法1~4个疗程,其中痊愈42例,占47.2%;显效37例,占41.6%,有效9例,占10.1%,无效1例,占1.1%。总有效率98.9%。

典型病例
张××,女,26岁,教师,1997年10月3日初诊。主诉:鼻痒、鼻塞、流涕,喷嚏频作5天。病史:上述症状反复发作7年,受凉后诸症加重,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经多种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腔分泌物增多。采用透穴针法治疗2疗程,针2次后,症状开始减轻,1疗程结束时症状基本消失,只在晨起偶有鼻塞,再针1疗程,诸症消失,查鼻粘膜正常,鼻腔清洁通畅。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内因多由肺脾肾气虚,卫外不固;外因多为外邪侵袭,肺卫失和。治宜补虚扶正,祛邪通窍。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之功能,加之其循行恰好过鼻,采用透穴法针刺督脉诸穴(注:印堂、山根虽为经外奇穴,亦在督脉循行线上),取其固本培元,鼓舞一身阳气及局部祛邪通窍之功;迎香为大肠经穴位,近在鼻旁,能宣通表里经肺经之经气,祛邪通窍。透穴法能大大增强针刺"得气"效果,尤其对循经感传、"气至病所"大有裨益。
本方法取穴精、针感强,故短时间内能达到补虚扶正、祛邪通窍、标本兼治之功。

王乐亭针治中风(脑血管疾病)配穴针法

⒈ 
手足十二针:主要治疗半身不遂。
取穴(均取双侧穴位):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先健侧后患侧。
⒉ 
十二透:主治中风后遗症,功能未复,正气未虚者。
主要穴位: 
肩髃透臂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曲泉透膝阴关,阳陵透阴陵,足三里透承山,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⒊ 督脉十三针:腰膝无力,难以站立的患者。如脑干和小脑梗塞。
取穴: 
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呈阳、筋缩、背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隅。
⒋ 老十针:主治中风卧床时间过长,食欲不振者。同样适用于胃脘痛。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
5.中风 语方:主治中风失语。
取穴:⑴廉泉、天言、通里、照海;⑵风府、哑门、风池、翳风。
6.中风通便方:主治中风便秘。
取穴:⑴阳陵泉、足三里;(相当于大承气汤)⑵支沟、天枢、照海。(缓泻方,虚性便秘)

一.透穴刺法
透穴刺法又称为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此法具有取穴少,得气穴位多,疗效好的特点。本法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是近代的横针透刺基础。金元时代窦默则大力提倡透穴刺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是对透穴刺法的具体应用。《针灸大成》对透穴针法又有所发挥。

(一)分类

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1.直透法

本法属直刺范畴。本法的特点是调和阴阳、沟通表里,一般用于四肢相对应的阴阳经透刺。

2.斜透法

本法属斜透范畴。本法的特点是沟通异经经气,调和经络气血,扩大腧穴主治范围。一般亦以四肢穴和肌肉丰厚处为宜,也有用于较薄处者。

3.横透法

本刺法属于平刺范畴。本刺法特点既可加强刺激,又能避免组织损伤和局部疼痛。一般多用于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



(二)操作方法

1.直透法

针尖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刺入腧穴得气后,针尖继续刺入,在相应穴位得气后,方可实施补泻手法。

2.斜透法

针尖从一穴斜刺进针,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可施行相应的补泻手法。

3.横透法

本法是针尖紧贴皮下组织,由一穴向相关穴透刺,在得气得基础上,施行相应的补泻手法。

(三)临床应用

1.适用范围: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证,主要有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头痛、胸痹、心悸、哮喘、胃下垂、痹证关节拘挛者、痿证等,以病程长、病情顽固者为宜。

2.注意事项

(1)因人施术。年轻体状、气血旺盛、针刺耐受性强或感觉迟钝者可选用本法。

(2)手法要轻柔,针尖刺入皮肤后,进针宜缓,捻转幅度和用力不宜过大,一般在针刺穴位均得气后,仅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以防给病人痛苦和滞针。

(3)因病制宜。如里证、寒证、久病、重病可用直透法、斜透法,表证、热证、新病、轻证则用横透法。一般而言,阳证,实证可取阳经穴透刺,阴证、虚证则取阴经穴透刺。

(4)透穴刺法一般留针时间较短(有的人则不留针),留针时要让其处于舒适平正的体位,不要随便变化,以免因此而引起折针、弯针等意外发生。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行针推进时(尤其在胸背部)要缓慢,并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脏器损伤(如气胸)。

(5)透穴刺法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不一定要透达另一穴的表皮下,也不必穿透另一穴的皮肤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惧。

3临床应用

(1)直透法主要用于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经的病证。如阳陵泉透阴陵泉治膝痛、胆道疾患;悬钟透三阴交治偏头痛;太溪透昆仑治疗肾虚牙痛、足跟痛;内关透外关治疗胸背挫伤等。

(2)斜透法多用于病变涉及相邻经脉或同一经相邻穴位的透刺。如后溪透劳宫治腰扭伤;曲池透少海主治半身不遂、高血压;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丘墟透照海治疗胸胁痛等。

(3)横透法常用于病邪位于浅表的疾患,或头面、胸背、四肢皮肉浅薄处。如上星透神庭治疗鼻塞;百会透前顶巅顶痛、地仓透颊车口眼歪斜、中渚透液门手臂肿痛、肾俞透志室治疗腰痛等。

透穴刺法浅议
透穴刺法又称为透刺法、透针法、透穴疗法,是针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透穴刺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12539;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近代的横针透刺类似。“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及“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现在的多向透刺法相近。正式定名“透针”的是金代的窦默,他曾著《针经指南》,内有透针的提法,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又如元&#12539;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次明确提出了透穴刺法,并为之立名,其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希”。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同时《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曰:“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明朝吴昆在《针灸六集》中也有不少透穴针法治疗疾病的记载。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上确有卓越的疗效。1  透穴刺法的作用
透穴刺法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功能为基础,治疗疾病以辨证施治为准则的针刺疗法。这种针法充分发挥了两穴双重主治作用的叠加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并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佳的特点。
1.1  协调阴阳,疏通经络
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每一透穴犹如各经又增添一个“经穴”,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之作用。(《灵枢&#12539;刺节真邪》)
1.2  免伤卫气,增强针感
《难经&#12539;七十一难》云:“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素问&#12539;刺要论》所说“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古人非常重视顾护人体卫气。卫为人体卫外屏障。采用透刺法,取穴少而精,可尽量减少刺破皮肤次数,免伤卫气,亦可减少病人畏痛的恐惧感。局部透穴多在病变处围透,围透可逐渐缩小病灶。透穴可扩大刺激面,使酸麻重胀感直接扩散至病变部位,以达益气助阳、托邪外出、祛腐生肌、舒筋和络、活血通络,疏经止痛的作用。
1.3  接气通经,上下相接
透穴刺法弥补了传统一穴进针的针刺刺激点少的不足,以不同的角度、方向由本经透向他经,使针尖引导着经气直接刺向所要透之腧穴,加强了刺激面,刺激量和针感效应,上下相通,迎随逆从,内外相应,数经相交,宣导出入逆乱之经气,“从阴引阳”,疏通经络、脏腑、阴阳、气血。加速神经和经络功能的全面恢复。一针透多经(多穴),各经之间同时得气,不同针感在相疏通各区域神经分布范围交汇,使各经络经气沟通交融,经气感应(得气)广泛地加强多经间的联系和对经络的刺激,舒筋活络以行“通”之意,贯通上下经络,运行气血达到“气至病所”。又以远道循经取穴,联络各脏腑,沟通内外经络、腧穴,使瘀滞的经络,营卫气血得以流通疏导,较快地改善和调节各经络循行失调,促进神经组织代谢,降低神经变性,恢复神经及经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2  透穴刺法的分类
2.1  直透法
即本经透穴,是从本经一穴进针,待得气后,针芒向着本经的另一穴位透刺,结合迎随补泻手法,可以向上透,亦可向下透。如上星透神庭治疗鼻炎;中脘透下脘、气海透关元、肝俞透胃俞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等。
2.2  横透法
即阴阳经透穴,表里经透穴。一般用于四肢内外侧相应的阴阳经,从一经一穴进针,透向相对应的另一经一穴,针尖不宜穿透,以能看见针尖顶起皮肤为度。临床常用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膝痛、胆道疾患;支沟透间使治疗胸胁痛;间使透支沟治疟疾等。以上横、竖透法可配合运用,亦称“十字透”,多用于头部及四肢关节部位。
2.3  局部围透法
即在病变部位数针围透,使针芒直刺患处。可用于腱鞘囊肿、肱骨外髁炎、破溃创面、局部神经麻痹等。
3  透穴刺法的操作
透刺的针具选择一般根据病情病位而定,头面胸背及四肢肌肉较薄处,宜用短针,选撮捏进针法;四肢肌肉较丰处,宜用长针,选挟持捻转进针法。不论选用何种透刺法,所透之穴一定要有针感,针感是透刺获效的关键之一。透穴刺法的操作可分为直透、斜透和横透三种,直透是针尖与皮肤呈90°垂直透刺,操作是从肢体的一侧直刺,透向对侧某穴,如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斜透是针尖与皮肤呈60°或45°透刺,操作从一个穴位直刺三分许,斜向另一个穴位,多用于病症涉及相邻经脉或同一经脉,如胆经的阳陵泉透胃经的足三里、膀胱经第一侧线肾俞透第二侧线的至室。横透是针尖与皮肤呈10°角或 
20°角透刺,操作从一个穴位倾斜进针,针体横卧 
15°角以下缓缓向第二穴推进,用于病位浅表或肌肤较薄的部位,如上星透神庭。此外,斜透刺法还常在透向一穴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变换方向,另透一穴,如百会透四神聪、合谷透鱼际、劳宫等。在透穴的操作中,还可先在进针的穴位运用手法,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再进针至所透腧穴,运针以产生新的针感。
在透穴刺法的应用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熟悉透穴部位的局部解剖,尽量避开大血管及神经主干;二是不得在溃疡及瘢痕组织面透穴;三是在胸背部腧穴透穴中要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不得伤及内脏;四是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出现晕针、滞针、断针要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五是对初次接受针刺的老弱、妇女、儿童在透穴中手法不宜过重。
4  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

透穴刺法不但能治疗局部病,而且还能治疗全身病,不仅能治疗经络病,同时还能治疗内脏病。透穴刺法在临床上仍是遵循《灵枢&#12539;经脉》篇“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准则,使用多种透穴方法,从而达到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
透穴刺法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作用。透穴刺法的应用加强了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的联系,使经气得以相互沟通。透穴刺法突破了传统一针一穴,取穴多,进针次数多,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缺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经验
针灸:针刺的各种手法原理介绍
皮内针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中医刺灸》(全本)
舌针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