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周仲瑛:立足点要在中医,否则以西代中,没有出路
周仲瑛 首届国医大师
1928年生于江苏省如东县,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先后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现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院长。
周仲瑛独创痰瘀同源学说,在疑难杂症和急危症、心脑血管疾患方面造诣颇深。
摘要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是可以培养出国医大师的,对此我充满了信心。而且后来者会比我们这代人做得更好。高等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只能在摸索中一步步来,不断尝试,不断改进。
来源:健康报
作者:张宗明、薛洪汇 南京中医药大学
▲【纪录中医】专访周仲瑛:永不褪色的铅笔
1国医大师不是时代的产物
笔者:有人认为,国医大师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现代社会背景下,特别是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条件下,培养不出像您这样的国医大师。对于这种说法,您是怎么看的?
周仲瑛:我个人认为,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是可以培养出国医大师的,对此我充满了信心。而且后来者会比我们这代人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视野更宽阔,知识结构更合理,信息来源更全面,这使得他们更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知道怎样扬长补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已从早期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了现在的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多个层次,这实质上就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医教育的兴旺发达。通过当前的中医教育体系,我们看到中医教育层次结构相继完善,专业设置方面呈现多元性,课程设置方面也在不断优化,而随着教学基地规模的扩大,中医教学的实践、实验等办学条件也明显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有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毋庸讳言,由于中医药高校扩大招生和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及不科学性,高等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医药高等教育水平被拉低,教育质量也随即跟着滑坡,导致了中医药学术和技能的萎缩,中医药领域后继乏人。但我以为,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只能在摸索中一步步来,不断尝试,不断改进。
2现代教育中少不了师承教育
笔者:在一些国医大师看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中医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呼吁回归师承教育传统,来弥补现代中医教育的不足。对于这个问题,您是如何看的?
周仲瑛:家传和师承方式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中医人才和学术的主要传承方式,即使在完备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后,这一形式仍然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重要手段。
据我所知,在我们这届国医大师的评选中,29位都有过师承或家庭有医学背景,可以说,师承教育在我们的成长中是占主流地位的。但我认为院校教育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第一,学科门类齐全;第二,师资力量雄厚;第三,设置了现代科技教育课程;第四,这样一种教育模式符合近年培养大量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当然,院校教育也有严重不足的地方,就是实践不够,不能把学生带到临床去扎扎实实地实践。所以,我一直强调的是,师承教育还是应该成为中医教育的组成部分。“师带徒”是历史上中医学培养人才的固有做法,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疗效传承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模式、治病用药方法,不仅增强了徒弟的从医信念,而且在学习中能悟出新意并不断发展创新。
随着中医药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中医教育教学应在坚持现代学校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与运用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点和经验,使二者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
3人才培养要以“中医”为主题
笔者:对于中医教育的“西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名老中医对此表示担忧,甚至有人提出中医教育要淡化西医,甚至排斥西医,要走“纯中医”道路。您如何看待中西医关系的?
周仲瑛:中、西医两种医学各有专攻,也各有特色,二者不是替代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当前我们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要中西医结合,但我还是主张要围绕发展中医这个主题,以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为目的,提升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发挥中医优势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医的延续和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医的振兴不是哪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如果我们后继无人,培养出来的都是自我否定派,把中医淡化了、西化了,是没有出路的。
据此,针对近年来有中医学子对中西医之争越来越困惑的现象,我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一直强调四句话,那就是:“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这就直接涉及了对中医和西医两套医学理论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那就是一定在中西医的碰撞中仍是以中医为主,否则就失去了中医的本体。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看中医的发展并不是看它与西医的关系如何,而应该看自身,这取决于两点:一是要看自身理论是不是不断地提高、完善;二是看临床疗效,只要有疗效,能切实解决大众的疾苦,老百姓就会信你、服你。
3中医生存不易更应早树信心
笔者:中医成长成才周期比较长,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干扰,许多中医学子对中医缺乏信心。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提高中医学子的信心呢?
周仲瑛:在我学医以及成长过程中,也有过彷徨和迷失,因此知道中医生存的不容易,但回头想想,正是因为我对中医的这份热爱和坚持,才让我走到了今天,获得了大家的肯定。我个人认为,提高中医信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现在很多年轻的学生都是带着怀疑或将信将疑的态度在学习中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专心、细心和努力钻研,面对当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也是很容易转行的。而我们这代人由于家庭的缘故,祖代行医,亲眼目睹中医在人民群众中的疗效,把中医作为一项事业和使命来延续,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疑惑和将信将疑的问题。
二是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艺术范畴。若没有传统文化这一基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就会打折扣,就不易搞懂中医理论的一些内在含义。正因为知晓这些传统文化,懂得古汉语中的词义,对日后研读中医典籍和中医理论是很有裨益的。
三是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无捷径、无取巧门径的,要么是从源到流,以四部经典著作奠基,系统学习,然后再下延至历代医著;要么是从流到源,把后世浅近实用的读物,如《汤头歌诀》、《药性赋》等加以背诵记忆,再在临床时多读些医案。通过读经典,学习者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运用起来也就会自如了。    ■
【纪录中医】专访国医大师周仲瑛:永不褪色的铅笔
1学医之路
我学中医主要是因为家庭世代以中医中药为生计。当时恰逢抗日战争爆发,战乱当中并无出路,由于家里是中医,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我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了。从对中医的认识来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中医经典要经过慢慢的消化,结合临床以及病变才能够得到启发。有一个时期可能是觉得很枯燥,特别是《内经》,它的哲理比较高深。对《内经》的理解很困难,读经的过程结合临床,然后慢慢渗透,才能够应用到临床当中去。当时非常艰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父亲把我带在身边看病,经常对背诵经典著作进行考核。我的读书过程从古文开始,然后再向经典著作推进,当时我父亲认为,你中医能不能掌握好,要靠中国传统的文化,由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深入。我的父亲认为到中医学校学习,去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学习知识是需要的。待在家里,是一家之言,跑出去能够吸取到各家的长处来弥补我们自己的不足。
2望闻问切的秘密
中医诊断的基础就是望闻问切,但是望闻问切不是孤立的,是要综合进行分析判断出来的。可能看到的角度不同,病情不同,同样一个病医生诊断处方下药也有差异。对于中医的要求,真的是理解了医生的个体化技艺。如果是凭单子,想当然的来处理,这个体现不出所谓灵感的作用。
望闻问切要在实践当中逐步深入,也有知识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积累的过程。慢慢的熟练了,综合然后得出结论。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在诊断过程当中抓住最主要的核心症状和矛盾,提取病情当中的病症来进行判断。
3严谨治学
治医应该是严谨的,医里面是无穷的。就是我这样的年龄,也不求财,只是在我这个领域当中发挥一点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就是爱护,我能领悟、能理解的全都倾囊给学生,内心是非常高兴的。但是要求学生严格,希望他成才,中医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后继有人,有识,比如说你要看一个中医,开处方药,这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综合机构培养学生,所以要求严格是应该的。他们能理解更好,不理解那就算了。特别是现在的学风不是很严谨的情况下,我们一开始带学生的时候,学生还能理解,现在学生一多,对中医的认识模糊,所以要认真严格不能糊弄。
4对于“经典”的困惑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起到奠基的作用,这是从中医的源头读起,因为《内经》、《伤寒》都是最典型的经典著作。过去两本书当中如何认识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内经》是迷信的,是抬医道的,以《内经》为起源的叫内经派。对《伤寒》的评价,因为它是以方药治病为要求的,在内经辨证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方药,这个是依方而医。过去医界当中似乎依经派重视理论,依方派重视临床,事实上这两本书紧密联系更能得到启发。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无源之水,传统的中医理论指导下发扬辨证特色得出治疗疾病的制剂方药。总归就是一个意思,理论是基础,临床是治疗,这两个方面要相辅相成,不能对立,强调哪一个派,依经派还是依方派没有必要。
有些学生读不懂经典,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去感悟,因为中医本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医学体系。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刻苦,特别要强调临床实践,前人讲过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效果才行,也要在锻炼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信心。
5理想的中医教学模式
有代表性的做法还是跟着老师一起看病。看老师的做法从而形成个人的体会和感悟,这是传统的师徒做法。因为中医很多的理论和方法不是系统地给你,而是要你自己去做,要应用才能深化,这是培养中医人才重要的一块。离开了临床实践空谈理论,空洞的施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我曾经提出要把中医的师徒传承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之内,十多年来大学对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是理解了中医的特殊性。
6学派之争
对学术流派的问题要注意兼容并蓄、为我所用,过去由于中医在一起的机会少,互相探讨研究的机会少,时代背景不同,社会不一样,居住的地点也有区别,所以学派也有他的属性,也有他的不足。为什么说不足呢?因为一个学派不能体现医学的全部,只有兼容并蓄才可以,严格来讲学派是带有偏见的。不是说他提出他的见解就只此一家,或者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话,没有体系成不了派,对这个问题还是要具体看。医生有一个惯性,他经常用,经常用,用得过头了,他自己成为一派,这个一派也要学习别家,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而不是一家之言。
7当下中医的危机
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目前中医究竟怎么走,还是以西为主以中为辅吗?可以说是还要探索。作为一个中医,对坚持中医发展的信念还是非常强烈的,现在中医的形式逐渐的淡化,异化,认为中医不过如此。在临床上也是倾向于中西医结合。事实上中医自身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疗这是不完全相同的,不能以中西医结合这一条路来制约中医自身的发展。相反要注重实际思考,继承发展回归中医,这个概括起来就是自主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
我们的立足点要在中医这个点上,而不是以西代中,用西医知识讨论中医,逐渐淡化了也削弱了临床的治愈能力。所以路怎么走是要探讨的,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左右的,现在的中医院基本的模式都是中西医结合,这种模式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能让中医走自主创新、自主发展之路就要大家共同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_第二部分:第一章、当代中国中医书院一般数据统计
中医药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原因在这!
“铁涛班”“何任班”“刘敏如班”……中医实验班为何青睐以国医大师命名
【国庆七天看】第四看:夯实人才传中医薪火
徐经世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
许润三12月10至16日出诊时间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