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拳与短打的真实含义
作者/杨祥全博士
导读: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但可惜的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陈家沟的太极长拳已经失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洪洞通背拳拳理、拳谱、《拳经总歌/论》、传承人等几方面的对比研究后发现,目前在山西流传的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的太极长拳。考虑到太极拳与戚继光32势拳法的关系以及太祖长拳在明代的地位、太祖长拳的技法等因素,认为太祖长拳对太极拳的形成有间接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文章提出了将太祖长拳、洪洞通背拳、戚继光32势拳法(或戚家拳)等拳种结合起来进行太极拳研究的新路径。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2010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专家经研究后盛赞太极拳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健身运动,或考虑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在练习太极拳,为此,有人甚至认为太极拳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
太极拳的初创者陈王廷共创编了一至五路十三势、炮捶和长拳七个套路,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陈家沟开始由博返约,将十三势一至五路合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炮捶成为陈式太极拳二路[1],而长拳则已很少人练习[2],并终成“广陵散”,甚是可惜。
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在山西省洪洞县发现的传统武术流派“洪洞通背拳”[3],为我们寻找失传的太极长拳提供了可能。该拳法的最早传承人是郭永福,其演练风格强调“缠法”。通过对比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和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以及两拳的“拳谱”本文发现两者间存有高度的相似性。另外考虑到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极有可能就是陈家沟与陈长兴、陈有本同辈的陈有孚,据此本文断定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已久的太极长拳。
1“长拳”的由来及其基本意蕴
依据现有文献来看,长拳之名较早与宋太祖相连,是为太祖长拳,这在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何良臣的《阵记》以及戚继光的《纪校新书》中均有记载:
太祖长拳,多用腿(武编·拳)。
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武编·拳)。
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阵记·技用)。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纪校新书·拳经捷要篇)。
明末清初,陈王廷在“戚继光32势拳法”直接影响和太祖长拳的间接影响下创编了“陈式太极拳”体系,其徒手套路共七套,“太极长拳”正是其中之一。
“长拳”与“短拳”相对,清人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时认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4]民国时期,候敬舆、吴志清与异军认为:“编拳谱与作文同。文章必有起承转合,始成篇法,又必集字以成句,集句以成章。国术亦然,如大小洪拳、查拳、六合、太极等,均系成套成路之拳,似文章之整篇;又如弹腿、形意等,似文章集字集句之意义。所以长拳炼章法,短拳习应用。而且长拳每依局势行拳,假设四方八面,俨若有敌袭击窥隙之势,据情演成一套之拳路,以应四方八面之敌,亦即文法中之起承转合即武术之进退攻守也”、“长拳开始由何方起,仍归何方止;又须各方无漏遗之处,方称整套武术”,而“短拳之意义,为单练一种手眼身法步,左右习练成联珠贯串而为应用之手法,所谓短拳是也”。[5]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正是由于拳法“活动身手”的这种特殊功能,戚继光提出了“其拳也,为武艺之源”[6]的观点。“洪洞通背拳”和“太极长拳”均有108个势子,是“成套成路之拳”,且各势不同,演练起来不但能“活动手足,惯勤肢体”,而且确实如王宗岳所言“滔滔不绝”,如候敬舆、吴志清、异军等所言“各方无漏遗之处”,“以应四方八面之敌”,而这正是古代“长拳”的典型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纳入体育范畴。为竞赛和武术普及、发展的需要,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查拳、华拳、少林拳等北方传统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创编了新的“长拳”系列套路(长拳、刀、枪、剑、棍),且随后形成了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竞赛体系。这里的“长拳”虽借鉴了原来的名称,但基本意蕴已大相径庭,是为现代长拳。
2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皆尚“缠”法
洪洞通背拳又名“通背拳”、“通背缠拳”、“无极通背缠拳”、“忠义救国拳”。该拳高度注重“缠法”,其代表性歌诀有如下五则:[7]
其一
缠缠绕绕是正宗,侧侧错错根本身。
虚虚实实疑兵计,真真假假迷魂阵。
其二
重如泰山轻如云,臂动刚柔缠屈伸。
眼闪光电烁威威,声发疾雷惊敌魂。
其三
运动缠绕成技巧,玄妙通背技势矫。
力势神气汇集奇,炉火纯青飒爽豪。
其四
手缠步机跟蕴神,纲纪法正身运化。
玲珑缠绕巧妙储,步随机势玄激发。
其五
手臂松活好缠绕,劲力借势发娇俏。
扶裹环提常得势,小捋回扰也灵巧。
田野调查发现,山西洪洞县内流传有许多关于洪洞通背拳“缠法”方面的歌谣,如“通背拳圈套圈,象娘纺织缠线线,缠来缠去变蛋蛋,小圈变大圈,大圈套小圈,平圆立圆有钭圆,娘缠线儿练拳,纺娘学会通背拳,缠来缠去九连环,勤练圆滑更自然”等。这些拳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洪洞通背拳“缠”的动作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亦重“缠”法。陈鑫在《太极拳缠丝精论》中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又说“不明此,便不明此拳”。为进一步强调缠法的重要性,陈鑫专门作有《太极拳缠丝法诗》四首:
其一
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其二
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濛。
其三
一阵清来一阵迷,连环阖辟赖撕提。
理经三昧方见亮,灵境一片是玻璃。
其四
理境原无尽,端由结蚁诚。
三年不窥圆,壹志并神凝。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明。
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
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
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有时引入胜,工欲罢不能。
时习加鼍勉,日上自蒸蒸。
一旦无障碍,恍然悟太空。
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均突出一个“缠”字,洪洞通背拳之“缠”法与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二者在技法、技理上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许正因为此,1983年,洪洞通背拳传人陈国锁由巴西返乡后多次提议将之改称为“通背缠拳”,并认为:“通背缠拳,实际上与太极拳界所说的‘长拳’是一回事。‘长拳’应该是‘缠拳’才对”。[8]
需要注意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出现了关于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激烈争鸣与探讨。这次探讨缘起于顾留馨[9]将缠丝劲的练法运用到简化太极拳中。这种做法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太极拳界的大家徐致一、赵任情、李经悟、洪均生、罗基宏等均参与到这场争鸣与探讨中。其观点大致可分为反对(徐致一、赵任情和李经悟)、支持(洪均生、罗基宏)和无所谓(陈照丕)三种意见。但不管结论如何,经过争论,具有陈式太极拳独特风格特点的缠丝劲理论得到了习练者进一步的认同与强化。
3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拳谱与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拳谱高度一致
如果说洪洞通背拳和陈式太极拳均强调缠法表明两个拳种之间有可能有关联的话,那么两者间拳论和拳谱的高度一致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两者间的亲缘关系。
(1)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与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的高度一致
无论是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还是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都是拳种中的理论精华,它们对临机对垒的实战战术、技巧方法等该门派的“核心技术”、“核心战略”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和说明,因而在各自的拳种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与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除个别字不同外,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两篇文献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两拳种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拳谱的高度一致
洪洞通背拳以九排子为“母拳”,该“母拳”共有108势。而太极长拳亦有108势,且两个套路的拳谱竟然与前面所分析的《拳经总论》和《拳经总歌》一样,亦惊人的相似。
3.1洪洞通背拳一百单八势拳谱
目前,所能见到且较为普遍的洪洞通背拳“九排子”拳谱见于樊一魁在1936年出版的《忠义拳图合编》[13]中,其谱如下:
懒插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阳。七星拳手足相顾。探马势太祖高传。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虎势那移法脚。拗步势手足和便。寿挑势如牌抵进。抛架子当头按下。孤身炮翻花舞袖拗鸾肘。左右红拳。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攒将军也要走。高四平。仍封脚跺子。小红拳火焰攒心。斩手炮。凤鸾藏肘。窝里炮打一个井栏势、直入势。庇身拳转身吊打。指裆势。前镰踢膝。金鸡独立。朝阳起鼓。护心拳专降快腿。拈肘势逼退英雄。吓一声小禽(擒)拿休走。拿鹰捉兔硬开弓。下扎势闪惊巧取。倒扎势谁人敢攻。朝阳手便身防腿。一条鞭打进不忙。悬脚势诱彼轻进。骑马势冲来敢当。一霎步往里就採。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上山伏虎。野马分鬃。张飞擂鼓。燕翅势穿庄一腿。避来脚入步连心。雀地龙按下。朝天蹬立起。鸡子解胸。白鹅亮翅。黑虎拦路。胡僧托钵。燕子衔泥。二龙吸珠。赛过神枪。丘列手左扳右掌。鬼蹴脚捕前扫后。霸王举鼎。韩信埋伏。左山势右山势。前冲后冲。观音献掌。童子拜佛。翻身过海。回回指路。敬德跳涧。单鞭救主。青龙舞爪。饿马提铃。六逢四避。金刚捣碓。下四平。秦王拔剑。存孝打虎。钟馗伏剑。佛顶珠。反当庄(桩)。望门攒。下压势。上一步封闭捉拿。推山二掌。罗汉降龙。右转红拳左跨马。左转红拳右跨马。左搭袖。右搭袖。回头搂膝拗步插一掌。转身三请客。按手红拳双架梁。转身红拳。单凤朝阳。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托天叉。左搭眉。右搭眉。天王降妖。上一步铁翻杆。下一步子胥拖鞭。苍龙摆尾。双拍手仙人摘乳。回头一炮拗鸾肘。躲子二红。仙人捧盘。夜叉探海。刘海捕蟾。烈女捧金盒。智法送书。回头闪通背窝里炮。掩手红拳。回头五子转换。鬃边斜插两枝花。急回头双龙抹马。上一步智远看瓜。往前去狮子抱绣球。展手一脚踢煞。回头二换出不差。只转两拳护膝。当场按下满天星。谁敢与吾比并。
3.2陈式太极拳长拳谱
唐豪先生是近代中国武术史学的奠基人,他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在其《行健斋随笔》中,他记述了得自陈家沟陈省三的陈式太极拳《长拳谱》如下:
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鞭。七星拳手足相顾。探马拳太祖传留。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虎势那移发脚。拗步势手脚和便。兽头势如牌挨进。抛架子短当休延。孤身炮下带着翻花舞袖。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拳。玉女攒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样将军也难走。高四平乃封脚套子。小神拳使火焰攒心。斩手炮打一个顺鸾藏肘。窝里炮打一个井拦直入。庇身拳吊打指裆势。臁揭膝。金鸡独立。朝阳起鼓。护心拳专降快腿。拈肘势逼退英雄。喝一声小擒休走。拿鹰捉兔硬开弓。下插势闪惊巧取。倒插势谁人敢攻。朝阳手遍身防腿。一条鞭打进不忙。悬脚势诱彼轻进。骑马势冲来敢当。一霎步往里就蹉。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上山伏虎。野马分鬃。张飞擂鼓。雁翅势穿庄一腿。劈来脚入步连心。雀地龙按下。朝天蹬立起。鸡子解胸。白鹅晾翅。黑虎拦路。胡僧托钵。燕子衔泥。二龙戏珠赛过神枪。邱刘势左搬右掌。鬼蹴脚补前扫转上红拳。霸王举鼎。韩信埋伏。左山右山。前冲后冲。观音献掌。童子拜佛。翻身过海。回回指路。敬德跳涧。单鞭救主。青龙献爪。饿马提玲。六封四闭。金刚捣碓。下四平秦王拔剑。存孝打虎。钟馗服剑。佛顶珠。反堂庄。望门簪。演手红拳。下压手上一步封闭捉拿。往后一收,推山二掌。罗汉降龙。右转身红拳。右跨马右搭袖。左搭袖回头搂膝拗步。扎一步转身三请客。掩手红拳。单凤朝阳。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托天叉。左搭肩。右搭肩。天王降妖。上一步铁幡杆。下一步子胥拖鞭。上一步苍龙摆尾。双怕手。仙摘乳。回头一炮。拗鸾肘。跺子二红。仙人捧盒。夜叉探海。刘海捕蟾。玉女捧金盒。丢手。收手。刺掌。搬手。推手。直符送书。回头闪通背。打一窝里炮。演手红拳。回头左右插脚。五子转还。鬓边斜插两枝花。收回去双龙探马。窝里一炮谁敢当。上一步邀手不叉。搂手一拳。推倒收回。交手可夸。招上顾下最无住。偷脚一脚跐杀。急三捶打如风快。急回头智远看瓜。往前收狮子抱球。展手一脚踢杀。回头二换也不差。直攒两拳。转身护膝势。当场接定。收回看肘并看花。谁敢当我大捉。立下上一步。蛟龙出水后。一打反上情庄。急三捶往前掤打。开弓射虎谁不怕。收回来马前斩草。上一挑又代红少。刺回接定满天星,谁与我比并高下。
如果说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与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的大同小异开始引导我们思考两拳种之间关系的话,那么洪洞通背拳“九排子”拳谱和陈式太极拳长拳谱的大同小异,则使我们不得不怀疑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拳种。
4洪洞通背拳祖师郭永福与陈家沟陈氏家族关系非同一般
洪洞通背拳的第一代祖师是郭永福,此人与河南温县的陈式太极拳有没有关系呢?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洪洞通背拳的首传者郭永福极有可能就是陈家沟陈氏后裔陈有孚。
在山西洪洞流传有这样一个口述故事:郭永福,清乾隆年间人,祖籍山西洪洞。其为人忠厚大方,武艺高强,见义勇为,乐打不平,曾在河南温县当保镖,因打死一个抢夺民女的恶霸,遂隐姓埋名,弃乡逃避于山西平阳府,被苗屯村吉书升收留,并在村中教习武艺。数年后,郭永福又出游到原籍洪洞县,在苏堡镇苏堡村的天官府授艺。天官府的主人是乾隆朝的吏部侍郎刘秉恬,[14]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776 年-1779 年),刘秉恬因母逝回洪洞苏堡镇守孝。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见到了武艺高强的郭永福,并将之聘为府内武术教师。据洪洞通背拳门内人口述,约在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刘秉恬回朝受皇帝召见时,特向乾隆皇帝汇报了郭永福的神奇武功。乾隆听了刘秉恬的讲述,答应了刘秉恬的请求,御封洪洞通背拳为“神拳”。此后,从郭永福学者日众,而尤以洪洞县贺家庄贺怀璧(天官府长工)和洪洞县韩家庄张秀德(天官府账房先生)两人最为著名。
河南温县亦有类似的口述故事,只不过他们认为郭永福就是陈家沟的陈氏后裔陈有孚。[15]他因在家乡命案在身,而外逃避难到洪洞县,并从母姓改名为郭永福。
查陈氏家谱可知陈有孚为陈家沟陈氏家族第十四世孙,与陈长兴、陈有本是同一辈的人,同生活在清乾隆年间,这十分符合郭永福在山西洪洞县苏堡镇苏堡村教拳的时间段。在陈氏家谱中,陈有孚旁注有“拳手可师”的字样,另洪洞县亦有将“郭永福”记为“郭有福”者,这些均可作为陈有孚就是郭永福的旁证。从山西洪洞和河南温县两地的口述传说中我们可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陈家沟陈有孚在当地犯下命案后,隐姓埋名为郭永福逃难回到祖籍洪洞县。为进一步寻求安全的考虑,他寄身天官府教拳度日为生。而乾隆御封其拳术为“神拳”后,更是为其撑起了一把大的保护伞。
从以上推断来看,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与陈氏十四世孙陈有孚为同一人是极有可能的。1984年,为探究郭永福与陈有孚的关系,洪洞通背拳传人陈国锁访问陈家沟后认为:“如果这个郭永福不是陈有孚的话,在当时陈家传拳十分保守的情况下,郭永福如何能得到如此体系完整、结构完善、技术深邃全面、文化宏厚、结构严谨的传授呢?如果郭永福不是陈有孚的话,能得到如此这般的神秘传授,这在当时显然、或者说绝对不可能。”基于此,陈国锁亦认为“郭永福即是陈有孚”[16]。
如果郭永福就是陈有孚的话,那么洪洞通背拳就是陈家沟失传的太极长拳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该观点并非本人第一次提出。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顾留馨在《简化太极拳》(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就有类似的认识,他说:“长拳108式于乾隆年间由河南镖师郭永福传入山西洪洞县贺家庄……虽已改名为通背拳,实为陈王庭所创在陈家沟失传之长拳一百八势。”[17]本文之所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人们对此观点还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洪洞通背拳和陈式太极拳是否一脉相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究”。[18]而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则是在进一步完善“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的太极长拳”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进而为传承、研究太极拳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有孚在山西流传下来的洪洞通背拳为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陈王廷所创编的武学体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陈有孚传拳之功可与陈王廷创拳之举相媲美。鉴于洪洞通背拳与太极拳的特殊关系,1975年,为进一步完善陈家沟的太极武学,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承人陈立清先后两次到太原和洪洞向许方庆学习洪洞通背拳。进入新世纪以来,洪洞通背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2005年,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月喜和洪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晋廷瑞的支持下,山西作家影视艺术制作有限公司拍摄完成十二集电视教学片《洪洞通背拳》,正式对外推广该拳种;2008年12月,洪洞通背拳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洪洞通背拳走进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栏目,在“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的平台上进行了自我展示,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2011年,洪洞通背拳又名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行列。由此,洪洞通背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5太极拳研究应高度关注太祖长拳、洪洞通背拳、戚继光32势拳法、内家拳等关联拳种
武术拳种、套路“是武术先哲主观心灵的客观形式,是他们观察自然、体悟武术的结晶,是武术作者精神活动的客观化,是作者对他(她)领悟到的武术意义的格式化”[19],武术自身的变化、武术套路结构、演练风格同武术文字、武术文物、武术口述材料和武术民风民俗一样饱含有武术的诸多信息。为此,2006年我提出了武术技艺也是一种研究材料的观点,并将自身体悟法上升到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具体到太极拳技术研究,我认为除高度重视“失传的太极长拳”———洪洞通背拳的技术动作外,还应当高度重视太祖长拳等相关拳种的技术动作。
太祖长拳以赵匡胤为“精神偶像”,在明代该拳种就已闻名遐迩。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认为:“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正传,苟能习练精熟,以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20];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螳螂拳在其《十八家拳祖姓名》有“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21]的说法。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22],戚继光认为这些“拳家”“虽各有所长”,但亦“不过偏于一隅”。于是,他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为武艺之源”的“戚继光32势拳法”。
戚继光32势拳法主要来源于如下两个方面:
(1)戚继光以前就已闻名的拳法4家: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
(2)戚继光当时知名的拳法12家: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巴子拳。
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时,“采取戚继光《拳经》二十九个势编入长拳,采取十三个势编入十三势,采取戚继光《拳经》的理论和歌诀编入《拳经总歌》和《长拳谱》。”[23]可惜的是,目前戚继光所罗列16家拳法的具体内容已多不可知。考虑到太祖长拳在明代武术界的地位并结合作者所习学的太祖长拳技法,本文认为:戚继光32势拳法主要取材于太祖长拳。这种认识我们可通过如下两端得以旁证:
首先,民国时期人们的认识
(1)1918年出版的《拳经》,其中所载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与戚继光《拳经》同。
(2)有人认为陈家沟长拳中的二十九个势子采自太祖长拳。
实际上,如上两种情形都是不对的。唐豪在《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中曾对此有过评说,他认为:“1918年出版的《拳经》,其中所载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实际上就是戚继光《拳经》。过去有人主张陈家沟长拳中的二十九个势采自太祖长拳,这是搞错了的,我们至今不曾发现过《太祖长拳谱》还有流传,无从对比。[24]”
其次,陈式太极拳里的太祖长拳痕迹
太祖长拳,又名三十二势长拳[25]、长拳[26]、宋太祖拳、太祖拳、赵家拳、赵门、太祖门,有的地方(如山东郓城)认为红拳、洪拳[27]与太祖长拳没有什么两样,两者名异而实同。另外,有人认为炮捶(又称赵门炮拳),亦与赵匡胤有关[28]。
据记载,陈王廷所创编的“陈式太极拳体系”共7个徒手套路,其中1-5套为十三势、第六套为炮捶、第七套为长拳。单从名称上来看,“陈式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长拳”、“炮捶”均与太祖长拳有关。此外,特别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陈式太极拳”的第三套又名“大四套捶”,而第四套又名“红拳”,此拳谱更是与赵匡胤有极大的关系:
太祖立势高强,丢下斜行鬼也忙。上十堂打金鸡独立,刀对校死在当场。懒扎衣往里就采,护心拳盖世无双。喝一声小擒休走,一条鞭打进不忙。滚替脚眼前遮过,抓面脚死在胸膛。上三路,打黄鹰拿膆。下三路,抓神沙使在脸上。即便抬腿,转随腰还,二龙戏珠,赛过神枪。跟子就起,忙把头藏。雀地龙按下急三锤,打进着忙。上一步,打蛟龙出水。下一步,打正应情庄。骑马势,转步吊打。虎抱头,去时难防。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
“只有将自己的视野扩大时,才有可能看清其真面目……欲求意义之确定,也必须扩大存在境域与阐释语境的层次”[29]。唐豪所提的《太祖长拳谱》至今还没有发现,但庆幸的是,太祖长拳还在中国各地流传。另外,考虑到以戚继光32势拳法为基础创编而成的戚家拳也在山东、北京等地传承。为进一步看清太极拳的“真面目”、“欲求意义之确定”,按照阐释学的理论“扩大视野”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建议太极拳的研究应当在“弃前人之所短,集诸家之所长,不尚意气之争,不存门户之见”(孙禄堂语)[30]和“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戚继光语)[31]的基础上“扬弃套数花假”以“识得势法特性”(唐豪语)[32],将太祖长拳、戚家拳(或戚继光32势拳法)、洪洞通背拳、内家拳等关联拳种纳入研究视线[33],我想这将有利于太极拳技术以及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注释:
[1]王宗岳《太极拳谱》中有一篇后改的《太极拳释名》,说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这是因为,陈长兴后,陈家沟的长拳已失传,因此才有此认识。依据陈王廷创拳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句话应释读为“一套名长拳,一套名十三势”较为合适。考虑到陈有孚洪洞传拳又于陈长兴、陈有本同一辈的历史实际,我们认为这句话肯定是出现在陈长兴(1771-1855)之后。
[2]太极长拳计有陈式太极长拳、杨式太极长拳、武当太极长拳等,太极拳名家李景林、陈微明、杨奎山等均精于此。李景林还曾在山东国术馆小范围传授过该套路。
[3]又名通背缠拳、无极通背缠拳。1983年5月,根据国家体委制定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精神,洪洞县体委主任李德才主持并组织力量对郭永福所传的拳法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整理活动,并将之定名为“洪洞通背拳”。
[4]王宗岳.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P30。
[5]候敬舆,吴志青,异军.国术理论概要.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P123。
[6]【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p229-230。
[7]陈国锁.通背缠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版.p553-556。
[8]陈国锁.通背缠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版.p9。
[9]顾留馨先后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撰写出版了《简化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两书;瞿世镜对顾留馨颇多微词,他认为顾留馨1926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年入陈微明致柔拳社,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杨式太极拳,两次学拳均不满一年,养生拳架尚未练顺,更谈不上任何太极功夫。解放后,顾留馨曾任黄浦区区长,1950年任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成为上海武术最高领导人。地位崇高,极受尊敬。当时的上海是杨式太极拳传人集中之处,田兆麟、叶大密、褚桂亭、武贵卿、陈微明等均生活在上海。但这些杨门前辈功夫高深,实在无法驾驭。于是顾留馨就一方面高唱陈王廷创拳说,一方面抬高傅钟文的地位,将之升格为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瞿世镜.身手佼佼,群星璀璨———杨门弟子素描.武林.22001.7)。
[10]徐奎生,申葛达,徐天生.通背缠拳(上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p6;樊一魁的《拳经总论》与此大同小异,唯最后一句改为:“武术欲识比中意,精细熟练自然知”。
[11]陈正雷.陈氏太极拳剑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p369。
[12]北方称拳为锤,近人或写作捶。唐豪据此认为:“内家拳确是北方拳法,由陕西流传至温州,大致是可信的”(唐豪.内家拳.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p40)。
[13]1999年,本人得到山西省洪洞县冯张乡姚庄村胡三杰先生的帮助,将《忠义拳图合编》全部复印下来;2011年,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了该书。
[14]吏部是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的官署,其长官称吏部尚书,副长官为吏部侍郎,部下则分司理事。
[15]陈有孚,居住在离陈家沟一里地之遥的厢堂村(陈家沟人的支系在此居住),其后人已移居西安。
[16]陈国锁.通背缠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版.P4。
[17]转引自岳剑峰.洪洞通背拳和陈式太极拳的亲缘关系.搏击.2009.4.p30。
[18]岳剑峰.洪洞通背拳和陈式太极拳的亲缘关系.搏击.2009.4.p32。
[19]戴国斌.体悟:对武术的解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0]【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p110。
[21]《螳螂拳谱》(内部资料)。
[22]【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p227-229。
[23]唐豪.唐豪太极少林考.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p24;陈家沟《长拳谱》与戚继光《拳经》形同的29势分别为懒扎衣、金鸡独立、探马势、七星拳、倒骑龙、悬脚、丘刘势、抛架子、拈肘势、一霎步、擒拿势、下插势、埋伏势、井栏直入、鬼蹴脚、指裆势、兽头势、伏虎势、高四平、倒插势、神拳、雀地龙、一条鞭、朝阳手、雁翅势、跨虎势、拗鸾肘、当头炮、顺鸾肘,仅缺“拗单鞭”、“中四平”和“旗鼓势”三势。
[24]唐豪.唐豪太极少林考.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p5。
[25]明代何良臣在《阵纪》中记载:“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明】何良臣.阵纪.卷二.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版.子部.兵家类)。
[26]太祖门,亦名长拳(卞人杰.国技概论.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p35);民国时期,有人提出:练步拳适于初级小学,岳氏联拳适于高级小学,工力拳适于初中,炮拳为赵门长拳,共七十二式,用于高中恰合。若大学或专门,再授以太极拳,以养其气。……各门宗派拳法和理论,略窥门径,再授其枪棍刀剑诸法,则我国国术之精神,庶乎尽于此矣。倘能访谒名师,深求造就,当为国术之全材(候敬舆,吴志青,异军.国术理论概要.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p201)。
[27]洪拳,一名红拳,有大小之分。谓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传。或曰:大则赵氏所遗,小则后人所益也(卞人杰.国技概论.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p27)。
[28]卞人杰.国技概论.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p37。
[29]李清良.中国阐释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39。
[30]见候敬舆,吴志清,异军.国术理论概要.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p3。
[31]戚继光.纪校新书(十八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p229。
[32]唐豪认为:“今人如欲研究数百年前古拳法的内容,十三势和炮捶,是很好的材料,但须识得势法之特性,扬弃套数的花假,方是正途”(唐豪.戚继光拳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p21)。
[33]在更为宏大的视野下,考虑到《太极拳十大要论》与形意拳经典《岳武穆九要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参见邵建功.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辨析.中华武术研究.2012.1.p62-64)以及王堡枪法与陈式太极拳的特殊关系,太极拳的技术研究至少还应当扩大到形意拳和王堡枪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历史大案破解——陈家沟早期拳法是少林太祖拳的洪洞证据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
关于武术又一个惊喜发现转自
赵堡太极拳考源——赵堡太极拳不是陈氏太极拳新架
【拳理拳法】太极拳拳谱
刘凤鸣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与傅山太极、子午太极、绵山太极之来源 / 魔女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