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温特点及其证治

    病证特点

    一、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夏末秋初雨湿季节,历经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其间,酷暑下迫,水气上腾,湿热絪蕴,口鼻吸受,感之者为湿温。虽然前人曾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仍以长夏雨季发病为多。

    二、以脾胃湿热证候为主

    长夏时节,肉食果菜,容易内伤脾胃,外界湿热之邪易乘虚而入,内外湿邪相引,发为湿温。湿邪重者以脾困为主;热邪重者以胃热为主。湿热互结,便会出现以脾胃湿热为主的证候。

    三、病势缠绵,易于流行

    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易遏气机,湿热裹结,如油入面,常留连气分,缠绵难解。故病程较长,古人称之为“秋呆子”。且具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

    四、脉无定体

    湿温病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多随证见,不拘一格。大凡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而伤阴者多见濡细脉。故难以一定之脉而言之。

    证治概要

    湿温病的证候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兼顾卫气营血层次的鉴别。治疗方法以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为基本治法,病入下焦营血,则有清营凉血熄风等法。

    一、上焦卫分证治(初期阶段)

    身热不扬(病人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扪之则热势渐增),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治宜芳香化湿,宣达透表,藿香正气散主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取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白芷、大腹皮、茯苓皮、桔梗、苏叶、甘草。如头痛甚者,加荷叶、佩兰;湿甚苔厚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脘痞不解者,加代代花、石菖蒲;不欲食者,加枳实导滞丸包煎;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病在上焦卫分,忌用燥烈发汗剂,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否则,药后热势暂退,未几更高,更难以治疗。

    二、中焦气分证治(中期阶段)

    病踞气分,湿热之邪更趋猖獗。但湿与热往往显现偏重倾向。王孟英说:“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温热经纬》)归阳明则热重于湿,归太阴则湿重于热。湿热内郁气分,弥漫上下,可以出现许多变证,不可执一方而统治诸证。

    (一)湿邪偏重(湿困中焦)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状如阴虚,恶心欲呕,胸闷脘痞,渴不欲饮,便溏溲浑,舌苔白润腻,脉濡缓。

    治宜芳香化湿,兼以轻宣透热,三仁汤主之(《温病条辨》),藿朴夏苓汤亦主之(《感证辑要》)。药取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或藿香、厚朴、半夏、赤茯苓、杏仁、生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如口苦胁痛者,加柴胡、郁金;腹胀者,加藿香、佩兰;厌油腻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尿少者,加赤小豆、茯苓皮。

    舌苔白润腻是主要特征。苔不腻或苔腻而干,是化燥之征,香燥辛烈药如苍术、干姜、白芷等尽量少用,以防化燥伤阴。

    (1)湿阻募原

    症见恶寒甚,发热轻,身热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腹胀,舌苔白厚腻浊,甚如积粉,脉缓。此为湿阻募原,阳气内郁不得透达所致。治宜疏利透达法,达原饮主之(《瘟疫论》)。药取厚朴、槟榔、草果、知母、柴胡、白芷、黄芩、甘草。如呕而口苦,胁痛耳聋,此邪溢少阳,加青蒿;眉骨痛,鼻干不眠,此邪溢阳明,加葛根;腰背项痛,此邪溢太阳,加羌活。

    邪入募原,苔厚腻甚如积粉为辨证要点。非此舌苔,不可轻投此类方药。

    (2)湿蒙清窍,下阻肠道

    症见神识如蒙,两目似开非开,似睡非睡,时有谵语,脘痞呕恶,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数。此湿热久羁,蒙蔽清窍,阻滞肠道所致。治宜宣通气机,清化湿浊,宣清导浊汤主之(《温病条辨》)。药取猪苓、茯苓、寒水石、晚蚕砂、皂角子。服后以大便通顺为快。

    (3)湿困三焦,蒙上流下

    症见热蒸头胀,神识昏蒙,身痛呕逆,渴不多饮,小便不通,舌苔白腻,脉濡数。此湿多热少,浊气上蒙,泌别失职之征。治宜芳香开窍,淡渗分利,茯苓皮汤(《温病条辨》)送苏合香丸。药取茯苓皮、生苡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还可以加入西瓜汁、芦根、木通以通利小便,益于湿浊快速排出。

    (二)热邪偏重

    壮热面赤,大汗口渴,呼吸气粗,脘痞身重,苔黄而腻,脉洪大。治宜清热化湿,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温病条辨》)。药取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苍术。若口黏不饥者,加藿香、佩兰、谷稻芽等。

    (三)湿热并重

    发热口渴,脘痞腹胀,咽肿,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舌心干焦,脉濡数。

    治宜热解毒,化浊利湿,甘露消毒丹主之(《温热经纬》)。药取飞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藿香。即王孟英言“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若腹胀甚,可加大腹皮、枳实;大便如黄酱者,加制大黄、槟榔;咽肿痛,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1)湿热蕴结中焦

    症见发热汗出不退,口渴而不多饮,脘腹痞满,心烦不宁,小便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此湿渐化热,里热已盛之候。治宜清化湿热,王氏连朴饮主之(《霍乱论》)。药取厚朴、黄连、石菖蒲、半夏、香豉、山栀、芦根。若脾虚者,加白扁豆、白术;呕恶明显者,加旋覆花、藿香、竹茹;胃脘胀痛者,加苏梗、木香、青皮等。

    (2)湿热蒙蔽心包

    症见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滑数。此湿热交蒸,蕴酿成痰,痰浊蒙蔽心包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泄浊开窍,菖蒲郁金汤主之(《温病全书》)。药取鲜石菖蒲、广郁金、炒山栀、连翘、菊花、滑石、竹叶、丹皮、牛蒡子、竹沥、姜汁、玉枢丹。若高热烦躁者,加鸭跖草、马鞭草;神昏不醒,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

    (3)湿热留连气分

    症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口不渴或渴不多饮,舌苔淡黄而滑,脉缓。此湿热留连气分,湿不能因汗而退,故热亦不能因汗而解。治宜宣气化湿,利尿退火,黄芩滑石汤主之(《温病条辨》)。药取黄芩、滑石、茯苓皮、白蔻仁、通草、猪苓。呕而不渴者,加制半夏。

    (4)湿热郁发白

    证见发热身痛,汗出不解,胸脘痞满,颈项、胸、腹部出现白

    (一种白色透明的小粒水泡),苔黄腻,脉濡数。乃由湿热留连气分,郁蒸肌肤,蕴酿而成。治宜辛凉解肌,淡渗利湿,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主之。药取薏苡仁、竹叶、白蔻仁、连翘、茯苓、白通草。若身痛不解,加防己、桂枝;咳嗽头胀,加杏仁、生姜。

    三、下焦营血证治(后期阶段)

    湿温病,无论湿重、热重,最终必然化燥,传营入血与其他温热病基本相同。热邪灼伤营血,既容易引起出血,又容易诱发内风,进一步恶化,还会引起亡阴亡阳。因此,争分夺秒的抢救是转危为安的前提。

    (1)热入营分

    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呆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数。此为热入营分的初期证候。宜透热转气,养阴凉血,清营汤主之(《温病条辨》)。药取犀角(水牛角代之),生地、元参、竹叶心、金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

    (2)热入血分

    症见身热不解,鼻衄或吐血不止,或大便下血,溲血,斑疹紫黑,甚或高热谵妄,舌质紫绛,脉弦细数。湿温至出血阶段,病情已进入重危极险地步。宜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犀角地黄汤主之(《千金要方》)。取犀角(水牛角代之),生地、白芍、牡丹皮。若出血不止者,加仙鹤草、地榆、大小蓟、金银花炭、蒲黄等。

    (3)虚风内动

    症见突然头晕胀痛,两手时张时举,手指震颤,举措不定,甚则抽搐,或伸指撮空理线,舌绛苔少,脉细而数。此热邪久羁,吸烁真阴,虚风内动之证。宜育阴熄风法,大定风珠主之(《温病条辨》)。药取生白芍、阿胶、生龟板、干生地、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喘者,加人参;自汗出,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4)血脱危证

    湿温病后期至便血阶段,可以出现亡阴亡阳危证,这是其它温热病不多见的。亡阳证可见便血色黯黑,伴有腹痛,汗出肢冷,昏昏欲睡,面色苍白,脉细难及。宜益气摄血,固阳救逆。独参汤(《十药神书》)、四逆汤(《伤寒论》)、黄土汤(《伤寒论》)加减。药取人参、阿胶、白术、附块、炮姜、灶心土、生地等。若加入石榴皮、御米壳,止血效果更好。汗出不止,加入龙骨、牡蛎;气短失续,加山萸肉、五味子;亡阴证可见少量便血,心烦焦躁,面色渐红,四肢不温,但未至厥逆,脉微细数,宜育阴清热止血,黄连阿胶汤主之(《伤寒论》),药取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白芍。

    要言点评

    先辈医家对湿温病有许多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理解、鉴别与治疗湿温有很大帮助。今择数言,加以点评,以资提高。

    1.叶天士云:“湿与温合;……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指湿温)虽久,再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湿与温合,温中挟湿,多有身困、苔腻、脘痞、呕恶、脉濡等证,此乃稽留气分经久不解,传变缓慢。而伤寒无有湿邪,无湿困中焦之证,传变较速,故无“在一经不移”之证,以此为辨。

    2.薛生白云:“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浅;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病篇》)湿温病治疗之法,在于湿热分利,各走其道。简言之,治湿宜燥,而燥则化热;治热宜凉,而凉则就湿。所以遣方用药,难以两全其美。前人言犹抽丝剥茧,难以速效。惟临证细分何轻何重,投分消走泄之剂,方能取效如期。

    3.吴鞠通云:“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温病条辨》)湿温不同于伤寒纯阴的寒邪,可以一汗而解,也不同于温热之阳邪,可以一凉而退。若误用辛温发汗,虽不致尽人皆有神昏等变证,但汗后伤阴,热势更高。若误用辛凉发汗,则湿邪被遏,热困湿中,更难分解。若误用苦寒攻下,重抑脾阳之升,则脾气转陷,湿邪乘虚内渍,则生洞泄。若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润之品。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同气相聚,必成锢结难分之势。故汗、下、润对于湿温病,必须慎用。

    4.叶天士云:“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外感温热篇》)这是叶氏对伤寒与湿温下法转归的概括。湿温病是湿热里结,湿热去则大便硬;而伤寒阳明里热,燥屎去则津液复。此不可以伤寒攻下法用于湿温。若有里结之证,予轻法频下、缓下,如泻心汤(《伤寒论》)、小陷胸汤(《伤寒论》)之类。

    5.蒲辅周云:“湿热病四季皆有,湿温病则发于夏秋之间。……若内生之湿,乃从饮食得之,凡过食膏粱厚味,甜腻水果,皆能生内湿热,或兼感外邪。当分三焦论治。”(《蒲辅周医疗经验》)湿温病不同于湿热病。湿温病假时而发,湿热病随时可见。夏秋之间,水果丰盛。贪饮纳凉,过食肥厚,必致脾胃湿热内蕴。这亦是湿温病的重要因素。前人多有论述,所以在治疗中,多掺入消食导滞之品,如谷稻芽、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莱菔子等。

    6.吴鞠通云:“神昏谵语者,清营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温病条辨》)后三种药俗称“温病三宝”或“凉开三宝”。吴氏云:“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丹次之,至宝丹又次之。”就功效而言,安宫牛黄丸功擅清热解毒,紫雪丹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偏于开窍通闭。凡温病高热、神昏、痉厥,选择性地服“三宝”,有非同寻常的效果。且对心脑血管病的醒神开窍作用也是其它药不能替代的。

    根据湿温的发病特点,该病的证候表现多见于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的部分类型。若能熟练掌握湿温病的证治规律,并能将前辈经验运用于临床实践,总结出自己的新经验,不但能提高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水平,更有希望突破中医传统理论,提出新观点,开发出新的药品,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及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治法 |张锡纯医论阅读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三》
温病---风温---第二部分:热入气分证治,麻杏石甘汤
论“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怀妊受温病兼下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