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佗夹脊穴综述

华佗夹脊穴(以下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多获良效。

1、  夹脊穴的来源与发展

华佗夹脊,亦称夹脊穴,佗脊穴,首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书中载曰“华佗治霍乱已死,......而犹不差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毕即起坐。”此肘椎穴即约第二腰椎夹脊处。又曰:“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一寸。”《后汉书》注引《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分,......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去脊,上下端直均如引绳。”此处华佗所点数十穴当为今之夹脊穴。清*岳含珍所著《经解穴》中有“挟夹脊”之称,其穴相当于肘椎的位置。近代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在所著《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包含34穴,归入经外奇穴。其后针灸书籍中关于夹脊穴的内容多同承氏所载。然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断扩充,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范畴。此外,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脊椎旁3分、5分、7分及1寸处又增添了许多新穴,资料所及达三十余个之多。如在脊柱旁开1寸处,有风募、肝募、厥募、心募、督募、膈募、胰募亦即肝结、脾募、胃募、三焦募、气海募、大肠募(腰灵)、健步 ;在脊柱旁开0.7寸处,有椎杼(奇穴、奇命、止咳)、二阳;在脊柱旁开0.5寸处,除有现实所通用的夹脊穴外,还有脊二、结核、肺热、胃热、忠阳、肝热(中喘)、脾热、肾热(定喘)、腰丰、脊三等穴位;而脊柱旁开0.3寸处,还存在着中喘(定喘)、医瘫、膈脊、肝脊、腹腔、肾脊、盆腔等穴位。脊旁新穴的增加,一方面说明脊椎旁作为机体的一个特殊区域,其较为广泛的针灸治疗作用是肯定的,而另一方面,这些新穴有别于夹脊穴的特异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2、  夹脊穴的定位与剌法

2.1定位

在夹脊穴的运用中,各医家对其定位的认识不尽相同。夹脊穴所见最早的医著《肘后备急方》云“夹脊穴大骨完中去脊各一寸”当理解为夹脊穴的定位为棘突下旁开各一寸。而现代一般教科书或腧穴著作多源承氏之说,认为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十七椎,每椎下从脊旁开5分,凡34穴。著名针灸家王乐亭先生根据临床实践中医患双方体验到的针感敏感区域,将夹脊穴定位于自胸1至腰5各椎棘突下旁开3分。而上海中医学院编《针灸学》中,夹脊穴定位则是“第一颈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棘突旁开0.51寸,第一骶椎至第四骶椎一两旁夹脊穴,可以八髎穴代替之,即在骶孔中。此外,张氏在尸解基础上,提出颈部的第一至第四椎旁软组织较多,不宜行针,故称夹脊穴当为颈5至腰5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40穴。归纳以上见解,关于夹脊穴的穴数有如下观点:(134穴(即T1T12L1L5);(240穴(C5C7,T1T12L1L5);(348穴(C1C7,T1T12L1L5);(456穴(C1C7,T1T12L1L5S1S4)。对每穴于棘突下旁开脊中的距离有如下认识:(1)旁开0.3寸;(2)旁开0.5寸;(3)旁开0.51寸;(4)旁开1寸。由此可见,夹脊穴的定位(包括穴数)至今仍未统一。我们认为,根据夹脊穴的位置及现代解剖知识,夹脊穴当包括颈1至骶4脊旁0.31寸范围内所有穴位;至于入针点的选择,当以安全为本,个人体会,于脊中线旁开0.30.5入针较为安全。

2.2 、剌法

   古人云:“凡医一言背及胸藏之间不可妄针,针下不可过四分,......”夹脊穴位于背部,故古人灸之者多,如华佗灸肘椎及脊背数十处。近代行针者增多,但在剌法上多主张直剌0.30.5寸,或向脊椎侧斜剌0.51寸,唯恐损伤肺脏,造成气胸。张氏通过大量尸解得到如下认识,以每椎棘突下旁开0.5同身寸为标准,深剌时均能抵达椎板。在椎体上测得椎板侧缘距中线宽度,最窄处也达1.01厘米,近于同0.5同身寸,提示直剌夹脊以C5L5不致剌入胸腹腔而损伤脏器。个人在临床中的体会与张氏的直剌夹脊穴, 深剌时可抵椎板的认识一致,因此认为直剌夹脊穴是安全的。

夹脊穴在剌法上随疾病所需或医者经验的不同而有不同。概而言之,目前常用的剌法有:(1)浅剌:如用梅花针沿夹脊穴的分布区域叩剌,脊旁(包括夹脊穴)是梅花针最常用的叩剌区域。(2)平剌:即沿皮透剌,一针透数穴,又如治疗脊椎炎,脊髓膜炎时运用的脊三针,即自哑门下1寸,第二胸椎及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分别向下透剌各穴。(3)斜剌:即针尖以4575度向脊中线剌入。(4)直剌:即垂直入针。

关于夹脊穴的针剌学深度,因针剌部位及针尖方向而有不同,王氏采用直剌法,胖人进针1.52寸,瘦人1.01.5寸,进针后要求针柄直立,横平竖直。李氏报告直剌夹脊L132.02.5寸,L452.03.5寸。牟氏直剌夹脊C3最深达6厘米,而毕氏则认为,针尖应偏向脊中线方向,针轴与体表呈75度内斜夹角,颈椎段2.5寸左右。我们认为,直剌夹脊穴安全可行且针尖置于椎板之上,即使偶或患者突然咳嗽或移动身躯亦不至于造成意外。此外,针夹脊穴尚需注意,当患者出现放电样针感时,宜停止行针并提针少许,再予留针。

3、选穴与临床运用

3.1选穴

夹脊穴所含穴位颇多,正确选穴是取得良效之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1)根据脊髓与神经的节段分布选穴,这是临床最常用的选穴方法,其具体运用即:用C1C4夹脊穴治疗头部疾病,用C1C7夹脊穴治疗颈部疾病,用C4C7治疗上肢疾病,而用C3T9夹脊穴治疗胸部及胸腹腔内脏疾病,用C5L5夹脊穴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用T11S2治疗腰骶部疾病,用L1S4治疗盘腔内疾病,L2S2夹脊可以治疗下肢疾病。(2)间隔选穴。王氏本着“精简、安全、高效”的原则,力主运用夹脊穴当间隔取穴,即从第2胸椎下缘起,隔一椎取一穴,每侧共八穴。(3)根据所临背俞穴的功效选穴,何氏认为,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临近,功效相似。如夹脊T3T5T7T9T11L2、分别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肾俞相对应,临床可交替或替代使用。(4)根据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取穴。由于脊旁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常反应相应脏腑的病变,因此,取该穴进行治疗常获速效。此外,金氏认为,病位在脊柱及临近组织或病经虽远离脊椎,但在脊椎附近有阳性体征(如压痛)者可取局部夹脊穴;病在四肢、胸腹者,可按神经节段或脏腑经络理论取穴;针麻一般按神经节段理论取穴,病位不明确或症状相对集中于某一经循行部位者,按脏腑缀又又经络理论取穴。

3.2临床运用

据所及资料,运用夹脊穴治疗的病种已达60余种,效验病例数超过10000例,其涉及的主要系统及疾病如下:

1)运动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骨质增生,骶骨裂,臀部肌筋膜综合症,隐性骶骨裂及椎管狭窄,四肢及脊背病症等。(2)神经系统疾病:如外伤性截瘫,神经根炎,乙脑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脑血管病所致偏瘫,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困难,震颤麻痹综合征,颈椎综合症,脊髓空洞症等。(3)泌尿系统疾病:如压力性尿失禁,膀胱炎等。(4)生殖系统疾病:如帯下病,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附件炎,乳房痛及妇科手术后炎症的预防及治疗等。此外运用夹脊穴治疗的其它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疾病还有:咽炎,青光眼,中心视网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痔疮,血小板减少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气管炎,阑尾炎,肠炎,腮腺炎,胆结石,急慢性胃炎,胃痛,胃溃疡,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肾下垂,腹痛等。由上可见,夹脊穴所治疾病范围甚广,疗效肯定。例如,据临床报道:治疗阑尾炎24例,有效率为87.5%,治疗肌肉风湿22例,有效率100%,治疗急性胃炎16例,有效率100%,关节炎25例,有效率88%,腰椎后关节错位2196例有效率99.45%,脊背强痛168例有效率98.8%,肩周炎51例有效率92.16%,脊髓空洞症18例有效率66.67%,外伤性截瘫124例,有效率90.3%,肢端感觉异常31例有效率100%,妇科手术炎症防治7012例,有效率99.49%,乳房痛30例有效率100%,痔疮44例有效率95.5%。

此外,夹脊穴还被用于胸腹及四肢的针麻手术中,结果表明,电针夹脊穴对全身皮肤,特别是对胸部皮肤肌肉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4、治病机理

关于夹脊穴的治病机理,一般从两方面认识,传统理论认为,夹脊穴内夹脊里督脉,外邻膀胱经,督脉之别由督脉“别走太阳”挟脊而行于督脉和膀胱之间,故夹脊穴的针灸效应是通过“督脉之别”督脉和膀胱经得以发挥的。且夹脊穴又与诸脏腑背俞相邻,针夹脊穴又可调和脏腑气血。另一方面,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认识夹脊穴的作用,临床及实验揭示:(1)脊神经及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穴的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2)夹脊穴的针灸效应与植物神经的调节有关。(3)电针夹脊穴能明显抑制脊髓的传导功能,这一抑制效应与夹脊穴的镇痛效应有关。

此外,对夹脊穴治病范围广的又一解释是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将夹脊穴视为一全息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有身体各部的代表区域,故针夹脊穴可治疗身体各部疾患。

5、对有关问题的几点意见

5.1、关于夹脊穴的命名

夹脊穴包括数十个穴位,对其中第一穴位尚无统一命名,如文献中所述有“华佗夹脊345穴”“第579夹脊穴”及“心脊”、“肺脊”之称,统一命名对夹脊穴的运用与交流十分必要。我们认为,以解剖学中各椎体的名称,即颈、胸、腰、骶椎英文的第一字母及椎体序数,冠以“夹脊”来命名各夹脊穴较为恰当。如颈夹脊可写作夹脊C1,脊C2……,读作颈1夹脊……。若同时选用相互连续的数个颈夹脊穴,可表达为夹脊CX-Y。同样,胸腰,骶部夹脊可写作夹脊TX或夹脊TX-Y;夹脊LX或夹脊LX-Y;夹脊SX或夹脊SX-YX,Y代表椎体序数)。对新穴中有的与夹脊穴重合者,如肝热、肾热,及以背俞名称命名夹脊者,如心脊,如心脊,肺脊等可按别名列出。

5.2、关于脊旁新增穴位

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脊旁新穴猛增,其分布多与夹脊穴相邻或重合,若以脊旁0.31寸为夹脊穴的分布区域则这些新穴尽含其中。为方便临床运用,建议将这些“新穴”分别列为各夹脊穴之别名,一方面扩大夹脊穴之适应症,另一方面亦可减少一穴多名所易导致的混淆与繁琐。

5.3、关于夹脊穴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资料可看出,在夹脊穴的研究方面,存在着临床运用多实验研究少;个案报道多群案总结少;新穴增加多,而各穴间特殊功能的比较研究少等不足,这些方面当作为今后夹脊穴的研究重点。此外,夹脊穴的镇痛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揭示,夹脊穴与背俞穴的功效比较亦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课题。

                                                                                                                                                                      摘自《中国针灸》以供爱好针灸的同仁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夹脊穴之我见
艾灸(一)
针灸治疗肥胖症研究进展
失眠症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肥胖症的研究进展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26.2.男性不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