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性头痛
《裴永清医案医话》选录

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
王某某,女,51岁,友人姚某之妻,北京人。于1981年6月3日初诊。
自诉头痛已十余年,曾在北京某医院被诊断为神经性头痛,但服药治疗无明显改善。其女儿系余之学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遂携同其母前来余之门诊就医。

余查询得知,该患头痛多年,以头顶痛为主,经医院做过多项检查,血压正常,并已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其头痛经常发作,严重时会引发呕吐,呕吐物常为黏涎状,无色无味,头痛难忍,发作时患者常常用头顶着墙壁,自觉前额都有热感,并在头痛发作时常常想吃点凉的东西来缓解,或喝一口凉白开水,但不欲多喝,多喝则呕吐,素日大便稀溏,好生气。
查验其舌嫩多津,脉沉弦细。
【病名诊断】神经性头痛。
【中医辨证】厥阴肝寒犯胃。
【中医治则】暖肝温胃化饮。

【中医处方用药】吴茱萸汤加味。
吴茱萸9克 党参18克 生姜15克(切片) 红大枣3枚(掰) (加)法半夏12克 黄连3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剂,水煎服,日服一剂,早晚分温服之。忌油腻、生冷、难消化食物,嘱其心情舒畅。

【治疗经过和疗效】
本例病人的治疗走了一段弯路。余愚钝不才,当时大学毕业后临床方十年余,尚在雏鸟欲飞阶段,所以开始治疗时受患者自诉头痛发作时想吃一点凉东西、前额感觉热等影响,误认为是痰热头痛,投以柴芩温胆汤而罔效,继而又改投以逍遥散加减亦罔效,余自己心情之苦恼无以言表,说是其寒而病人有热感,欲吃点凉东西;认为是热,舌脉又一派虚寒。

就在走投无路时,余忽而想起李东恒有“脾胃气虚则阴火上乘”之论,茅塞顿开。眼前一亮,认清该病人舌嫩多津,脉沉弦细,大便稀溏,头痛发作甚时呕吐黏涎,无色无味,此为病之本,脾胃虚寒,久之寒痰冷饮内生;病人头痛发作时前额有热感,想吃一点点凉东西,此为病之标,系脾胃气虚而阴火上乘之兆。头顶痛为厥阴头痛之要点,余遂转而投以吴茱萸汤加味三剂治之,但考虑其内有寒痰冷饮,遂将方中大枣去掉。不料病人服药后告知:“这药实在效,但太难吃”,头痛已愈,药难下咽。余虑其病久,恐有复发,遂将仲景原方中大枣加入,继投三剂,病人服药后告知:“此药有效,也不难吃”,该病人十余年之头痛竟然用六剂吴茱萸汤而愈。

【医话】
将本例头痛病人治愈后,余收获颇多,真可谓是“学字废纸,学医废人”,医生技能的提高有病人的贡献,有时医生的技能是从病人那里学来的。

如本例病人首用吴茱萸汤时,余虑其大枣药性偏于补,嫌其滋腻,有碍痰饮之邪,故肆意而不用,不料病人服药后告知:“药实在效,太难吃”,而余于方中加大枣后病人告之“药不难吃”,自此以后,余在临床中凡用吴茱萸汤时,再不敢弃之大枣不用,如果弃之,药难吃难咽,这就是从病人那里学到的。这一事实,也更加证明了医圣张仲景在创立吴茱萸汤时为何偏偏用大枣,而不是像其他诸多方中每每喜用甘草之奥妙所在。

余临床至今数十年,所遇“脾胃气虚则阴火上乘”之病例不多,余已体会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派的代表李东垣老先生之论是何等的先知先觉。

又,吴茱萸汤原在《伤寒论》中为二证而设:一是为阳明胃虚寒呕吐症而设,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二是见于少阴病篇第309条冠以“少阴病”三字于句首,实际是肝寒犯胃、脾胃之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出现四肢厥逆,胃不降则吐,脾不升则和,出现类似少阴阳虚之状,故写在少阴篇,与真正少阴病相鉴别(这种笔法,仲景在厥阴篇等常使用)。三是为厥阴头痛而设,见《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78条。特别是后者,《伤寒论》原文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如果从中医角度来论定本例病人,应该是属于“厥阴头痛兼肝寒犯胃呕吐”证无疑。

又,本例病人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余临证多年,所遇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之人,从中医角度而论,有肝郁血虚者,有痰饮上泛者,有肝胃不和者……因此,读者万万不可被此例所局限,凡是神经性头痛之人均以吴茱萸汤治之即是不善学习了。

中医之临床,要在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最主要依据不是病人口述之症状,而是病人的舌象和脉象。余临床不精,但有些粗浅体会,病人的舌象往往比病人的脉象更为准确,更为重要。

就舌象而论,其中也颇有学问,如病人餐前和餐后的舌象会不一样。餐前舌象,尤其是晨起醒后在没有刷牙漱口之前的舌象最为真实可鉴,而餐后之舌象则常因进餐时食物之磨擦而使舌苔变薄或少苔、甚至无苔,而舌质偏红;病人喝水后或喝饮料后的舌象又常常表现为湿润多津;病人进食有色食品常常又可出现舌苔被染的种种情况,这些都是医者必须在临证时加以认真区别对待的。

值此,余想到历史上的皇帝在看病时,为何尽量选在早晨醒后卧床未动时,此时舌象最真,而脉象亦因“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也。


裴永清教授介绍
裴永清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专家。研究生时代从师著名中医大师刘渡舟教授,深得真传。中医功底深厚、扎实,行医40余年,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尤其对西医治疗上较棘手的疑难杂病多有独到的经验。    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邀请做“乙肝的中医治疗”专题全国现场直播,北京电视台曾专题采访和报道,因良好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被赞为“京城名医”。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有影响的论文50多篇,著书多部,代表作《伤寒论临床应用50论》影响广泛,被编入《伤寒研究丛书》中,并在日本翻译出版。    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在肝病的研究和治疗上有突出的贡献,对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肌炎、慢性胃肠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疾病、妇女乳腺病、月经病、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更年期综合征、湿疹、痤疮、丹毒、痛风、早中期类风湿以及儿科杂病等疗效突出。

               《裴永清医案医话》

                            内容简介
 
京城名医、伤寒大家裴永清首次将个人数十年临床实践中治疗之验案,择其临床资料完整,具有代表中医特色、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特点,体现中医临床优势而又疗效显著的一些病案,如实记录,汇成此书。书中收录了不少西医药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感棘手的疾病,诸如痛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慢性气管炎、结节性肝硬化、顽固性皮肤湿疹……等。
 
本书是裴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用方和加减用药之心得,以及临床治病感悟,若仔细揣摩,必能对后学者在中医学术和临床技能提高上大有裨益。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轮》

                       内容介绍

本书是裴永清先生对《伤寒论》原文在理、法、方、药的理解及在临床应用之所得,  汇编成册,名《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笔与诸公。管见所及,旨在交流治学伤寒之法,共彰仲景之学,广经方之用。以期对从事伤寒教学及中医临床工作者有其小补 。



如需购书请登录
学苑网站www.book001.com查学苑网店。
直接致电010-67601101学苑读者服务部

中医学苑
zyxych198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仅四味,仲景温中散寒止呕止痛基本方:善治疗青光、慢性胃炎、小儿成人流涎、神经性头痛、眩晕症……
学习《伤寒论》曾经的迷茫,现在才慢慢明白
经方辨治高血压病四则 作者:毛德西
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中医经典验方1剂,温肝降逆,和胃通络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48)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眩晕
中医治愈奇病--偏头风(顽固性神经性头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