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卑惵症辩证


一、历代论述 卑惵症,历代医家论述甚少,后世医家对其论治既少且略,明代以前仅《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此非明言卑惵,但已寓恐证与卑惵合论之。迄至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惊悸怔忡》指出:“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惵,以血不足故。”不仅首次提出“卑惵”之病名,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而且强调其病机与血不足有关,为后世辨治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嗣后,《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亦谓:“卑惵,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即惊避无地,每病至数年。”此除说明其病机特点,补充其临床表现外,还提示该病病程较长,治疗较为顽难。卑惵症虽历代记述不多,但也陈述了其基本概况。

二、临床表现 虽然戴思恭在《证治要诀·惊悸怔忡》中作了描述:“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但通过对本病的临床观察,认为卑惵症的症状正如卑惵之病名一样主要表现为自卑愧疚,惊恐胆怯,神情疑虑,精神惶惑,胡思乱想,不能自控,自责自詈,不能自主,而且经常心胸痞塞、心烦少寐,舌苔白或白腻,脉象以弦滑为主。卑惵,亦称卑怯。卑为自卑愧疚之感,惵即思惧怯懦之貌,以卑惵命其病名,揭示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精神状态的特点。卑惵症与惊悸怔忡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鉴别在于卑惵症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并有明显的自卑、无语、赧颜、胆怯,见人则惊避,而惊悸怔忡之胸中不适缘于心跳,虽有坐卧不安,并不避人。卑惵临床脉象多见弦滑,而惊悸怔忡一般多伴有促、结、代、疾、迟等的脉象出现。

三、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古代医家认为是“心血不足病也”,治疗仅从虚证立论,似太粗略。临床通过对证、舌、脉的分析,可知卑惵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发病与情志所伤或精神刺激、暴受惊骇等因素亦密切相关。虽然卑惵症多为因虚致实的虚实夹杂症,虚者责之心血不足、心胆气虚;实者责之痰瘀内阻。临床辨证亦可分证型随辨而立,但临床遇见最多的还是:心血不足,痰浊内阻,心气失养,滞碍神机这一证型。《灵枢·邪客》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所谓:“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即形成了心血不足,痰浊内阻,心气失养,滞碍神机的病理机制。若病程日久可进一步导致心胆气虚,使心神失守,胆失决断,痰浊内阻日久或气滞血瘀,每使痰瘀互结,乘虚而内阻神舍,痰瘀内阻,神不得归,而使本病进一步加重。

四、治法选方 临床通过“审证求因”已求证本病的基本病机是心血不足,痰浊内阻,心气失养,滞碍神机,或心胆气虚,心神失守,胆失决断,或痰踞日久,痰瘀互结,乘虚而内阻神舍,痰瘀内阻,神不得归。因此又根据“审因论治”拟定出养心血、化痰浊、通心气、畅神机为其基本治疗原则。基于此拟定出加减十味温胆汤治疗卑惵症。基础方:茯神12g、清半夏10g、陈皮10g、炒枳壳10g、炒枣仁20g、柏子仁12g、炒远志6g、节菖蒲8g、郁金10g、合欢花10g、当归12g、太子参12g、小麦30g、生甘草10g、炒谷芽15g。若痰湿内阻较重者,去太子参、生甘草,加胆南星、炒莱菔子涤化痰浊;若脘痞纳呆、舌苔厚腻者,加苍术、厚朴、神曲燥湿和胃;若神志惊恐明显者,酌加紫贝齿、珍珠母、龙齿镇惊定怯,若偏痰瘀内阻者,可加丹参、红花、凌霄花活血散瘀等等。方中柏子仁、茯神、炒枣仁、当归养心血,安心神;半夏、陈皮、胆南星、郁金、菖蒲化痰浊,开心窍;小麦、生甘草、炒远志、合欢花养心气,畅神机;枳壳、谷芽宽中下气,苏胃醒脾,以除痞塞。全方共奏养心血、化痰浊、补心气(通心气)、畅神机之效,不失为治卑惵症的一张良方。

(一)痰浊内阻 1.临床症状:自卑愧疚,羞怯畏缩,孤僻独居,见人惊避,目光呆滞,举止失常,喃喃自语,心悸怔忡,经久不愈。舌质淡,体胖,苔白滑,脉弦滑。 2.病机分析:本病经久不愈,心神不安,气机逆乱,变生痰浊,内阻神舍,神气怯懦,故见自卑愧疚,羞怯畏缩,甚或孤僻独居,见人惊避;痰浊阻蒙心窍,神志昏聩,则目光呆滞,举止失常,喃喃自语,心悸怔忡。舌质淡,体胖,苔白滑,脉弦滑,皆为痰浊内阻之象。 3.治疗原则:化痰开窍,宁心安神。 4.选方用药:《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处方:半夏9g,茯苓9g,陈皮9g,枳实9g,酸枣仁15g,远志9g,五味子9g,熟地12g,人参6g,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为君。陈皮、枳实、茯苓理气化痰;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其中枳实、远志尚能化痰开窍,共为臣药。人参、熟地补养气血,且制理气化痰药之温燥。甘草、生姜、大枣为使,协调诸药,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开窍、宁心安神之功。 方药性偏于温燥,若痰浊化热者,加胆星、竹茹、贝母、瓜蒌以清化热痰;兼心胆气虚者,加党参、珍珠母、龙齿、牡蛎以镇静安神;若痰浊阻闭心窍较甚者,酌加石菖蒲、郁金以化痰开窍。

5.典型病例: 病例一:心血不足,痰浊内阻,心气失养,滞碍神机致卑惵案。 王某,女,61岁,退休干部,2009年7月30日初诊。 患者从小性格内向,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不愿外出及过多与人交流,10年前因洗澡时门自动关死后受到惊吓,尔后出现胆小易惊,尤其是害怕关门。6年前因胆结石行手术治疗,因惧怕手术,后胆子更小,今年春节因儿媳脑出血,精神受到打击后出现不愿出门见人,不欲说话,自卑自怜,不能听杂乱刺激的声音,尤其是惊险恐怖的声音,夜间睡眠中稍有响动即被惊醒。3月前行脊椎滑脱术后胆小更严重,独处时极易受到惊吓,自卑感更加明显,平时必须有人陪伴。刻诊:自卑自怜,惊恐胆怯,不愿外出及过多与人交流,不能听杂乱的声音,面部表情、眼神呆滞,头晕头重,口苦口黏,纳呆不饥,少量进食后即觉胃脘痞满,晨起有少量白痰,大便干燥,4~5日一行,舌正,苔白薄腻,脉滑细弦。中医诊断:卑惵。证属:心血不足,痰浊内阻,心气失养,滞碍神机。治法:养心安神,化痰开窍,燥湿和胃,安神定志。方药:《证治准绳》十味温胆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加减。处方:茯苓15g,炒枳壳10g(捣),陈皮10g,清半夏10g,炒枣仁30g(捣),炒远志6g,节菖蒲10g(后入),广郁金10g(捣),胆南星10g(捣),柏子仁10g(捣),苍术10g,厚朴10g,竹茹15g,炒神曲15g,炒麦芽20g,炒莱菔子12g(捣),鲜生姜10g。7剂,水煎服,日1剂。 gg8月6日二诊:药后知饥索食,胃脘宽畅,纳食正常,白痰减少,自卑惊恐、胆怯诸症稍减,舌正苔白,脉仍滑细弦。至此痰浊内阻之象明显减轻,心血亏虚,心气不足之象逐渐显露,继以补益心血、扶养心气、化痰开窍、安神定志为治疗原则。故以上方去胆南星、苍术、厚朴,加当归15g,太子参15g,甘草10g,小麦30g,夜交藤15g,合欢皮10g,炒谷芽15g。20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7日三诊:自卑、自怜、惊恐、胆怯诸症基本消失,关门不再害怕,开始外出,已愿与人交流,睡眠好转(每晚可安睡7~8小时),头晕头重减轻,晨起白痰已除,纳食知馨,但仍不能长时间看电视,大便稍稀,舌红苔白,脉滑细弦。上方去炒莱菔子,20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诸症皆除,停药。

【按语】本案患者性格内向,处事审慎,10年前又因洗澡时门自动关死后受到惊吓,为开初致病因素。因性格内向,处事审慎,必然遇事犹豫不决,思虑过多,耗伤心血,又因多次突受惊吓,气机逆乱,化生痰浊,痰浊乘虚,进入心舍,导致痰浊内阻,《灵枢·邪客》篇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所谓:“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形成了心血不足,痰浊内阻,心气失养,滞碍神机的病理机制。临床出现了自卑自怜,惊恐胆怯,不愿外出及过多与人交流,不能听杂乱的声音,面部表情、眼神呆滞,头晕头重,口苦口黏,纳呆不饥,少量进食后觉胃脘痞满,晨起有少量白痰,上肢游走性不适,大便干燥,舌正,苔白薄腻,脉滑细弦等一系列卑惵症状。因此采用《证治准绳》的十味温胆汤治心虚胆怯,痰浊内扰而引起的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噩梦,去酸敛、滋腻、甘温、壅补之五味、熟地、人参、甘草、大枣,加养心安神、养血润便、化痰开窍、安神定志的柏子仁、节菖蒲、广郁金、胆南星。因脾胃痰湿阻滞明显,再合《和剂局方》平胃散加炒神曲、炒麦芽、竹茹、炒莱菔子苦温燥湿,和胃化痰,以杜痰湿生化之源。合方使心血得充,心气得养,痰浊得清,神机畅明,卑惵自愈。

病例二:心虚胆怯,痰浊内扰致卑惵案 张某,女,39岁,教师,2010年2月20日初诊。 患者自幼感情丰富,但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过多交流。2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导致遇事心慌不安,胆怯多疑,心烦少寐,经常胸中痞塞,纳食偏少,胡思乱想,不愿外出,不愿与人交流,病情时轻时重。发病以来从未诊治。刻诊:自卑自怨,胆怯多疑,胸中痞塞,喜欢独居,不愿外出,不愿与人交流,遇事心慌不安,伴有面色晦暗少泽,心烦少寐,小便频数。舌正,苔白薄腻,脉弦弱。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卑惵。证属:心虚胆怯,痰浊内扰。治宜:益气养血,化痰宁心。方药:十味温胆汤。处方:茯苓15g,清半夏9g,陈皮9g,炒枣仁30g(捣),生枳壳9g,节菖蒲8g(后入),柏子仁10g(捣),炒远志6g,太子参12g,当归12g,炙甘草8g,覆盆子12g。10剂,水煎服,日1剂。 3月6日二诊:药后精神、心情均好转,自卑自怨、胆怯多疑、胸中痞塞等症减轻,开始愿与人交往,且与人交谈增多,睡眠较前好转。小便次数减少。月经未至。舌正少苔,脉沉弦细。继服初诊方10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7日三诊:药后卑惵诸症消失,睡眠安好,小便正常。月经3月13日来潮,量较前增多,色偏暗,无血块,无痛经,共行3日。舌正苔白,脉滑。上方加减:茯苓12g,清半夏9g,陈皮9g,炒枣仁15g(捣),生枳壳9g,节菖蒲6g(后入),柏子仁9g(捣),炒远志6g,太子参12g,当归12g,炙甘草6g。再服20剂而愈。

【按语】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导致心胆气虚,心神失守,胆失决断,正如《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曰:“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再因感情丰富但性格内向,情志不能畅达,气机郁滞,化生痰浊,痰浊之邪乘心虚胆怯、神气失守之机,内阻神舍,神不得归,而形成卑惵症。因心虚胆怯,则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复因气郁生痰,乘虚而内阻神舍,神不得归,即是本案的病因病机。本案为虚实夹杂之证,在治疗时应针对致病之源,标本兼顾,一方面益气养血,宁心定怯治其本,另一方面化痰开窍,使神归其舍治其标。用《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去甘温滋腻的熟地以恐腻膈,去酸敛收涩的五味子以防痰湿留滞,加当归补血养血,加覆盆子固肾缩尿,全方共奏益气养血、化痰宁心之效。调理20日痊愈,再以上方减其量继服20日巩固疗效。我的体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频率加快,精神压力也就加大,常因情绪激动、思虑、惊恐、过度劳累而诱发卑惵。卑惵与怔忡相类,其症状就像《证治要诀·惊悸怔忡》所说:“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惵,以血不足故。”又如《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所说:“与怔忡病一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即惊避无地,每病至数年。”其病因在于“心血不足”,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所说:“卑惵,心血不足病也。”卑惵与怔忡的鉴别在于:卑惵常感胸中不适是由于痞塞,并有明显的自卑,无语赧颜,胆怯,见人惊避;而惊悸怔忡缘于心跳,虽有坐卧不安,并不避人。卑惵,虽然证型较多,但临床遇见最多的还是心血不足,痰浊内阻,心气不足,滞碍神机这一证型,治疗总的原则是养心血,通心气,化痰浊,畅神机。主方以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

(二)心胆气虚 1.临床症状:神情疑虑,精神惶惑,遇事寡断,自惭形秽,易惊善恐,如人诱捕,见人惊避,气短自汗,恶梦绵绵,面色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弱。 2.病机分析:素体心虚胆怯,或暴受惊骇,使心胆气虚,心神失守,胆失决断,故见神情疑虑,精神惶惑,遇事寡断,自惭形秽。心胆气虚,神志怯懦,则见易惊善恐,如人诱捕,见人惊避;心气不足,则气短自汗,面色白;胆气不足,则恶梦绵绵,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弱,皆为心胆气虚之象。 3.治疗原则:补心定志,镇怯安神。 4.选方用药: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加味。处方:茯苓30g,茯神30g,人参6g,远志15g,石菖蒲15g,龙齿15g。 方中茯苓、茯神养心安神,益气和中为君。人参补气养心,益智安神为臣。佐以远志、石菖蒲、龙齿养心安神,镇惊定怯。全方合用,标本兼顾,共奏补心定志、镇怯安神之功。 本方原作丸剂,现易作为汤剂,取其功专效捷之用。作汤剂时,若心胆气虚较甚,可加黄芪、五味子以补心益胆,加强本方补气之功;若兼心肝阴血不足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熟地、当归以滋阴养血。

5.典型病例: 病例三:心胆气虚,心神失守致卑惵案 刘某,女,20岁,学生,2002年8月2日初诊。 患者自幼胆小,形怯体弱,平素面色白,神疲乏力,近年由于学校功课压力较大,埋头学业,刻苦学习,忙于考试,精神紧张,渐致入夜不能安睡,恶梦不断,精神疑虑,遇事寡断,自惭形秽,易惊善忘,不愿见人,曾在某医院检查,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多种西药,初服小效,继而无效,后又服中药数十剂,未见显效。来诊时:面色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恶梦不断,精神疑虑,遇事寡断,自惭形秽,易惊善忘,心悸气短,不愿见人,遇人多时则惊避,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据上脉症,中医诊断:卑惵。证属:心胆气虚,心神失守。治法:补养心气,镇怯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味。处方:茯苓15g,茯神15g,党参15g,炒远志10g,石菖蒲10g(后入),生龙齿15g(捣,先煎),炒枣仁30g(捣),柏子仁15g,小麦3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 8月10日二诊:药后夜能安睡,恶梦减少,精神明显好转,但仍有易惊善忘,心悸气短,他症基本如故,身易出汗,舌、脉从前。继以原方加生黄芪20g、五味子10g。水煎服,日1剂,继服20剂。患者疑虑、寡断、自惭、易惊、善忘、心悸、惊避、气短、易汗等症递次痊愈,其后正常上学,二年后追访,未见复发。【按语】心主神明,胆主决断。《素问》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性刚直,豪壮果断,所以辅佐心神而参与思维活动。胆为中正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和而恶壅郁,以舒畅条达为顺。本案患者自幼胆小,形怯体弱,属心虚胆怯之性格,后又因学习压力,忙于考试,精神紧张,忧虑过度,继而加重心胆气虚,使心神失守,胆失决断,胆虚心怯、神不守舍,而发生卑惵。出现入夜不能安睡,恶梦不断,精神疑虑,遇事寡断,自惭形秽,易惊善忘,不愿见人,遇人多时则惊避。故治宜补养心气,镇怯安神,方选《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加味,调理一月,诸症皆除,病渐获愈。

(三)心血不足1.临床症状:自责无能,常怀愧意,目光疑虑,默默不语,羞怯畏缩,不愿见人,或独居室内,拉之不出,昼不安卧,夜寐易惊,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病机分析: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神气怯懦,故自责无能,常怀愧意,目光疑虑,默默不语,羞怯畏缩,不愿见人;神气怯懦较甚,则独居室内,拉之不出;心神失养,神志不安,则昼不安卧,夜寐易惊;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心血不足之象。 3.治疗原则:补心养血,安神定志。 4.选方用药:《寿世保元》四物安神汤。处方:当归9g,茯神9g,白芍9g,熟地12g,黄连4.5g,人参6g,白术9g,酸枣仁15g,竹茹9g,麦冬9g,栀子9g,辰砂1.5g。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滋阴养血为君。茯神、酸枣仁养血安神为臣。佐以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麦冬、竹茹、栀子、黄连养阴清热,除烦安神。辰砂入心,重镇安神,清心除烦,并能引药归经为使。诸药合用,既养血安神治本,又清心除烦以治标,且寓补气生血之功。 若心经火热不甚,去黄连,酌加远志、石菖蒲、龙眼肉等,以增强养血安神之功,若兼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者,加合欢皮、玫瑰花、绿萼梅以疏肝解郁。此外,辰砂重坠有毒,暂用尚可,不能久服,长期使用本方时,亦可去之不用。5.典型病例: 病例四:心血不足,神不守舍致卑惵案 吴某,女,33岁,农民,2001年7月18日初诊。 3年前生育一女孩,由于产后失血过多,且诸事不遂心愿,悲哀气恼,尔后先出现睡眠较差,胸中痞塞,随后逐渐语言欠少,羞怯畏缩,独居室内,不愿见人,常喃喃自语,自责无能。察其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表情呆滞,舌质淡,苔薄白,脉弱细。据上脉症,中医诊断:卑惵。证属:心血不足,神不守舍。治法:补养心血,安神定志。方药:四物安神汤加减。处方:熟地12g,白芍12g,当归24g,茯神12g,党参12g,白术12g,炒枣仁24g(捣),柏子仁9g(捣),炒远志6g,节菖蒲6g(后入),合欢花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剂。 7月28日二诊:药后胸中痞塞顿释,睡眠安稳,逐渐愿与人语和与熟人、朋友接触,近两日偶有微笑,自责无能、羞怯畏缩亦有好转,舌脉基本同前。故继以原方稍事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0剂,诸症尽除,身体精神状况基本恢复如初。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一切正常。
【按语】心主血,血赖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和营养周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而心脏又需要有血液的奉养才能维持正常的情志思维活动。患者产后失血过多,精神抑郁不舒,以致血虚不荣,心血亦虚,故先出现睡眠较差,胸中痞塞,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心血不足,累及心神,故继而心神失养,神不守舍,随后逐渐又现语言欠少,羞怯畏缩,喜欢独居,不愿见人,自责无能,表情呆滞,神气懦怯,发为卑惵。正如《证治准绳》曰:“卑惵之病,以心血不足耳。”故治宜补养心血,安神定志。方用《寿世保元》四物安神汤。因患者无阴虚烦热,故方中去黄连、麦冬、栀子;因辰砂重坠有毒,故亦去此;遂加柏子仁、炒远志、节菖蒲、合欢花组成新方,方中熟地、白芍、当归滋养阴血为君;茯神、炒枣仁、柏子仁、合欢花、节菖蒲、炒远志养心血,安心神,定心志为臣;佐以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竹茹除烦安神,合方使心血得养,心神得安,心志得定,卑惵得愈。

(四)心肾阳虚 1.临床症状:神色惶惑,目光疑惧,自惭形秽,愧疚畏缩,孤僻独居,见人惊避,心悸怔忡,畏寒肢冷,朦胧嗜睡,气短自汗,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微或细迟。 2.病机分析:心肾阳气不足,神失其养,志不得达,神机不振而失持,故见神色惶惑,目光疑俱,心悸怔忡;心肾阳虚,神气怯懦,则自惭形秽,愧疚畏缩,孤僻独居,见人惊避;心阳不足,则气短自汗,神疲乏力,面色白;肾阳不足,则畏寒肢冷,朦胧嗜睡。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微或细迟,均为心肾阳虚之象。 3.治疗原则:温补心肾,镇静安神。 4.选方用药:《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处方: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龙骨12g,牡蛎15g,蜀漆9g。 方中桂枝温通心肾之阳为君。臣以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安神定惊。佐以蜀漆涤痰散结。使以炙甘草、生姜、大枣,与桂枝相合,辛甘化阳,以温运阳气;又益气和中,调和营卫。全方合用,可奏温补心肾、镇静安神之功。 本方偏于温通心阳,宜于心阳虚衰,心神不摄之证者。若肾阳虚惫明显者,可加附子、细辛以温通肾阳,又能增强温通心阳之功;若阳虚夹痰阻心窍者,可加远志、石菖蒲、竹茹、贝母以化痰开窍;若兼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五味子、龙齿、珍珠母以补气镇怯。

5.典型病例: 病例五:心阳虚损,神失所养,痰闭心窍致卑惵案。 姚某,女,18岁,职工,2009年5月6日初诊。 患者平素性情孤僻。10年前因他人从右侧拍打头肩部受惊吓而出现神情恍惚,孤僻独居,不愿见人,心悸不安,逐渐发展至见人惊避,问之不答,曾于运城市多个医院,太原、北京等大型医院就诊,查头颅CT、脑电图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初用氟哌啶醇、安定等药有效,久则效果不佳。经友人介绍来我院治疗。刻诊:神情恍惚,目光疑虑,问之不答,在家人的催促下勉强作答,大部分为家人代其作答,平常孤僻独居,心悸不安,见人惊避,常常独自待在家中,拉之不出,畏寒喜暖,朦胧嗜睡,望其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滑而润,脉迟弱无力。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卑惵。证属:心阳虚损,神失所养,痰闭心窍。治法:温复心阳,镇惊安神,祛痰开窍。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加减。处方:桂枝9g,炙甘草6g,鲜生姜9g,大枣12枚(擘),生龙骨15g(捣,先煎),生牡蛎15g(捣,先煎),人参6g,节菖蒲6g(后入),炒远志6g,浙贝母9g(捣),珍珠母24g(捣,先煎),紫贝齿9g(捣,先煎)。7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4日二诊:询问病情勉强作答,孤僻、畏寒之象略减,精神好转,能出户走动,且与人稍事交谈。舌淡,苔白滑,脉迟弱无力。继以初诊方再服7剂,水煎服,日1剂。 5月21日三诊:询问病情已愿作答,畏寒消失,与人言谈已有笑容,但仍不能长时间交谈。再以上方稍事加减化裁,连续服用40日。药后诸症消失,告愈。

【按语】由于患者平素性情孤僻,志不能达,导致心气不足,心阳亏虚,神气浮越;加之他人拍打头肩部暴受惊恐,心阳亏损,阳虚不能养神,心神浮越不敛,气机逆乱,变生痰浊,形成了心阳虚损,神失所养,痰闭心窍的病理机制。从临床神情恍惚,目光疑虑,问之不答,孤僻独居,心悸不安,见人惊避,常常独自待在家中,拉之不出,畏寒喜暖,朦胧嗜睡,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滑而润,脉迟弱无力等表现证实了这一点。心阳虚损,神失所养,痰闭心窍,内阻神舍,神气怯懦,形成卑惵。由于本案的病因病机是心阳虚损,神失所养,痰闭心窍,因此治疗原则当为温复心阳,镇惊安神,祛痰开窍。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兼证的心悸不安,畏寒喜暖,朦胧嗜睡,神疲乏力,面色白等心阳虚损,神失所养,痰闭心窍之象,断然使用《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在临床用药时因缺蜀漆,蜀漆是常山之苗,味辛苦而性寒,功效与常山相近,有较强的截疟、催吐祛痰作用,在本方中用蜀漆主要是散火邪、祛痰开窍,故在临床没有蜀漆的情况下代以浙贝母、节菖蒲,用浙贝母清热祛痰,开郁散结,用节菖蒲开窍宁神。陈修园诠释此方时说:方中龙、牡二药不仅有镇惊安神之功,而且又有消痰化水的作用,这种解释使方义更臻完善。使全方的功用表现为温复心阳、镇惊安神、消痰化水。根据本案特点再加宁心安神、祛痰开窍的炒远志;安神镇惊的珍珠母、紫贝齿;由于素体较虚,故加入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通过辨证论治,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加减50余剂,使13年的顽疾基本痊愈。柴瑞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是心悸,阴虚火旺、心胆气虚、心血不足,该如何鉴别?
心悸
天王补心丹,功效不简单
心脏养生2
【针知识】针治心悸改善心功能,效果好
怔忡惊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