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你认定某人是高道时,他一定离魔不远了
userphoto

2022.08.21 甘肃

关注

说起“高道”,你是否会想到《封神演义》《道士下山》中那些无所不能的神人?现实中真的有那样的高道吗?

有人说真的有,有人说不可能。

这几年我见识过传说中的高道,除了中国,还有不少海外的。

给你分享两个我见过的修者,你看看他们算不算“高道”?

丹徒散人说:当下所谓的高道,不过是术fa而已,离道远矣

说是最近见过的,其实以前也曾见过他,他也是我最认可的道上客。

第一次是在长沙火车站候车室,那时候,他跟我一样,身着蓝色练功唐装,偌大的候车室,我一眼就发现了他的不同寻常。

他是江苏镇江句容人,因为仗剑而行,故称“丹徒散人”。那一次他要去汉阳拜谒玄广先生。他自言幼年随父习剑,及冠之年,即问道云深处,逍遥天地间,心无旁骛,唯好剑道。

倾慕那些云游之士,但并不是所有的云游者都值得倾慕。

感谢命运的安排,我们成为好友,他叫尚金明,一代高道八十岁老道长商灵虚的儿子,说起来他还得叫我师叔呢。

他的剑术三境界之说让我耳目一新。在隐士林,他很少说话,只有我俩在一起小酌后,才无所顾忌地畅谈。20年间,凡他听闻过的剑客,几乎都成了他的好友,只是可惜:多为重术之士,鲜有“几于道”者。

金明说:术者,技耳;道者,化也。剑术三境界:利剑、重术、无剑,这是由“术”而“道”的渐进过程。

求利剑者,此乃入门级。剑锋白光闪,见者胆生寒。一旦剑离散,心慌意又乱。持剑者心有所恃也。

重术者,锋利与否无关紧要,“大巧若拙”,能服人者,招也,数也,非剑也。

无剑,这才是剑道,手中无剑,心里有剑,手无所持,心有所系,所见者,草木竹石无不是剑;所凭者,大道精气是为至宝,以无剑胜有剑,是谓剑道。

“术”乃傍身之技,“道”乃立世之本。金明说:繁体“術”字中原是一个“十”字加一个“八”字,其原理是一个人行走在大道之上,眼睛在寻求着,手里在剥开枝茎上的皮。

“术”,谋生之技,存身之术,此术人人有,有道者却凤毛麟角!

太史公说:天下熙攘,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为名利而忙的,都停留在“术”的层面,以“术”谋生,以“技”求存,此术不通,再寻新术,仅此而已,以获得赖以生存之财富,换取形形色色之名号。

“术”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医术,剑术,造纸术,建造术等等,直到炊事员、护林员、清洁工,还有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义工,他们都有自己赖以生存之“术”,但医术并不比种地的技术高贵,老子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与贱的区别,源于世俗的职业歧视,皇帝也有一亩三分地,你能说皇帝低贱吗?所以,心贵则天下无不贵,心贱则万物无不贱。

“道术”才是最高境界的修为。金明说:相对于道,术只是表象,是皮毛,当“术”被正心所驭,修炼到智识圆通的境界时,“术”就会从个体谋生的工具,升华为利物济人的智慧,开始向生命的本真探寻,当一个人的精神层面由外求转而内求的时候,他就离道不远了。王阳明龙场悟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这并非说,朱熹格物致知的外求观点错了,错的是人们世界观的固化,是自以为是的偏见造成的先入为主陋习的作祟。

他有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

当一个人关注一切与生命意义相关的信息和事物足够长久与深刻时,会有一种光亮在内心闪烁,这种光亮就是心灯,就是慧灯,它会照亮内心所有的角落,驱散阴霾,心中满是光、热、爱和感恩,曾经的埋怨、悔恨、傲慢、贪念一扫而空,此时,你几于道了。

姜先生一语惊人:当你认定某人是高道时,他一定离魔不远

姜先生的名字不便明说,我只能告诉您,他是“丹徒散人”尚金明他老妈商灵虚先生的老师,也就是他的师爷。

姜先生游学30年,道佛方面的师父二十多个,也是儒家孔丘仲尼密宗派一代儒学博士孔悟中先生的弟子,还是伊斯兰教的大阿訇丁振先的弟子。按说他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但他却有不少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论断,或颠覆性定义。下面不再叙述他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只说他的主要观点,您看是否有点震撼:

当下的传统文化有严重的残疾文化倾向!这个观点源于他对“论道”与“谈玄”的学术之争。他说:老子就是老子,太上老君就是太上老君,别把论道跟谈玄扯到一起;宗教就是宗教,学术就是学术,别把宗教跟学术混为一谈。当下的传统文化之所以一锅粥,就是这种“道”“玄”混杂一体,削足适履以自适的自以为是造成的。

但是道与玄划清界限,并不等于各行其道,独立门户。天下只有一个道,天下只有一个法,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华夏大道。佛学不是吗?能在华夏文化这片土壤扎根而不被排异,那就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庄子说“道术 将为天下裂”,说的正是“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门户之见造成的后果。

门户之见者都有一个“心锚”,认知半径就被限定在了有限的空间,还睁眼说瞎话,自欺欺人,说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同样是人,今人不与古人同,黑人不与白人同。所以然者何也?晏子说“水土异也”,吕不韦说“时势异也”。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缘故。

他认为,任何强调自己一家一派文化的做法,都属于残疾文化,都是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戕害。

“欲”是动力,绝欲就没有这个世界。“欲”是动力,宇宙的产生源于这个动力。没有这个“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要用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来解释老子的“欲”,在老子思想体系里,“欲”可“善”亦可“恶”,它是一个中性词,老子说“有欲者不处”,这个“有欲者”就是“有欲于道治者”。

因为正常的人之欲,是一种动能,没有正常健康的“欲”,那是邪教论调。

道士可以谦称“贫道”。但若真的一贫如洗,那就不配当道士。老子反对过发家致富吗?大道不应该富有吗?没有。恰恰相反,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富”,强调是正是叫侯王“无为”,才能让老百姓不受干扰、自由发展而致富?

那些打着“普度众生、离苦得乐”幌子,自己精神上、物质上都一贫如洗的人,如何渡人啊!

所以,不要以为入了道了就可以“安贫乐道”了,那是大糊涂!你们不是要挣小钱,而是要挣大钱,不仅要成功,而且要大富大成。贫有贫道,富有富道,我只希望人人富有,只要“成功而弗居”,不“贵富而骄,就不会“自遗咎”。

伯夷叔齐是隐遁而不是隐士,隐士是有风骨的担当之士先生说:大道的实质是隐逸文化。隐者,阴也;仕者,阳也。有阳必有阴,有仕必有隐。老子说有无相生,有官必有隐。无官无以称隐,言隐必定有官。

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子在道,道的根子在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根子在人民大众的沃土中。”

历来的人们对隐士的看法都是恃才傲物,与世无争,屡诏不仕。

先生说:这是皇权文化对“隐士”的误解、误读造成的错误传统认知!有无相生,隐显互见,无隐不成显,不显何彰隐?

士者何也?知古今,辨然否者也。也就是说只要能造福民众吗,利益众生,你就能获得民众的信赖和拥戴,都是“士”。这与是否为官无关。

隐士必须有为士的本领、风骨,更要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利益众生,还要有知进退的明智。

因此,广成子、善卷这些是隐士,就连黄帝、尧舜禹汤都有过隐士的经历,除了道家人物老子、尹喜、文子、范蠡、列子、庄子、严君平等,儒家的孟子、董仲舒、东方朔、周敦颐、邵雍、王夫之等也都堪称隐士。

但是,儒家“清圣”伯夷、叔齐,他们既难容于殷商旧朝,又耻食周粟于国于民意义不大,算不上真正的隐士

他的结论是:有本事而不能为国家为民族做事的隐遁,算不上隐士;称他们为高道,不是自己有魔性,就是被称者近乎魔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解《道德经》要在文脉逻辑上下功夫,不要指望所谓的“悟道”
失传的武当秘籍
桃源洞主论道:伯夷叔齐是逃避者,埋名藏姓的无名英雄才是大隐士
神雕侠侣,绝迹江湖:杨过和小龙女为何相守终南山?
为什么会有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的说法?当代隐士多吗?
现代隐士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