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读书】一个人真正的爱:目光所及,皆是善意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一个人真正的爱:目光所及,皆是善意



    曾看过一个视频,记录了在收到老师鼓励和赞扬的小纸条后,几个小学生的反应。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看到小纸条后的反应。

    老师在给他的小纸条上写着:“你听课认真专注,老师都看到啦!你会越来越优秀。”后面还有一个大大的爱心。

    小男孩看后,满脸笑容,认真地把小纸条折上,并准备找地方放好。

    他先是放进书包里,后来觉得不行,又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

    这种被人欣赏而产生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完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他像对待妻子一样对待它。

    后来在爱神的帮助下,雕塑化成人形,与皮格马利翁结为夫妻。

    因此,你投给一个人的目光就可以被定义为“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

    在《皮格马利翁的目光》一书中,作者蒂娜·舍雷尔展示了一系列体现“爱的目光”的新式实践,目的是使人们的关系和善意再度被唤起。

    这种爱的目光,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说:“我们只能用心去看,用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

    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和能力,培养这种爱的目光。


一个人真正的爱:目光所及,皆是善意

天  楠


    —01—

    目光能救人,也能杀-人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即使身在狱中,濒于绝境,也深刻感知到,“监狱看守身上的人性微光,或许只有一秒,但足够让我安心并坚持下去”。

    这种人性的微光,就是一种“皮格马利翁的目光”,这是一种能够救人的目光。

    2003年,还在葡萄牙踢球的C罗,被当时的曼联主教练弗格森看中,签入麾下。

    因为C罗早年丧父,所以平时弗格森更像一个父亲的角色。

    作为一名刚刚18岁的年轻球员,C罗经常在比赛中把注意力放在怎么传球上。

    而弗格森没有过多苛责,任由这位年轻前锋在自己的错误选择中吃尽苦头。

    因为只有这样,C罗才能充分意识到,在团队配合层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练意味着带领和引导,而好的教练更能让年轻运动员相信自己所拥有的特质。

    这种善意的目光会让人看到一个人身上有什么,而不是他没有什么。

    正如在《皮格马利翁的目光》一书中所说:“这种目光让人成长,让人变强,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打开各种可能。”


    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皮尔马利翁的目光”能救人,同样也可以杀-人。

    这并不是说这种目光真的能取人性命,而是可以杀-死一个人的梦想、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作家毕淑敏在11岁时,参加学校的合唱比赛。

    可是在一次排练过程中,音乐老师在听出毕淑敏唱歌跑调的情形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讽刺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更过分的是,这位老师还找到毕淑敏,不耐烦地说她人不大,个子却这么高,严重破坏了队伍的整体形象。

    虽然后来为了整体协调,毕淑敏被要求站回到队伍里,但只能充当只张嘴不出声的角色。

    直到多年后,她仍然忘不了这段往事,十分抗拒唱歌。

    要知道,伤人的事情一旦做出,就彻底无法挽回。

    因为被你伤过的人,内心会有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疤痕。

    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总会遇到各种目光。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目光是相互的,使用救人的目光,会形成良性循环;而使用杀-人的目光,则会使希望破灭。

    正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一样,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02—

    欣赏的目光,能够带来奇迹

    作家木心说:“世界平凡,却处处点缀着小奇迹。”

    就像皮格马利翁一样持之以恒地爱着塑像,奇迹就会产生。

    而这种期望带来的奇迹,在教育领域尤其适用。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同事们一起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

    他们给一群孩子做智力测验,然后说其中20%的孩子未来的潜力比较大,并把这份名单提供给了老师们。

    尽管上面有一些名字很出乎意料,但老师们还是相信了这个结果。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个学校,对当初这些孩子又做了一次智力测验。

    结果,他惊讶地发现:当初被挑选的那些孩子们,在智力测验的分数上有了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孩子们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格魅力和求知欲。

    正当老师对专家们五体投地时,罗森塔尔说出了真相。

    他们并没有什么慧眼识珠,因为这20%的孩子只是随机选出来的。

    这个结果证明了: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其实这些老师从来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我觉得你特别有潜力,但学生却收到了源源不断的正面反馈。

    因此,这些欣赏的目光就是皮格马利翁的善意目光。

    无论你处在什么年纪、从事何种职业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只要你愿意,就能培养自己的善意目光。

    曾看过一段演讲视频,主讲人是一位拥有40年教龄的老师,她讲的主题是“怎样让一个孩子重拾自信”?

    有一年,她想到一个好主意。

    她告诉所有的学生,他们被选择来她的班级的原因是:“我是最好的老师,你们是最好的学生,学校把我们放在一起,是给其他人做个好榜样。”

    同时,她还给学生们制定了一个口号:

    “我是个人物,我来的时候是个人物,我毕业的时候会变成更好的人物,我很有力量,我很强大。”

    请相信,如果你长时间这么说,慢慢地,它就会开始变成事实。

    有自信的期待,结果就会变好。

    就像书中所说,“在稀松平常的事件中看到美,就能让稀松平常变得不再平常”。

    其实,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在全世界都通用,它可以通过表情、态度,以及释放出的人情味来表达。

    就像在街上遇到不认识的人,给对方一个微笑,就会为彼此的一天带来阳光。

    这种举手之劳,所有人都能够做到。

    因此,这种善意的目光,值得被期待。

    —03—

    奇迹,存在于日常关系中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如果在谴责之前懂得理解,我们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富有人情味。”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拥有相对于其他人的优势。

    而当你准备运用优势进行施压时,希望你的目光带有善意。

    01.做皮格马利翁式的父母

    法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丝·多尔托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不自觉地诞生并发展出被当作大人的理想。因此他们期待着我们对他们表现出对待成年人的行为和尊重。”

    在教育中,大多数父母的帮助支持,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而有时候,保持对孩子自下而上的关心,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父母,你是否经常是对孩子进行训斥、惩罚,或是就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轰炸式提问。

    然而这么做,只会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事件后果上或者感到愤怒。

    在书中,作者蒂娜运用自己作为心理教练的优势,给出了几个适当的提问:

    “你怎么看你所做的事情?”
    “你会怎么做来避免危险?”
    “这次的经历让你学到了什么?”

    无论你的孩子年龄多大,你都可以对他投以皮格马利翁的目光,用这样的对话帮助他们揭示出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能力。

    因此,做一个皮格马利翁式的父母,学会尊重和赞美每个孩子所拥有的特质和优势。

    02.做皮格马利翁式的经理

    作家维克图瓦·德热说:“管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经理看人的目光产生的影响。”

    每个管理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风格,有的让人成长,有的让人疑惑,甚至痛苦。

    选择哪一种管理风格,如何让团队成员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这是经理们的理想,也是他们的挑战。

    在书中,有一个关于“在你看来什么是好的经理”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三种回答是:示范性、公平性和勇气。

    示范性:经理需要体现出自己所主张的事情。比如你不能自己迟到,却要求团队准时。

    公平性:让团队成员们感觉自己得到公平对待,无论是在工作量方面,还是在酬劳方面。

    勇气:用尽一切办法,为团队成员们争取权益,让他们感受到被维护。

    如果一位经理没能展现出以上三种品质,他便会在他的团队面前失去信誉。

    实际上,皮格马利翁的目光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是正向的,就会让得到鼓励的人走向成功;如果是负向的,就会让受到批评的人深陷失败。

    因此,做一个皮格马利翁式的经理,懂得发现和挖掘每位团队成员的能量和潜力。

    【写在最后】

    诗人鲁米曾说:“我所踏出的每步都指向你,处处皆是你,声音所至,目光所及。”

    拥有了皮格马利翁的目光,你就拥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你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或者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作者蒂娜希望借助这本《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将善意的目光从心理辅导工作中拓展应用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运用好强大的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去关心我们所爱的人、一起工作的人,或是在街上萍水相逢的人。

    你投出的每一道皮格马利翁的目光,都会让一个人找到存在感,并让他在未来也用到皮格马利翁的目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森塔尔效应
我和学生有个约定
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他们的表现就越好
皮格马利翁是谁?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