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中外】汉字里的中国|“我”是从哪里来的?

【古今中外】

汉字里的中国|“我”是从哪里来的?



  一笔一世界,一字一乾坤。

  如果给最难理解的汉字排个序,“我”字肯定站在前面。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缘由,而“我”字最让人摸不到头脑。

  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知道,为何把“我”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其实,一个小小的“我”,里面大有文章:它不仅有人伦关系,还有家国情怀。“我”的演变史,就是中华文明的流传史。

  起源

  “我”,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是假借而来。

  最早的“我”,是指一种锯齿状兵器。

  甲骨文字形中,左边是一把有三个锯齿的戈,右边是长柄。


  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发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的誓词,此处用的“我”就是兵器的本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杀伐要进行了,对于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来说,这也是一种光荣。

  这里的“我”,没有一点指代自己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中说,“我,一曰古杀字。”

  同样,《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我”也不是指自己,而是兵器的本义,引申为战争、出征。

  流变

  那“我”什么时候开始不指兵器,指代自己呢?

  春秋战国以后。

  因为“我”这种兵器被淘汰了。这么奇形怪状的兵器,在交战中明显不好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发,武器要求高,戈、矛、戟大量制造使用,自然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了。

  “我”作为兵器消失了,但作为字保留了下来,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既然当过兵器,那么“我”则代表着一种危险的称谓。《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

  意思是自己称自己为“我”。

  自己称自己是兵器,是不是很奇怪?

  这和这个兵器有关。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开始制造出“我”这种兵器,但是生产能力有限,一个部落可能很久才能造一个出来,非常珍贵。


  再加上需要使用技巧,所以必须固定人员保管和使用。在食物都全部公有的原始社会,这点意义非凡,说明私有化开始出现,个体意识开始萌芽。

  因此,“我”一出生,天然“高大上”,属于独一无二的存在,能够与他人区别,具备个体意象。

  一个部落在祭祀、狩猎、战争时,随时带几个执“我”的壮汉,那是非常彰显实力的。

  “我”和执“我”的人,自带威严和高贵。随着时间推移,“我”不仅指武器,还包含了人的意思。

  这有点像“骑”:一个人叫“一人”,一匹马叫“一马”,一个人加一匹马,则称为“一骑”。

  最终,武器的“我”虽然消失了,但代表人的“我”留了下来。

  使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古代并不怎么使用“我”字。

  春秋战国以前,使用频率最高,但主要是本义,诗经中有大量的“我”,都包含着“人器合一”意思。

  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很少使用“我”,几乎没有“我”的立身之地。

  这是因为,“我”过于高贵了。

  虽然兵器部分被抽走了,但古人们把“修齐治平”、家国情怀放了进来。“我”不仅代表肉体的自己,还代表着有着“伟大理想、高尚人格”。换句话说,“我”的意思是,完美的自己。

  这种表达,有人敢自称吗?

  宋朝沈括曾在《梦溪笔谈》编了个段子:

  有一个道士姓许,不管对什么人说话,都自称为“我”,人们讥笑他为“许我”。

  当朝丞相听说后,诚挚邀请相见,许道士始终未见。

  结果许道士被传扬一时,说他不受权势屈服,以道义为己任。

  虽然用得少,但还是有不少牛人在诗歌文章中,大胆用“我”,比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区别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本义是抵御;余,本义是房屋;予,本义是给予。

  《说文解字》:“吾,我自称也。”可以理解为,把“我”中的家国情怀、高尚人格等方面内容去掉,只留下自身肉体,就可称为“吾、余、予”。

  朱熹曾经解释这几个字的微妙区别:“余平而吾倨。”意思是说,用“余”时语气平和,用“吾”时语气倨傲。

  总结一下:

  古人使用第一人称时,“我”最高档,“吾”语气生硬,“余”和“予”最接地气。

  现在我们只用“我”,用的是高档货,但是说“我”时,别忘了老祖宗造字时灌进去的责任和义务。

  结语

  在古代,书面用语和口语差异,比现在要大很多。上面说的第一人称,大都是书面语,常用于文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称呼,并不这样使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称呼上最容易看出中国人的谦恭、礼貌和文雅。分而言之,即自称要谦恭,称呼他人要礼貌,用词要文雅。

  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皇后及妃子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官员自称“微臣”“下官”“卑职”“末将”。

  僧道自称“老衲”“贫僧”“贫道”“弟子”“洒家”“小衲”。


  读书人自称“愚生”“晚生”“小生”“不才”“不肖”。

  其他人自称“仆”“窃”“猥”“愚”“敝人”“鄙人”“在下”“小人”“老朽”“老拙”“奴家”等。

  除了自称以外,对自己亲人也使用谦称,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内人”“犬子”“小女”等。

  从上不难看出,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古人自称时都会使用谦称,往往都用一些贬义词语,主要是体现自己谦逊和修养,同时抬高对方的才能或地位。

  中国古人们仅从简单的造字,平时的称呼,就把最基本的文明观、伦理观,深深植入中华民族血肉之中。

  因此,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大概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年感悟]:(838)“我”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说文解字:我来自哪里
【我】字的来历和演变
古人如何称呼自己?字字有深意!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图)
我字有何本义,甲骨文揭开谜团,难怪我称之为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