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哲学】
哲学教会你该爱谁、该恨谁,以及什么是夺不走的
说实话,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是因果不分、主次不论,他们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恨什么。
他们爱的对象,往往是不清不楚的;他们恨的对象,也往往是无谓和无用的。
结合当下的情况,我就不谈具体事例了,——往往事实上我也很少谈具体事例,因为具体的、当前的、一时的终究会过去,而那些相对长存的、略恒久的、通适的规律和道理,却可以拿来反复琢磨、印证。
当下的一个情况是,人们不知道自己该恨谁,也不知道自己还可以爱什么。
爱和恨是要泾渭分明的。尽管在更高级的哲人那里,看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但对于我们普通的绝绝绝大多数人而言,分得清爱恨,要比盲目地错爱、瞎恨,有用得多。
看问题要看本质。思考问题要思考事实。动用感情,要慎重和务实。
假设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鸡不叫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每次天亮,他都觉得和刚刚打鸣过的鸡有关系。这一天,为了回避那该死的日头,这个人做了一个残忍的决定:杀鸡。
但是和鸡有关系吗,明眼的人都看得出来,鸡只是一个替死鬼。没了那短命的鸡,日头不光会照常出来,而且会比之前令你更加没有防备。
鸡非但不是原凶,而且成为了受害者的受害者。
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在重大事情上,每每干着杀鸡的事情。
人为什么要学哲学,你可以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可以是为了工作、为了赚钱,也甚至可以是为了增加一点谈资,获得一种知识、文化、“境界”上的优越感……但是总而言之,它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正是为了让一个人弄懂什么是爱,什么是恨,该去爱什么,以及,要去恨的话,又该恨什么,如何去恨,如何不恨错了对象。
爱是比恨更加复杂的力;恨是比爱难度更高的爱。
到了这里,事物的边缘和其内在最深刻本质的本质,我们仅凭有日常普通、朴素和简单的观念和常识去理解这些事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哲学,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各自适配的那一点“真骨血”去活在这个世界上。
至于这一点“真骨血”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
你可能是叔本华,他可能是孔孟老庄,还有那不识字的一个人呢?哦,没关系,他已经生于天地间,化万物哲理为无形,成为他自己,虽然言谈不出,但是已然建立的大厦。
这,就是每一个人的哲学。
说白了,人到了最后,都得依靠哲学而活。自己的哲学,并非其他人的哲学;内在的哲学,而并非书本上的哲学。
每一个人都得成为自己的哲学家,而且说白了,他也必须成为自己的哲学家。
有一个词叫“民哲”,现在多用来骂人,指的是民间非哲学专业的人非要搞一套自己的理论出来,解释世界,解释万物,最后叫懂行的人贻笑大方。
现在“民哲”这个词贬义的意味极浓厚,本来它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民间非专业人士研究、学习哲学的行为,但现在已经被妖魔化了。
妖魔化的原因也很简单,确实有一些野生的半仙和高人拿着半卷泛黄的如来神掌,或者是自称已发现了宇宙xxxx大法则,然后拿着单一统的、自视无双、举世无二的“真理”,去教化世人、感动世界……这样的例子确实有。
即使再退一万步,民间的“大师”们没有研发出自己的原创理论,即使拿着上古卷轴…哦,说错了,对不起,拿着《道德经》,拿着鬼谷子,拿着巴拉巴拉的“古圣先贤”或是三皇五帝说过的一句话,去横行天下、一招制敌的,恐怕也确实不是少数。
举例1:
甲: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前途未卜……
乙:我们中华的老祖宗早就给他们指明了方向:天人合一。
嗨,还万剑归宗呢。
举例2、3、4就不举了,大家能明白什么意思。
所以,我在这里不是批判民哲,也没有立场去批判,我只是想说:“民哲”本来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大家都来学习学习哲学不好吗,民间对哲学有自发和自觉的认识与需求,这应该是一个民族的幸事,而非在少量的哲学专业人士眼里看来,民哲就是群魔乱舞,一群没有任何资质和职称的门外汉,来瞎凑热闹。
绝对不是这样的。
尼采也是民哲,如果我们按所谓民哲的定义来看的话。尼采在大学虽然做过教授,但是和哲学没有关系,甚至当时的巴塞尔大学空出来过一个哲学教师的名额,尼采去申请,也没有申请上。尼采的一生,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任何哲学教师的头衔或职称,但是,他就不是哲学家了吗?
和尼采同时代的那些拿着大学哲学教师俸禄的教授和专家们,他们是典型的哲学专业人士,然而,过去了这一百多年,他们做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而尼采的思想已经永载文化史。
当然,举尼采的例子太过极端,尼采是万里挑一的世界级大哲学家,不是所有民哲都能成为尼采或者尼采一类的人物,但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了:没有人规定所谓的“民哲”就该低人一等,民间和人民,照样可以普适地需要哲学、参与哲学,思考哲学,甚至是研究哲学。
前面的妖魔化的事例也讲得很清楚,那不过是部分现象,是哲学如果要走进千家万户的话,势必会在某一层面出现的必然性问题。不能因为某一些民哲人士出现的行为(事实上,在“批评家”的眼里,往往当做笑话)而驳斥了“民哲”的存在和定义。
大众和人民是需要学习哲学的,再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必然相对地有着自己的人生哲学。你试想,哲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有多少?除了这些人以外,我们更多数的人难道就不需要三观的建设、意义的追问,与精神上困惑的解除了吗?
况且,哲学专业的研究人士,未必便比非科班的“民哲”要一定活得通透、明白。(但在这里,绝非有抹杀了专业和科班资质含金量的意思)
狭义上的哲学,是一门学科、一类专业,一种高级和特殊的人才方可去接触的活动;但广义上的哲学,我认为是一切敢于思考和勇于质疑、探索,追问和反思的精神。
这种精神,才是哲学的灵魂。
好吧,如果用灵魂一词太过魔幻的话,那就,哲学的内核吧。
个人认为。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1.人是要分得清爱恨的。不懂爱的人,无法生活;不懂恨的人,始终困惑。
2.人如何能分得清爱恨?去学哲学吧!不一定是别人口中的或者书本上的哲学,但标准是:适合自己。
3.民哲不可怕,我们都是民哲。但务必不要拿着半卷破旧的“如来神掌”去试图单挑整个武林,武林中不缺少神话,也不缺少笑话。
4.尊重专业人士,但不要迷信权威。
最后,附一句尼采曾经引用过的歌德的话:
“我在寂静中面对世界生活和成长,并获得了他们用火与剑也无法从我这里夺走的东西。”
祝愿每个人都找得到无论任何命运的火与剑,都无法伤害你分毫的东西。
(来源:哲学家们的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