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印度)人,北魏时期,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教,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在嵩山少林寺山洞中静修,其禅法以壁观为核心,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他的禅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开创了独特的禅宗体系,改变了中国佛教的格局,令禅宗成为极具中国特色且影响广泛的佛教宗派,并且达摩祖师的精神和思想不断传承,在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为他的言语释义。
菩提达摩画像
01.“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
【释义】不要为过去而谋划纠结,也不要担忧未来,同时不贪恋现在。这倡导一种超脱于世俗时间观念的自在心境。
02.“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释义】当心中的一念达到清净无染的状态时,就仿佛处处都能看到圣洁的莲花盛开,形容内心清净能感受到佛国般的美好。
0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
【释义】道的本体是寂灭(一种超脱生死、烦恼的寂静状态),强调了禅宗所追求道的本质特征是寂静无为。
04.“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释义】在迷惑的时候需要师父的点化和引导,一旦开悟就依靠自己修行,体现了禅宗重视自悟的特点。
05.“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释义】既不看到恶行就产生嫌弃之心,也不因为看到善行就刻意去效仿。旨在让修行者超越善恶分别的表象,直指内心。
06.“若解此义,但于行知见。”
【释义】如果理解了这个意义,就在于知晓且践行中体现,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在禅宗修行中的重要性。
07.“舍妄归真,凝住壁观。”
【释义】舍弃虚妄不实的东西回归到真性,而凝住(专注)于壁观(达摩的修行方法)的境界,是一种直指真性的修行方式。
08.“如是安心者,壁观。”
【释义】像这样安心的方法就是壁观,再次强调壁观在达到安心、宁神修行状态的重要性。
09.“不随于言教。”
【释义】不盲目追随言语上的教导,禅宗强调超越文字语言,注重内心的体悟。
10.“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释义】与道相契合,进入一种寂静无为的状态,这是达摩禅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1.“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释义】纯净的智慧美妙圆满,其本体是虚空寂静的,描述了智慧的圆满状态与本质为空寂。
12.“如是之法,汝今已得。”
【释义】像这样的佛法,你现在已经得到了,可能是对弟子开悟状态的一种肯定。
13.“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释义】只要远离虚妄的因缘,就如同真如佛一样,强调远离虚妄是达到佛性状态的关键。
14.“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释义】内心的度量宽广盛大,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鼓励修行者有开阔的心境。
15.“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释义】如果自己清楚地知道心不停留在任何一处,就叫做清楚地见到自己的本心了,这是关于见本心的一种阐释。
16.“不见色,故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故名见识。”
【释义】不执着于色相才能真正见色,不执着于受、想、行、识才能真正见识,是一种超越对感官与意识执着的禅悟。
17.“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释义】二元性是因为有一元性才存在,但对于一元性也不要执着坚守,体现禅宗打破二元对立,且不执一端的思想。
18.“荡荡心无著,犹如轻气球。”
【释义】心中洒脱没有执着,就像轻盈的气球一样自在,形容一种空灵自在、不被外物牵绊的心境,倡导修行者放下心中的执着与挂碍,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19.“三界混起,同归一心。”
【释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万象纷纭都是由一心所生,强调心在宇宙万物中的根源性,所有的现象都归结于一心的作用。
20.“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释义】对于一切佛法,应该按照这样去认知、这样去看待、这样去相信理解,而不产生对法相(事物的表象、概念等)的执着,强调不要被佛法的表象所束缚,要从本质上去领悟。
21.“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释义】这个心就是佛,这个心能成就佛果。表明心与佛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强调修行者通过修心来达到佛的境界。
22.“法本从心生,还从心灭。”
【释义】佛法原本是从心中产生的,也会随着心境的变化而消失,强调心在佛法的产生与消逝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3.“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义】既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到哪里去,这就是如来(佛)的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不生不灭的佛性状态。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的言语深刻地反映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从强调修行者的心境,如超脱时间观念、清净无染,到修行方法,如壁观、自悟等,再到对心的本质及心与佛、法的关系探讨,都体现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其思想不被世间表象、文字所束缚,追求心灵的自在解脱与对佛性的顿悟,对禅宗的发展及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且不可磨灭的影响。
(来源:哲学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