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处世哲理】和气迎人大度看世界,静气养身从容过生活












【处世哲理】



和气迎人大度看世界,静气养身从容过生活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是中华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人与人交往的金科玉律。以和气迎人,万事顺利,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和、误会、冲突、矛盾。交往之道,只在一个“和”字上。


    心和则气平,气平则胸宽,胸宽则自谦,谦恭则处众。正如《增广贤文》所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论语》中讲“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和气待人,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棱角和脾气,和气就是正视别人的个性,包容别人的脾气和棱角。


    “孔子借伞”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很吝啬。如果我想他借伞,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自己肯定会心疼。

 

    这就是以和气迎人,不要逼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难看。要以和气包容别人。用这样和气的眼光看人,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宽广。如果我们以和气待人,尊重别人的个性和脾气,世上就没有看不惯的人;如果我们以和气做事、看事,就没有看不惯的事。

 

    一杯混浊的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静能克服人身上的烦躁、焦躁、急躁。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


    而慢是静的前提。“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只要我们常养心中的静气,在大事处理上就能游刃有余,

 

    静坐还能让人身心健康,是养生的好方法。朱熹自述:“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有力。”朱熹在中年之后,身体状况不太好,容易疲劳,时常患病,特别是视力下降很厉害,时常通过静坐的方法收敛身心,甚至于胜过服药的效果。这和现代的冥想养生如出一辙,静坐以清除杂念,放松身心,亦可常思己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训:和气迎人,大度看世界;静气养身,从容过生活
经典名言荟萃(1552)
秋分至,燥气袭,教你如何养身又养心!
太白穴,大补脾气之要穴,养身保健的要穴
养身重在养心,而茶,能颐养身心
按摩会存在什么危险?本就是放松身心的养身项目,为何会丧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