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读书】语文教育 根在教人




 




【教育读书】


语文教育,根在教人

作者:台湾名师 陈丽云

    2018年10月18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小学课堂教学重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在语文学科分论坛中,来自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地区的名师进行了一场有关“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对话。语文学科作为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地区中小学核心课程,既是对汉语母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核心载体,也是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未来人才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其课程与教学改革关乎中华民族之复兴,更须集众智以绘其未来。因此,力邀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北京市、河北省四地名师,以其在语文教育的丰富建树和专业智慧,共议“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求教于语文教育界同仁。

    ——宋  萑(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兼任讲师,新北市修德国小教师 陈丽云

    世界在改变,世代在改变,时代在改变,许多的教育理念、思维、课程、教学,都必须跟着时代脉动一起改变。但是,这其间,唯一不变的是——“人”,这是一个“人”的社会,这也是一个“人与人”的世界,尤其是教育现场,我们面对的是“人”,我们教的也是——“人”。

    课程与教学,最重要的关键点在“教师”。对教师的认知,深深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认为:教师,是架梯子的人。换句话说,自己明白没什么了不起,重点是——让他明白,这才是教师的价值,所以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步骤、生动的方法。

    我主张:教师要用教材教出能力,能力比知识、学历更重要,学生需要的是“一辈子的能力”,不是知识性的东西。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教书,是教东西;教学生,是教人。课堂上面对的是——人,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适性扬才,找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未来的世界瞬息万变,我们的学生唯有拥有品德力、自学力、创造力,才能有能力面对未来的世界潮流。全人教育、适性扬才就是我们教育需要的目标,而这一切,需要跨界阅读来形塑。这时候,“语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余光中教授曾说:“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大圆,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处可循,而,语文就是半径。”是的。语文是国家的命脉,是学习所有一切学科的基础。自小,我们都是透过母语与人沟通,透过语文认识世界,透过语文学习各种知识。


    “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字,如何适切地传情达意,如何与外界沟通互动,语文是第一个关键。换言之,要形塑学生核心素养,许多课程与教学就需要改变。改变与出发,都需要方向,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适应未来世界,有几个方向可以思考。

    1.注重语文实践

    语文素养是在语文实践中提升的。大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而台湾地区在2019年要实施的新课纲中,也提到: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与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适性发展与终身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并探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促进族群互动与相互理解。

    所以,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从实践中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和片段的记忆。现在很多教学为了应试,几乎把语文教学当成知识复印机,要学生死背活背,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却步,也不晓得学习语文是要做什么用。目前,两岸核心素养都强调“社会参与”,就是重在活用学习(见表 1)。所以,语文课一定要在实践中完成,让学习与生活真正接轨,活用学习,提高学习意愿,提升学习效益。


    2.聚焦语文学科本质

    语文课堂里,因为文本都是一篇篇的文学作品,教学目标不像数学、科学那么简单清楚,从单元名称一看就知道要教什么。所以,语文课经常是不知不觉“耕了别人的田”,教师用了很多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却未见提升。那就得回头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是语文的学科本质,还是不小心把语文课上成社会课、科学课或人生情感课。换言之,语文课要更聚焦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协调。

    例如,《音乐家的故事》,音乐老师注重教导音乐家的创作历程和音乐家的生平故事;语文老师聚焦于介绍读懂名人传记的书写方式。《飞向蓝天的恐龙》,社会或科学老师教导恐龙演化的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辨;语文老师则是借文章当例子介绍说明文的阅读写作方法;《蝙蝠和雷达》,科学老师强调蝙蝠的生态,语文老师教导说明文的特色。唯有聚焦语文学科本质,学生才能有语用能力。我看过老师上《曹冲称象》,整堂课一直教导如何称重,一直在钻研如何教导称出大象的方法。其实,这一课应该教导叙事顺序连接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使用,才合乎语文的学科本质。

    3.加强阅读写作能力

    阅读力是学习力的基础,写作力是批判性思考的起点。未来的世界,人工智能(AI)将会取代人类很多工作,越是这样的高科技时代,阅读写作的能力越重要。苹果公司执行长提姆·库克(Tim Cook)曾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我担心的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失去了价值与热情。而唯有提升读写素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活得‘更像人’。”

    所以,清华大学从2018年开始,将写作课列为所有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只有读,才会读;只有写,才会写;只有多写,才会写好。未来的网络世界,与人沟通互动,除了云端视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能力之外,更重视的是文字精准的传达。训练“独立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写作和阅读 。爱因斯坦说:任何人阅读太多,但是实际应用太少, 就会沦落为懒惰思考。阅读能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勇于梦想;写作能带领他们拥抱世界,改变一生。 所以,语文课将会以加强阅读、写作能力为主轴,培养学生的思考与思辨能力。

    教学时,要思考三个方向:

    理解课文内容:文章写了什么;

    学习语言形式:读出文章写法;

    ③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语用。

    前两个是“读懂”,后一个是“写好”。加强阅读和写作的技能,才真正拥有自学力,展现阅读力,显现超强竞争力.

    4.突出学习策略与方法

    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予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导语文运用和方法指导比知识教学更为重要。教学,是教如何学,给方法才有用,才能学习迁移,培养自学力。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书永远读不完,问题常是第一次出现,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借鉴。拥有“自学力”才能有竞争力。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先教导阅读学习策略,这样学生才能学习迁移,将知识活化。台湾地区的课纲就明订在各学段要教导阅读策略(见表2)。


    教方法,才有用。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未来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结合信息载具,整合后落实学习策略与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5.跨学科整合

    学习是为了生活,分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各课程所需的基本功。但是,生活是一个有机体,不会只单用某一个学科,所以,跨域整合是必然且必要的趋势。要做绘本,需要的不仅是语文课,还有艺术美劳课程。香港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做一份主题报告,所运用的学科不仅是语文,还包括对环境的观察(自然),对周遭的实地调查(社会),可能还有图表辅助(数学)……许多课程已经开始跨域整合,冀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课程,包括国际教育课程、环境教育或是人权教育……所以,跨学科整合课程也会是未来语文课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世代变迁,语文教学也正在蜕变与成长,未来会朝着一个正确、有效的方向前进。


    (来源:中国教师)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的发展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